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阅读期待 提高阅读质量

2018-02-07 15:48陈骑兵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月光曲贝多芬创作

陈骑兵

从阅读心理看,阅读是期待产生、期待实现,同时又产生新的期待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心理矛盾运动过程。学生从接受课文的第一个信息(比如见到标题)时,他们的阅读思维活动就自动开启了。他们要对这个信息进行询问,作出猜测,产生期待。正是这种询问、猜测、期待,成为阅读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内驱力。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运用“阅读期待”来提高阅读质量呢?

一、激发期待,走进文本

阅读教学的质量取决于学生接触文本那一刻期待的程度。怎样在阅读伊始就激发学生的期待呢?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有热情,学生才会被感动。教师应该用自己的情引发学生的共鸣,启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着积极主动的情感进行学习。例如,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时,我带着一脸的神秘说:“这篇课文老师特别喜欢。文中有许多快乐得让人沉醉的趣事,你能找出来吗?当然越多越好。”学生兴趣盎然,很快就投入到课文的阅读中去。有喜欢溜土的,有喜欢铲地的,有喜欢吃黄瓜的,也有喜欢浇水的。格鲁吉亚杰出的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认为,衡量教师好坏的一条重要标准是你的学生是否有阅读的愿望。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在一开始就让学生充满期待,没有期待的阅读是被动的,也是很难深入的。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语言不是蜜,但能粘住学生。”教师要启发学生产生“阅读期待”,须对作品有深入的研究,深刻透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这样才能深入剖析作品,进入角色,挖掘出创作时的匠心,力争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教师要以饱满的精神,将文章中的情与自己心中的情融注于讲解之中,洋溢于讲台之上,再反转过来如水似的流到学生心中,唤起学生的情思,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跟老师一起去体会文章的意境、思想和情感。一篇课文教学之始的导语,应该像诗一样精练、感人,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当然,教师要煽情,要动情,也不是任意地让感情泛滥,要以自己独特、真挚、强烈、坦荡的情怀与学生见面,叩击学生的心弦,使自己、学生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哀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共鸣。

二、借助期待,深入感悟

叶圣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这座桥梁本身就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需要学生主动投入、积极参与到阅读过程中,一点一点地挖掘出来,才能与作者会面,达成情感的契合。学生有“过桥”的期待,怎样让“过桥”的过程深刻难忘呢?

儿童的情感总是处于运动的状态,可以由生成到发展再到稳定;也可以由生成到淡化再到泯灭。在学生初读课文入情后,教师需倍加珍视,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只要教师巧妙地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引导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渐渐地涌动起来。如教学《月光曲》中描写《月光曲》的内容时,通过图片、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从而进行感悟、欣赏。再从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走进茅屋弹奏——即兴创作的情感变化中找出贝多芬创作的灵感和激情,使学生仿佛看到了,也仿佛听到了,用整个心灵去感受美妙的《月光曲》,心驰神往,激起孩子极大的兴趣,拨动他们的心弦。

儿童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文本身的语言,老师应从孩子的面部表情、朗读的声调、发言的措辞,敏锐地觉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孩子心头涌动,这是阅读成功的契机,应及时把握,并顺势将阅读过程推进到课文精彩片段词句,使学生全神贯注地品悟那些深浸着作者情感的词句,读出其神韵。当学生通过音乐和图画,对《月光曲》的内容有了深刻的感悟并陶醉其中時,水到渠成了,再让学生尽情地朗读。学生在朗读中,读出了音乐的优雅、轻盈、热情和不可遏制的沸腾,读出理解,读出情感,读出韵味,走进了贝多芬的情感世界。

三、充分表达,催生期待

小学生喜欢情节,喜欢形象,“阅读期待”容易满足,老师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学生的阅读期待,学生对进一步的学习就会失去兴趣。新的期待来源于欣赏、评论、表达甚至创作的需要。及时引导儿童抒发内心的情感,不仅是阅读的需要,而且也是心理的需要。当学生对《月光曲》有了深层的感悟,对贝多芬有了更深的敬慕时,就要让学生痛痛快快地去评说,去写作,进一步把情感推向高潮。

阅读教学中,应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中,去解读,去品味,去领悟,去熏陶,去仰慕,去沉醉。在文本、教师、学生的相互对话中,让学生充分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让学生去提,让学生去议,答案让学生去辩,结论让学生去得。学生要品出自己的味,品出自己的情,还要品出自己的疑……这时的读已经不单纯是对课文语言的忠实再现了,而是能够表达自己情感与理解的“二度创作”了,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读书境界,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就会催生更多更深的阅读期待。

正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因为“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不断激起学生体验的欲望和探究的欲望的。只有在有效的阅读期待中,才能不断提升整体的阅读质量。

作者简介:江苏省扬州市育才小学西区校语文教师。endprint

猜你喜欢
月光曲贝多芬创作
亦远亦近贝多芬
“读”好《月光曲》,教出语文味
交响乐之王——贝多芬
贝多芬
贝多芬·丁
月光曲
月光曲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