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利华
“三医联动”改革一直备受重视和关注,这一方面说明其对深化医改的重要性,同时也表明目前“三医”改革尚未真正实现“联动”。
长期以来我国的宏观管理模式一直是“职责式”,“三医”相关的职责分布在各相关部委。各相关部委各司其职,但缺乏明晰的“三医”共同的目标,“三医”的三个系统总体上处于各自按自身目标运转的状态,各念自己的 “小九九”。因此,即使政策要求“三医联动”,“三医”中也会有一方、两方甚至三方处于“要我联动”状态,难以真正联动,即使其中的某“医”想“动”也难以引发另外两医的协作、联动。
在组建国家医疗保障局的新形势下,实现“三医联动”,需要“三医”之间有足够强度的咬合点,以此咬合点为切入点发力。只有“三医”咬合式关联在一起,才可能因“他动”而自动,才能切实将各自自转的子系统融合而成一个拥有共同目标的大系统,进而切实联动。而切实能引发三方足够关切和重视的咬合点是医保。在国务院机构改革后的“三医”新体制下,“三医”中对另外“两医”最具影响力的也是“医保”。因此,医保应是“三医”中推动“三医联动”的动力源和发力点。如医保应当瞄准经济性这个咬合点,以药物经济学评价为切入点,在药品价格确定、报销目录遴选等方面切实发挥作用,推动医疗、医药发展。以医保为连接纽带,带动医疗、医药随需求而动,从而实现“三医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