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晶
(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昆明650000)
大理州剑川县狮河村过去由于耕地条件受到限制,人们大多外出建房造屋维持生计,掌握和流传了木雕这门手工技艺。改革开放后,狮河村的木雕得到进一步发展,不再作为一种家庭副业出现,而是成为地方重要的支柱性产业。从狮河木雕村到白族狮河木雕村,再到剑川木雕工业园区,狮河村凭借批发零售定做以及园林工程使木雕产品不断扩展销售,不仅成功树立了剑川良好的外在形象,狮河木雕也提升为一种地方标识。目前狮河村的木雕生产方式,主要存在四种,即农户自主生产、“企业+农户”“企业+协会+农户”“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的生产组织方式。[1]这四种生产方式往往是杂糅并存的,主要是根据自身不同的生产需求来调整,是灵活多变而且有高效率的。
家庭手工生产过去一直是自给自足的小生产,是生产和消费的同一单位,是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生产方式。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家庭手工生产不再是过去所说的“小、散、乱、弱”而是可以运用家庭组织紧密的血缘和姻缘关系使家庭成员可以从许多方面对组织的整体利益目标认同,自愿地把成员间的要求、利益和价值取向协调一致。乃至扩大到家庭组织外部,相互之间相关的经济组织、社会组织、采取不同的契约合作方式,形成由家庭为核心基础的生产组织模式来应对市场经济。本文根据田野调查对剑川狮河村木雕的生产方式进行详细梳理。
农户生产是最基本的生产方式,是指以家庭为工作或生产场所、以家庭劳动力为主要生产者的木雕手工业形态。一般情况下,农户的家庭生产所需要的资本不多,对手工技艺的要求也不是太高。在狮河农户是一个最基本的生产单位,是一个生产和消费的统一体,是一个独立经营的系统。狮河农户经济构成主要有木雕、农作物、经济作物三方面构成,其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产品如何处置都在每一个农户心目中有最佳安排。在狮河共有690户农户,参与木雕生产的有578户,占到了83%的比例,农户在合理安排农业生产的情况下,进行木雕生产。木雕手艺较好的一些农户可以每年可以手工雕刻上10~20套格扇门窗出售,或分切格扇门窗所需的雕花木板进行手工雕刻,卖给一些大的加工户。没有木雕手艺的农户,男性一般帮人在家做框架结构,女性主要做机器雕刻好的木板的疏通镂空工作,采用计件收费,根据产品大小价格不一。还有一些是农闲时间到一些大加工户家中帮忙,男性做组装,女性做打磨,采用计算天数来给工时费,男性组装120~150元/天,女性 50 元/天。
对于不同的家庭而言,农业生产和木雕生产的配比不同,有的是作为家庭经济的补给而存在。有的是比重早已超过农业生产,上升为家庭主业的存在。
在狮河村可以说是家家户户在做木雕,这就衍生了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大户带动小户合作,下发其业务来进行生产,这种“农户+企业”的生产方式其运作模式是:企业根据自身规模和效益,评估自己的生产能力,将无法完成的部分订单下发到不同的农户手中,农户与企业之间订立口头合同,由企业提供原料,并约定好产品的规格、样式来进行雕刻。企业进行质量验收,验收合格后按约定收购。对回收的木雕进行再加工和销售。或者是当企业有加急订单,可以按订单的要求到农户家里对存货进行收购。此种生产方式为当地的木雕生产农户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销售平台,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农户进行木雕交易的费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木雕的生产,带动和繁荣了木雕行业。
在狮河共有这种具有公司性质的大户70多家,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木雕进行机器生产,由于机械生产效率提高,以家庭为单位的劳动力不足,就需要向外雇佣劳动力,这就可以看到578户从事木雕生产的人中,有70多个大户的带动,平均每一个企业大户可以带动8个农户家庭进行合作,这种合作制下的联合经营,是让单个生产者的生产规模都得到了迅速的扩大,在生产工具、原料、销售环节上都进行了资源整合的共同生产,显示出了更强大生命力。
狮河村的“剑川县狮河木雕工艺协会”成立于2004年8月,协会成立的最初目的,是源于不同个体和群体之间在面对市场的沟通、交流和竞争之需。剧会长介绍,因恶性竞争导致的价格不统一、质量参差不齐,木雕户各自为阵,造成了材料的浪费和质量的下滑。面对这些问题,基于控制价格,保证质量,立足于狮河木雕的长远发展,张月秋在获得政府的批准后,成立了“剑川县狮河木雕工艺协会”。协会性质是社会团体,法人即是协会会长张月秋。2009年以前有1个会长,下面4个副会长。协会经过了10余年的发展,目前拥有会长1人,副会长8人(其中1名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1名兼财务,1名兼出纳,理事6人,监事5人一般是村里面比较有威望的人担当),会员200多人。
协会目前主要从事的是两个工作,一是对外宣传工作,以“剑川县狮河木雕行业协会”一个大型的县级联盟组织,进行对外宣传洽谈承接一些大一点的订单。这种生产方式是由协会统一承包订单后下来后分给各会员,会员组织雕刻工和组装工来统一制作,统一验收交货。由协会出面和客户统一签订了供货合同,用户方客户可以放心订合同付预付款,到交货时进行尾款结算。杜绝了赊账情况,加工户也不会拖欠工人的工资。
二是木雕技艺的传承和人才培养。协会采用分包到户的培训形式,会员每人每年负责培训2~3名的新学员,会长自己负责培训50个新会员,让木雕技艺得以传承,使前来投师学艺的失业青年、下岗人员、残疾人都掌握技艺,并让他们长期有活做。[2]来学手艺的学员一律不收学费和生活费,每年从狮河木雕协会出师的都不低于500人。挂靠狮河的外村雕刻工匠有10500多人,在外地加工安装的有8000多人。订单式人才培养,即从201O年起,与云南技师学院签订每年培训1008名学员的中长期人才培训协议。培训主要是在剑川最落后贫困的22个山区及半山区自然村中进行试点教学,是云南省首个登山上门教学项目,得到云南省劳动局的支持,由省劳动局拨款20万开展。现已将22个教学点合并为12个教学点,进行2年培训,一期培训一般是128天的雕刻和一个月的绘画,由木雕协会聘请的专业木雕艺人负责雕刻培训,云南技师学院的老师负责绘画培训。不收取培训费用,基本的学习结束以后,学员回去自己雕花,可以到协会继续磨练技术,边练习边找钱“以工代养”。两年以后考试,由老师评判打分,最后根据分数学员结业,发给毕业证书,并赠送一套雕花工具、这些贫困学员可以在学成后为协会工作,也可以用学到的技艺开创自己的新生活[3]。
对于木雕行业的发展,木雕手工艺的传承是其核心,狮河木雕行业协会利用其力量在促进行业规范发展的同时,进行了这一薪火相传的事业命脉的延续,不可否认这种传承的推动,都在为整个狮河乃至剑川的木雕产业的发扬贡献巨大的力量。
按照《剑川工业园区总体规划》“一园二片区三组团”的发展格局,依托狮河村区位优势、生态环境和传统的木器木雕工艺,规划建设一个集民俗旅游、传统木器木雕产品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特色产业园区。按照剑川工业园区狮河片区标准厂房项目规划及可行性研究报告,整个片区占地1.05km2,包括木雕展示区、旅游商品街、旅游定点加工企业区、木雕销售加工区、标准厂房加工区。其中标准厂房加工区规划面积33.63公顷,建设标准厂房11.4万m(2计划13至16家企业入驻),预计投资26576万元,分两期建设,每期建设5.7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建设单体在2000m2及以上。[4-5]目前,狮河木雕工业园区相继完成了狮河片区标准厂房建设项目各种规划、科研、勘界、灾评、环评、水保、地勘及初设等前期工作。剑川宏盛古建工程有限公司、剑川狮河金达木雕有限公司、剑川狮河新兴木雕有限公司已经签订了入园协议,并投入了生产。走出家庭,进入市场,从过去的家庭作坊转变为标准化产房生产[6]。
一个地区采取何种发展模式,有他自身的发展规律和机制,都是适合当地环境的发展经济状况。从传统民间手工艺的历史发展过程来看,传统手工艺生产随着社会经济背景、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在社会不同发展阶段也采取了不同的生产方式。这其中有政府政策的引导,而更重要的是手工艺生产者根据个人判断自发地组织生产,剑川的狮河村正是根据生产需求来调整,采取以上多种生产方式来灵活多变的进行生产,使得剑川木雕焕发出新的活力,狮河木雕也成为一种地方性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