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病学、结核病学

2018-02-07 23:48:06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18年19期
关键词:丝裂霉素抗结核肺结核

2009年上海市耐药肺结核患者二线抗结核药物耐药状况调查

沈鑫,徐飚,梅建,等

摘要:目的:了解上海地区耐药结核病患者二线抗结核药物的耐药现状,为制定耐药结核病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选择 2009年 1—12月上海市各区(县)结核病定点医院确诊的痰MTB培养阳性肺结核患者4380例(包括本市及外地户籍常住人口)。患者在治疗前常规进行3次痰抗酸杆菌涂片镜检和1次痰分枝杆菌分离培养,检出痰培养阴性2239例,痰培养阳性2141例。痰培养阳性菌株2040株送至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参比实验室常规进行菌种鉴定和一线抗结核药物敏感性检测,其中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占 8.5%(173/2040),肺结核患者占 91.5%(1867/2040)。经一线抗结核药物敏感性测定,1867例肺结核患者中对任何一线抗结核药物耐药的患者 431例(23.1%)为研究对象,431例中男321例,女110例;年龄17~84岁,中位年龄41岁;初治患者323例,复治患者108例。根据药物敏感性测定结果,将431例耐药肺结核患者分为4组:(1)耐利福平组:17例,对利福平耐药,对异烟肼不耐药;(2)耐异烟肼组:142例,对异烟肼耐药,对利福平不耐药;(3)其他耐药组:160例,对链霉素或乙胺丁醇耐药,对利福平和异烟肼不耐药;(4)耐多药组:112例,对利福平和异烟肼均耐药。进行常规菌种鉴定和一线抗结核药物敏感性检测,对其中耐药肺结核患者431例进行二线抗结核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431例耐药肺结核患者中120例(27.8%)对6种二线抗结核药物中任何一种具有耐药性,其中耐药率最高为氧氟沙星(68/431,15.8%),注射类药物中耐药率最高为卡那霉素(37/431,8.6%),其次为卷曲霉素(28/431,6.5%)和阿米卡星(23/431,5.3%),对氨基水杨酸钠的耐药率为 8.1%(35/431),丙硫异烟胺的耐药率最低(8/431,1.9%)。二线抗结核药物的耐药类型以单药耐药为主,耐利福平、耐异烟肼、其他耐药和耐多药组单药耐药例数分别为2/2、20/36、22/24和43/58例。结论:上海地区耐药肺结核患者对二线抗结核药物的耐药率较高,提示在常规检测一线抗结核药物敏感性的基础上,应开展二线抗结核药物敏感性检测,以早期发现耐药肺结核患者并给予合理治疗。

来源出版物: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1, 34(6): 451-453

入选年份:2016

经支气管镜治疗良性瘢痕增生性气道狭窄方法的比较

张杰,王娟,王婷,等

摘要:目的:通过临床病例资料的分析,对目前常用的治疗良性瘢痕性气道狭窄的介入技术进行评价,并对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进行讨论,以期寻找最佳的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04年12月至2009年12月收入北京天坛医院呼吸科的良性瘢痕增生性气道狭窄患者36例,其中男15例、女21例,年龄13~82岁,平均(40±21)岁。排除标准:(1)良、恶性气道肿瘤;(2)其他非瘢痕增生性病变,如复发性多软骨炎及淀粉样变等;(3)就诊时气道重度狭窄或闭塞无法进行介入治疗;(4)未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或不能配合治疗;(5)回顾分析时病例资料(包括图片或文字资料)不全;(6)失访病例,且无法判断患者的预后情况。根据采用的介入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3组,A组使用电凝治疗;B组经电凝治疗后改为针形电刀、球囊扩张和(或冷冻治疗);C组不使用电凝治疗,采用球囊扩张、冷冻和(或)针形电刀治疗。评价不同介入处理方法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各组间病例资料的比较采用四格表卡方检验。结果:36例患者中治愈9例,治愈率为25%(9/36),有效10例,总体有效率为53%(19/36);无效12例,失败5例,总体无效率47%(17/36)。其中电凝治疗有效者1例(1/12,8%),治疗后狭窄段延长 8例(8/12,67%);球囊扩张及冷冻和(或)针形电刀治疗有效者14例(14/17,82%),治疗后狭窄段延长2例(2/17,12%)。与电凝治疗相比,球囊扩张及冷冻和(或)针形电刀治疗的有效率明显提高,再狭窄率明显减少。结论:急性期气道复张治疗中,目前常用的电凝方法可加重气道再狭窄并最终导致治疗失败,而急性期应用球囊扩张联合针形电刀及冷冻是较为合理且有效的气道复张治疗方法。

来源出版物: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1, 34(5): 334-338

入选年份:2016

显微镜下多血管炎肺部病变的临床特点

靳建军,施举红,陆慰萱,等

摘要:目的:探讨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icroscopic polyangiitis,MPA)肺部病变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住院的50例MPA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超声心动图、肺功能、胸部CT及肾脏病理等。结果:男22例,女28例,年龄23~85岁,平均(66±12)岁。病程中存在肺部病变者46例(92%),常见症状有咳嗽(34/46,74%)、咳痰(30/46,65%)、呼吸困难(19/46,41%)和咯血(16/46,35%)。50例患者出现临床症状至确定诊断平均为(15±34)个月。50例中以肺部病变为首发表现者14例(28%),出现肺部病变临床表现至确诊 MPA平均病程(22±41)个月;以肾脏病变为首发表现者12例(24%),10例表现为慢性肾炎综合征,2例表现为急进性肾炎综合征,出现肾脏病变至确诊平均为(14±20)个月;19例以肺、肾同时受累为首发表现,出现症状至确诊平均为(4±4)个月;2例以耳鸣和听力下降为首发表现,2例以关节肌肉症状为首发表现,1例以周围神经病变和肺部病变为首发表现。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中髓过氧化物酶(MPO)-ANCA阳性率 96%(48/50),蛋白酶 3(PR3)-ANCA阳性率6%(3/50)。影像学表现为磨玻璃影者16例,肺间质纤维化16例,浸润影12例,胸腔积液7例。常见肺功能异常为弥散功能障碍(12/15)和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4/15)。肺动脉高压13例,肺动脉收缩压平均为(48±8)mmHg(1 mm Hg=0.133 kPa)。结论:MPA肺受累发生率高,约1/3患者以肺受累为首发表现;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磨玻璃影、肺间质纤维化、浸润影和胸腔积液为常见影像学表现;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后短期预后较好,肺部感染是MPA肺受累的主要死亡原因。

来源出版物: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1, 34(5): 339-343

入选年份:2016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模型的肺组织内质网应激与细胞凋亡

何白梅,罗百灵,彭振宇,等

摘要:目的:观察COPD大鼠模型肺组织内质网应激的发生及肺泡上皮细胞凋亡。方法:将24只Wistar雄性大鼠分为对照组和 COPD模型组(简称模型组),每组12只。采用香烟烟雾暴露加气管内滴注脂多糖法建立COPD大鼠模型。造模完成后测定各组大鼠的肺功能,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逆转录PCR法检测分子伴侣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HOP)mRNA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GRP78、CHOP和活化的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12(caspase-12)蛋白水平,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检测大鼠肺泡上皮细胞凋亡。组间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模型组大鼠FEV0.3/FVC[(60±6)%]和动态肺顺应性[(0.17±0.02)cmH2O·mL-1·s-1,1 cmH2O=0.098 kPa]均明显低于对照组[(83±7)%和(0.31±0.03)cm H2O·mL-1·s-1],气道阻力[(0.64±0.07)mL/cm H2O]明显高于对照组[(0.32±0.03)mL/cm H2O],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14.532~11.619,P<0.05);模型组大鼠支气管肺组织中 GRP78和 CHOPmRNA表达量的吸光度值(0.65±0.07和 0.79±0.0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0.21±0.04和0.07±0.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9.102和-32.573,P<0.05);模型组大鼠肺组织中GRP78、CHOP和活化的caspase-12蛋白的吸光度值(0.83±0.06、0.82±0.06和0.81±0.07)均明显高于对照组(0.33±0.05、0.05±0.03和 0.24±0.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40.866~-22.070,P<0.05);模型组大鼠细胞凋亡指数[(32.4±3.7)%]明显高于对照组[(6.2±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852,P<0.05)。结论:COPD大鼠模型的肺组织发生内质网应激,肺泡上皮细胞凋亡增加。内质网应激可能是介导肺泡上皮细胞凋亡的重要途径。

来源出版物: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1, 34(5): 375-379

入选年份:2016

局部应用丝裂霉素C对良性瘢痕增生性气道狭窄抑制作用的初步研究

崔嘉,张杰,王娟,等

摘要:目的:评价局部应用丝裂霉素C对良性瘢痕增生性气道狭窄的抑制作用、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选择收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呼吸内科 2006年至 2010年接受气道腔内介入治疗的良性瘢痕增生性气道狭窄患者20例,包括气管支气管内膜结核、气切、气管插管、外伤及气管重建术后等,病变部位包括气管及左右主支气管。分为对照组和丝裂霉素组,每组 1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气管镜下介入治疗,包括球囊扩张、氩等离子体凝固术或电刀、冷冻及支架植入等,丝裂霉素组采用气管镜下介入治疗联合在狭窄气道局部使用丝裂霉素C(浓度为0.4 g/L,剂量根据狭窄段长度计算,1 mL/cm),给药方法为气管镜下导管滴注。在狭窄起始段上方1 cm处进行气管镜下拍照截图,使用Digimizer软件测量治疗前后狭窄管腔的横截面积。随访时间3个月,观察气道内局部使用丝裂霉素C的安全性及疗效。结果:对照组治疗前、后的气道平均横截面积分别为(22±13)mm2及(23±11)mm2,丝裂霉素组治疗前、后的气道平均横截面积分别为(20±8)mm2和(34±12)mm2,对照组与丝裂霉素组治疗后平均气管横截面积增加量分别为(1±10)mm2与(15±13)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与丝裂霉素组3个月内平均每例介入治疗次数分别为(2.8±1.5)次和(1.8±0.9)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与丝裂霉素组治疗后3个月呼吸困难指数改善率分别为30%与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丝裂霉素组患者在观察期内均未出现与药物相关的并发症。结论:局部应用丝裂霉素C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方式可有效抑制良性瘢痕增生性气道狭窄;利用导管滴注实现气道内局部给药是一种方便、经济且有效的方法;气道内局部应用丝裂霉素C安全性好。

来源出版物: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2, 35(12): 901-906

入选年份:2016

2007—2010年上海市社区医院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菌及其耐药性

周春妹,胡必杰,高晓东,等

摘要:目的:了解上海地区社区医院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菌分布及其对社区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现状。方法:收集2007年12月至2010年7月在上海市 30所一级医院门诊和急诊就诊且疑似细菌性社区呼吸道感染的病例,入组条件为2周内未使用过抗菌药物。记录患者的体温、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并采集患者的咽拭子或痰标本送检。标本采集后2 h内快递至中山医院微生物实验室进行细菌培养。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青霉素G、阿莫西林、头孢拉定、头孢氨苄、头孢羟氨苄、磺胺甲唑/甲氧苄啶和阿奇霉素对分离菌株的MIC值。结果:30所医院共收集有效病例806例,体温≥38℃者占 51.7%(417/806),白细胞计数≥10×109/L者占68.5%(552/806)。从688例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中分离到细菌184株,最常见的细菌为流感嗜血杆菌(44株,23.9%)、金黄色葡萄球菌(44株,23.9%)和G群链球菌(43株,23.0%)。从118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中共分离到细菌 33株,常见的细菌为流感嗜血杆菌(21株,63.6%)、G群链球菌(6株,18.2%)和肺炎链球菌(3株,9.1%)。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流感嗜血杆菌对阿奇霉素的敏感度为100%,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G的敏感度高达94.1%(16/17株),而对阿奇霉素的敏感度仅为23.5%(4/17株)。头孢氨苄、头孢羟氨苄和头孢拉定对A群、B群和G群链球菌的MIC90≤2 mg/L。结论: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以上呼吸道感染多见,社区常用基本药物对常见的致病菌仍保持较高的敏感度,但肺炎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敏感度较低,单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社区感染患者时需谨慎。

来源出版物: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3, 36(5): 346-350

入选年份:2016

猜你喜欢
丝裂霉素抗结核肺结核
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376例分析
爱情是一场肺结核,热恋则是一场感冒
海峡姐妹(2018年4期)2018-05-19 02:13:00
蒙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进展
贵州夏枯草的抗结核化学成分研究
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青光眼临床意义探析
吡柔比星与丝裂霉素膀胱灌注化疗防治腺性膀胱炎术后复发的效果比较
疣状皮肤结核合并继发型肺结核1例
链霉菌CPCC 203702中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与鉴定
主要高危人群抗结核治疗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
82例初治与复治肺结核患者HBsAg携带率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