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立德树人新篇章推进素质教育新征程
——2018年高考地理试题评析

2018-02-08 16:04:17教育部考试中心
中国考试 2018年7期
关键词:文科试题考查

教育部考试中心

2018年高考地理试题以考试大纲为依据,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主干内容,以能力考查为重点,以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学科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化考试内容改革。试题情境设计联系实际,贴近考生认知水平,反映时代主旋律,弘扬社会正能量,助推素质教育。

1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凸显立德树人价值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要坚持正确方向、坚持立德树人。高考坚持立德树人,就是要通过考试内容改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高考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2018年高考地理试题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一目标时,注重通过考查人地关系,传递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之美,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使高考的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作用得到进一步强化和凸显。

1.1 传承生态文化,树立动态平衡的人地协调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人类只有保持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平衡与协调,才能生存与发展。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 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天人合一”“人地归一”的环境观就是中华生态文明的集中体现。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环境以及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蕴含丰富的生态环境教育内容。2018年高考地理试题精选生态文明内容,倡导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提高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如文科综合全国Ⅲ卷第44题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个典范——鄱阳湖区一种传统的捕鱼作业模式“堑秋湖”为案例,要求考生分析“堑秋湖”捕鱼模式对鄱阳湖区候鸟越冬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针对消极影响提出改进建议。再如文科综合全国Ⅳ卷第16~18题,通过材料中给出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情况,考查考生对采用植树种草、修建水库等治理措施功能和目的的理解,认识其中蕴涵和体现的地理整体性原理,进而深刻领会“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

1.2 遵循自然规律,树立因地制宜的环境修复观

构成生态系统基础的自然环境非常复杂,同样的自然条件产生的环境问题可能不同,同一环境问题在不同的地区产生的原因可能也不同。因此,在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过程中,要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根据具体情况提出针对性的治理措施,才能取得良好的生态环境修复效果。2018年高考地理试题以区域开发和整治、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等为载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修复观,增强学生生态环境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如文科综合全国Ⅰ卷第43题以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发生的里氏7.0级地震为案例,要求考生分析震后重建规划中,当地有关部门制定的扩大生态保护区面积和农牧发展区面积、适度减少旅游产业聚集区和人口聚集区面积等多项土地优化利用措施的意义。再如文科综合全国Ⅱ卷第44题以素有“华北之肾”之称的白洋淀为案例,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雄安新区,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复好、保护好”的指示精神,考查白洋淀所具有的重要生态服务价值,为生态中国确立样本。又如文科综合全国Ⅳ卷第21题以我国某区域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出现“小老头树”现象为案例,考查考生对环境修复的科学认识以及“小老头树”现象对于生态建设的启示,为全方位开展生态建设树立科学认知的典范。

1.3 倡导绿色发展,树立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观

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终极目标,在解决环境问题的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单纯依靠科学技术手段和工业文明的思维定式去修复遭到破坏的环境,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人类必须调控自己的社会行为,以及改变支配自己社会行为的思想。同时人类也意识到,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人们迫切需要寻找一条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关系的出路,使人地关系走向可持续发展。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倡导生态的生活方式,共享绿水青山将成为未来中国的必然远景。2018年高考地理试题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通过“产业生态化”典型案例,倡导绿色发展、引导学生崇尚低碳的生活方式,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如文科综合全国Ⅳ卷第1~3题以煤制油技术和产业为案例,考查区域资源合理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我国为化解煤炭产能过剩和石油主要依赖进口等问题,大力发展煤制油技术和产业,成功解决了“煤制油”过程中高耗水、高污染和转换效率低等问题,促进我国煤炭产业的绿色转型升级。再如全国Ⅳ卷第24题要求考生从环境保护角度,说明采用“装配式”建筑方式的优点。这些内容表明我们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环境需要。

2 突出学科关键能力考查,体现服务人才选拔功能

2018年高考地理试题注重考查学科关键能力和思维品质,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为高校选拔基础扎实、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通过加强试题的综合性,注重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扩大试题的开放性,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品质;通过提高试题的探究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1 加强试题综合性,注重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的规律。2018年高考地理试题考查考生对地理空间格局的观察、概括、归纳以及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特征的分析与综合,要求考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通过对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位置关系、空间形态、空间排列方式和空间制约关系、依存关系等的观察,有条理地推理、概括与归纳,以此体现地理学科的本质和价值,展示地理学科独特视角。如文科综合全国Ⅰ卷第37题第2小题以从乌裕尔河受阻到扎龙湿地形成为案例,涉及水循环、水平衡、陆地水体的转换等地理学原理的运用,要求考生分析地理过程与变化,通过运用地理空间动态过程的分析、规律概括等学科思维模式,考查考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再如文科综合全国Ⅱ卷第37题以美国龙卷风为案例,展示龙卷风的形成、发展过程及对人类的影响,题目围绕4个问题层层展开,逐步深入,要求考生能够从图文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从纬度位置、海陆差异、洋流、地球自转运动、地形等多个因素,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逻辑推理过程,逐步分析美国龙卷风湿热气团来源、气流抬升原因、地形和地转偏向力影响及它们之间的联系,用整体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试题的综合性增强。

2.2 扩大试题开放性,提升学生发散思维品质

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对于任何考生来说都有话可说,考生可以根据试题给出材料的提示,从多角度思考,赋予考生自主选择和个性表达的空间;既保证考生思维的发散,充分表达,同时又能使所考查的能力目标可测,答案可控。2018年高考地理试题增加开放性试题的比例,考查内容与方式具有多样性,通过设置不同的观点,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使学生能够从标准答案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如文科综合全国Ⅰ卷第37题第4小题,以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还是保持扎龙湿地为案例,引导考生向两个方向思考并作出判断,如果选择前者,可防止盐分富集,减少泥沙淤积,扩大鱼类种群规模,减轻水体富营养化等;如果选择后者,则体现出减少人类对自然的干扰,有助于保持湿地水量稳定,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止湿地环境变化等。再如文科综合全国Ⅱ卷第36题第4小题,考生通过案例分析,可以认为贵安新区气候凉爽,电力资源丰富且电价低,没必要支付节能降耗的成本;但也可以认为节能降耗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是可持续发展模式,从而选择支持节能降耗的观点。可见,开放性试题通过提供具有区域性地理问题的不同观点,关注学生的价值判断,使学生辩证地思考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品质。又如文科综合全国Ⅱ卷第43题第2小题要求考生设计依托“佛手山药”的旅游项目,考生通过提取和加工信息,可以从旅游的游览、饮食、购物等多方面思考,旨在引导考生抓住问题的关键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提出对策、建议等,该题设问及作答要求指向不唯一答案,留给考生充分发挥的空间。

2.3 提高试题探究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探究学习是地理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探究地理问题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2018年高考地理试题精选材料,增强试题的探究性,引导学生打破常规和思维定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文科综合全国Ⅰ卷第37题选取的区域是外流区里的内流区,是特殊的地理区域,具有飞地性质,第1小题材料指出“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但是“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后者有何特殊之处?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进一步探索。再如文科综合全国Ⅱ卷第9~11题以汾川河流域异常降水为切入点,通过提供气象、水文资料,探究在极端条件下,水、沙、植被平衡关系被打破后,降水、径流、含沙量、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本题意在通过对地理过程由量变到质变的辩证认知,引导学生科学认识“人与自然和谐”这一命题,并对其进行深化和升华。

3 优化材料选取和情境创设,引导教学重基础重应用

高考地理试题历来重视情境的创设,不断发掘新颖的呈现形式,力求用简洁的文字、清爽的图表为考生营造具有真实情境的画面,以实现地理试题人文情怀与理性思维的有机融合。2018年高考地理试题根据考查要求裁剪素材、选择主干内容,不刻意回避热点,也不刻意追求新奇,力求与现实生活的多样性紧密相连。

3.1 围绕主干内容选材,发掘地理内涵

地理基本概念、原理、规律等内容,始终是高考地理试题考查的主要载体。2018年高考地理试题围绕考生较熟悉的主干知识提供材料,既不偏离生活经验及情绪体验考查考生的水平,也不超出考生的理解程度设计情境,以此引导教学重视课堂,使认真学习的学生面对试题似曾相识有获得感;但贴近教学不等于简单重复课本知识,而是把学习过程中抽象的内容还原为真实情况,赋予试题一定的深度,在解决问题之后,使认真思考的学生感到意料之外有成就感,使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愿意主动而为的一种兴趣,助力推动素质教育。如文科综合全国Ⅲ卷第37题以高低气压在图示区变化过程为考查重点,所涉及的锋、气旋是常见的天气系统,考生对此比较熟悉;但本题在一般模式外,将来自西北、快速东移南下的冷锋与气旋相叠加,要求考生不但掌握所学的气旋知识,同时还必须有空间想象力,对目前气旋中锋面分布特征异常进行解释。此外,该题控制图文信息总量,素材看似平凡,但内涵丰富,给考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和思考空间。

3.2 联系生产生活实际,重视地理实践

能否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是一个公民科学文化素养的重要体现。2018年高考地理试题的情境设计突出反映当今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考查学生应对实践问题的素养,力求在学与用之间搭建桥梁,避免学习和社会实际脱节,避免考试和学生生活脱节。如文科综合全国Ⅰ卷第9~11题以小明同学7月从重庆出发到贵州毕节旅游为情景,其中提及的路线分布、走向及里程信息均是学生在生活中可以获取的。当下,外出旅行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较为普遍的现象。外出旅行时,人们所看到的不同地域之间自然景观和人为景观的差异、交通方式的差异以及个人对交通方式的选择等,均蕴藏着地理学的基本知识与原理,能否发现和正确分析、解释这些现象与差异,体现了一个公民的地理素养和基本科学文化素质,其中地名是最值得关注的信息,有些地名往往是一个地方人地关系的综合反映,蕴涵了历史发展、环境变迁等信息。如文科综合全国Ⅱ卷第4~5题,选择澳门半岛地图信息创设情境,文字材料介绍了澳门半岛的地形特点和不断填海造陆的事实,地图重点显示澳门半岛山丘、街道分布和街道名称,引导中学对于地图的教学由学习地图知识转为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地图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3.3 紧扣新时代主旋律,开阔地理视野

2018年高考地理试题结合学科实际,通过精心选择反映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的典型案例设计情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合作共赢等观念融入地理能力的考查,使试题不仅成为选拔的有效手段,也成为开阔视野的重要途径。如文科综合全国Ⅰ卷第36题依托中俄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创设情境,引导中学地理教学注重“用地理的眼光”观察时事、认识世界,促使考生在解决问题中理解“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和世界的重要地理意义,体现地理在现代经济建设和国际合作中的应用价值。再如文科综合全国Ⅱ卷36题以我国数据中心区位选址的演变过程为切入点,重点考查考生对新兴产业的产业布局原理、空间集聚效应理论和产业关联理论的理解能力,尽量避免考生死记硬背和按套路答题。此外,文科综合全国Ⅱ卷第43题、全国Ⅲ卷第3~5题均体现了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结合产业扶贫,提升农民就业、创业能力等精准扶贫举措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分析能力。

综上所述,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倡享”美丽中国是高考地理试题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有效鉴别地理学科关键能力和思维品质是地理试题的发展方向。2018年高考地理试题基于“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精心设计,充分发挥高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依托学科主干知识,通过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进一步优化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的考查内容;联系新时代主旋律及生产生活实际,通过探究式和开放性问题设计,进一步加强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考查。这些举措既有利于人才选拔,也发挥了对中学地理教学的正向引导作用。

猜你喜欢
文科试题考查
配合物的常见考查
高中数理化(2024年8期)2024-04-24 16:58:14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豆文科作品
艺术家(2018年7期)2018-09-22 02:09:20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中学化学(2017年6期)2017-10-16 09:4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