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媒体特征分析与设计思维重构*

2018-02-08 06:12郑旭军
中国出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人工智能智能用户

□文│李 戈 郑旭军

随着大数据、超级计算机和深度学习的出现和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已逐渐渗透到媒体生产、传播、服务的各个方面,形成了新型的智能化媒体模式。智能媒体是融合了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感知用户需求并为用户带来更佳体验的信息客户端和服务端的总和。智能媒体具有更强的人性化、类人化特性,其会主动寻找目标用户并融入用户的应用场景、参与用户的社会关系网,与用户的智能融合,共同作用,人机共生,从而出现新的媒体服务模式;智能媒体也具有自我进化的能力,能根据用户的情绪和行为,为其提供高清、个性的内容,而用户的使用,又能促进媒体更加智能;机器对人心的洞察能力和人对机器的驾驭能力,互为推进,互相作用。人工智能对媒体的创新转型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智媒设计人才必须充分了解智能媒体的具体特征,紧紧抓住智能媒体发展潮流,用人工智能思维重构设计思维,才能不断提升综合能力,迎接智能媒体时代的到来。

一、智能媒体的特征

智能媒体是人工智能和媒体的相遇和碰撞。智能媒体具有连接与协作趋于多维、真实与虚拟逐渐融合、交互与布局更加自然、情绪与行为成为标签等特征。

1.连接与协作趋于多维

互联网的本质是各种对象间的关系与连接,随着新技术和新设备的介入,智能媒体不断带来新的连接模式和新的协作关系。智能媒体时代,人、物、环境这三个变量的协作关系与连接方式,以及与之适配的内容和服务,都将具有更深层的互动与共融。纽约时报的人工智能数据分析系统,能在30秒内分析3亿个不同的页面链接数据,从而识别网络流行趋势,预测可能成为热点的内容,并能监测全球社交平台的实时热点,从而创造媒体话题引导公众讨论。IBM曾尝试让人工智能沃森(Watson)联手郝景芳、马伯庸、蒋方舟三位作家,创作人工智能(AI)小说,解读AI与人们同行的未来,创造了4500万+的阅读量,被媒体称为“始于好奇,陷于趣味,忠于情怀”的创作活动。智能媒体时代,万物皆媒,人与内容、人与人、人与服务的关系将被改变,大众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媒体的信息和服务,碎片化、随意性、去中心化的连接模式、多元化的协作方式会让媒体传播方法没有禁锢、传播形式没有阻挡。智媒环境中用户在阅读新闻时可能不只是关注新闻内容本身,还会被其中人物的服装配饰、场景中的装饰布置吸引,商家便可以在内容中设置超链接或插入广告位,用户可以一键购买相关的服饰、家具及器具等。智能媒体的连接与协作的多维化,必将给媒体生态体系带来巨大的变革,也将是媒体新的服务拓展的方向。

2.真实与虚拟逐渐融合

人工智能的算法、虚拟技术的运用创造出一种异质的虚构现实,虚拟现实技术的本质就是对真实对象高度还原,直到能够给用户带来视觉上的欺骗。2016年10月《中国日报》通过整合人工智能技术,采访真人而制作的虚拟视像面世,这一人工智能所虚拟出来的“新闻人物”的影像可全天候、全方位回答全球受众的提问,成为世界上首家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新闻采访实务的媒体。《中国日报》记者麦克远赴尼泊尔,持续对新闻人物布米卡进行了长达20多天的密集视频录制,并输入节目中,然后采用目前世界上最尖端的人工智能技术,包括IBM的沃森人工智能技术、亚马逊的匿名函数功能、谷歌的语音识别技术、脸谱的反应架构技术等多项新技术完成后期制作。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布米卡虽然是虚拟视像,但却像真人一样,有足够的思维能力,以现场直播的方式回答观众提出的所有问题。这项突破给未来的媒体带来更多可能性,通过这种方式采访记录,即使在主人公离世以后,亦可继续与受众互动回答问题。虽然这项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并有很大的改善空间,但它对新闻来源的使用方式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想象空间。[1]数字化的虚拟性(AR/VR)将“真实的虚拟”发展为“虚拟的真实”,营造了真实与虚拟共生相融的环境,虚拟现实设备给人们带来了感知世界的新方式。美联社拓展人工智能版图的一个动作是在VR设备终端、360度全景式视频手机端等智能硬件上进行观赏性的奢华生活体验虚拟现实报道,用户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浪漫旅程。可以预见的是,虚拟现实技术已成为人们获取一些特殊体验的新手段。用户甚至可以在这种“虚拟真实”中享受到比现实更“超真实”的认知体验。

3.交互与布局更加自然

未来的某一天,当用户打开一个新闻端,看到的不是一个平面的视频影像,而是一个基于三维空间的、立体的VR视频直播,用户可以感受到新闻现场的环境和气氛,与场景中角色即时交流与互动,聆听新闻内容和转播实况,用户对内容的参与感得以提升,体验感大大加强。在传统媒体中,设计师会把关注点落在字体大小、画面层次、上下位置等二维布局上,用户对于媒体的审美比较单一,更侧重视觉感的体验。而智能媒体的形态日趋丰富,生产方式日趋多样,用户的交互体验变得更加重要和多元。如传感器新闻,在新闻生产过程中,传感器扮演着两个方面的角色。其一是作为信息采集工具的传感器。在这个层面上的传感器是人的感官延伸,它们可以见人未见、知人未知,为预测性报道提供依据。其二是作为用户反馈采集工具的传感器。作为反馈机制的传感器,将用户反馈深化到了生理层面。传感器可以采集用户的心跳、脑电波状态、眼动轨迹等身体数据,准确测量用户对于某些信息的反应状态。这样一个层面的反馈,不仅可以更真实、精确地反映信息在每个个体端的传播效果,也可以为信息生产的实时调节、深度内容定制或长远规划提供可靠依据。[2]用户在获取和反馈这些信息的过程中,不仅可以选用沉浸式的交互,也可以是更自然的语音交互、触点交互、手势交互等,而脸书正在研究一项可以直接通过大脑进行打字的新技术,称为“脑机语音文本界面”,用户大脑中的想法将直接展示在计算机屏幕中,却无须用户讲话或手动输入。在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下,人机交互方式将更趋向于自然化,人机交互的体验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4.情绪与行为成为标签

传统媒体强调覆盖,而智能媒体希望更精准击穿用户的心。人工智能会根据用户阅读情绪和消费行为等信息抽象构造出一个标签化的用户模型,从而基本可以判断用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今日头条”已研发的智能系统,可以通过分析用户的微信、微博、社交网站的论点或者公开演讲,然后与心理模型所提供的几百个参数进行相关度比对,从而描绘用户的性格特征、社交倾向、情绪倾向、自信程度、价值取向等,在数据聚合的基础上根据用户情况与需求来实现定向内容投送,为用户提供精准个性化服务。智能时代,媒体的关注点在发生变化,由纯粹的内容生产与传播,转而关注用户的情绪、态度等个性化的因素,关注用户的行为、习惯等偏好分析,从传统的精英媒体向智能的精准媒体转变,甚至是有温度和情感化的媒体。脸书最近成功申请了一项专利技术,通过监测用户在发帖时的打字速度及摄像头捕捉用户表情来分析用户当下的情绪,在用户聊天、浏览时预设一套与用户当下情绪相对应的表情包,并把根据用户情绪修改后的文本传送给用户,增加阅读和聊天的趣味性。通过对用户情绪和行为的标签化管理,智能媒体可以显著提升信息触达效果和用户黏度,提高内容传播效率和质量。

二、人工智能时代智媒人才设计思维的重构

媒介生态学者保罗·莱文森认为:“从媒介进化本身规律看,媒介使用功能越来越符合人类感官愉悦的要求,从媒介与自然关系的传播效果看,媒介必然朝着不断消弭时空障碍的方向进化。”[3]事实上,保罗的预言正是人工智能逐步进化的目标。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未来世界周边所有的物体都可能媒体化,人们可以体验的不再是一个界面,而是一个可以感知的世界。在万物皆媒的环境中,媒体的生产、传播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在这样一个变革与挑战的时代,身为智媒设计人才,必须尽快转变原有传统媒体设计思维,掌握人工智能领域最基本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之上发挥对产品的想象力,充分理解场景、直觉、多屏和数据在智能媒体中的意义和价值,才能拥抱和建设属于智能媒体的未来。

1.从功能化设计到场景化设计

万物皆媒的环境下,媒体变成用户身体的延伸,在每一个场景中,深度陪伴着用户,用户的行为又反馈于智能媒体,互为作用。传统媒体的功能化设计更强调信息的真实、可靠、实用性,采用单向渠道的传播,用户则是被告知、被引导。智能时代,场景化设计是基于用户的使用场景,挖掘用户预期要产生的行为,从而主动满足用户下一步需求的设计方法。场景化设计可采用“5W+1H”模式,对选定的场景从谁(who)、因为什么(why)、什么时候(when)、什么地方(where)、做了什么事情(what)、周围环境怎么样(how)等6个方面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基于场景的设计可以帮助智媒设计师找到用户、媒体与场景的内在关系,理解用户痛点与需求,预知用户行为与目标,针对用户所在的场景设计出更加贴心的功能、体验及交互方式,从而带给用户惊喜与感动,将传统媒体资讯功能发展到智能媒体更体贴的精准信息与个性化服务。概括来说,场景化设计需要充分理解和分析人们在不同场景中线上线下的行为,并预知用户行为逻辑与习惯,为用户提供与场景适配的综合性的内容和服务,并与一定的形式适配相关联。

2.从指令交互到直觉交互

我们每天面对着各式各样的屏幕,多种多样的界面,从早期麦金塔电脑(Macintosh)、Windows系统至手持移动端,按钮和滚轮式是绝大多数用户所熟知的交互方式。iPhone 问世之后,手指作为一种更为本能的媒介,在触摸屏上,与虚拟的控件进行交互。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语音交互、手势交互及各种穿戴式的虚拟现实交互方式应运而生,交互技术向着人类更自然逻辑的方向发展。直觉是不需要经过有意识的思考就能作出的反馈,它不是通过逻辑思维和分析推理来实现,而是一个无意识的过程,类似于人的本能。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相对于意识认知系统的缓慢、串行,并且需要花费很多脑力的意识控制过程,无意识认知系统是一个快速、自动、无须花费很多脑力、受情感和习惯支配而不受意识控制的加工过程。[4]智能媒体时代,为使用户具有更好的效率和更流畅的体验,实现用户与产品无障碍的交互,直觉式交互会大力发展。如运用了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的谷歌安卓应用系统,当你打开手机它就会知道要为你做什么,它熟悉你的操作、遵循你的习惯、了解你的生活规律,它明白你的需求、明白你的目标、明白你还想要什么,它就是你的“直觉”。正因为直觉交互在用户体验上是无意识的设计,智媒设计师更需要基于现实、积累经验,设计出符合用户预期,降低用户学习成本,同时具有一定适用性的好产品。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让直觉交互可以向着自然逻辑的方向走得更远。

3.从单屏互动到多屏互动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领域识别与处理能力的进步,人工智能的搜索范围也从以文字为主向图片、声音、视频等领域拓展,这意味着不同媒介类型之间的分隔正在被逐渐打破,其边界也将日益模糊。而搜索场景和设备的多样化,也对多屏之间的交换提出更高要求。简单地说多屏互动就是几种设备的屏幕,通过专门的连接设备可以互相连接转换。比如平板上的图片可以在智能家居上分享,移动终端上的游戏可以在电视上播放,穿戴式设备的内容可以投影到大屏幕上,智能设备已经从单一的触屏趋向于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智能汽车等多领域,智能媒体的应用场景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多样。智媒设计师不应该为不同的屏幕规格创建不同的产品,而是使用一种统一的设计方法开发一款可以跨多种屏幕的产品,当用户在所有这些不同的屏幕之间切换时,能够使用一个特定的程序。智能媒体的多终端需要全新的互动模式,而这方面的想象力与创新能力也需要所有智媒设计人才的共同努力。

4.从编辑导向到数据导向

大数据替代了传统抽样分析,强调全数据模式,这就要求智媒设计人才善于利用专业人员挖掘的大数据来策划报道、设计产品,而不再仅仅依靠传统的问卷调查和街头采访式的抽样案例。传统媒体通过覆盖,向读者进行传播,而智能媒体是以用户为核心的,例如一点资讯这样的“兴趣引擎”(APP),它会根据用户的行为数据,特别是用户的搜索数据呈现他喜欢的内容。同时,因为大数据带来的海量信息,呈现出信息密度低和不宜提纯的缺陷,必然带来信息的冗余和混乱。媒体设计师需要更多地去搜寻用户还没有表达的需求,比如利用关联规则计算,喜欢财经新闻的人通常喜欢什么休闲品牌;利用聚类算法分析,喜欢励志故事的人年龄段分布情况。2016年,国际流行乐坛发布了一首荣登全球最大的流媒体音乐服务平台(Spotify)榜单第一名的曲子《不易时刻(Not Easy)》,主题是“心碎”,由2014年获得格莱美奖的歌手亚历山大·格兰特(Alex Da Kit)与IBM智能机器人沃森合作完成。沃森帮助亚历山大·格兰特分析了近5年的文化数据,找到每一年的“情感温度”和被展示最多的情感要素,并分析了5年来入选周排行榜的26000首歌的歌词。综合分析后,沃森发现“心碎”是一种普遍的情感,而人们对此很有共鸣。正因为Not Easy成功容纳并表达了千千万万种伤心事,从失恋的焦灼到难民的悲情,很多人从歌曲中听出了属于自己的不易时刻,不禁动容落泪,深深爱上了这首歌。大数据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以及理解世界的方式,成为新产品和新服务的源泉,而更多的改变正蓄势待发。

四、结语

智能媒体的核心意义在于将技术纳入了未来媒体竞争的格局之中,颠覆并创新媒体人的设计思维。智媒设计师将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石,以行业升级转型为契机、以提升产品信息和服务为目标,迎接和拥抱智能化的全新媒体时代。

参考文献:

[1]李剑诸.中国日报实现世界首例人工智能视频采访[N].中国日报网,2016-10-04

[2]彭兰.智媒化时代:以人为本[N].社会科学报,2017-03-30

[3]陈功.保罗·莱文森的人性化趋势媒介进化理论[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

[4]谢伟,辛向阳.无意识认知交互设计探讨[J].包装工程,2015(11)

猜你喜欢
人工智能智能用户
2019:人工智能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关注用户
下一幕,人工智能!
关注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