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地认识“一带一路”

2018-02-08 02:58陆大道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18年5期
关键词:一带一带一路建设

陆大道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一带一路”倡议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当代中国的全球观念及全球战略。这一倡议体现了中国新时期全面对外开放的方针,也完全符合“一带一路”周围区域国家的根本利益与要求。其中的核心内容是提倡“包容性全球化”,即通过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形成合力,共创发展新机遇,实现共同繁荣,并维护世界和平。这个合作理念和模式得到了世界上许许多多国家和广大地区人民的支持,反映了当今世界的客观需求与愿望。实施这一重大战略,将营造一个各国间经济、贸易、技术、文化交流合作的大平台,也将能遏制战争势力,构建一个全球地缘政治安全的大格局。同时,也将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铺平广阔的道路。经过3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发展,今天中国已经完全具备实施“一带一路”发展目标的各项条件。

“一带一路”所涉及的国家与地区,其发展历史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社会制度及地缘政治倾向各不相同,他们的投资环境也差别很大。大部分国家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不高,基础设施较差,管理水平不高。相当一部分地区生态环境相当恶劣,社会结构复杂,宗教和民族问题多,运输距离长等。其中,海上丝绸之路必须经过中国南海。中国通往南美、欧洲、非洲、中东和南亚、澳大利亚的几大国际航线是中国的国家生命线,而中国南海正好处于这生命线的咽喉区段。150多年前德国地理学者拉采尔就认为:“只有海洋才能造就真正的世界强国。跨过海洋这一步在任何民族的历史上都是一个重大事件。”还有,近年来在国际上正在泛起一股贸易保护主义的思潮。这些情况说明,实现“一带一路”的发展目标,未来将会遇到诸多的困难和障碍,是需要中国几代人完成的伟大事业。因此,需要科学地认识“一带一路”。

总体上看,对于上述方面我们可能还了解得不具体,还不能适应大规模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需要。“一带一路”建设涉及到中国在全球范围内谋划资源配置和战略利益,也将改变世界经济治理体系和发展格局,这为中国地理科学领域带来了重大需求和重大机遇。无论是重点国别、地缘政治和投资环境研究,还是沿线地区资源环境和灾害风险研究,抑或是海陆运输组织模式和绿色包容性投资理论研究,都亟需大量研究来满足“一带一路”建设工作的需要。

为了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贸易合作和相关的工程建设,减少大规模投资和贸易的风险,需要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特别是中亚和西亚、中东地区的自然结构、经济地理、自然灾害、社会安全等基础性情况进行综合研究;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所涉及到海域的自然特征、全球主要航线海况以及沿线国家的社会经济特征、政治倾向等进行综合研究,对未来中国的国外海上支点、海军基地的选取和建设、中国航行的航线安全等进行评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迫切需要开展空间路线图的研究,在重要线路、节点和重大工程的规划建设中加强科学论证,统筹协调“一带一路”建设的资源、生态、环境目标,规避可能产生的环境、社会风险,构建生态环境保护视角下的新时期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空间路线图,为整个“一带一路”建设顺利推进提供决策依据。在新阶段,随着越来越多国家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如何研究建立“一带一路”建设机制与框架,让沿线国家能够在政策沟通、项目对接、经贸合作、设施联通、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均有可以参考、依照的长效合作机制,是当前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迫切问题。针对近年来的逆全球化思潮,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未来开展国际合作的新理念、新模式以及相应的治理措施。“一带一路”的发展,将给中国各地区的持续发展带来重要的机遇。特别是对于中国西部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如何与自身发展定位充分结合起来,已经成为值得长期重视的问题。

历史上,崛起中的大国在认同、参与已有的国际制度及各种模式的同时,总是会创新性地提出并推行新的理念、思想和模式。今天中国人要能够辨别现存的国际体制和模式的作用与弊端,站在高处,努力创新,对未来的国际治理模式及一系列国际合作的框架提出我们的方案,对人类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作出我们的贡献。

猜你喜欢
一带一带一路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