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琪
我国消除疟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高琪
目的:我国于2010年启动《国家消除疟疾行动计划》,争取在2020年实现在全国范围内消除疟疾的宏伟目标。很多从事公共卫生工作的同志对按期实现目标充满信心,但也有部分疟疾工作者对此心存疑虑,本文对我国当前消除疟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方法:笔者作为我国疟疾专家曾参与《国家消除疟疾行动计划》的制订和《全球基金中国消除疟疾项目》的申报,并正在作为WHO疟疾专家正在参与《全球消除疟疾技术策略》的制订,不仅熟悉WHO的全球消除疟疾策略,并对我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的有利条件和存在的困难有过较多思考,本文就我国当前消除疟疾工作的外部环境、机构建设和技术支撑等方面的优势进行了介绍,同时对消除疟疾的观念和认识、技术措施等方面的不足进行了剖析,并对我国当前消除疟疾的形势进行客观分析。结果:当前我国消除疟疾工作具备良好的机遇,在政治或政策上得到了WHO的支持和国家的重视,在机构和支撑体系上我国已完成了各级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并有消除丝虫病和在中部地区消除恶性疟的成功经验,我国自主研究开发的青蒿素类药物及其复方已成为全球最有效的抗疟药物,部分地区的疟疾回升和局部暴发流行已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流行区的疟疾发病率已远远低于WHO实施消除疟疾策略阶段的要求。同时,我国消除疟疾也面临诸多挑战,一些承担消除疟疾工作的领导及专业技术人员对疾病控制和消除阶段不同的策略和工作需求认识不足,原有控制阶段一些防治技术和措施已不适应消除阶段工作的需要,如现有疟疾检测技术难以发现低原虫密度病例和带虫者、间日疟根治和抗药性疟疾治疗存在困难以及在消除疟疾考核评估中缺少能客观评价当地有无新感染的实验室检测技术等。另外,目前的监测能力尚不能满足消除疟疾的需要,如疟疾发热病人血检能力已明显削弱,需研究和开发相应的监测技术和方法;对媒介传播动力学特征和杀虫剂抗性机理研究不足,如我国分布最广泛的中华按蚊是中部地区间日疟传播的主要媒介,但该按蚊对境外输入的不同疟原虫株是否易感目前尚不清楚;由于目前我国在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的菊酯类杀虫剂与消除阶段疫点处置中媒介控制措施采用的是同类杀虫剂,有可能会对传疟按蚊抗菊酯类杀虫剂抗性的发展和扩散造成不利影响,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对主要传疟媒介传播动力学特征和杀虫剂抗性机理等相关应用基础研究,为输入性疟疾疫点处置方案的制订和媒介控制措施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结论:尽管我国消除疟疾面临诸多困难,但也时逢各种良好机遇。目前是我国实施消除疟疾计划的有利时机,只要我们及时抓住机遇,科学应对挑战,并加快技术创新和突破,完全有可能在10年左右实现消除目标。但如果我们盲目乐观,只看到疟疾病例逐年大幅度下降,忽视了消除阶段亟需的关键技术的研究;仅简单加强现有防治措施,忽略了消除策略的转变和技术创新,那么,不仅消除疟疾的目标难以按期实现,而且还可能再次出现疫情回升甚至局部暴发流行的危险。
来源出版物: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1, 23(4): 347-349
入选年份:2015
我国寄生虫病防治形势与今后防治科研重点
周晓农
摘要:目的:我国是寄生虫病流行严重的发展中国家,经60多年的积极防治我国寄生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各地寄生虫病流行程度和防治情况等差异较大。如何进一步加大寄生虫病的防治力度,实施科学的防治策略,确保农村寄生虫病流行地区的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亟需提出今后一段时间防治科研的重点,以推动我国消除寄生虫病的进程。方法:根据当前国内外寄生虫病防治形势,分析我国在寄生虫病防治工作方面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挑战,围绕我国消除寄生虫病的目标,提出今后在寄生虫病防治和研究工作的重点。结果:(1)在全球范围内,一方面是启动了全球消除计划,包括全球消除丝虫病行动计划、全球消除疟疾行动计划、全球消除龙线虫病计划等,另一方面自2012年起,努力控制被忽略的热带病规划也已启动。(2)2004年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全国人群蠕虫感染率为21.38%,仍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土源性线虫感染率高达20.07%~56.22%,部分省(自治区)食源性寄生虫病呈明显上升趋势;推算全国土源性线虫感染人数约为1.29亿,华支睾吸虫感染人数约1249万,带绦虫感染人数约为55万人,棘球蚴病患者约为38万人。另外,利什曼病在新疆、甘肃和四川的部分地区流行仍较为严重,一些地区人群的猪囊尾蚴病、并殖吸虫病、旋毛虫病和弓形虫病等血清学阳性率也比较高。(3)近年来,我国分别发布了不同类别的寄生虫病防治规划,提出了“2015年除云南边境地区外达到消除疟疾,2020年全国消除疟疾”的目标;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于2015年全国达到传播控制的目标;全国蠕虫感染率在2004年的基础上至2010年底下降40%以上,到2015年底下降60%以上,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控制土源性线虫病、棘球蚴病、华支睾吸虫病、带绦虫病和囊尾蚴病等重点寄生虫病在局部地区的流行,减少重点地区利什曼病新发病例的发生。(4)防治与科研工作重点是围绕实现消除寄生虫病的目标,不断提升我国寄生虫病的防治研究水平,强化寄生虫病防治的关键技术研究;加强转化医学在寄生虫病领域中的应用,促进新型诊治工具的转化与临床推广应用,鼓励应用性产品与工具的研制与开发;进一步提升科研能力建设,强化“一锤定音”的专家团队建设。结论:根据我国人体寄生虫感染率变化趋势,我国人体寄生虫感染和防治水平较韩国相差40年,较日本相差60年,这与我国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极不相称。为此,防治与科研工作的重点须围绕消除寄生虫病有利于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建设与文明建设的步伐。
来源出版物: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1, 23(5): 473-475
入选年份:2015
20例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病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胡建利,鲍昌俊,祁贤,等
摘要:目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是一种新发传染病,其病原体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该病毒最初于2009年从中国中东部农村地区的SFTS病例血清标本中分离出来。本文对2010年在江苏省境内确诊的SFTSV感染病例的临床特点和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为其临床诊断以及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对2010年江苏省境内各级医疗机构报告的SFTS疑似病例采集急性期血清标本,使用荧光定量PCR法从疑似病例血清标本中检测到针对SFTSV的RNA核酸者为实验室确诊病例。利用统一的个案调查表,对确诊的SFTSV感染病例进行一般情况、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常规临床检测结果等开展调查,调查者全部由接受培训的流行病学专业人员担任。结果:2010年江苏省境内报告的33例疑似SFTS病例中有20例确诊的SFTSV感染病例,病死率为30%。55%病例初诊被误诊为普通发热,30%被误诊为胃肠道疾病,15%被误诊为呼吸道疾病;20%的病例在县级医疗机构被确诊,但80%病例在市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被确诊;从发病到最终被确诊最短为3天,最长为38天,平均为10.4天。SFTSV感染病例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100%)、乏力(80%)、畏寒(60%)、全身酸痛(45%)、头痛(40%)等全身中毒症状;有呕吐(60%)、恶心(45%)、腹泻(50%)、腹胀(20%)、呕血(10%)等消化道症状;有牙龈出血(25%)、皮肤淤点淤斑(15%)、眼结膜充血(10%)等出血症状;有浅表淋巴结肿大(45%)症状。血常规检查显示,100%的病例血小板计数减少,90%的病例白细胞计数减少。地区分布显示,病例多来自丘陵地区,发病有明显的区域性。人群分布显示,男女性别比为2.3︰1,发病的平均发病年龄52.3岁(32岁~83岁),80%的病例为农民。时间分布显示,发病时间呈两个高峰,分别为6—7月和9—10月,1—3月和12月无病例报告。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0%的病例发病前有明确的蜱叮咬史,除一对翁婿关系的病例,两者之间存在人传人可能外,其他各个病例之间无流行病学联系。结论:作为一种新发传染病,SFTS还未被我省广大医务人员认识,且病例发病初期主要表现为发热、乏力,临床特征不典型,因而该病在发病初期的误诊率较高,从病人发病到最后确诊的时间较长,病死率也较高。该病发病有地域特征和季节特征;以男性、中老年、农民为主;绝大多数感染来自于病例居住的周围环境(媒介生物或宿主动物),虽呈高度散发,但存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现象。针对该类新发病传染病,由于目前没有有效的药物和疫苗可供使用,因此应该采取加强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培训、开展公众健康教育、加强病例管理、做好蜱媒控制工作、开展环境清理等综合性的预防控制措施。
来源出版物: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12, 28(3): 302-305
入选年份:2015
可移动遗传元件:耐药基因的载体
翁幸鐾,糜祖煌
摘要:基因水平转移由介导各种耐药基因的可移动遗传元件(质粒、转座子、整合子、噬菌体、插入序列共同区等)完成,它们可以在同种细菌甚至不同种细菌菌株间传递,从而使细菌的耐药性得以快速传播,使受体菌表现为多重耐药。本文主要阐述各种可移动遗传元件介导获得性耐药的机制。(1)质粒质粒是独立于染色体外的DNA分子,一般为共价闭合环状双链DNA分子,大小约2.2~210 kb。接合是DNA通过细胞间直接的物理连接从供体菌转移到受体菌,由接合性质粒介导,是耐药基因转移的重要机制。接合性质粒有泛宿主和狭宿主之分。对于狭宿主来说,转移限制在少量相似种属的细菌之间,而泛宿主表明接合性质粒能够在不同种属的细菌之间转移。(2)转座子转座子即跳跃基因,是指能将自身基因插入基因组中任何一个序列上的一组DNA序列。转座子可在分子内和分子间转移,插入都是随机的。转座子能携带各种各样的耐药基因。转座子包括插入序列、复合转座子、TnA转座子家族、可转移噬菌体等。插入序列是最简单的一类转座子,大小一般在0.6~2 kb,由一段编码转座酶的DNA序列构成。复合转座子是一类带有某些耐药基因的转座子,其两翼是两个相同或高度同源的插入序列,为正向或反向重复结构,中心区域能携带各种不同的耐药基因。TnA转座子较大,约5 kb,由独立的转座基因和特征基因(如耐药基因)组成,两端有反向重复序列,长度约38 bp。中间的编码区不仅编码耐药基因,还编码转座酶和解离酶。可转移噬菌体是一种溶菌周期和溶源性交替方式的噬菌体,既有温和噬菌体特征,又有转座子特征,能利用转座来进行复制,转座不局限于某一区域。(3)整合子整合子是一种能利用位点特异性重组机制的基因捕获系统。一方面整合子可通过对基因盒的捕获和剪切,使基因盒从一个整合子转移到另一个整合子;另一方面整合子自身可位于转座子、质粒等可移动基因元件上使整合子发生移动,使耐药基因发生播散。根据整合酶基因序列不同,可把整合子分为Ⅰ、Ⅱ、Ⅲ、Ⅳ四类。前3类整合子与细菌耐药基因的播散密切相关,常被合称为耐药整合子。Ⅳ类整合子功能比一般整合子要强大的多,称为超级整合子。Ⅰ类整合子最常见,由5’端、3’端、和一个高度变异的中心区组成,中心区带有不同数量和功能的基因盒,大部分是耐药基因盒。(4)噬菌体噬菌体能在一个供体菌中复制并包裹随机DNA片段或者邻近噬菌体附近的DNA,通过转导机制将DNA从供体菌转移到受体菌,可作为细菌种内和种间高效的可移动遗传元件。噬菌体感染细菌后,将其自身的基因组整合进宿主细胞的基因组。(5)插入序列共同区插入序列共同区不需要特异识别即可移动任何邻近的细菌DNA序列,且与许多耐药基因的水平转移有关,这些耐药基因都不属于宿主基因组,是插入序列共同区通过专门的转座机制捕获来的。插入序列共同区可存在于质粒或染色体上。(6)基因转移因子基因转移因子是一种由细菌释放的、形态和有尾病毒类似的生物颗粒,头部包含的是被随机切割的宿主小片段DNA而不是编码自身的基因,表明基因转移因子首要功能是将基因转移给受体细胞。基因转移因子是海洋环境中发生水平基因转移的重要模式,功能只限于介导水平基因转移,对受体细胞没有任何副作用。
来源出版物: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13, 29(4): 389-397
入选年份:2015
嗜血杆菌属CODEHOP 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在树鼩检测
邢进,冯育芳,岳秉飞,等
摘要:目的:树鼩作为一种新型的实验动物,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微生物感染模型、呼吸系统、内分泌、神经系统疾病和肿瘤等方面的研究。本研究利用共有序列简并杂合寡核苷酸引物(CODEHOP)PCR技术,建立对树鼩中嗜血杆菌的检测方法,促进树鼩微生物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方法:搜索NCBI数据库中已公布的嗜血杆菌外膜蛋白序列,利用CODEHOP在线简并引物设计工具(http://blocks.fhcrc.org/codehop.html)进行序列比对和引物设计。将所有设计出的简并引物进行配对组合,根据对嗜血杆菌标准菌株的扩增结果,对高分数、低简并度的引物再次筛选。被选引物用4株嗜血杆菌和24株它属菌株进行特异性和敏感性评价,确定最终引物,并将建立CODEHOP PCR检测方法,应用于树鼩中嗜血杆菌的检测。结果:所有配对组合的单一引物对扩增它属参考菌株时,均可呈现非特异反应。其中与引物对HF1/HR8和HF3/HR3存在交叉反应的菌株最少。HF1/HR8与多杀巴斯德杆菌、达科马巴斯德杆菌、肉芽肿巴斯德杆菌和小鼠放线杆菌等4株其它属菌株有交叉反应。HF3/HR3与产气巴斯德杆菌和鸟巴斯德杆菌存在交叉反应。简并引物对HF-1/HR-8扩增标准菌株副鸡嗜血杆菌(ATCC 29545)、溶血嗜血杆菌(ATCC 33390)、流感嗜血杆菌(ATCC 33391)、副流感嗜血杆菌(ATCC 33392)的目的片段分别为535 bp、506 bp、529 bp和520 bp;简并引物组合HF3/HR3的扩增片段分别为345 bp、368 bp、344 bp和390bp。结合两对引物的扩增结果,能够实现对嗜血杆菌的区分和特异性检测。目的片段经测序和NCBI Blast比对,结果与所用菌株相符合。两对引物组合,可以有效的区分嗜血杆菌属菌株与它属菌株,检测限最低可达2.1 pg/μL。在受试的60份野生树鼩呼吸道样本中嗜血杆菌阳性率为33.3%。结论:本研究利用CODEHOP PCR方法,实现了对嗜血杆菌外膜蛋白基因的有效扩增。嗜血杆菌属菌株与巴斯德菌科的其它菌株具有较高的同源性,传统PCR方法不易区分。通过此方法,在巴斯德菌科中不仅能够检测出嗜血杆菌,相比培养法检出率也更高(P<0.01)。目的片段测序结果表明Genbank数据库中嗜血杆菌外膜蛋白编码序列信息仍较少。
来源出版物: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15, 31(11): 994-1000
入选年份: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