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瓶装旧酒”
——简析《神探夏洛克》的改编策略

2018-02-07 21:39毕侃明
传播力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砂器夏洛克神探

文/毕侃明

题记

日本剧作大师伊丹万作询问自己唯一的弟子桥本忍:“桥本君,那你认为在着手改编原作时,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心态呢?”

桥本忍的回应如下:“……假设原作是一头牛,它被关在类似牧场的地方,四周被栅栏包围,无法逃脱。我每天都去看看它。刮风也好下雨也罢……我会变换位置,从不同角度观察那头牛。一旦搞清楚它的要害部位,我就打开栅栏冲进去,用钝器将它一击毙命。如果这头牛尚有活气,必然会暴跳狂奔,此时就很难下手了。非得一击毙命不可。然后再用尖刀切开它的颈动脉,用铅桶去接它汩汩流淌的鲜血,带走铅桶,就算完工。即是,无所谓原作的形态如何,要的只是它的鲜血。”

——《复眼的影像》P11-P12

何为“新瓶”,何为“旧酒”?

开篇伊始便提及的是“用铅桶去承接汩汩流出的鲜血”或许过于血腥,但是“旧瓶”和“新酒”却是可以带出本文探讨的主旨,即通过分析和比对来阐述和推论出《神探夏洛克》的改编策略。

所谓“旧酒”,指的便是原著小说《福尔摩斯探案全集》(以下简称“福”)。《福尔摩斯探案全集》是英国作家阿瑟•柯南道尔创作的小说集,主角名为夏洛克•福尔摩斯(Sherlock Holmes,又译作歇洛克•福尔摩斯),共有4部长篇及56个短篇。第一部长篇《血字的研究》完成于1886年,隔年与其它作品合集出版于《比顿圣诞年刊》。被多次改编为电影与电视剧。

而“新瓶”——《神探夏洛克》(Sherlock),是英国广播公司BBC自2010年出品的电视系列剧,由史蒂文•莫法特、马克•加蒂斯主创,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马丁•弗瑞曼搭档主演。

该剧改编自阿瑟•柯南•道尔创作的侦探小说《福尔摩斯探案集》,将原著的时间背景从19世纪搬到了21世纪,讲述在繁华热闹的伦敦大都市中,时尚的大侦探夏洛克•福尔摩斯和他的朋友约翰•H•华生经受的一系列危险的、不同寻常的历险。

截至2015年,系列剧集在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电视奖中获得了包括最佳剧集在内的10个奖项,而在艾美奖上则夺得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编剧等7个奖项及21项提名。该剧也刷新了英国自2001年以来的收视纪录,并在超过200个国家及地区播放。

与此同时,近期亦涌现出诸多的依据《福尔摩斯探案全集》改编的影视作品,其中较为知名的是美剧《福尔摩斯:基本演绎法》和电影《大侦探福尔摩斯》等等,不过在一系列题材相近的“福尔摩斯”探案类中最为出挑的依旧是迷你英剧《神探夏洛克》。由此便在下文之中探讨一番,究竟是缘何改编策略才使得《神探夏洛克》在一众“福尔摩斯改编”之中脱颖而出的。

本文之中选择的是《神探夏洛克》第2季第1集——《贝尔格莱维亚丑闻》(A Scandal in Belgravia),该集剧根据《福尔摩斯探案集》中的《波西米亚丑闻》(A Scandal in Bohemi)改编。不过影视剧和小说毕竟有着千差万别,因而需要在一个参照系之中对比才更有意义,由此引入的是拉毕格教授在《开发故事创意》中所提出的“CLOSAT”体系。

何为“CLOSAT”体系?这个体系其实是由以下元素组成:

1. C(角色character)是指其外表、言行举止、职业或从事的活动有潜力发展成一个故事角色的人。

2. L(地点Location)是暗示有事情要发生的任何地点。

3. O(物件object)是任何值得记录的物件。因为它是某一地点、时间、情境或者拥有者的有力明证。

4. S(情境situation)是同时发生的多种情况的结合,或是一种困境,把角色推向一些特殊的压力之下。

5. A(行动act)是任何可能含有意义或目的人的举动或行动。

6. T(主题theme)是故事的中心思想或者主要思想。

由此可见,这个“CLOSAT”体系实际是涵盖了各个元素,并根据这些元素来搭建出一个完整的叙事体,以下就是依据这个体系,将原作小说和剧本文本来做一个梳理。

根据表1,发现两个故事之间似乎大同小异,其实内容有着天壤之别。以下通过一句话梗概的方式来对两个故事进行一番梳理。《波西米亚丑闻》讲述的是福尔摩斯接受波西米亚皇帝委托,制止了艾琳向外散布国王的艳情照片。《贝尔格莱维亚丑闻》则讲述的是福尔摩斯在接受皇室委托针对艾琳行动时,福尔摩斯和艾琳之间情感暧昧、互为羁绊,并且发现了一个隐藏在其后的恐怖主义大阴谋,福尔摩斯挫败心魔,战胜情感羁绊。由此可以看出,其实《贝尔格莱维亚丑闻》已经在《波西米亚丑闻》的原作基础上做了很大的延展,同时也由相对单一的剧情变得更为复合,尤其是原著中并不存在的福尔摩斯和艾琳之间的情感纠葛,在剧中却显得格外吸睛并让人久久回味。

表1

同时进一步的梳理,可以发现《贝尔格莱维亚丑闻》的很多情节、细节与设计都是依据《波西米亚丑闻》中提供的相关素材来进行设计和延展。以下通过一个表格来进行梳理和对照:(见表2)

综上所述,似乎剧本的文本与小说的素材重合度极高,由此看来便是“旧酒”已然发挥到最大程度,但是实则不然,整个剧的呈现与原作小说可以说是差别极大,最大的区别便是完全运用了影视所独有的视听思维来重新整合相关素材。虽然这与现下的“IP改编”的潮流最为契合,其实针对IP内容转化,更平实的解释便是电影改编。电影改编是指运用电影思维,遵循电影艺术的规律和特点,将他种文艺形式的作品再创作为电影剧作的艺术现象。(《电影艺术词典》P104-105。)由此便回归到本文的主题——即如何用“新瓶”来装“旧酒”。

表2

在阐述前,不妨再引用下如何运用“编剧思维”来进行相关的改编,也就是如何打造“新瓶”。一个较为鲜明的例子便是日本电影《砂器》。电影《砂器》是由野村芳太郎执导,桥本忍、山田洋次担纲编剧,于1974年上映的佳作,该部电影是根据著名作家松本清张的小说《砂器》改编。关于改编的相关情况,可以从山田洋次对于剧本创作的陈述中来厘清改编的脉络和思路。

“当时,野村芳太郎导演与电影公司谈妥,决定将松本清张的小说《砂器》搬上银幕,并委托桥本忍来写剧本。当时,桥本还没有读过小说。因此,它和一般开始创作的方法有所不同,一般是先有小说,剧作家读了小说产生强烈的冲动,然后采取把它写成剧本。我的感觉是,情节过于复杂,难以拍成电影。与此同时,桥本先生也在读那本小说。有一天,我去找他商谈此事,我很坦率地当面提出我认为难以形成电影的意见。桥本回答说:“不,这部作品有一个地方很不错。喏,山田君,就是这个地方。”说着用手指给我看那些用红铅笔画线的地方。

那是离小说结尾三分之一的地方,乞丐父子在福井县的一个偏僻村庄里患了难治之症,不能再在那里住下去了,遂于昭和某年某月某日离村而去。这是从记录中发现的。至于他们后来怎么到的岛根县的龟嵩,那就谁也不清楚了。但是,岛根县龟嵩派出所的一名警察在他的某年某月某日的日记里记有这样一段话:“这父子俩离开福井县的乡村以后怎样来到岛根县的,这只有他们二人自己知道。”野村导演也是在这段话的下面画上红线,然后对我说:“山田君,这部影片就在这里。”他的意思就是说,主题可以从这里去发掘。

经他这样一指点,的确在我脑海里浮现出某些形象性的东西。在旅途跋涉中,有酷暑炎夏,也有寒风刺骨的严冬,可以想象到,沿途乞讨的父子两人,衣衫褴褛,拖着沉重的步伐,在从福井县到岛根县的道路上蹒跚地走着。的确,从这里是可以有所作为的,我就从这点出发写出了《砂器》的剧本。

戏的组成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便衣警察各处奔走调查杀人案,但毫无结果,这是前段部分:一年以后,执拗地要把这个无头案件追个水落石出的一名便衣警察,终于发现了真犯人,于是,召开搜查会议,从这里开始进入第二部分。我们研究了如何一方面描写搜查会议,一方面重现搜查情况的问题,并商讨要把会议的日期安排在作曲家发表新作品的同一天。也就是说,搜查会议的那天晚上开始举行新曲发表演奏会。就在作曲家刚一挥动指挥棒,我们从原作中抓到的主题——乞丐父子的流浪开始了,等到音乐一停,影片也就宣告结束。至今我还清楚的记得,当做出这项决定时,桥本和我都感到无比兴奋。只要这个关键性的问题得到解决,下面就好办了。所以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剧本就写出来了。

表3

——《世界电影》杂志1982年2月号 《素材与剧本》日本 山田洋次P43-P44。

显然依照以上的言论,那么桥本忍在小说《砂器》中标注为红色字体部分的便是“汩汩流出的鲜血”,即进行改编的依据所在。综上所述,这个改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维系在改编者的技艺与匠心上。这应该是影视改编上的最完满的一种状态,即优秀的原作、独具匠心的改编者、精良的制作而玉成的一部电影。

由此可以发现在进行改编时,关键的便是如何进行素材整合与重新的编排来进行。通过对《贝尔格莱维亚丑闻》的分析可以发现,整合之道才是至为关键。归根结底,影视产品和观众之间的关系其实是一种信息的互动关系,而影视产品之中提供和表达的信息和观众的预期心理达成良性的互动才是一个影视剧是否可以打动人心的关键,由此便是对目标观众群的观影预期的规划与达成需要在影视产品中得以体现。

回归到《贝尔格莱维亚丑闻》中,可以发现和当下观众的观影预期的贴合如下:第一,为了应对现下观众的“碎片化”与“高信息”的信息接收方式和传播途径,原文之中大段的有关“福尔摩斯通过细节缜密推断得出结论”的大段对话在剧中是以“字幕”的方式简单直接来呈现,没有通过大段的对话来表现,极大程度的压缩了无效的叙事空间,把时间和空间都留给了核心情节;第二,原小说之中的情感线索的表现很是薄弱,甚至是空白,但是在剧本的文本中,福尔摩斯和艾琳之间的情感羁绊则是浓墨重彩的加以表现,同时由于现在“酷儿”思潮与“LGBT”在观众之中变得越来越普世,因而福尔摩斯和华生之间的微妙情感也被重点的加以设计,并且是贯穿整个剧集的重要线索,这也成了很多观众都为之津津乐道的重点;第三,剧情发生的背景也进行了整体修改,与时俱进的和现下甚嚣尘上的“恐怖主义”进行了嫁接,使得整个故事的紧张感的程度有了极大提升,让观众对整个故事更有代入感。经过一番以上的整合,“旧酒”便被彻底的装入“新瓶”之中。

不过,单单只是论及“新瓶”其实只是一部分,更深刻的一部分则是要与观众欣赏的原始心理与动机进行契合。尽管《贝尔格莱维亚丑闻》中与时俱进的进行了很大的改编,但是实质的剧情的推进和铺陈与著名心理学家坎贝尔在其专著中《千面英雄》中提及的相关叙述模式暗和,该模式是坎贝尔花费数年总结了流传于世界各个民族的传统神话和传说后总结出的,而更令人惊讶的便是,所有传说与神话的叙事模型都与之契合,这也是所有观众都能为之接受的叙事模型。同时该模式被沃格勒重新总结和整合,在其著作《作家之旅》中有所呈现,表3通过一个表格来进行梳理和对照。

综上所述,由此可以发现所谓的“新瓶装旧酒”其实并非易事:首先需要将素材做一番细致的梳理,类似采摘葡萄;其次则是运用全新的思维来整合素材,这就是类似葡萄酒的酿造过程;最后则是装入“新瓶”,以适应当下观众的欣赏习惯来推出影视作品,如此便能实现真正的“新瓶装旧酒”的全过程,再辅以精良的制作,便能将酿造而成的绝世珍馐呈现在世人面前,一醉方休!

猜你喜欢
砂器夏洛克神探
非弹性分析方法在除砂器设计中的应用
家有“神探”
互文变奏的和弦:论雅各布森的《我叫夏洛克》
神探大作战
喷嚏神探
看穿假象
快车上的讹诈
青砂器:百年窑火
神探虎斑猫
夏洛克·福尔摩斯怎样改变了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