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波:探索宇宙奥秘的新窗口

2018-02-08 19:05符长波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18年2期
关键词:干涉仪引力波时空

符长波

2017年10月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授予Rainer Weiss,Barry C. Barish和Kip S. Thorne 201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以表彰他们在“LIGO探测器和引力波观测中的决定性贡献”。Rainer Weiss出生在德国,现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物理学教授。Barry C.Barish和Kip S. Thorne现为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教授。

1 时空自身的“地震”

100多年前,爱因斯坦创立的狭义和广义相对论,彻底地改变了人类对时空的认识:时间和空间不再是过去认为的那样是分离的两个对象,也不再静止不变,而是其自身也可以运动起来,表现出时空弯曲和引力波等种种现象。

描述运动,需要时空这个框架,即时空是物质运动的舞台。而引力波可以说是时空舞台本身的运动。日常大家可能看到过这样的场面,两个花样滑冰运动员在冰面上绕彼此旋转,随着彼此靠的越来越近,由于体系角动量守恒的缘故,他们的旋转速度会越来越大。假若他们不是站在结实的冰面上,而是在橡皮膜上做上述动作,情况会怎么样呢?橡皮膜会由于二者的体重而塌陷,改变其形状。二人绕彼此旋转时,也会同时带动橡皮膜本身震动,而这种震动会以波的形式传播到远方,被远方橡皮膜上的比如一只小蚂蚁感受到。在现实的宇宙中,如果大块头的运动员,比如中子星或黑洞,在运动时,时空这个舞台不再是那么刚性,而是如橡皮膜一样被扭曲,引起时空的“地震”。如果“地震”足够大,且离地球足够的近,我们人类小蚂蚁就有望感知到这种震动。

但是,通常情况下,一方面发生这种大的“地震”的概率很小;另一方面,震源离地球非常远,使得这种“地震”的幅度异乎寻常的小,使得地球上探测引力波非常困难。假若两个约30倍太阳质量的黑洞互相旋绕,彼此距离350 km。开始时二者以每秒转75圈,随后二者会螺旋式地越转越近,而且越近转得越快,并最终合并为一体。这个质量庞大,速度是与光速比拟的巨无霸,对时空舞台的扰动,在事发地看来,无疑是非常巨大的。但如果传到10亿光年外的地球,它的影响就微乎其微了,它所引起的太阳到地球之间距离的变化,仅仅有约一个原子直径大小。

2 理论到实验发现的百年历程

不知对人类来说是幸运还是不幸运,这种“时空地震”引力波是如此的微弱和稀有,以至于人类花了半个多世纪才得以目睹引力波真容。

探测引力波的尝试,始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物理学家约瑟夫-韦伯(Joseph Weber)利用类似音叉的原理,来测量金属铝圆柱体和引力波特定频率的共振。他声称观测到了引力波。可是由于他的实验没能被其他物理学家重复,且数据分析存在缺陷,因此其结果不为大多数科学家认可。1962年,苏联的科学家Gertsenshtein和Pustovoit提出,利用激光干涉仪探测引力波。随后几十年里,这个实验方案一直沿用和发展。1967年,MIT的物理学家Rainer Weiss,造出了第一个1 m长的引力波激光干涉仪原型(https://www.ligo.caltech.edu/system/media_files/binaries/313/original/LIGO History.pdf),并在其后的工作中,确立了各种降低实验噪声的技术路线,包括地震、热噪声、引力梯度、真空热梯度、地磁等。Weiss的开创性工作,为他赢得了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外,这一时期加州理工学院(Caltech)的Kip Thorne也开始对引力波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索,包括预言各种引力波源的信号以及如何分析其实验信号。这些研究表明引力波的探测是可行的,给后续引力波实验增加了信心,Kip Thorne也因此被授予201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进入20世纪80年代,MIT研究组在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NSF)的资助下,开始研究千米级长度的引力波干涉仪的可能性。研究蓝皮书(https://dcc.ligo.org/public/0028/T830001/000/NSF_bluebook_1983.pdf)表明千米级探测器实践上是可行的,能达到所需精度,同时也建议建造相距几千km的两个5 km长的干涉仪。加州理工学院随后也建立了40 m长的原型机。1984年,LIGO(laser interferometer gravitational wave observatory)项目筹建工作正式开始。经过多年反复的申请、被拒、再申请、再被拒的过程,终于在1991年得到了NSF的资助,正式开始了LIGO建设。LIGO一共有两个探测器,相距3002 km,分别位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和华盛顿州。1994年,Barry C. Barish出任主任,其出色的领导工作为他赢得了201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然而第一代的LIGO建成后并未探测到引力波信号,因此于2008年又开始了升级计划,即Advanced LIGO,并于2015年完成了升级改造,探测灵敏度提高了10倍。与LIGO同时期建造的引力波探测器还有VIRGO,它位于意大利比萨市,1996年开始建造,并于2003完成并运行,2016年完成升级到第二代(Adv-VIRGO),使得灵敏度提高了约一个量级。

在LIGO升级后的第一次科学运行时,也就是2015年9月,幸运之神就降落了,它发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例被直接探测到的引力波事件。紧接着在2015年12月又探测到了第二例信号。又过了约一年,2017年1月4日,测到了第三例信号,并且这次是LIGO的两个探测器同时探测到了信号。2017年8月4日,引力波再次光临地球,这次不但被两台LIGO记录到,也同时被位于意大利的VIRGO探测器记录,这是人类记录到的第4次引力波事件。LIGO和VIRGO探测器的配合,实现了引力波探测器观测的网络化——尽管是小规模的网络化,对引力波的来源方位定位也更加精准。

2017年8月17日,LIGOVIRGO组合又观测到了中子星合并的引力波事件。在LIGO-VIRGO给出引力波“警报”后,全球数十台天文望远镜,包括中国的“慧眼”X射线卫星,也开始在不同波段寻找并记录对应的电磁信号。这是人类观测到的第5次引力波信号,第一次中子星合并引力波信号,第一次实现引力波和电磁波信号的同时观测。

也许对于第一二次引力波信号,一些科学家对其真实性仍心存疑虑,毕竟引力波信号实在太小了,但第三四五次信号,彻底证明:引力波,经过百年的期盼,长达半个世纪的努力,确确实实地被捕捉到了!从1916年爱因斯坦正式发表广义相对论到2015年观测到引力波,这个历时百年的探索成功来之不易,包含着无数人的辛勤汗水。仅就LIGO项目来说,就有来自20多个国家的千余一流科学家。从第一个探测原型样机到现在已经超过50年了。

3 引力波探测的关键性技术

引力波探测仪是放大版的迈克尔逊干涉仪,主要由两个互相垂直的长达数千米的臂、穿梭于两臂的激光和反光镜构成。引力波到来时,会引起两臂长度细微变化。但由于变化实在是太小了,如何提高灵敏度,排除各种噪声信号是关键。

其中外部噪声包括如微地震、周围汽车乃至人走路引起的振动等。对于外部噪声采用多级减震的方式。首先是进行主动减震:实验仪器平台并不直接放在地面,而是放在一个可移动的平台上。当检测到实验室地面移动时,实验平台会被驱动向相反的方向移动,从而补偿了来自地面的移动。除此之外,还要采取悬挂式被动减震。被动减震类似于:手中拿一根线,下端悬挂一重物,当手移动缓慢时,重物会跟着手移动;但如果手来回晃动频率较高时,重物的移动幅度会大大小于手移动的幅度,从而实现被动减震的目的。干涉仪的镜子用0.4 mm的石英玻璃线,一级级地悬挂在前一级的架子上。这样的悬挂一共有4级,通过多级隔离达到减震目的。

实验仪器内部也有很多地方带来噪声,比如:空气对激光的散射、激光光压等。因此,激光的路径上必须抽成超高真空,以减少空气散射带来的噪声。当激光打到反射镜面上时,会对镜面产生压力(即光压),光压会引起镜面的微小震动,这也是重要的噪声来源。对于这个噪声来源,也采取了主动消除的办法。其原理就是常见的阻尼震荡。给镜子施加一个阻尼力,即与其速度成正比、方向相反的力。当调整至临界阻尼时,镜子的震动会很好地消除,保持平衡状态。镜子的震动如果用热学温度概念描述的话,仅有等效于1.4 μK。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技术,用于提高探测灵敏度、降低噪声。如光复用技术,即让光在悬臂之间来回运动多次,这样增加了等效运动距离,减少了驱动激光的总功率。用纯度非常高的石英玻璃做光学器件,以保障高的透光率;器件加工精度非常高,误差都控制在几个原子厚度。尽管LIGO等可以探测到小到不可思议的距离变化。但细究其中的技术细节,却可以甚至用老技术来形容。但是,就是因为把为数众多的老技术都做到了极致,从而实现了对不可思议的微小位移的探测。

4 人类认识宇宙的新机遇

引力波观测的实现,无疑是人类认识自然的里程碑事件。人类从史前开始,就对浩瀚的宇宙有与生俱来的好奇与敬畏。但人类至今还迈不出太阳系,只能靠光子、宇宙射线粒子等信使来认识宇宙。长久以来,可见光范围的光子是宇宙传递到地球的唯一信使,直到近代才扩展到X光、伽马光的范围。另外宇宙射线粒子,包括电子、质子和其对应反物质,乃至中微子都在近代得到了发展。而引力波,为人类打开一个全新的认识宇宙之窗。也正是因为如此,引力波探测很快地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正如诺贝尔奖委员会在其物理学奖颁奖新闻中所说:“各种电磁辐射、宇宙射线和中微子等,已经被用于宇宙探测。但是,引力波是对时空扭曲扰动的直接证明。它是一个全新的、完全不同的东西,为我们打开了未知的世界。如果谁能在后续捕获并解释引力波,那么等待他的将是大量的全新发现”。

事实上,国际上除了在运行的LIGO和VIRGO引力波探测器外,还有大量其他在建或计划中的引力波探测项目,包括:日本的KAGRA,美国和印度的LIGO-印度,欧洲的爱因斯坦望远镜,激光干涉太空天线(LISA),以及中国的天琴计划、太极计划和阿里计划等。这些新的引力波探测项目,必将为人类展示更为清晰的宇宙画卷!■

猜你喜欢
干涉仪引力波时空
基于改进的迈克尔逊干涉仪对热变形特性的研究
跨越时空的相遇
镜中的时空穿梭
黄浦江边的“引力波”
EN菌的引力波探测器
基于镜组准直的激光干涉仪快速对光方法研究
非对称干涉仪技术及工程实现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基于最优模糊的均匀圆阵干涉仪测向算法
发现引力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