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进城务工女性的社会融合
——基于山东省的实地调查

2018-02-08 09:05王文静
关键词:社区融合

王文静

(山东女子学院 社会与法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2)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机械化生产代替了劳动力生产,大量的农村居民涌入城市,她们在城市中务工、经商,寻求在城市中的生存之计。“目前我国城市中已有数量多达1.4亿的非市民群体,事实证明,城市新移民对城市社区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对社会经济生活有着重要影响”*景志铮,郭虹:《城市新移民的社会融入与社会排斥》,《西北人口》,2007年第2期。。城市新移民是城市经济发展和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可是,由于各种因素影响,进城务工女性在城市承受着来自性别和阶层的双重压力,她们期待融入城市社区,但来自城市等各方面的社会排斥和阻碍却使她们仍处于城市的边缘,生存在城市与农村的夹层中。进城务工女性将在城市中长期生存下去并逐渐向市民阶层转变。这是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必须正视的现实问题。

英国雷文斯坦(E.Ravenstien)的“推拉理论”是最早研究人口迁移行为发生原因的重要理论之一,它认为迁移是迁出地的推力与迁入地的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20 世纪60 年代初期,美国社会学家戈登(Milton Gordon)建构了包含结构性和文化性的 “二维”社会融合模型。他从结构性和文化性两个维度来分析社会融入,结构性融入强调外来移民能很好地融入流入国的各项制度并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组织层面的活动,文化性融入强调外来移民从价值观念和社会认同等方面融入流入国*Gordon, Milton M. Assimilation in Americanlif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4.。杨格-塔斯( J. Junger-Tas)等人在戈登二维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将政治合法性融入作为移民社会融入的第三个维度,由此建构了移民社会融入的三维模型,即结构性融入、社会文化性融入和政治合法性融入*Josine Junger-Tas, Ethnic minorities, social integration and crime. European Journal oncriminal policy and research, 9:5-29,2001.。三维社会融合模型有助于研究者更加清晰地理解社会融合的内涵,尤其强调了政治维度的重要性。恩泽格尔( H.Entzinger) 等人在前人的基础上构建了四维度的社会融合模型,主要包括社会经济融入、政治性融入、文化融入、主体社会对移民的接纳或拒斥等四个维度。

景志铮、郭虹在对进城务工人员的社区融入和社会排斥中提到,社区融入度低主要是因为社会排斥,社会排斥主要从经济排斥、文化排斥和社会关系的排斥三个方面来分析,认为这三个方面的社会排斥使得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中无法得到身份的认同,排除于城市人之外*景志铮,郭虹:《城市新移民的社会融入与社会排斥》,《西北人口》,2007年第2期。。任远等通过对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过程、测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认为流动人口的融合程度要用流动人口自我身份的认同、对城市的态度、与本地人的互动和感知的社会态度这四个维度来衡量,流动人口逐步融入社会的过程是流动人口的逐步同化和城市居民的排斥感降低,通过流动人口对城市的整体感知测量她们是否真的融入城市社区*任远,邬民乐:《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 文献述评》,《人口研究》,2006年第3期。。有学者通过对乡-城移民(农民工)社会融入的实证研究,基于对五大城市的调查,从个体自然社会特征、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这三个方面与城—乡移民的社区融入分析,总结出居住、社区、经济、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就业、健康等社会融入的7大因子*刘建娥:《乡—城移民社会融入的实践策略研究——社区融入的视角》,《社会》,2010年第1期。。

综合考察已有社会融合指标体系,在充分考虑进城务工女性性别特征的基础上,本文对社会融合的考察主要从经济融合、社会适应、结构融合和身份认同等四个维度展开。通过在山东省分别抽取副省级市、地级市、县级市以及小城镇等四个类型的城市(镇)各一个为主要调研点,从中抽取1000名进城务工女性进行问卷调查,并选择部分个案进行深入访谈,以期对农村转移女性的社会融入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和动态追踪考察。调查期间共发放问卷1000份,其中有效问卷804份,有效率为80.4%。

主要分析对象即进城务工女性样本的基本情况为:(1)年龄主要集中在 16岁至 35 岁之间,属于青壮年群体,占调查人口的有效百分比为66.3%;(2)婚姻状况以已婚为主,有效百分比为70.0%;(3)受教育程度为中等水平,调查人口中初中、高中或中专学历的有效百分比为73.9%;(4)关于流动时间,有39.4%进城务工女性进城打工时间超过 5 年,有 32.7%的在 2 到 5 年,而 1 年以下的仅为 11.7%。

二、进城务工女性的城市社会融合现状

(一)经济融合维度

“职业流动与经济融合本身就应该是移民社会融合的一个最重要的指标与维度”*Alba, Richard, and Victor Nee. Rethinking Assimilation Theory for a New Era of Immigration.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 4,1997:826-874.。因此,进城务工女性经济融合维度的指标首先需要考虑有固定的住所及稳定、平等的经济收入。这里对进城务工女性经济收入的考察,重点是比较进城务工女性的经济收入与迁入地人口的经济收入之间的差异,如果进城务工女性的经济收入与迁入地人口收入相差不大,即表示其经济融合的状况比较好。此外,本文认为如果在固定的住所及收入以外,还应该增加职业方面的指标。

对于大多数想融入城市的进城务工来说,住房无疑是个棘手的问题。调查发现,有43.9%的被调查者是租房居住,25.6%的人是自己购买的商品房,而住在单位宿舍和其他方式的分别为12.2%和18.3%(如表1)。带有福利性质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与城市户口紧密挂钩,将进城务工群体完全排除在外。另外,购买住房的贷款条件也不是大多数外来务工女性能够达到的,拥有住房成为影响进城务工女性社会融合的一大障碍。

表1 在城里的住房状况

①9999为研究定的缺失值。

进城务工女性高密度和高强度的劳动表面上给她们带来不菲的经济收入,有报道称一些进城务工女性“月薪过万超白领”。然而,这可能仅仅是个别现象。本文调查显示,进城务工女性的收入普遍不高(如表2),月收入主要集中在1500以下,占总人数的62.7%,22.3%的人群收入在1500—2000 元之间,每月收入为2000元以上的占15.1%。

表2 进城务工女性收入状况

另外,四个调查城市进城务工女性的平均收入均远远低于2016年公布的当地平均收入水平,仅仅略高于政府规定的当地最低收入标准,处于所在城市工资收入梯队的最底层(如表3)。访谈中一位做面点的李师傅表示,收入低不说,工资还难以按时发放,有时要拖到年底才有工资。进城务工女性大都来自山东各地等地的农村,她们背负着沉重的家庭负担,尤其对老一代进城务工女性而言,子女上学、结婚等产生的经济问题依然需要她们解决。

表3 2016年进城务工女性平均收入比较 (单位:元)

①山东省人民政府,鲁政字〔2016〕117号《关于公布全省最低工资标准的通知》,2016年5月20日。

进城务工女性进入城市的敲门砖就是工作,因此可以认为职业融入是进城务工女性城市社会融合的第一步。调查发现,山东省进城务工女性在找工作上面临不小的困难,职业融入的途径以在私营企业打工为主,占调查人口的51.7%,自己创业是另外一条重要途径,占20.5%。调查中,有46%的人认为进城务工最苦恼的事情是工作不好找。尽管山东省各地市都为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就业采取各种办法,但82.3%的被调查者其工作都是通过家人、朋友或自己找到的,只有9.6%的人表示自己的工作是通过当地政府或妇联等部门介绍的。工作难找,与进城务工女性的职业能力差有很大关系。82.0%的被调查者都没有相关专业技术职称证书或从业资格证书,而且66.9%的人表示近三年内没有参加过技术培训。

(二)社会适应维度

诺贝特·埃利亚斯认为,社会适应性是个体按照社会紧密结构秩序的要求,通过改变自身心理结构和行为特征,从而达到适应社会的能力要素*[德]Norbert Elias:《文明的进程——文明的社会起源和心理起源的研究》,佩莉、袁志英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版。。在本文中,社会适应主要是指个体通过积极改变以及对自身要素的重新整合,达到个体主观上认同自己在迁入地的生存状态,进城务工女性的社会适应主要从对迁入地工作和生活状态的体验和满意度方面进行考察。工作体验具体操作化为收入满意度、工作环境评价以及工作压力以等3个指标,反映进城务工女性在工作方面的体验情况。

对进城务工女性的收入满意度进行分析后发现(如表4所示),务工女性对收入满意的占了61.4%,对收入不满意的占了37.6%。可以认为外出务工女性的收入参照系并不是务工迁入地人口的平均收入,而是自己原来在农村的收入水平,山东省进城务工女性在收入满意度方面还比较高。

表4 出务工女性对收入的满意程度

在农村务农的女性进城务工后,其工作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对工作环境的体验与评价是反映其工作适应情况的重要指标。调查发现,只有5.1%的进城务工女性认为工作环境差,认为工作环境一般的占了40.3%,工作环境约为54.3%。总体可以看出,进城务工女性对工作环境没有太高要求,其适应程度也较好。

对务工人员的工作适应情况进行研究,除了需要考察其收入满意度、工作环境评价之外,他们在工作中的压力体验是衡量指标之一。从表5我们可以看出,在被调查者中,进城务工女性的工作压力主要集中在职业发展机会少这一方面,该项比例为49.2%;其次为当前工作待遇差和当前工作福利保障少2个方面,分别占33.3%和12.4%。

表5 工作中的压力体验(%)

综合来看,进城务工女性的工作体验和满意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着明显是因为其以进城之前的务农体验相比较的结果。

进城务工女性的生活体验包括生活满意度、生活压力2个具体指标,反映的是进城务工女性在生活方面的体验情况。对进城务工女性的生活满意度进行分析后发现(如表6所示),进城务工女性对自己当前在迁入地的满意度处于中等水平,但其中特别满意和特别不满意的都占少数,分别为5.2%和2.3%,比较满意的远多于比较不满意的,分别占了35.6%和8.2%,生活满意度的中位数为一般,所占比例也最大,为48.9%。

表6 进城务工女性的生活满意度

生活压力主要涉及经济压力、抚养和教育孩子、个人内心及情感、家务劳动负担、赡养父母、家庭和事业的冲突、其他压力等方面。调查结果见表7。

表7 进城务工女性的生活压力(%)

从表7中可以看出,进城务工女性中超过一半的人认为主要生活压力是经济压力,占56.3%,其次是抚养和教育孩子的压力,占22.1%。也就是说,进城务工女性认为自己的主要生活压力集中体现在经济压力和抚养、教育孩子的压力两个方面,其中尤以经济压力为甚。

综上所述,目前山东进城务工女性的社会适应情况可概括为以下几个特征:(1)进城务工女性山东省进城务工女性在收入满意度方面还比较高,对工作环境没有太高要求,其适应程度也较好。进城务工女性女性的工作压力主要集中在职业发展机会少这一方面。(2)山东省进城务工女性对自己当前在迁入地的满意度处于中等水平,认为自己的主要生活压力是经济压力和抚养、教育孩子的压力。

(三)结构融合维度

有学者认为结构方面的考察主要涉及迁移人口的社会交往范围、居住空间的融合以及以及更多的政治述求等。本文中该维度的考察主要通过进城务工女性的社会支持网络、居住地特征以及社区参与程度等指标来考察。

样本数据显示(如表8),56.8%的进城务工女性认为打工期间给予自己支持最多的是老家的亲友和村委会组织,30.6%的认为是城里的亲友给予自己的支持最多,这说明,大部分进城务工女性的社会支持网络仍然是以迁出地老家的社会关系为主,迁入地的支持网络未能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少部分进城务工女性社会支持网络逐步从迁出地的农村社区转移到迁入地的城市社区中,这部分女性的结构融入初步形成。

表8 社会支持网络

关于居住地点的调查结果表明,只有22.9%的被调查者居住在典型城市社区,另外34%的居住在城中村社区,43.1%的居住在城乡结合部社区。城中村社区与城乡结合部社区虽然属于城市的辖区范围,但从文化和结构意义上来讲,其很大程度上仍然具有强烈的农村属性,从这一点来看,进城务工女性在居住空间上没有很好地城市融合,依然处于与城市社区相隔离的状态。

表9 居住地类型

社会成员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尊重人的多元特征,社会有责任为社会成员提供公正、平等的社会参与机会。调查显示,进程务工女性中只有12.8%经常参加社区公共事务,47.8%偶尔参加,而高达39.4%的进城务工女性从不参加社区公共事务。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进城务工女性休闲时间不足或自身能力、素质的局限,使她们无法在社区公共事务中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社区中没有提供相应的促进进城务工女性积极参与社区事务的机会。

表10 社区参与度

在访谈过程中,有被访者表示她们一个月30天都是工作日,别说参与社区事务,就连休息的时间都少的可怜;同时,年长一些的务工女性表示她们也很想参加社区活动,但不知道有哪些渠道能够帮助她们获得社区公共事务或活动的信息;此外,城乡二元户籍制度限制了她们的政治参与活动,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城市社区规定参加居委会选举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拥有本地户口,一些务工女性由于自身没有解决城市户口而被剥夺了政治参与的权利。对政治参与抱消极态度。

(四)身份认同维度

身份认同是对主体自身身份所属的一种认知和描述。对进城务工女性来讲,由于其生产与生活的地点、方式发生变化,其身份所属也随之发生改变,在与迁入地居民的社会交往与互动过程中,进城务工女性逐步对自己的身份取得新的认同,找到新的归属感。本文中,身份认同通过进城务工女性的留城或回乡意愿以及自我身份定义来考察。

在被问及未来的打算时,69.9%的被调查者希望能在打工城市或其他城市定居,而选择回乡镇或农村定居的只占30.1%,说明进城务工女性希望能够成为城市居民的意愿较强。

表11 您打算留城还是回乡(%)

进城务工女性和其他进城务工的农村人口一样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农民工”, 在调查中,当问到“你认为你是农村人还是城市人”的时候,有43%的进城务工女性把自己定位为“农村人”,另外39%的人“说不清”,只有18%的人把自己定位为“城市人”。正如访谈中的个案6所说:“农民工现在是一个变相的被剥削者,既不是农民也算不上工人的农民工是一个奇怪的群体。”因此,对于自己身份的认同也是影响进城务工女性融入城市生活的重要因素。

三、促进进城务工女性社会融合的对策建议

(一)建构务工女性友善的制度与政策环境

从宏观层面来看,进城务工女性的城市融入问题不是个人的,而是社会的和结构性的。进城务工女性由于其自身的限制以及职业特征导致其在城市中处于弱势地位,生活在城市边缘,成为城市繁华街角背影下的人,不能正常融入城市生活。法国与欧洲其他国家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新的“地区政策”,各国试图以有限的政策手段来增进社会融合程度,减少社会隔离*克里斯蒂娜·勒勒维耶著,耿磊、罗震东译:《法国的城市政策——社会融合作为解决隔离问题的公共手段?》,《国际城市规划》,2009 年第4期。。实践证明,适当的政策手段有助于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合。本文认为,为促进进城务工女性的城市融合,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建构务工女性友善的制度和政策环境:

1.深化改革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促进城乡平等交流

改革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推动城乡人口的自由流动和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文化的融合与发展,有利于合理利用城市和农村两个资源,催动进城务工女性群体城市融入。

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一方面,受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影响,社会保障制度也出现相应的二元状态,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仍有诸多难点有待解决。另一方面,部分进城务工女性对社会保障制度的认识不足,参与社会保障的热情不高,需要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的宣传,增强进城务工女性的社会保障意识。

3.严格执法,规范其用工单位用工行为,缓解进城务工女性的压力

进城务工女性经常遇到被拖欠工资、工伤得不到补偿的问题。因此,求企业严格遵守《劳动法》的规定,依法和进城务工女性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并依法对认定为工伤和职业病的进城务工女性进行赔偿,减轻进城务工女性因工伤和职业病而导致的经济压力。

(二)充分发挥社区的能动作用

1.挖掘社区可利用资源,改善居住环境

进城务工女性的居住环境较差且与城市隔离,因而阻碍了她们融入城市。良好的社区环境,有助于进城务工女性改善其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通过合理规划外来务工人员的住宅区、利用城市周边村落提供经济型公共租赁房、完善进城务工女性的住房环境等为进城务工女性提供更为舒适的生活空间,促进其社区融入。

2.推动社区文化建设,满足进城务工女性基本的文娱需求,缓解她们的工作压力

依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进城务工女性在满足了基本的生存需求之后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一方面,进城务工女性劳动时间长,休闲时间不充足,另一方面,进城务工女性聚居地文娱设施不完备,通过调研发现,进城务工女性聚居地而言,家常饭店居多,小型服装店、小卖部穿插其中,还有为数不多的台球、网吧等。在进城务工女性密集的居住区建设简易休闲娱乐场所,并定期组织志愿者、公益组织举行文娱活动,以丰富进城务工女性的文化生活,缓解她们的工作压力,增加她们对城市生活的了解,促进她们的城市融入。

3.建立进城务工女性自助互助小组,提高进城务工女性的能力和信心

在帮助进城务工女性解决城市融入问题的过程中,注重挖掘进城务工女性的自身力量,提供城市融入技巧和方法,让进城务工女性发挥自己力量融入城市。进城务工女性的城市融入问题具同质性,建立进城务工女性自助互助小组,有利于她们之间相互理解和支持,缓解工作和生活压力,发挥进城务工女性自身的力量去改变城市融入现状,提高她们城市融入的能力和信心。

4.构建进城务工女性社会支持网络,扩大社会交往

构建有进城务工女性、城市市民、大学生志愿者、公益组织等组成的进城务工女性社会支持网络,有利于扩大进城务工女性的交往范围,传播城市的文化习俗,以促进她们对城市生活的适应;同时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优势,发出声音,呼吁社会各界关注进城务工女性这一群体,尊重进城务工女性的价值和尊严。民间组织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一个支持者和资源联系人的角色,同时注重发掘进城务工女性周围环境中的可利用资源,帮助进城务工女性融入社区。

(三)对进城务工女性赋权,挖掘其潜能

1.提供个案服务,促进心理认同

一般而言,进城务工女性对自己身份的认同影响她们看待城市的态度,社会促进身份认同,消除自卑感。不仅要帮助她们了解自己进城务工女性这个身份,了解进城务工女性对城市的贡献和进城务工女性目前的现状,也要帮助进城务工女性接纳这一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提高自己的文化技能,改善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状况。

2.提供就业培训机会和再教育机会,挖掘进城务工女性的潜能

进城务工女性她们有能力并且有融入城市的意愿。成立工友夜校和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为有教育需要的工友提供义务教育的机会,满足她们继续教育的需求,提高她们的文化水平,挖掘进城务工女性的潜在优势;同时提供就业培训和指导,提高她们的劳动技能,增强她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她们的自尊心、自信心,提高她们融入城市的能力。

3.为进城务工女性赋权,提高她们的政治参与意识与能力

每个社会成员平等的政治参与机会和权利。进城务工女性政治参与意识和工作性质促使她们的参与政治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不高,以此需要深入基层去宣传法律知识,提高她们的依法参政意识,增强她们的主人翁意识和政治自信,同时,也要加强法制建设,依法保障公民平等的政治权利。此外,根据不同个体的不同需求,拓展政治参与的渠道并保证通畅,针对进城务工女性的政治参与,要制定进城务工女性方便的政治参与渠道,保障她们顺利平等的政治参与权利。

4.在强化家庭的情感支持功能,缓解进城务工女性的精神压力

随着社会分工加剧,传统家庭向现代家庭模式转变,家庭日趋小型化,家庭成为社会成员进行社会交往的平台,家庭的情感支持功能随着时间流逝日趋明显,成为不可忽视的因素。在进城务工女性城市融入的过程中,家庭的情感支持在缓解进城务工女性因工作和生活而产生的精神压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进城务工女性在远离家乡和亲人适应城市生活的过程中,家庭情感支持的功能弱化,因此可以通过对进城务工女性家庭的介入,促进家庭成员间的情感交流,强化家庭的情感支持功能,缓解进城务工女性的精神压力。

猜你喜欢
社区融合
一次函数“四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社区大作战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宽窄融合便携箱IPFS500
《融合》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影像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