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闻鸡起舞
[释义] 一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形容有志报国之士奋发图强。也比喻抓紧时间努力学习。
[出处]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大意] 范阳的祖逖,自幼便有大志。他在与刘琨一起做官时,曾同住一屋,半夜听到鸡叫,他便叫醒刘琨,起来舞剑。后来渡江南下,就召集了许多从北方来的流亡勇士,准备收复失地……后来他被任命为将军和地方行政长官,负责北伐,但朝廷并未给他足够的物资和装备,让他自己想办法。祖逖便带着自己的族人一百多户渡江北上,渡到一半时,他以船桨击水起誓,一定要收复中原!
[家风故事] 闻鸡起舞的主人公祖逖是一位活动于西晋末年、东晋初年的人物。祖氏家族原本是生活于今北京附近的大族,在西晋时期十分显赫,祖逖的父亲曾官至太守,是晋王的心腹。这个晋王名为司马睿,在西晋灭亡后,于江南建立起来一个偏安一隅的东晋王朝。祖逖之父能成为他的心腹,可以想象当时祖氏家族的分量。但祖逖并未得到父亲多少教诲,因为后者很早就离世了,祖逖是由几个兄长抚养长大的。这些兄长个个都在朝中任职,且都是饱学高雅之士,如祖纳,就以文章和围棋而闻名,看来祖氏家风中不仅有官宦传统,更有好学之风。
祖逖却是一个异类。他对做官和做文章都没有兴趣,却喜好武术与兵书,平时也多有行侠仗义、扶危济困之举,兄长们很支持这个异类弟弟的义举,由此可见祖氏家风中,还藏有一股侠义之气。
家风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所以即便祖逖年少不好学,成年之后一旦发愤就极其刻苦,短时间内便有相当大的提升。他也早早踏上了仕途,其间曾和一个志同道合之友刘琨交好,互相激励,要做一番大事业来报效国家,闻鸡起舞之事,就发生于此时。
西晋王朝覆灭之时,祖氏家族举族南迁。南迁的路途要面对贼寇、敌军、瘟疫等威胁,而且数千人的迁移,若没有妥善的指揮,只怕刚出家门,就会乱成一盘散沙,然后消失于这些威胁的吞噬之下。所以祖氏家族十分慎重地选出了一位领导人物:祖逖。祖逖不负所望,如同率领一支军队一样,严明纪律,应变有方,带着这个数千人的大家族,走过千里险途,平安到达了江南。
司马睿也到了江南,并有意在西晋王朝完全覆灭之后,趁机登基为帝,而没有出兵去北方支援打仗的念头。许多跟随司马睿流亡来的北方家族也安于现状,没有打回去的打算,只在这里等着新皇帝上台赏个官做。
祖氏想打回去。数千族人无时无刻不想回归故士,他们的领袖祖逖更是如此,反复向司马睿请战。司马睿在不好意思拒绝的情况下,就弄了个将军头衔和少得可怜的物资,做了一点象征性的支持。祖逖只带了不到一千人的队伍,基本上都是祖氏族人,其中也有他那些文质彬彬的兄长。
这场爱国战争,得到了北方许多人的响应,渡江之后,很快就发展到了数千人,然后是上万人。祖逖是一位指挥才能超群的优秀统帅,“祖家军”在短短几年内就收复了中原大片失地,其功勋,大概只有后来的岳飞可以相比。
然而,这个家族的成功却引起了许多人的忌恨。已经在南方称帝的司马睿,根本没有心思搞什么北伐,只想把半壁江山的位置坐稳。他又不敢像赵构那样,将祖逖抓回来用“莫须有”的罪名谋害,因为祖逖的威望很高,祖氏家族的分量很重。但司马睿可以用其他的方式来达到昏君的目的,比如任命一个无能却听话的心腹,去代替祖逖。
祖逖在这种帝王诡计之下,终于忧愤成疾,在五十六岁时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
他死后不久,在得不到朝廷支持的情况下,“祖家军”经历了许多苦战,最终被击败,退回南方,大片故土又沦陷于敌手。但祖氏家族并未从此消亡,他们在江南开枝散叶,涌现出了许多人才,其中一位就是闻名中外的大科学家祖冲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