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编办
南京市编办聚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积极构建以“互联网+政务服务”为支撑、以权责清单标准化为基础、以流程优化为核心、以全程代办为补充、以综合执法为保障、以多途径送达为路径的“不见面审批(服务)”办事模式。
一是完善网络平台建设。采取市级统筹建设,市、区、街(镇)分级使用的原则,建立覆盖“互联网+政务服务”全流程各环节的技术标准与管理规范,推动政务大厅信息化管理平台与网上服务大厅的融合。将审批(服务)事项纳入网络平台管理系
统,实行动态调整,在咨询、受理、审核、办理、办结等具体环节上设置标准、形成规范。二是做好业务系统对接。针对部门业务系统数据接口、类型错综复杂等问题,逐个部门逐个系统跟踪升级改造,确保数据向上对接市政务服务管理平台,向下联通至区(园区)、街(镇),横向交换至数据共享平台,建立高效数据交换体系。三是加强数据信息共享。建立全市统一的跨部门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及时获取部门业务系统的网上受理、办件过程、电子证照等数据信息,实现多平台间的资源共享、身份认证及单点登录,提供在线支付、公共物流信息推送等服务。
一是统一事项标准。依据江苏省标准化清单“三级四同”的要求,将行政权力中的行政许可、行政确认、行政征收、行政奖励、行政给付、其他6类权力和公共服务事项,纳入“不见面审批(服务)”事项清单的编制范围,努力做到“不见面审批(服务)”是原则、见面审批是例外。二是动态梳理清单。市、区两级按部门分工、上下联动、成熟一批、公布一批的方法,通过市政务服务综合管理平台,动态梳理本区、本部门“不见面审批(服务)”事项清单,并依托江苏省政务服务网南京站向社会公布。三是配套办事指南。在公布“不见面审批(服务)”事项清单的同时,同步编制具体办理指南,逐项明确办理流程图、材料目录、设定依据、办理条件和收费标准等,提供可供选择的“互联网、信函邮件、自助机办理、快递送件”等“不见面审批(服务)”方式,并配套提供网上咨询、在线办理和结果网上公示等措施。
一是建立预审机制。在法律框架下最大限度优化审批流程,在投资建设项目领域,按照“提前介入、平行推进、垂直衔接、及时转换、全程代办”的原则,通过推行模拟审批系统,在未供地前为项目单位进行实质性预审批,打造区域投资建设项目审批升级版。二是建立联审机制。通过业务办理平台对接,建设项目建立“一次性告知、同步受理、抄告相关、联审会办、限时办结、效能监察”网上并联审批运行机制,超过7300个项目通过网上预审获得项目代码,建设项目最快31个工作日完成从立项到施工的全部手续。三是建立全程电子化审批机制。以自然人电子身份认证和电子签名为支撑,将有限合伙企业登记的申请、受理、核准、发照、电子档案归档等环节进行优化整合,申请人无需到登记机关现场递交纸质申请文件即可办理工商登记。四是推进“三多四联”。先后出台了“三多四联”(多评合一、多规合一、多图联审、联合踏勘、联合测绘、联合验收、区域性联合评价)指导性文件,持续推进,取得了积极成效。通过“多评合一”,实现了“统一界定范围、一次发布需求、中介承诺服务、业主择优选择、同步评估评审、结果实时考核”的服务管理模式,为建设单位节省了时间、精力和经费。通过“多规合一”,构建了“一个工作目标、一套协调标准、一个编制体系、一张规划蓝图、一个信息平台、一张审批表格的协同机制,项目通过率达到85%以上。通过“多图联审”,建设项目报建的申请材料和办理环节分别压缩25%、63%。
一是建立健全代办服务体系。出台了《南京市投资建设代办服务工作暂行办法》,市、区(园区)、镇街形成“二级机构、三级功能”的代办服务体系,围绕投资建设项目申报审批,数百名专(兼)职代办员以“接力代办”、“超前代办”等方式,为投资者提供精准、高效、专业的服务。目前,已累计代办投资建设项目887项,总投资额近4633.15亿元。二是试点“政银合作”登记。以银行网点“代办”模式助力商事制度改革,通过工商网上登记系统,借助商业银行和公安部门联合发行的EID卡(即加载了公民网络电子身份标识的银行卡)、个人网上银行U盾,对投资人身份进行线上受理、后台审核、确认材料后进行电子签名,即可完成企业登记注册全部手续。目前,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多家银行网点都可代办商事登记服务,覆盖各区(园区),今后企业群众只需在试点的银行网点就可申请代办注册登记服务。三是推行全科政务服务。编制全科政务服务省级标准,区、镇街服务中心从“一人一窗一类事”向“进一个窗口、办成所有事”转变,实现一名“全科社工”就可承接进驻中心的所有业务。
一是加强信用监管。南京市信用信息归集系统已覆盖45个市级部门、11个区及其相关部门,实现近24万余家市场主体信用信息有效归集,在质监、住房、建设、食品药品管理等领域开展信用承诺和联动惩戒,“红黑名单”动态发布,对全市1.4万家企业实行信用审查,对失信企业一票否决。二是积极推行综合执法改革。推行区、镇(街)“两权分离、工作融合、信息共享、重心下移”的执法机制(即行政检查权与行政处罚权相对分离,区、镇街执法人员统一管理,审批监管信息互联互通,执法重心下沉一线)。三是加强线上线下同步监管。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通过与网格化信息指挥平台、综合执法平台的对接,形成线上线下服务互补、审批监管协同推进、社会公众参与监督的综合保障
机制,每月结案率、处置率提升了近20%。
围绕“不见面审批(服务)”改革实践,南京市在多个领域进行深入探索,推出了一系列贴近企业群众的创新做法,重点以企业开办、不动产登记、办理施工许可为主要攻关领域,将“开办企业3个工作日内完成、不动产登记5个工作日内完成、工业建设项目施工许可50个工作日内完成”(简称“3550”)作为量化目标,开展评价对标找差,对照先进城市补齐短板,完善细化推进方案,加大落实力度,努力营造营商环境最优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