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修与外塑: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的双重进路

2018-02-08 21:17左攀峰
中国出版 2018年21期
关键词:译介文学作品机构

□文│左攀峰

(作者单位:新乡学院)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产业成了许多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提升国家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文学出版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中国在文学出版走出去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如陈忠实的《白鹿原》、姜戎的《狼图腾》、莫言的《生死疲劳》、刘慈欣的《三体》等优秀文学作品先后被翻译成多种语言版本,受到了海外读者的认可和青睐。但从总体上看中国文学出版的海外影响力还比较小,与美国、英国、德国等出版强国之间还有较大距离。我们应当客观冷静地分析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的现实困境,从内修和外塑两方面探索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的实践进路。

一、内修: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的根本途径

在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中,内修是指通过甄选优秀文学作品、优化作品翻译方式、打造文学出版品牌等方式提升中国文学出版质量,推动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内修是推进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的根本途径,也是当前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强化内修是必然要求

福柯说过,话语不仅是权利,还是权力。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话语权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则是彰显中国文化话语权的重要途径。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产业竞争力等不断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加,然而中国文化以及中国文学的国际影响力却仍显不足,这些直接影响了中国文化竞争力提升。从唯物辩证法视角看,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主要原因。中国文学出版的发展状况取决于中国文学出版业的整体实力,文学出版能否走出去关键取决于文学出版产业的出版能力、创新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等,只有当文学出版机构具有较强的翻译出版能力、市场营销能力时,才能更好地推进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同时,从总体上看中国文学出版产业与西方国家还有较大距离,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坛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不够大,这些是影响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的主要因素。所以,应当将提高中国文学出版业的整体素质作为文学出版走出去的基本前提,引导国内出版机构不断提升文学出版能力,译介更多海外读者喜欢的文学精品。[1]

2.内修不足是根本困境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积极推动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实施了多个文学出版走出去工程,但是由于出版机构和相关部门片面关注文学出版走出去的数量,而忽视文学出版走出去的质量,不能很好地把握西方读者的阅读心理、审美期待、文化背景等,不能选择恰当的作品和合理的译介方式,不能采用合适的营销方式和宣传方式推广中国文学作品,导致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的效果不尽如人意。第一,文学出版理念较为落后。当前国内文学出版机构对现代出版活动的本质、规律、内涵等理解不够深刻,仍以“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理念开展文学出版译介活动,不能从受众的视角考察文学出版翻译问题,不能将准确传播中国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价值等作为首要任务,忽视了文学出版走出去的商业功能,这些直接影响了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的质量及效果。比如许多文学翻译出版机构都不能从海外读者的阅读习惯、文化背景等开展针对性的译介活动,所译介的文学作品质量参差不齐,在世界文坛上缺乏影响力。[2]第二,缺乏文学作品译介经验。与国外知名文学出版机构相比,国内文学出版机构在国际化方面缺乏经验,不能很好地把握西方读者的阅读需要以及国际图书市场的销售模式,不能针对性地开展文学出版走出去活动。比如许多国内出版机构不能根据出版内容、受众等选择合适的海外出版合作对象,只是简单地将以受众为知识精英、大学教师的大学出版社作为合作对象,这无疑影响了中国文学作品在海外市场的销售。第三,缺乏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中国文学出版机构多处于成长和发展阶段,缺乏国际化方面的经验。同时,许多国内出版机构都不愿在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上进行积极尝试,不能积极主动地开拓国际市场,这些因素阻碍了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

二、外塑: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的重要支撑

在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中,外塑是指通过优化发展环境、提供政策支持、加强制度建设等方式,为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提供充分的外部支持。外塑是推进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的重要途径,对于化解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的发展困境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应当从外塑的视角考察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所面临的问题,准确把握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所面临的发展环境。

1.外塑环境是重要支撑

当前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其产业链还不完善,产业附加值不够高,缺乏知名的文学出版品牌,国内文学出版机构的市场规模、译介能力、营销能力等与大型跨国机构相比还有较大距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仅仅依靠文学出版行业自由发展、自由竞争等,往往难以与国外大型出版机构抗衡,也难以实现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的发展目标,这就需要为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比如,应当制定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的发展规划;出台文学出版走出去的补贴政策;培养文学翻译出版人才,建立文学出版管理机制等,为文学出版走出去营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近年来,出版、文化、宣传等部门加大了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的政策扶持力度,但是由于政策体系不健全、配套制度缺失、扶持方式不合理等因素影响,中国文学翻译出版的外部环境并不乐观,这些影响了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所以,应当将外塑环境作为促进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的重要手段,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的战略目标。[3]

2.外塑不当是重要障碍

第一,粗放式的文学出版政策制约了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在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问题上,文化、宣传、出版等部门下了很大功夫,将翻译了多少部文学作品、启动了多少个走出去工程、举办了多少次文学出版书展等作为评判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的标准,制定了许多支持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的政策,同时在翻译作品、上马项目、举办书展等方面做了很大努力。但是这种做法并不能很好地促进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比如向海外读者介绍中国经典名著的《熊猫丛书》,多个部门联合开展的“大中华文库”工程等,都没有取得预期市场效果,也没有获得海外读者的广泛认同。第二,政府部门往往不能以合适的方式支持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在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问题上,行政管理部门存在着认识误区,如认为文学出版走出去就是将中国文学中最优秀的作品推介给海外读者,使海外读者能够更为全面和深刻地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而不是译介《斗破苍穹》《大主宰》《琅琊榜》等网络文学作品。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国经典文学理解起来需要扎实的文化背景做支撑,这对海外读者来说难度很大。第三,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的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文学出版走出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一大批优秀的复合型人才,但是我国在文学翻译出版方面的人才培养还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并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比如我国缺乏懂翻译、懂文学的高素质人才,缺乏懂海外市场营销的文学出版人才,这些都影响了文学出版走出去的持续推进。[4]

三、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需要内修与外塑并重

从唯物辩证法视角看,内因和外因是影响和决定事物发展的内外两种因素,内修和外塑是推动事物发展的两种基本途径。其中,内修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外塑是推动事物发展的重要力量。所以我们应当从内修和外塑两方面考察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问题,以内修和外塑并重的方式探索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的实现进路。

1.以内修素质提升中国文学出版质量

中国文学出版能否走出去最终取决于文学作品能否吸引海外读者的眼球,能否与海外读者产生思想及情感共鸣。所以,应当将提升文学出版质量作为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的关键因素,通过内强素质的方式推进中国文学出版可持续发展。第一,树立以受众为中心的文学出版理念。在文学出版走出去过程中,文学出版更多的是一种商业活动和文化传播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出版机构应当树立以受众为中心、市场机制为重点的文化出版理念,深入研究海外读者的文化背景、审美心理、阅读需要等,准确把握海外市场的发行机制、营销机制、传播规律等,探索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的实践模式。比如翻译工作者就应当转变翻译理念,将海外读者的阅读需要作为译介工作的重心,更好地满足海外读者的阅读期待。第二,选择符合海外读者阅读需要的译介对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许多海外读者对中国的发展变化产生了浓厚兴趣,期望以文学作品的方式了解中国及中国文化,这无疑为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客观看待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问题,正视海外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不多的客观事实,从海外读者的阅读需要出发甄选译介对象,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第三,以正确的译介策略推进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在海外读者对中国文化知之不多的情况下,应当多从海外读者的视角看待文学译介问题,用海外读者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文学翻译和文学宣传,使海外读者能够轻松愉悦地阅读中国文学作品。第四,借鉴西方出版机构的成功经验。从总体上看,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的起步较晚,国际化经验不足,与西方跨国图书出版机构之间有着较大差距,所以应当借鉴西方国家在图书出版方面的成功经验,不断提高中国文学翻译出版的质量。[5]比如,国内出版机构应当多与海外出版机构进行合作,利用海外出版机构的出版渠道、营销经验等推动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

2.以外部支持优化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环境

中国是出版大国而不是出版强国,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还处于起步阶段,这就需要为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提供充分的制度支持,推动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的集约化、规模化和品牌化建设,更好地提升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的核心竞争力。第一,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当前应当根据中国文学出版业的产业规模、出版能力、市场地位等以及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坛上的地位、在西方读者中的影响等现实情况出发,制定有针对性的文学出版走出去战略,循序渐进地推进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第二,创新文学出版翻译机制。当前国内文学出版机构多选择国内译者、国内专家等开展文学出版翻译活动,国外专家在中国文学出版活动中缺少话语权和影响力,这些不利于中国出版机构把握海外读者、海外市场等,也不利于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所以应当积极推进出版翻译制度改革,建立国内外译者共同参与的出版翻译机制,让国外翻译家充分参与到中国文学作品的甄选、翻译策略制定、具体翻译活动中,使中国文学翻译更加符合海外读者的阅读期待。同时,还应当建立文学出版交流机制,多与国外出版机构、出版管理部门进行文化交流;建立国内外专家共同参与的文学作品翻译评价机制,使中国文学翻译拥有更多的海外文化视角。第三,为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提供技术支持。在互联网时代,网上阅读成了文学阅读的重要途径,网络平台成了文学出版走出去的重要平台。所以有关部门应当以政策支持、财政扶持等方式推动中国文学出版网络化和数字化建设,不断拓展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的渠道,提升中国文学出版的国际竞争力。第四,大力培养文学翻译出版人才。当前中国文学出版面临着翻译人才匮乏、营销人才缺失等问题,在海外畅销的中国文学作品多是葛浩文、米欧敏等西方翻译家翻译的,这无疑制约了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因此,应当将文学翻译人才培养、出版营销人才培养等作为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的重要内容,大力培养各种翻译出版人才。比如可以在高校开设文学出版翻译专业,以“文学+翻译”“翻译+营销”等模式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教学,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复合型文学出版人才,为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撑。[6]

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对于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等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当全面关注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的发展现状,从内修和外塑两方面推进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

猜你喜欢
译介文学作品机构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阎连科作品译介①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减仓股前20名
文学作品与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