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逸
近年来,浙江有力推动了新型城市化进程,但相比兄弟省市,全省中心城市依然少而不强、高端集聚能力不足、辐射带动能力偏弱,大中城市数量与能级也与长三角北翼城市群存在一定差距;中小城镇建设量大面广,整体品质不高,产业层次提升不快,城市间分工协作、协调发展的环境尚不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仍有短板,三农发展仍然面临一些体制机制障碍。为此,省委、省政府着力推进大都市区建设,优化重构区域空间发展布局。
促进四大都市区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一是以“都市区+发展轴”为主体框架,带动全省融入国家战略和全球现代化经济体系。四大都市区要结合“大湾区”建设,主动接轨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进一步发挥都市区作为创新、人才、资金、信息、产业集聚的主平台作用。同时,通过义甬舟开放大通道、温台沿海产业带等高层级发展轴,带动全省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增强浙江参与全球现代产业分工的整体竞争优势。二是全面提升四大都市区中心城市能级,打造各具特色的国际枢纽城市。杭州要结合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发挥G20后续效应,努力建成美丽中国的样本城市,加快向建设世界名城目标迈进。宁波、舟山要以港口扩大开放发展为特色,打造港口经济圈,促进港、产、城融合发展,全面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温州要结合金融综合改革,以民营经济转型发展为特色,努力建设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金华、义乌要推进相向聚合发展,以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为抓手,加快建成国际商贸物流中心和全省重要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三是完善省级协调机制,促进都市区加快发展。省级层面牵头成立四大都市区的协调小组,组织力量抓紧制定都市区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空间范围、功能定位、总体思路、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等,完善都市区发展机制。
促进中小城镇融入都市区一体化发展。一是明确区域中心城市、中小城镇在城市群(都市区)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与四大都市区中心城市形成分工协作、有机联系的整体,共享区域人才、信息和技术等高端要素。位于中心城市边缘的中小城镇,可依托快捷便利的现代信息和轨道等交通网络,形成卫星组团,承担特定的城市功能。相对独立的中小城镇,特别是一些县城和中心镇,通过加快推进扩权强县等改革,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带动产业集群(或块状经济)的转型升级,或成为都市区更高层次国际性产业集群的组成部分,或结合自身产业、资源、历史文化等优势,可成为都市区的重要功能节点。二是深化省管县体制改革。强化省管县改革的顶层设计,研究出台更加符合经济运行规律的体制机制,以简政放权、提升县域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为核心,激发县域发展的内生动力。三是深入推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和转型升级。在淘汰“低小散”落后产能、腾挪经济发展新空间的同时,联动推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转型,培育和构建新兴产业业态,PPP项目适度向特色小城镇倾斜,促进小城镇更加宜居、更有特色、更富活力。
促进农村地区融入周边城镇统筹发展。一是以周边城镇为基础单元,结合城镇和农村地区的空间优化重构,进行统一规划。城镇的总体规划与村庄详细规划完全对接,在城镇所辖的农村地域,连片推进村庄整治、土地整理、农房建设和土地流转。开展城市周边和一般乡镇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将标准农田、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治新增耕地等优质耕地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村镇规划与农村社区规划相融合,促进乡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和生态环境的不断优化。二是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龙头,实施城乡联动的综合配套改革,加快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并轨,简化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用于餐饮、住宿等乡村休闲服务业发展和休闲娱乐设施建设的审批程序。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地区延伸和覆盖,共同推进山水林湖田生命共同体生态建设。继续实施“双下沉、两提升”,推广互联网医院和在线教育等,满足农村居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建立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机制。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打破阻碍农村吸纳城市资源要素的栅栏。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真正实现城乡共建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