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雪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术理论研究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北区学海街1号 150028
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提升”[1]。2017年10月18日,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成为一个研究热点,但主要集中于工业领域,在文化领域中的广播、电视媒体中亦稍有谈及,而针对学术期刊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则鲜有论及。前期相关研究中,赵文义[2]从学术期刊数字出版需求侧的角度,分析了其层次与结构,发现其对供给侧的“绑架“与制约,并据此提出了学术期刊数字出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途径;张伟伟等[3]针对学术期刊需求侧与供给侧的矛盾,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对学术期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了具体建议;陈晓峰等[4]探索了与作者、读者需求精准对接,经济效益显著,可持续发展的知识服务模式,助推学术期刊供给侧改革。
以上研究主要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对学术期刊供给形式方面提出了改革措施,如发展数字化出版等。但作为文化产品,学术期刊既有一般物质产品的共性又有其特殊性,其改革既要尊重学术的属性和发展规律,回归学术本位,又要兼顾期刊的特点,这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进行出版形式的改革,还要对供给内容等方面进行结构性改革,以期最终实现办刊要素的最优配置,最大化满足需求侧需要。因此,本文拟从学术期刊组成结构、编辑人员专业组成、学术期刊供给内容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改革措施,并对学术期刊如何发展数字化出版提出了具体措施,以弥补前人研究的不足,深化学术期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为我国学术期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目前,我国学术期刊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学科边界模糊的综合性期刊,往往涉及几个学科,严重影响了读者索取信息的便捷性与靶向性,继而影响期刊自身的竞争力,这从历年公布的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CSSCI)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专业性期刊占70%~80%,而综合性期刊只占20%左右[5],此类期刊以高校学报为主。“在期刊结构方面,新增的学术期刊基本沿袭了综合性的老路,整个期刊格局仍然是以综合性为主。当综合性期刊的数量达到一定比例和量级后,学科边界不清晰的内向性特点使其根本无法拥有自己的‘忠实读者’”[6]。2017年1月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指出:“推行代表作制度,重点考察研究成果和创作作品质量,淡化论文数量要求”。代表作制度的实施,将更加有利于定位于特定学科的专业学术期刊,而不利于学科分散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因此,在探讨我国学术期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候,首先要从学术期刊组成结构方面着手,管理部门要加大对综合性学术期刊的申办审批难度,并督促现有综合性学术期刊尽快向专业性学术期刊转型。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是高校学报)可根据自身情况科学定位,依托所在高校优势学科主动向定位精准的专业性期刊转变。例如,《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依托该校食品科学的学科优势于2009年更名为《食品科学技术学报》,转变为食品科学技术类专业学术期刊,提高了影响因子和影响力;《安徽财贸学院学报》打破了办刊学校有什么学科,学报就有什么栏目的传统,从为学校服务转变成为学科服务,依托该校经管学科优势,于1990年更名为《财贸研究》,转变为经管类专业学术期刊,之后影响力迅速提升,连续多次入选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CSSCI来源期刊(含扩展版)目录。
编辑人员是学术期刊供给侧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编辑人员的专业构成是学术期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中之重。学术期刊编辑大都具有较高的学历、职称,现实中有些学术期刊的编辑或全部为只懂编校规律、规则而对期刊所涉专业学科知识知之甚少的出版专业人员,或全部为缺乏出版专业知识而与期刊专业学科对口的专业人员,或两者都有但分工与比例不合理,编辑人员的这几种专业组成结构都不利于学术期刊的发展。各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可参照Nature的做法,将编辑分为学术编辑和文字编辑(学术编辑由具有专业学科背景的人员担任,负责稿件学术方面的编辑工作,把关学术质量;文字编辑由具有出版专业知识背景的人员担任,负责定稿后的编辑、排版和校对工作,把关编校质量),并根据自身具体情况设定两者人数比例。比如综合性学术期刊因其所涉学科相对较多,学术编辑数量应多于文字编辑数量。另外,国家新闻出版署也应出台相关规定以督促、指导各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对编辑人员专业构成做出积极调整,以保证期刊学术质量与出版质量要求。
通过对学术期刊的需求侧即读者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需求侧对出版形式的个性化需求,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学术期刊的属性决定其需求侧成员主要是高校学生、教师及各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等,因而本研究以某高校学生、教师为问卷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其中学生50人,教师50人;男性50人,女性50人;研究生学历50人,本科学历50人;18~29周岁40人,30~39周岁30人,60周岁以上30人),收回有效问卷96份。问卷紧扣调查主题设计问题,研究样本兼顾不同身份、性别、学历及年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与科学性。
2.1.1 调查问卷内容
(1) 主要选择纸质刊物还是电子数字期刊进行阅读?A.纸质刊物;B.电子数字刊物
(2) 是否愿意付费阅读电子版学术期刊?A.是;B.否
(3) 阅读学术论文的场所?A.固定场所;B.不固定
(4) 是否期待实现学术期刊的移动有声阅读?A.是;B.无
(5) 获取数字期刊论文的途径?A.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大型数据库;B.学术期刊官方网站;C.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
2.1.2 调查结果
通过问卷分析得知:主要选择纸质刊物进行阅读的有21人,75人主要选择数字刊物进行阅读,分别占21.9%和78.1%;有75人愿意付费阅读,其余21人无付费阅读的意愿,分别占78.1%和21.9%;有18人主要在固定场所阅读,其余78人阅读场所不固定,分别占18.8%和81.2%;有86人期待移动有声阅读,10人表示无所谓,分别占89.6%和10.4%;对于获取数字期刊论文的途径,有48人主要通过中国知网等数据库获取,28人通过学术期刊官方网站获取,20人通过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获取,分别占50%、29.2%和20.8%。
数字出版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出版。《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为54.3%,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7.24亿,网民规模增速加快且上网设备进一步向手机端集中。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无线网络覆盖面的不断拓展及个人计算机、手机等阅读终端的普及,数字阅读用户增长迅猛,《2016年度中国数字阅读白皮书》披露的数据显示,我国数字阅读用户已达3.3亿,产业规模突破100亿元,阅读消费的数字化时代已然来临。本调查问卷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点,有高达78.1%的高校师生选择电子版学术期刊进行阅读,且愿意付费阅读。因此,学术期刊出版单位要顺应形势发展需要,积极调整出版模式,逐渐由以纸质出版为主的传统出版模式向以数字出版为主的新兴出版模式转变,发展数字化出版是学术期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继续与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保持合作。截至2017年5月,中国知网共收录10841种期刊的1670058期59188260篇文章;万方数据库收录期刊论文总计2550余万篇;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已累计服务机构用户7000余家,为读者提供了超过50亿次的文献阅读和下载服务。中国知网、万方、维普、超星(学习通)等数据库经过多年发展,在消费者心中已经树立起了良好的品牌形象,是读者进行学术论文数字化阅读的重要获取途径。大多高校都购买了4大数据库论文阅读及下载的使用权供师生免费使用,据上文笔者调查结果,大约有50%的师生选择这4大数据库平台获取论文。因而,学术期刊出版单位要继续与其合作,利用这些成熟的数字化出版平台进一步提高所载论文的阅读量、下载量及被引频次,进而提高期刊影响力。
(2) 建设并逐渐完善期刊官方网站。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经历了从传统期刊的电子版、纸质期刊网上数据库到各期刊出版单位创办官方网站3个阶段[7]。网站是学术期刊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网站建设是提高学术期刊自身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应对读者需求多样化、增强有效供给和读者黏性的重要手段。调查显示,现在高校师生约有30%主要通过各期刊官方网站的开放获取(Open Access,OA)出版模式获取论文内容。随着期刊官方网站建设的普及和完善,这一比例将会逐年上升。笔者以黑龙江省235种学术期刊为调查对象,通过电话问询及逐一百度搜索等方法进行调研,截至2017年5月,共计有162种学术期刊建立了官方网站(或依托协会、单位的二级网站),其中核心期刊建站比例高于非核心期刊,说明大多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已经意识到官方网站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 开通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企鹅智库发布的2016版《微信数据化报告》显示,微信月活跃用户超过6.5亿,超过九成微信用户每天都会使用微信,55%的用户每天使用微信超过1小时[8]。由此可见,微信的使用已经相当广泛。而在所有类型的公众号中,泛媒体类公众号所占的比例最高,超过25%。但目前我国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开通及利用情况不佳,CSSCI(2017—2018)来源期刊收录的70种高校学报中,截至2017年11月,只有25家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占35.7%;2014年版北大中文核心期刊收录的303种高校学报中,截至2016年5月,只有63家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占20.8%。学术期刊作为学术交流的重要媒介,要顺应数字时代发展,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这一新兴的自媒体交流平台,并把要传播的内容按网络传播的特点进行字体、颜色或其他样式的二次加工来增强界面友好度以突出重点、吸引读者注意,向目标读者推送期刊论文、目录、摘要及表格、图片或其他资讯,实现和读者的全方位互动,以增强期刊传播力,进而提升期刊影响力。
(4) 发展学术期刊移动有声阅读。随着数字技术及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学术期刊将更明显地呈现出以移动终端(包括手机、手持阅读终端)为主的数字化、移动化阅读趋势。移动有声阅读作为一种有声形式的移动阅读增值服务,主要提供数字音频形式阅读作品的在线收听或下载服务,具有满足用户个性化、多元化、便捷化的阅读需求及有效利用“碎片时间”等特点。《2016年度中国数字阅读白皮书》显示,近七成数字阅读用户使用过听书功能,而据笔者调查,有89.6%的高校师生期待学术期刊内容的移动有声阅读。学术期刊不同于一般的纯文字读物,其文章有时会含有特殊符号等,对这些特殊符号等进行正确的音频转换是实现学术期刊移动有声阅读的难点与关键。因此,我国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应充分重视并加快推进学术期刊移动有声阅读的建设与发展,采用先进的音频转换技术,努力实现文章内容正确的音频转换,使平面的作品更加立体化、个性化和形象化,以进一步增强读者黏性。
(5) 大力推进“云出版”。利用数字出版利于资源整合的优势,对于学科众多的综合性期刊,可以将同一学科或栏目的文章聚合在一起推出专题辑刊;对于学科边界清晰的专业期刊,可以将本期刊以年为单位组合成集刊,并加入相关数字期刊群,利用期刊群的集群化、规模化满足读者获取知识的便利性、全面性的优势来增加所载论文被检索的概率。如《中国激光》杂志社有限公司通过中国光学期刊网将同学科的55种(截至2017年11月)光学期刊集中,跨主管单位、跨地区组建了中国首个学科期刊联盟,并开发了光学期刊集群数字化出版平台,建立收录加盟期刊历年过刊论文数据等的光学资源数据库,实现出版资源共享,促进期刊出版规模化、集团化发展,提高了学术出版生产力。
学术期刊应根据期刊定位及发展需要适时调整栏目结构、优化论文类型占比、增加能提高期刊影响力的论文构成要素。已有研究主要探讨了学术期刊供给形式方面的改革,而作为文化产品,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要围绕内容即期刊栏目、拟刊载论文的内容和类型等进行。
栏目是期刊的组织结构基础,反映期刊的宗旨与特色,引导读者阅读和检索。现有同类学术期刊的栏目设置大同小异,尤其是同类的专业性期刊,栏目雷同化现象更加严重。在进行学术期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要改变栏目不分主次的状况,强化重点栏目;改变栏目雷同、毫无特色的情况,进行差异化栏目设置,打造特色栏目和品牌栏目,避免办刊的同质化。
(1) 强化重点栏目。重点栏目是期刊的根本,最能体现办刊宗旨,应放置在期刊栏目首位并且刊载的文章数量也应最多。在具体工作中,应打破各栏目文章数量均衡的“中庸”之美,根据栏目总载文构成比、篇均下载频次、篇均被引频次等判定栏目影响力,据此确定重点栏目并增加其文章选编数量与力量。
(2) 创设特色栏目。特色栏目建设是学术期刊保持竞争优势和扩大学术影响的重要举措。对于专业性学术期刊,在栏目改革时要砍掉那些你有我有、毫无特色的栏目,应根据办刊宗旨、特色、优势等异质性资源走个性化发展道路,以特色铸品牌,构建品牌栏目以提升期刊竞争力;综合性学术期刊涉及学科众多,没有优势栏目则不能凸显期刊优势,应突出优势学科以构成特色栏目,从而建立和保持竞争优势。在办刊实践中,要改变特色栏目每期可有可无的局面,应保证特色栏目文章刊发的持续性并逐渐增加其比例,增强特色供给以满足特定读者群的需求,培养自己的忠实读者。
(3) 设置差异化争鸣栏目。学术期刊是研究者们进行学术争鸣的一个重要平台。争鸣栏目通过不同学术观点的碰撞、融合,激发读者的思考,在探讨中逐渐接近问题的真相,不断推进学术研究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学术期刊的质量。现有不少学术期刊已将争鸣栏目设置常态化,激发了研究者们的创新思维并扩大了其参与度。在学术期刊内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既有设置争鸣栏目的期刊要对比搜索相关期刊的争鸣栏目,争取根据自身学者优势、地域优势及学科优势等进行差异化争鸣栏目设置,并认真实施策划方案,做好组稿、审稿工作,保证争鸣文章的学术质量,并对争鸣的方向和结果做出预见[9]。
(4) 热点选题栏目设置常态化。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热点频出,作为学术动态的反映者,专业边界清晰的学术期刊要根据学术发展需要将热点选题专栏设置常态化,以给作者搭建一个集中对热点问题进行探讨的平台,增强期刊时效性和关注度,满足读者求新化、即时化、便利化、集中化需求。
(1) 围绕办刊宗旨选录文章。办刊宗旨是刊物的灵魂,约束着期刊的报道范围,进而限定着栏目的设置与文章的主题。我国学术期刊大都做到了根据报道范围选录文章,但也有少部分学术期刊偶尔会刊载超出报道范围的文章,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刊物专业性。因此,为体现办刊宗旨和提高自身专业性,各学术期刊应紧紧围绕办刊宗旨设计栏目、选录文章。如《商业研究》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经济类专业学术期刊,其办刊宗旨是为经济理论与经济实践研究提供平台,促进学术繁荣,加强国内外经济文化交流,为我国经济建设、现代化建设服务,据此开设了经济学研究、商经理论、财经纵横等体现办刊宗旨的栏目,提高了期刊专业性与影响力。
(2) 论文类型要全面。学术期刊的论文类型大致分为三类:研究型论文、综述型论文、评论型论文。研究型论文一般为原创研究,属于一次文献,各学术期刊为增加被引率,往往只发表此类型论文,以致学术气氛单调,不能充分发挥其学术导向与学术交流的作用。因此,我国学术期刊应参照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的做法,每期有一定数量的综述型论文和评论型论文,并逐渐增加其分量,以全面发挥学术期刊展示研究成果、促进学术交流及引导学术研究的作用。
(1) 中文学术期刊论文应附有英文摘要。《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CAJ-CD B/T 1—1998)规定,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论文,包括综述报告,均应附中、英文摘要[10]。EI Compendex收录论文的题录、摘要,其数据库中的核心数据包括论文标题、作者、第一作者单位、英文摘要等。为了方便国际学术交流、扩大期刊国际影响力,目前我国中文学术期刊论文大都附有论文的英文标题、英文作者名及单位、英文摘要与关键词等英文信息。但有的中文学术期刊出版单位没有认识到英文摘要等的作用,要么没有英文摘要,要么仅将其作为补白,严重阻碍了期刊“走出去”的步伐。如CSSCI(2017—2018)收录的8种编辑出版类期刊中,提供英文标题、作者信息、摘要和关键词的仅有《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编辑学报》《编辑之友》《出版科学》4种。张诗乐等[11]统计分析发现,中国编辑出版类期刊中,被Web of Science数据库引用的162篇文章主要来源于提供相关英文信息的《中国科技期刊研究》(105篇)和《编辑学报》(45篇)。因此,我国中文学术期刊要调整其论文内容要素要求,将英文摘要等作为论文的必要内容,并认真对其进行编译加工。
(2) 英文摘要应逐渐向英文梗概过渡。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深入,有的中文学术期刊,如《经济研究》《心理学报》《心理科学》《旅游学刊》等,已不满足于用与中文摘要一一对应的英文摘要向外国读者介绍论文的信息量要求,为方便国外读者完整、准确地了解稿件,从而进一步提高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上述期刊要求每篇稿件需要附有不同于中文内容摘要的包含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主题与思路、研究方法与理论依据、经验数据及来源、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重要创新与贡献等的英文梗概。英文梗概是外国读者了解论文内容精华与贡献、判断论文学术水平的重要信息来源。因此,我国中文学术期刊论文英文摘要须由只介绍论文写作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向更翔实的英文梗概过渡。
(1) 学术期刊论文应附有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反映了研究工作的背景和依据,是学术论文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和数量是评价论文的质量和水平、起点和深度以及科学依据的重要指标,也是期刊质量的量化评价指标如影响因子、被引频次等统计分析的重要信息源(国内外检索系统通常不仅收录论文的标题、关键词、摘要,还收录其参考文献)。但我国有的学术期刊出版单位没有充分认识到参考文献的作用与价值,为了节省版面或排版方便,在编辑、排版时完全删掉了参考文献,破坏了论文的完整性、削弱了论文学术质量、降低论文的被引频次,进而影响到学术期刊的整体水平。因此,相关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应重视参考文献,将其视为论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按GB/T 7714—2015《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规范参考文献的著录,以保证其著录质量。
(2) 中文学术期刊应同时著录中、英文参考文献。GB/T 7714—2015《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6.1节中对参考文献著录语种方面首次做了指导说明:“必要时,可采用双语著录。用双语著录参考文献时,首先应用信息资源的原语种著录,然后用其他语种著录”。目前我国有少数中文学术期刊,如《中国农业科学》《园艺学报》等,其文后参考文献采用了中、英文同时著录的形式。为扩大期刊国际影响力、适应外国读者阅读及国际检索系统需要,我国中文学术期刊要对参考文献著录语种做出积极调整,由中文著录向中、英文双语著录转变。
对学术期刊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提升其供给质量、实现有效供给进而提升其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举措。在供给侧结构优化中,要兼顾学术期刊的学术属性和一般产品特性,一方面要通过与中国知网等成熟的数字化出版平台合作、建设并完善官方网站、开通微信公众号、发展移动有声阅读及推进“云出版”等措施发展数字化出版,实现出版形式的改革,一方面还要对学术期刊组成结构、编辑人员专业构成,以及出版内容,如栏目、文章内容与类型、摘要及参考文献等进行改革,以期最终实现办刊要素的最优配置。希望国家有关部门及各学术期刊出版单位能深刻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根据学术期刊发展现状、趋势及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改革措施,从而保证我国学术期刊的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