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作为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组织内部相对独立地履行监督职责,在揭示风险、防范风险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对公检法、农林水、文教卫、人社、财政、工商、税务、交通、经信等大部门(系统)来说,内部审计的风险防范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大部门(系统)具有职能宽泛,下属单位、内管干部、管理项目较多,资金量较大等特点,因而所面临的风险与其他行政事业单位相比要大得多,这就要求内部审计要围绕本部门(系统)职能和特点,认真履行监督职责,重点防范以下四个方面风险:
一是决策风险。与一些规模较小的单位相比,大部门(系统)拥有的权力相对较大且比较集中,有的集决策、执行、管理和监督权于一身,有的掌握着重要的公共资源、资产、资金和项目,有的承担着国家重点政策措施的执行职责和公共服务职能。其权力运行必须受到制约,尤其是行政决策程序要公开、透明、合规,充分吸收专家和相关人员的参与意见,进行民主商议和科学论证。通过行政过程的透明化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避免利益集团的干扰、主观臆断、暗箱操作和徇私舞弊。如果对权力缺乏监督制约,就可能出现权力任性,导致决策失范,这不仅会影响到本部门(系统)的履职效果,还会给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严重损失。因此,内部审计必须加强对部门(系统)内各级领导层决策情况的监督,促进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
二是管理风险。点多线长是大部门(系统)的主要特征,有不少下属单位在事权、财权、人权上相对独立。在这种情况下,国家的政策措施、部门(系统)作出的决策部署和制定的管理制度在所属各单位是否得到有效执行,事关整个部门(系统)的政令是否畅通和总体工作目标能否实现。如果有些部门、下属单位偏离总体发展目标自行其是、各自为政,或者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态度,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那么就会降低整个部门(系统)的运行效能和履职效果,扰乱内部管理秩序,甚至败坏整个部门(系统)的形象。这就要求内部审计需围绕内部管理进行定期审计,促进制度有效执行和决策部署落地生根,提高整个部门(系统)执行力,增强执行效果。
三是资金风险。大部门(系统)除了行政事业经费以外,有的还管理着数量巨大的专项资金、转移支付资金和项目资金。特别是有下属企业、经营性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的部门(系统),还存在相当数量的经营性收入。对这些资金如果管理方式不到位、监督不严格,就可能导致资金管理失控。如乱收乱支、乱发钱物、铺张浪费、公款私存、设“小金库”,以及专项资金被截留转移、滞留沉淀、挤占挪用、虚报冒领、违规出借等问题;又如部门内部少数单位在下属单位报销费用、转嫁“三公经费”开支和其他不合规支出,逃避监督,导致违纪违规问题下沉到基层。同时,还可能出现下属单位违规举债、高息集资等问题,加大整个部门(系统)的财务风险。因此,内部审计要把对资金的监督作为重中之重,促进资金安全、有效使用。
四是廉政风险。权力大、内部和下属单位多、内管干部多、资金多,随之而来的是廉政风险大。如果监督跟不上,很可能出现权力寻租、钱权交易、利用职务之便侵吞国家资财或捞取好处等问题,甚至可能出现“塌方式”腐败和“小官巨贪”现象。内部审计要配合纪检监察等机构,加强对内部重点岗位、重点环节、重点单位人员的监督,推进党风廉政建设,防止出现消极腐败现象。
内部审计要根据风险防范的重点,结合审计职能范围,从以下五个方面加强审计监督:
一是加强财务收支审计。要推进部门(系统)内独立核算单位财务收支审计全覆盖,全面掌握其各项收入、支出及结余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关注非税收入管理使用情况,审查各项非税收入是否全部纳入预算管理,是否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及时足额缴入国库或财政,重点检查房屋出售是否履行报批手续、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及其他经营收入是否入账;关注办公支出情况,审查公务接待费、公车运行费、外出考察培训费、会议费等费用支出情况,揭示损失浪费、支出不实和违规支出问题,促进降低行政成本;关注其他违规违纪问题,检查单位是否存在以假发票列支等报销和套取现金、设立“小金库”、账外账、公款私存和违规发放津贴补贴等问题;关注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检查其使用进度和绩效,揭示挤占挪用财政专项资金及绩效不高等问题。
二是加强内部控制审计。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内部管理制度和机制的建立与执行情况以及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及人员的设置情况进行审计。检查内部决策机制建设情况,即主要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监督是否实现有效分离,重大经济事项的内部决策是否由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重大经济事项的认定标准是否根据有关规定和本单位实际情况确定;检查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情况,即是否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明确岗位职责及分工,是否实现了各关键控制点的全面控制,确保不相容职责相分离;检查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管理情况,即是否实行预算、收支、政府采购、资产、建设项目、合同管理以及内部监督等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定期轮岗。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是否具备相应的资格和能力。在评价内部控制制度健全性的基础上,进行符合性测试,分析其有效性,提出进一步完善制度和加强制度执行的意见建议。
三是加强经济责任审计。采取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内部管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审计中突出经济决策权、经济管理权、资金使用权和廉洁自律情况四个重点,抓住权力运行、资金运行两条主线,关注政策法规执行、工作目标完成、银行存款、票据使用、大项支出、奖金发放、资产管理、往来款项、物资采购、行政事业性收费、经营性收入、债务管理等方面,分析内部管理领导干部的履职尽责情况和廉洁自律情况。应结合本部门(系统)实际,完善经济责任审计操作规则和审计评价体系,提高审计评价的客观性,加强审计结果运用,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领导干部考核管理方面的参考作用。
四是加强基本建设审计。基本建设投入较大、涉及面较广,包含决策、管理、物资采购、资金使用等多个环节。如果监督不到位,很可能造成严重管理不善和损失浪费,甚至诱发腐败现象。内部审计要采取开工前审计、施工过程跟踪审计、工程完工审计三种方式,加强对工程建设项目的审计监督。开工前要对工程项目投资估算、资金筹措、施工设计、招投标及合同签署等内容进行审核,重点评价工程项目建设的内部流程设计、职责分工、内部控制是否完整有效;施工过程中要对工程质量、工程造价、工程进度进行审计,看工程款是否按进度拨付、材料价款是否与合同价或市场价相符,工程变更签证是否合规,设备材料验收是否合格、隐蔽工程验收的质量控制措施落实是否有效;工程竣工后要严把审核质量控制关,审查工程结算流程是否合理有效,对施工方提请竣工结算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进行审查。防止弄虚作假、高估冒算、以次充优、质量低下以及在工程建设中牟取私利等问题。
五是开展其他专项审计。内部审计还应该根据领导安排和部门(系统)管理需要,开展专项资金审计、重点收支项目审计、信访案件审计、资产管理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等。一些会计电算化和业务管理信息化水平较高的部门(系统),如税务、公安、工商、民政、财政等部门,应探索信息系统审计,防范利用信息系统的隐蔽性进行违法违纪和信息系统风险;一些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单位,可以探索对报账单位支出票据和项目的适时审核等,保持动态监督。还可以配合国家审计机关对本部门(系统)的审计整改工作进行跟踪落实,促进加强行业管理。
内部审计要充分发挥风险防范作用,还必须有一套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以营造良好的审计环境。
一是提高领导层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内部审计领导层次越高、越受领导重视,其独立性和权威性就越强。领导班子要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将其作为内部监管的重要内容纳入工作盘子,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亲自安排、亲自督办和听取审计情况汇报。要为审计工作创造环境,既可建立专职内部审计机构,也可与纪检监察机构合署办公并置于领导层的直接领导下,充分保证审计经费、设备、人员力量,维护审计的独立性,避免审计过程受到外部环境的干扰;要为审计工作撑腰壮胆,支持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依法依规开展审计,减少审计人员承担的风险和压力,避免审计人员受到打击报复,保证审计工作顺利开展。
二是加强内部审计职业化建设。审计工作的专业性、政策性、法律性较强,必须加强内部审计力量的职业化建设。首先,在审计力量配备上,应选用具有较强专业理论功底和一定实践经验的人员;其次,要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后继教育,舍得投入,组织内部审计人员及时参加审计、财会、经济、法律、工程、计算机类培训,培养专业人才和高素质、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改善内部审计人员结构单一、审计力量薄弱的局面,适应多方面的审计工作。鼓励审计人员参加内部审计资格考试和有关经验交流活动,主动接受国家审计的指导,促进内部审计人员提高专业素质。积极探索购买社会服务,借用社会审计和有关中介专业力量开展特定项目审计。内部审计人员要有较高的职业操守,依法审计、忠于职守,不得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泄露秘密,以谨慎态度执行内部审计业务。
三是推进内部审计规范化建设。应当根据《审计法》和《内部审计准则》等法律法规,制定符合本部门(系统)实际的业务规范和操作指南,完善审计业务工作流程和工作制度。从审计项目安排、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审计处理、审计结果运用等方面进行全面规范,指导内部审计工作规范开展。完善审计质量管理制度,规定审计过程、审计行为、审计结果的质量标准,促使审计人员按照规范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实施审计、发表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提高审计质量。
四是改进内部审计工作方法。推动内部审计由手工查账式审计向计算机审计发展,适应会计电算化快速发展的趋势,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由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事后为一体的全过程审计发展,及时发现和制止各种苗头性问题,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预警作用;由单点式审计向系统性审计发展,科学安排审计工作,保持审计项目安排的连续性和与其他监督工作的衔接性,推动内部审计工作全覆盖;由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转变,加强对内控制度和管理措施的全面性、可行性、有效性分析判断,揭示制度机制问题和执行力低下问题,促进加强内部管理,从根本上防范违规违纪行为,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防范风险中的建设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