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习作资源,步成功殿堂,践妙笔生花

2018-02-07 18:34陈玮
黑河教育 2018年2期
关键词:小学作文写作能力

陈玮

[摘要]没有积累一定习作资源的学生在写作时常常会出现内容空洞、语言枯燥、没有真情实感等问题。对此,教师应在习作课堂中积极引导学生寻找、体会、积累、应用生活中所存在的大量习作资源,以帮助学生真正做到心中有物,笔下生情,切实提高自身习作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丰富的自然中寻找习作资源,从多彩的生活中寻找习作资源,从丰富的思维空间中寻找习作资源,同时设置多种写作情境,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关键词]小学作文;习作资源;写作能力

《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教学提出了植根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教师应积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各种知识与学习方法,只有在这样一种教学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效率才能得到本质的提高,语文审美能力与观察视野才能得到拓展。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各种习作资源,并教会他们对这些习作资源进行利用,并在此基础上有效拓宽学生的习作训练平台,促进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

一、拓展视野,从丰富的自然中寻找习作资源

对于一名学生来说,他们在完成一篇文章之前,必须要有足够的知识积累与资源储存,而这一过程离不开作者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乡村自然资源广阔,有着许多可以发挥的空间,教师可将课堂迁移至郊外,这样才能搜集出相关的素材来,并且在此基础上写出优美的文章。灵感源于心灵对自然的真实体验。在农村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树木花卉,禽兽昆虫,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游览、多思考、多观察,让学生更好地与大自然融合在一起。贴近自然,感受自然,在对大自然的探索与发现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以及写作灵感,鼓励学生随时记下脑海里闪动的火花,并且告诉学生,这一过程便是灵感向习作的转化过程。这样,学生在描绘下雨的时候才会出现:雨点落在池塘里,溅起了朵朵雪莲花。习作的真谛就是要有感而发,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在眼中浮现的是他们深刻记下的吹响了的柳笛,油菜花染黄了的大地。

二、拓展活动,从多彩的生活中寻找习作资源

大多数学生在家中都会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不过大部分情况下,他们都是在家长的要求下完成的,而并非处于自愿,在劳动的过程中会丧失很多乐趣。因此,在写作过程中表达做过的事情时会较为枯燥乏味,并且词不达意。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家里积极主动地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在社会中参与一些生产劳动以及公益活动。这将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尤其是对于学生的习作学习来说,将会提供非常富足的题材和灵感,那就是学生写作的乐趣。通过让学生积极参加一些技能竞争、模式选择等方法来鼓励学生融入到社会生产中,让他们带着顽强的意志克服学习中所遇到的重重困难,才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除了竞争学习模式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重视对学生个人兴趣爱好的培养与发展。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在他的作品中,像捡豆子、修茶花、喂鸡这些有趣的事情,也可在参加劳动实践时浇水、除草、收油菜等,都能成为学生习作的素材。

让习作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观看新闻、阅读报纸杂志或关注本民族的重大节日,帮助他们养成有意识接触、观察并分析周围生活的良好习惯。有了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悟与经验积累,学生的习作中纷纷出现了《神舟十一号成功的背后》《里约奥运会上的“洪荒之力”》《从“蓝瘦”“香菇”看网络流行语带来的影响》等时事热点与话题,而文章内容更是体现了学生对发生在自己周边新闻的独到见解。由于年龄与认知水平的限制,学生的观点仍是幼稚的,但教师应对他们慢慢形成的观察与思考能力表示赞赏与鼓励,如此学生才能得到更好的成长。

三、插上想象的翅膀,从丰富的思维空间中寻找习作資源

想象是创造的灵魂。教师应鼓励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积极的沟通与交流,引导每个学生自信地讲出自己的想法,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想象空间。一旦学生的思维空间被激活,他们的心灵就会不断地触及创造的火花,学生的创作热情也会得到不断的提高。打开他们的习作本,你会惊讶地发现:他们笔下的小猫会顽皮地捣乱,兔子先生爱挑食,尺子喜欢邀请铅笔跳舞,就连只喜欢吃香蕉和挠痒痒的小猴子,也有聪明和粗心的区别。

大量教学实例表明,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单纯地依靠讲解等方式来接受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需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参与丰富的社会实践。鼓励学生细心观察广阔的天地,感受身边的自然之美,深入生活和实践,这些方式远比生硬的课堂教育要富有意义,对于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提升、习作兴趣的增强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能够彻底改变习作学习中“无米之炊”这一问题,教师应指导学生更好地融入生活,感知生活,热爱生活,培养他们在有限的空间创造无限的想象力,通过想象与实际的结合为写作打造坚实的基础。

四、设置多种写作情境,创设最佳的课堂气氛

对于学生的作文指导,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和自己的生活实践讲给他们,鼓励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课堂中插上想象的翅磅,提高他们的写作情境。通过所描述的生动场景,使学生产生联想,并且通过优美的文笔将想象的事物描述出来,也就是将自己的灵感转化成为实际的文字,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热情,让学生勇敢地表达出他们的感受和想法,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创设写作情景的方法有很多种,主要的方法包括媒体再现情境、扮演体验情境、活动感受情境、语言描述情境。

1.媒体再现情境

在教育教学中,综合运用图片、音视频等多种新媒体可有效激发学生的习作训练兴趣,更可帮助学生在充分调动各类感官的前提下对写作素材进行观察与分析。学生可以将日常所看到的感兴趣的东西拍摄下来在课堂上进行演讲,或者整理出来作为习作素材。这样,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丰富他们的日常生活,提高他们的日常观察能力和创造力。

2.扮演体验情境

角色扮演即引导学生带着自身饱满的情绪将习作素材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描写栩栩如生地表演出来,这样的习作训练方法可帮助学生更加充分地体验题材中的主人公和事件发生的时间,学生参与习作的兴趣由此得到充分提高,写出的文字自然更加真实、富有感染力。endprint

3.活动感受情境

仅仅积累生活中的写作素材是不够的,教师还需带领学生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只有通过真实的动手实践才能感受到教学情境的丰富与生动。以五年级的命题作文《一次有趣的班级活动》为例,教师带领学生去郊外春游、野炊,并为学生拍下珍贵的照片。春游回来后,安排学生利用照片回忆当时的有趣事情,为他们接下来的写作提供素材。除春游、秋游外,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前往本地的社区或企业进行调研,引导他们了解本区域的风土人情。此外,大部分学校都会开展歌咏比赛、智力竞赛等活动,这些优质的习作資源,教师可依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4.语言描述情境

“语言描述情境”要求教师创设应用生动形象且富含感情的语言将习作题材所需的特写情境。如六年级以当下热点“雾霾”为话题的习作练习,在学生下笔之前,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此前引发诸多讨论的央视著名前主持人柴静的节目《苍穹之下》视频,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雾霾、雾霾的形成原因及危害,最后,再让学生自由回答自己身边所感受到的雾霾现象以及政府正在实施的举措。在完成这些铺垫之后,学生再动笔构思自己的文章。这样的教学安排可使学生快速了解本次习作练习的写作目标,同时,也可帮助学生更好地谋篇布局。

总之,习作资源就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不仅是习作课程的教育者和引导者,更是习作资源的开发者与利用者。因此,教师需增强自身意识,更加积极地引导学生发掘、利用现有的书本中与书本外的习作资源,如此才能拓宽学生的写作视野,才能为小学写作教学注入更加鲜活的生命力,学生的写作水平与审美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伟.浅析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1).

[2]田学昀.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改革的策略浅谈[J].学周刊,2016,(23).

[3]纪国庆.新课改下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方法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3).

[4]涂献英.撑一支长蒿,向更清处漫溯——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文本拓展的实践与思考[J].课外语文,2015,(08).

[5]肖陈慧.有效应用教学资源突破小学语文习作教学难点——以《战火中的啼哭》习作教学为例[J].教育信息技术,2013,(Z2).

(责任编辑 史玉英)endprint

猜你喜欢
小学作文写作能力
挖掘创造潜能,提高写作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加强互动交流,提升写作能力
“三写”结合,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浅议小学生作文兴趣培养
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