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端正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研究

2018-02-07 21:39李信蒙杨超
传播力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利己端正动机

文/李信蒙 杨超

一、志愿服务动机概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随后,2014年2月19日,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出台《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2015年3月16日教育部印发了《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暂行办法》、2015年10月中央文明办、民政部、团中央联合出台《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基本规范》,2016年、2017年《慈善法》《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文化志愿服务管理办法》《志愿服务条例》相继出台,这些都标志着党和政府对志愿服务事业的高度重视,同时也代表着我国志愿服务事业正朝着制度化方向发展。

(一)志愿服务概念及特征

对于志愿服务一词,我国学者对其解释众说不一,但其实质内容趋近相同,例如有些学者有:“是人类发自内心不求物质回馈而愿意去服务他人的思维、感情及行动状态”“本着为社会进步而自愿提供的”等表述,我们在这里采用如下解释:志愿服务是指在不求回报的情况下,为促进社会进步而自愿付出个人的时间及精力所做出的服务工作。通过此含义,我们可以了解其特征主要包括公益性、志愿性、无偿性、组织性等,其精神核心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二)志愿服务动机概念及特征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暂未检索到志愿服务动机的内涵。我们可以将其分开理解,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是人类大部分行为的基础,而在组织行为学中,动机主要是指激发人的行为的心理过程。因此,我们可以将志愿服务一词套入理解志愿服务动机,它是由于自愿无偿帮助他人的意愿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志愿服务行为活动的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我们发现,其动机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变化性等特征。多样性是由于个体所处环境、受教育情况、个人经历不同等因素,使个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不同所造成的,个体的多样性决定了动机的多样性。复杂性是由于动机的主观性与客观性,利己性、利他性与复合性等交织所造成的动机因素复杂。变化性是由于个体在志愿服务组织中或志愿服务过程中等条件下,心理因自身参与志愿服务行为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既可以是由于思想更加完善成熟使自身积极主动投入,又可能是由于志愿服务结果所带来的某种利益使其动机功利化。

(三)志愿服务动机因素

由于动机因素的复杂性、多样性、变化性特征,使我们很难全面的对其每一个因子进行分析,参考相关文献及现实调研情况,本文主要针对个人情况因素、主客观因素及利己利他因素进行归纳分析,其中,我们将主客观因素和利己利他进行综合归纳。在这里,客观因素在这里也可以理解为被动因素,是个体因环境或其它原因被动参与志愿服务的一种影响因素。

个人情况因素对志愿服务动机的影响主要包括:性别因素、年级因素、政治面貌因素、是否为学生干部、家庭环境因素、是否接受过他人志愿帮助等。

主观因素中的利己因素主要包括展现个人价值(锻炼自我,受到肯定等)、功利意愿(获得加分或荣誉、获得入党机会、为就业加分等)、其它(消磨时间及充实生活、结交朋友等);主观利他行为包括个人价值(爱心奉献、充实精神生活、施展才能等)、社会价值(自愿无偿帮助他人、回馈社会等)。被动因素包括完成课业任务、学校组织必须参加、跟随朋友参加、获得他人肯定、就业需要等。从上我们可以看出,利己与利他因素不但多,而且有些因素难以区分其性质,例如主观因素中利己与利他行为都有个人因素存在。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因素可以影响到其动机,而每个人的动机大多是多种因素的排列组合,其混合型使其动机更加复杂多变。

二、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动机现状及其原因

随着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不断发展,各领域的专家、学者们分别基于自己所研究的领域,结合志愿服务有关问题,进行了很多相关研究,其中基于动机因素的数理模型较为广泛的应用其中,调研问卷成为研究的重要方法。

(一)问卷情况

《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研究》问卷共设计三大部分15道小题,发放807份,其中有效问卷735份,发放对象范围涉及全国12省市众多高校中的在校大学生。

(二)问卷分析

1.是否参加过志愿服务

根据表1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在填写有效问卷的735人中,共有585人参加过志愿服务,150人未参加过志愿服务,其中,随着年级的增加,参加志愿服务的比重也随之增加,且未参加人数比重越来越低;党员参加人数与参加率较高,群众参加率较低;女生比男生参加人数与参加率高;学生干部参加率较高;城市农村生源参加率基本持平;曾经接受过志愿服务帮助的大学生更愿意参加志愿服务。因此,性别、年级、政治面貌、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是否接受过志愿服务对于大学生个人参加志愿服务意愿有着重要影响,可以间接得出,学生个体“三观”的形成与完善,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是否愿意参与志愿服务。

2.参加志愿服务动机

针对参加过志愿服务的大学生而言,其中主观自觉参加志愿服务的占比近八成以上,而因为学校要求、跟随朋友、就业需要等因素被动参加志愿服务人数占比为18%。在自觉参加志愿服务的大学生中,由于奉献爱心、施展才华、回馈社会等利己或高尚动因占比多在80%以上,而因私利己占比中,除获得加分或荣誉外,其余因素占比较低。通过,以上可以看出,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动机是复杂多样的,利己、利他因素混杂其中,大部分学生是以利他与利己中的高尚因素为动机的。(见表2)

表1

3.未参加志愿服务的原因(见表3)

未参加志愿服务的参与问卷调查的150人中,有多数是因为感觉没有意义、学校没有强制要求、组织而未参与志愿服务;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有意愿参加志愿服务,但由于信息闭塞,未能及时参与到志愿服务中去;而且也有近一半的学生不了解志愿服务,感觉参不参加无所谓。

由以上数据可以得出,大学生是否参加志愿服务受个人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影响较大;自觉参加志愿服务意识较高但动机复杂多样,而且出现诸多功利因素;有些大学生没有对志愿服务的本质及其活动价值有正确的理解与认识,甚至出现对志愿服务的误解与曲解。这些不利因素的存在势必影响志愿服务的持久有序健康发展,而且某些不良因素还会相互传递,造成扩散。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端正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的有效途径

(一)端正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的主要内容

1.端正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认识与态度

正确的认识志愿服务、正确的理解志愿服务精神,是大学生自觉自愿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基础。志愿服务的前提是自愿,这就要求奉献者自身拥有强大的思想支撑,高尚的精神境界,乐于奉献、默默无闻。而现如今,很多人由于自身不了解志愿服务,认为这是作秀、是可有可无的,甚至对真正从事志愿服务的志愿者产生不理解甚至诋毁。因此,对于端正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认识与态度是至关重要的。

表2

表3

2.端正参与志愿服务初衷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初衷,是保障志愿服务活动质量、效果的基础。自觉主动与被动参与、怀揣高尚思想与利己思想所进行的志愿服务,其最终效果是完全不同的,这种不同对内体现于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实现之内,对外体现在接受志愿服务方所受到的实际感受及效果之中。

3.端正志愿服务行为动机

在志愿服务过程中,个人随着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或所处环境的影响,志愿服务动机会发生不同变化。有的大学生可能随着服务活动,使命感、责任感或获得感加强,逐渐由利己变为利他,回馈意识高于自我提升,那么,逐渐就会使动机更加纯正、高尚。但也可能由于获得感、认可度增强或他人动机影响,使利己思想高涨,远离正确动机初衷。因此,应加强大学生的抗压能力、抵制诱惑能力教育,使其形成稳定的人格与高尚的品格,以端正志愿服务行为动机。

(二)高校端正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第一,加强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课堂教育,强化思政课教师的志愿服务意识,丰富两课课堂,通过志愿服务理论、精神内涵、故事讲述等形式使大学生了解志愿服务,内化于心,树立正确的志愿服务意识。第二,在党员、团员教育中,以志愿服务理论,强化大学生党员、团员奉献自己、服务社会的意识;在党组织日常活动、大学生团日活动中,广泛开展尊老助老、社会服务、义务宣讲、环境保护、活动服务等志愿服务,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并重,彰显新时代大学生党员、团员的精神风采。第三,加强第二课堂建设,在课堂理论教育外,鼓励学生从身边小善做起,自觉帮助他人,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同时,将志愿服务纳入到大学生社会实践范畴。在学生活动中,通过专题讲座、辩论等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志愿服务动机。第四,校园宣传是大学生了解志愿服务活动的主要渠道,要充分发挥橱窗、广播、社团海报的作用,同时要发挥电子信息平台作用,拓宽宣传渠道等。

猜你喜欢
利己端正动机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利他,是最高形式的利己
形直则影端
“利己”二面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动机比能力重要
概念辨析、条分缕析论述文走向“深刻”的策略路径
功能完善,声音端正大气,对得起售价 TEAC(第一音响)NT-505SE
端正中蕴含大气的特质TARA LABS(超时空) The Echo Limited Edition电源线
动机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