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环境治理制度框架之转型:危机与应对

2018-02-07 21:09张建勋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8年19期
关键词:湾区环境治理粤港澳

张建勋

(654222199004013015,新疆 乌苏 833300)

1 引言

随着我国工业化以及城镇化的进展,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污染阻碍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目前,我国环境治理制度框架体系已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发展,面临环境治理制度的转型升级,应从政府的管理机制入手,结合企业执行、公众受益以及NGO监督的参与模式,助力制度框架体系升级。本文通过对我国当代环境治理制度框架转型危机与措施的分析,望为环保产业的建设提供参考,助力环境治理框架转型升级。

2 当代中国环境治理制度框架的概述

当前中国环境治理的框架体系,主要以社会市场经济体系作为导向,并将政策体系进行多维度整合,以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方式协作,提高目前国内环境治理的作用。在此框架体系下,社会参与的形式主要有政府管理,企业执行,公众受益以及NGO监督,参与过程中,各司其职,保障制度框架有效建立。参与者在框架体系中作为重要的连接点,连接的效应直接影响框架质量[1]。在目前中国环境治理的过程中,部分参与者态度消极,严重影响制度的有效实施,致使在推进环保时存在阻力,目前中国环境制度框架体系的转型升级成为首要任务。

3 中国环境治理制度框架之转型的危机

3.1 政府管理机制不完备

政府的管理机制不完备,治理制度将会失活。首先是立法机制的模糊,目前针对环境能源的体系主要有《环境保护法》等几部环保法,只有宏观的法律,没有具体行业的法律,企业将利用法律的空档,违背环境保护。其次是经济手段的不完善,缺少经济的激励体系[2]。例如粤港澳湾区的发展,人才是关键,缺少人才建设的框架体系将会崩塌。最后是建立的产业空间布局不合理,使得产业难以升级,粤港澳湾区应建立独特的布局模式,面对环境污染问题。

3.2 企业发展规划片面性

企业在框架建设的过程中,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资源的利用率,导致资源的浪费。在资源的选用过程中,企业仅考虑投入产出比,虽然获得较高的经济利益,但却破坏环境体系。另外企业自身的生产体系,为了减少投资成本,降低对工艺的升级以及对仪器设备的更新换代,延续传统的加工生产模式,降低了资源的利用率,增加了污染源的产生的几率,放弃对工艺设备革新,在一定程度上加大环境的污染。在港澳湾区缺乏企业的监管机制与创新服务体系。

3.3 公众意识具有冷漠性

公众作为环境治理体系的受益者,仅关注自身的利益。购买非环保商品,对于环保企业更是缺少公平性,忽视相关法律的实施,对于环保的意识不强烈,反馈机制不完善,导致在治理体系运行中,难以顺利进行[3]。公众参与程度将会直接影响企业与政府,企业将会顺应公众的购买情况,生产非环保用品,政府在实施环保政策时受到一定阻碍,故公众自身的冷漠将会导致制度停滞不前。针对粤港澳大湾区,公众的文化环境对于环境治理制度的实施具有积极作用,增加公众的关注尤为重要。

3.4 NGO评价体系不健全

NGO作为行业的评价体系,评价标准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协会不完善的管理制度,无法对组织内的企业环保进行监管,并缺少行业标准的统一管理。另外企业之间缺乏学习交流,难以促进企业的创新力提升。协会虽拥有专业的人才库,但却缺少众筹的形式,难以建立链式的人才库。粤港澳大湾区由于存在跨境问题,机构科研人员交流通关缺少便利,协会的专业技术资质的互认,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NGO的作用。

4 中国环境治理制度框架之转型的应对探究

4.1 政府建立完善管理体系

环境治理的体系中,政府的管理角色起重要作用,体现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立法建设,为制度框架体系提供有力保证。随着我国对能源环境的重视,能源的有效应用,规范的经济市场,完善的法律制度成为必要的保证。随着《可再生能源法》、《节约能源法》以及《清洁能源生产促进法》相继颁布,该行业的法律也在积极筹备,如《电力法》《煤炭法》正在紧张修订中。二是增加经济手段的支撑,加强激励治理制度体系的有效执行,例如粤港澳湾区加大对人才的投资,采用国际化人才引进政策,引进环境治理的科技人才服务环境。三是积极探索产业空间布局,优质的制度体系推进产业转移与升级,粤港澳湾区打造以香港-深圳-广州为主轴的生态圈,共同治理环境污染问题。

4.2 企业规划整体效益

企业在参与框架建设中,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企业运行的指导思想。企业的经济效益作为首要前提下,有效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并降低资源的浪费成为关键步骤,此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将降低企业的投资成本,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分析目前的国情,能源的有效利用成为重点,在保障企业正常运行的前提下,低成本、低能耗、污染小的能源成为首选。另外企业自身的生产体系的创新是建设环保制度体系的关键。从生产的工艺、设备入手,创新生产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在港澳湾区构建国际化、多层次的创新体系,服务企业的前进发展。

4.3 公众提升环保意识

公众作为环境治理框架体系的受益者,其自身是制度实施最直接的反馈。公众对环境治理的理念,是对环保企业的支持,是对政府管理的认可,是环境治理框架体系的催化剂,在整个治理体系的运行中,其可保证制度的顺利运行。公众在参与的过程中,自觉地遵守至关重要。对企业的环保产品的购买,在一定程度上是支持并监督着企业,形成良性的循环后,对于整个环境的治理产生促进作用。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公众,创新文化环境对于生态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将会创造出开放、包容、多元的文化氛围

4.4 NGO梳理优质评价体系

NGO主要包括专业媒体及行业协会等。行业协会主要建立在企业间,是企业间相互监督、相互学习的组织。协会中应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针对组织内的企业环保进行监管,设立行业标准,进行统一化管理。另外企业之间应当增进学习交流,进行优势互补提高企业的创新力。最重要的是协会会吸引一定的专业人才进入,形成人才智库体系,以此形成“链式”创新性人才体系,NGO要以人才众筹的模式,将科技类人才进行合理规划,以政、产、学、研及用为主导方向,助力企业转化升级,更好地服务生态环境。在粤港澳大湾区公发挥协会的作用,推进专业技术资质的互认,为跨境机构科研人员提供通关便利,充分发挥NGO的作用。媒体以第三方的视角对政府以及企业进行有效影响,制造舆论压力,并对公众环境治理体系的认知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5 结论

本文通过对环境治理制度转型危机的总结,探究出当代环境治理制度的应对措施。研究结果表明,社会应建立联动机制,主要以政府建立完善管理体系、企业规划自身的整体效益、公众提升环保意识、NGO梳理优质评价体系,通过科学把握环境治理制度运行的状态,有效解决环境治理的问题,从而完善环境治理制度,为人类生存提供更优质的环境。

猜你喜欢
湾区环境治理粤港澳
湾区一起潮:时代中国深耕湾区22载 与湾区共成长
擎动湾区制高点,耦合前海价值圈!
李万雄:湾区引擎,空港之芯
广州南拓 发现湾区新机遇
联合国环境治理体制
编读往来
数字传声:环境治理变中向好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