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二大至十九大报告中文化建设问题研究综述*

2018-02-07 10:17许煜华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党代会报告特色

许煜华

(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23)

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之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和精神支撑。从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九大,文化建设都成为历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关注的问题。聚焦十二大至十九大报告中的文化建设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学界对此也展开了一定的研究,并呈现出明显的时代性和阶段性特征。现有的研究成果可从整体研究和个案探讨两个维度展开,这些研究成果深化了文化建设战略地位、科学内涵等方面的认识,为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提供了理论支撑。

一、对改革开放以来连续几届党代会报告中文化建设问题的整体研究

整体研究改革开放以来连续几届党代会政治报告中文化建设的发展是指选取十二大至十九大报告中文化建设的论述或是运用信息化的手段来看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或是进行脉络梳理来看文化建设发展的主要特征及其理论创新。目前学界对此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

(一)对党代会报告的词语进行计量分析看文化建设的地位

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对政治报告进行分析是研究政治报告的新角度。金一斌等人曾选取1982—2012三十年间的党代会报告进行了关键词频统计和详细的话语分析,从十五大后文化一词的词频和频率逐年增长的原因角度指出:“文化作为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的软实力,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是重要的参照。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1]。运用信息化手段并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来对政治报告中的文化语词进行词频分析确实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推进过程中、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地位。

(二)从党代会报告的文本梳理看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及主要特征

目前学界对党代会报告进行文本梳理以此总结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及主要特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十二大至十五大报告”、“十二大至十七大报告”、“十二大至十八大报告”这三个时间段。

关于“十二大至十五大报告”中文化建设的研究,较早的是武雪卉等人通过对十二大到十五大的政治报告进行分析,认为党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以下四个方面的成就,即“形成和确立了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确立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建构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深化了对科学战略地位的认识”[2]。

关于“十二大至十七大报告”中文化建设的研究,陈莉莉等从“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不断加强;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不断充实丰富;文化建设在党章中的体现和发展”[3]三个角度总结出我们党对文化建设的认识走过的是一条不断发展的创新之路。在此基础上,杨凤城除梳理政治报告中关于文化建设内涵的发展,战略地位认识的深化等方面,还总结了文化建设理论演进的特点有:“党关于精神文明或文化建设的主导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党在精神文明或文化建设理念上具有与时俱进的明显特征”[4]。

关于“十二大至十八大报告”中文化建设的研究,樊锐在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十二大到十八大报告对文化建设内涵、文化发展方向、文化建设地位、文化发展思路以及文化发展目标等方面认识的不断深化进行了梳理来揭示了新时期中共对文化理论的创新,并将党代会报告实现文化建设理论创新的路径归纳为“整合、拓展和探索”[5]等。张国宏不仅从党代会政治报告中考察了文化建设的发展演进过程,而且揭示出了新时期党的文化建设理论演进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不断增强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意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理论时代性和民族性的统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理论延展性和开拓性的统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理论阶段性和前瞻性的统一”[6]。

(三)从党代会报告的文本比较看文化建设的理论创新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展开,文化建设思想和理论也在不断向前推进。对党代会报告关于文化建设的论述进行对比来看这一时段文化建设的理论创新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问题。目前较具代表性的有:马正跃将十七大报告中关于文化建设的论述与十五大、十六大进行了对比,认为:“十七大报告关于文化建设的论述,既与以往党代会内容前后衔接,又有新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概括,分量更重、内容更全、要求更高”[7]。马忠则从十七大、十八大的相应文本在“指导思想等方面(标题前言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部分(第一小点);道德建设部分(第二小点);精神文化生活部分(第三小点)”的变化来总结了十八大关于文化建设理论“从文化价值定位及作用来看更加准确到位;从文化建设道路及方向来看更加清晰凝练;从文化建设内容及目标来看更加完整全面;从文化发展的具体措施来看更加实际有效”[8]的新特点。

二、对改革开放以来某一届党代会报告中文化建设问题的个案探讨

如果说对改革开放以来某一时段连续几届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文化建设的整体研究还不多见,那么涉及这个主题的个案研究则较为丰富。具体表现为:每次召开完党代会后,学者们会依据本届政治报告文本中对文化建设的新概念、新观点、新思路进行相应的解读。总的来说呈现出明显的时代性和阶段性特征。

(一)关于十二大报告中精神文明建设的研究

十二大报告中所提的文化建设是放在精神文明层面来谈。学界关于十二大政治报告中文化建设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 十二大报告中精神文明建设地位的认识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党的十二大报告中“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其闪光点和特色所在,也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第一次鲜明地提出这样的战略方针。对其地位认识的研究有:从党的历史角度来认识,苏树铭认为,十二大报告是“第一次把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意义提到一个战略方针和战略全局的高度来认识”[9]。

2. 十二大报告中精神文明建设新论断的研究

也有学者对十二大政治报告中关于精神文明建设提出的一些新论断进行了一定研究。如:张昌河等人认为,十二大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重要特征的观点“是我党根据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提出来的新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一个重大贡献”[10]。此外,苗作斌从党的十二大报告关于两个文明建设的关系、精神文明内部思想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关系等论述出发认为这“是对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的揭示”[11]。

3. 十二大报告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内容的微观探析

依据报告的具体阐述,学界对此研究主要围绕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两方面来展开。

在文化建设方面,沈家仕等人联系当前学校教育工作的实际,认为要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一战略高度,认识学校教育工作的历史使命,进一步明确学校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12]等三个方面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

在思想建设方面,吴木探究了青年的共产主义思想教育问题,提出要“从充分相信青年、大力宣传闪耀共产主义思想的人和事、把两种榜样的力量配合好、在实践中学习共产主义、要做青年的真正的知心朋友”[13]这五个方面开展教育。此外,王立和还深究了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认为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具有四个基本特征,即“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是共产主义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同以往的职业道德有着本质区别、形成和发展具有‘灌输性’、具有相对独立的规范体系”[14]。

(二)关于十三大报告中精神文明建设的研究

十三大报告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确立的具有长远意义的指导方针中来论述。学界关于十三大政治报告中精神文明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问题:

1. 十三大对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贡献

学界普遍认为十三大报告虽没有用大量篇幅论述精神文明建设,但也对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如何少川认为,十三大政治报告中提出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建设精神文明以及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重要特征的观点“是党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过程中发挥和发展了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观点”[15]。

至于十三大对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贡献具体的表现。有学者认为十三大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立论基础。如王文俊从党的十三大报告最突出的理论贡献角度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16]。有学者认为十三大给精神文明建设确立了一标准。如刘宝忠从十三大报告提出的生产力标准角度指出“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的根本标志,最终归结为促进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17]。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特征

学界普遍认为要充分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特征,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关于此问题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赵伯飞认为,“从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出发,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长期性;从改革开放的社会现实出发,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反复性、艰巨性”[18]。吴敏先则紧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的实际,认为“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水平多元性、多阶段、多层次的特点,要区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高阶段精神文明建设的不同要求,要从人们的现实理想道德水平出发,从不同地区、不同单位、不同阶层、不同个人的客观实际出发,适时地、合理地提出不同的侧重和要求”[19]。

3. 十三大报告中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问题厘清

学界对十三大报告中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问题厘清研究主要围绕生产力标准、党的基本路线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来展开。

关于生产力标准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研究,肖继文强调了生产力标准的基础作用,指出“要坚持生产力标准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指导作用,必须以生产力标准来评价精神文明建设,要从生产力标准出发搞好精神文明建设”[20]。

关于党的基本路线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研究,沙英认为两者是辩证关系,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规定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途径,精神文明建设也要为基本路线服务如深入进行基本路线的宣传教育等,以促进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发展”[21]。

(三)关于十四大报告中精神文明建设的研究

十四大报告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列入九十年代关系全局的主要任务之一来论述。学界对十四大政治报告中精神文明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问题:

1. 十四大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研究

学界普遍认为十四大为文化发展铺平了道路,具有深远的意义。有学者从十四大报告中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观点出发阐述了其意义。如汪一洋认为“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的概括与总结,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这必将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22]。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明晰

十四大最突出的贡献是正式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更好地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学界对此展开了关系厘清的研究:

一方面,有学者认为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如孙力揭示了两者之间和谐发展的规律,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的强大动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保证”[23]。

另一方面,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陈柏灵等人认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引导人们进一步解放思想,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意识,着重培养和增强人们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等”[24]。

3.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具体路径

学界普遍对十四大报告中所提的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形成了共识,但就建设的具体路径存在观点不一:

有学者提出了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的具体路径。如蓝红结合地方实际提出了将“群众性创建精神文明活动继续向前推进”的具体路径:“更广泛、更扎实、更有成效地开展创建文明单位的活动,继续深入开展树立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尚的系列活动,进一步建立健全群众性创建精神文明活动的机制等”[25]。

有学者认为精神文明建设要以人为建设对象。如张星炜指出“精神文明建设的着眼点应着力培育社会成员的‘社会主义公民意识’,精神文明建设要以人为建设对象、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26]。

在此基础上,有学者较全面地提出了相应路径。如汪春燕认为,要确保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顺利进行,除了加强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正确理解和贯彻“双百”方针外,还有四条重要途径:“经济现代化、大力发展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知识分子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的地位”[27]。

(四)关于十五大报告中文化建设的研究

十五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论断。学界对十五大政治报告中文化建设的研究主要从以下方面来展开:

1. 十五大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贡献研究

学界普遍认为十五大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主要从党对文化建设发展史和十五大报告中文化建设的具体论述两个角度进行研究。

从党对文化建设发展史的角度看十五大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贡献具有代表性的是:熊高德认为,十五大报告“用文化建设包容精神文明建设,这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用精神文明建设包容文化建设的提法不同,是我党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一个新成果。这一变化不是提法上的简单变换,而是反映了我们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路更加清晰、态度更加务实、措施更加得力”[28]。

从十五大报告中文化建设的具体论述看十五大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贡献具有代表性的有:晓晔用两个创造性和两个首次概括了这一贡献,即:“创造性地提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这一科学概念,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内涵作出科学界定和在创造性地继承、运用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首次提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和首次指出‘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的精神支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29]。

2. 十五大报告中文化建设战略地位认识的研究

学界普遍认为十五大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研究。王玉峰认为,“十五大报告是从现代化建设目标的高度强调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战略地位”[30]。陈志尚则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角度认为,“十五大报告将文化建设放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并列的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首先是自觉地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其次是实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之必需”[31]。

3. 十五大报告中“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特点分析

整体把握十五大报告关于文化建设的论述来总结“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特点。陈绍芳认为,“十五大不仅强调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作用,同时也强调了它立足实践、立足现实的时代性特点”[32]。在此基础上,张广琦较全面地概括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特点有“广泛的包容性、鲜明的时代性、实事求是的科学性、高度的民主性、深广的群众性、勇于改革的创造性”[33]。

具体理解十五大报告关于文化建设内容的阐述全面地总结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特点。如纪培荣认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特点是“继承、扬弃与创新的统一,吸收借鉴与抵制批判的统一,构筑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与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统一,改革与发展的统一”[34]。

4. 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研究

学界对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研究主要是从应坚持的方法论原则、应处理的关系等方面来展开。

在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应坚持的方法论原则上,沈壮海认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法论原则有“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是基于传统上的创造,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必须根植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35]。

在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应处理的关系上,高莹认为,要保证切实建设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正确处理以下关系:“‘破’与‘立’的关系、‘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的关系、先进性与广泛性的关系、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关系、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36]。

(五)关于十六大报告中文化建设的研究

十六大报告关于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论述是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背景下提出的系统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目前学界对十六大政治报告中文化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 十六大对文化建设的理论贡献研究

学者们普遍认为十六大对文化建设的论述系统,是对文化建设理论的新发展。如杜艳华等人认为,“十六大对于如何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37]。十六大关于文化的理论如在文化发展战略、指导思想等方面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和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创新性的特征。

2. 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认识研究

全面认识新世纪新阶段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也是学界对十六大报告中关于文化建设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有学者从文化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战略意义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如张宏英认为:“社会主义文化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精神动力;社会主义文化是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38]。

在此基础上,有学者从更宏观的视野论述了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如周荫祖认为,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可从“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历史潮流的背景、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突出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先进文化建设的旗帜作用”[39]四个方面来认识和理解。

3. 十六大报告中先进文化新提法的深入探究

学界普遍认为十六大报告的一大闪光点是用先进文化来统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学者们就先进文化新提法从发展先进文化应处理的关系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进行了深入探究。

就发展先进文化应处理的关系层面,陈晋认为,在发展先进文化过程中要“处理好党内文化和社会文化、市场精神与先进文化、主流与非主流、积累与创新、先进性与广泛性等关系”[40]。

就发展先进文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层面,别祖云认为,建设先进文化,至少要遵循如下几个基本原则:“实现力度与向度的统一、实现现实性维度与全面性维度的统一、实现一元性与多样性的统一”[41]。

(六)关于十七大报告中文化建设的研究

十七大报告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出发将文化建设摆上了空前的重要位置。学者们对此问题的研究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展开:

1. 十七大对文化建设的理论创新研究

学者们或是从整体把握或是从具体内容出发阐释了十七大对文化建设的理论创新。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是:梁宏全面地论述了十七大报告对文化建设的理论创新体现为十个方面,即:“做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部署;深刻提示了文化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把文化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来认识;首次发出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号召;首次明确提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新论断,明确了当前文化建设的战略重心;首次鲜明提出了‘维护和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和‘让人民共享文化成果’的新思想;明确提出了文化建设的总目标、总任务;具体阐明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对文化发展的新要求;详尽部署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要任务;深刻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特征;把教育和科技提到了更加特殊的地位”[42]。

2. 十七大报告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研究

一方面,有学者从整体上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比如次仁多吉认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和推进文化的创新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三个重要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和以和谐文化作为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是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两个规范”[43]。

另一方面,更多学者集中于对战略部署进行逐一研究,主要围绕报告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谐文化、中华文化、文化创新这四个方面从地位作用和具体路径推进角度来展开:

关于报告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较具代表性的是:陈锡喜就社会主义核心价体系建设问题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系从理论和实践上做了分析,指出:“在理论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更明确地表达了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以及应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需要,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44]。

关于报告中和谐文化研究,学界集中讨论了其时代诉求和建设路径。如张静等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的深入、全球化的推进、互联网和信息时代的崛起等新的国情、世情必然带来文化领域的多元并存、各竞所长的文化局面”[45],这样的局面就呼唤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就建设路径而言,赵志静认为“必须在物质层面即大力发展生产力和精神层面即根据十七大报告并结合实际进行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46]。

关于报告中中华文化研究,较具代表性的有:郭建宁从不同角度提出了相应路径:从主体与现代的角度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是“要处理好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的关系、全球价值趋同与民族身份自我认同的关系、传统与现代的关系、继承和创新的关系”;从传播与创新的角度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具体做法和途径是“要多做扎扎实实的工作,实现文化建设现代化、生活化、社会化、教育化、网络化”[47]。

关于报告中文化创新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文化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多层面推进文化创新。如王琳认为构建有中国特色新文化体系,推进文化创新的具体途径有:“文化观念的创新、文化战略的创新、文化内容的创新、文化管理的创新、文化环境的创新、文化人才的创新等”[48]。

(七)关于十八大报告中文化建设的研究

十八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出发将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指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之路。学者们对此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 十八大对文化建设的理论贡献研究

学界普遍认为十八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做出了新的理论贡献。学者们或是从报告中关于文化建设的具体论述出发或是从整体上系统把握十八大对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从报告中关于文化建设的具体论述出发来看十八大对文化建设的理论贡献,如张健认为相比于以往的党代会,党的十八大在文化建设上有三个重要突破:“一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方面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意识形态目标;二是在文化产业建设方面提出‘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政策方向;三是在文化强国方面提出‘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的战略设想”[49]。

从整体上系统把握十八大对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如孙成武认为,党的十八大对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贡献在于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正式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二是深刻揭示了文化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开辟了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视野;三是进一步完善了文化建设的新布局,规划了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四是进一步明确了文化建设的总目标、总任务,阐明了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新途径”[50]。李贵忠认为,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文化建设目标的新高度、文化建设地位的新概括、文化建设内容的新要求、文化建设策略的新部署”[51]。

2.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路径研究

学者们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路径探究主要是依据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新要求来展开。如:

从报告中“建设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这一观点出发,于平提出了增强创造活力的六个重点:“一是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把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文化建设的第一要务;二是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三是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四是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五是必须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六是必须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52]。

从报告中所指出的要发挥文化的“四大作用”的观点出发,陶泽元认为,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一是要用先进文化、价值观凝聚社会共识,引领时代风尚;二是要法威德明兼治,才能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三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才能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四是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才能推动发展,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53]。

(八)关于十九大报告中文化建设的研究

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在新的历史方位下,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目前,学界关于十九大政治报告中文化建设的研究还不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祁述裕总结了十九大关于文化建设的四个突出特点,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本方略;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文化自信的基础性地位;创新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的主线,也是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兴盛的主线;党的十九大报告有关文化建设方面的论述体现了辩证思维”[54]。而沈壮海认为十九大报告中所提出的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是十九大报告文化部分的灵魂、主题和主线所在”[55],并重点分析了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必要性和新作为。

三、对党的十二大至十九大报告中文化建设问题研究的评价

目前,学术界对十二大至十九大报告中文化建设问题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如:能纵向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中文化建设的内涵、文化发展方向、文化建设的地位、文化发展的思路以及文化发展的目标等方面。这开启了文化建设研究的新视角和新局面。

但多数研究无论是从横向还是纵向对比来看,对十二大至十九大政治报告中文化建设理论研究都还没有充分展开,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从横向比较来看,十二大至十九大政治报告中关于文化建设问题的研究明显不足。十二大至十九大报告中其他问题的研究涉及党代会报告的文本研究、以党代会报告为线索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反腐倡廉建设、外交战略等方面,其中以历次党代会报告为线索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最热。在CNKI上进行检索统计来看,以此为主题的研究有近30余篇,其中还出现了较多优秀的硕士论文等,如山东大学刘开法的《中共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主题报告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安徽大学秦翠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的历史考察》等。虽说以历次党代会报告为线索从宏观层面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很有必要,但是文化建设作为新时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之一,其作用也不容忽视。

从纵向比较来看,十二大至十九大政治报告中文化建设问题的研究大多是描述性的,一般还停留在文本介绍和简单的排比分类上。研究内容还可进一步深化:

一是将党代会报告中的文化建设放在时代大背景中进行研究的成果较少。大多数研究虽梳理了党代会报告中文化建设的论述,但大多是就文本谈文本。如何更好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演进相结合;如何更好地将其置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研究其关系和互动;如何更好地探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演进脉络、内容体系和发展路径等需要进一步探讨。

二是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与其他会议对文化建设研究的关系等角度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对文化建设发展创新的基本经验较少。学界梳理十二大至十九大政治报告中文化建设的演进脉络其实是为了更好的总结相应的文化建设经验,进一步推进文化建设。因此就需要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对文化建设发展创新的基本经验。如:进一步深化研究党代会关于文化建设与社会思潮特别是文化层面思潮的回应与回答;党代会关于文化建设的规划如何更好地落实到文化建设实践的路径和方法问题;如何更好地探寻不同会议和文件对文化建设作用的异同及协同问题等。

参考文献:

[1]金一斌、周正履.基于语料库的党代会报告话语分析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

[2]武雪卉、冯锋.论十二大——十五大政治报告中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成果[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5).

[3]陈莉莉、仝士栋.浅析十二大以来历次党代会对文化建设的发展创新[J].唯实,2008,(7).

[4]杨凤城.改革开放以来六次党代会报告关于文化建设的理论演进与创新[J].中共党史研究,2008,(5).

[5]樊锐.改革开放以来七次党代会报告对文化建设的理论创新[J].中共党史研究,2013,(3).

[6]张国宏.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文化建设理论的演进及其特征——基于党代会报告的文本分析[J].观察与思考,2015,(6).

[7]马正跃.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J].中州学刊,2008,(1).

[8]马忠、王永祥.中共十八大关于文化建设的理论创新——基于对十七、十八大报告相关文本的对比研究[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4).

[9]苏树铭.学习十二大报告中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精辟论述的几点体会[J].宁夏社会科学,1982,(1).

[10]张昌河、甄作武.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战略方针——学习胡耀邦同志十二大报告的体会[J].山西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4).

[11]苗作斌.从两个文明建设的关系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的规律[J].北京社会科学,1986,(2).

[12]沈家仕、谢道仁、汪鹏生.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4).

[13]吴木.把青年的共产主义思想教育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学习胡耀邦同志党的十二大报告的一点体会[J]. 团校学报,1982,(8).

[14]王立和.试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几个基本特征[J].伦理学与精神文明,1983,(4).

[15]何少川.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考[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88,(4).

[16]王文俊.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想和道德建设的多样性与层次性[J].阴山学刊,1988,(1).

[17]刘宝忠.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问题[J].学术交流,1988,(3).

[18]赵伯飞.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精神文明建设的再思考[J].理论导刊,1988,(8).

[19]吴敏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特征[J].东北师大学报,1988,(1).

[20]肖继文.生产力标准与精神文明建设[J].求实,1988,(S1).

[21]沙英.谈基本路线与精神文明[J].道德与文明,1988,(3).

[22]汪一洋.坚持两手抓,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新水平[J].社会主义研究,1992,(6).

[23]孙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精神文明互动透视[J].社会科学研究,1993,(3).

[24]陈柏灵、陈邦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哪些要求[J].学习与研究,1993,(08).

[25]蓝红.把群众性创建精神文明活动推上新台阶[J].现代哲学,1993,(1).

[26]张星炜.培育社会主义公民意识:精神文明建设的着眼点[J].理论与改革,1994,(4).

[27]汪春燕.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5,(1).

[28]熊高德.党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一个新成果——学习十五大报告关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体会[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1998,(3).

[29]晓晔.十五大报告对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新发展[J].内蒙古社会科学,1998,(6).

[30]王玉峰.浅谈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地位[J].行政论坛,1998,(4).

[31]陈志尚.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4).

[32]陈绍芳、郑欢.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性特点[J].科学社会主义,1998,(1).

[33]张广琦.努力构建大文化建设的格局[J].河北学刊,1998,(3).

[34]纪培荣.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特点──学习十五大报告的一点体会[J].社会主义研究,1998,(6).

[35]沈壮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法论原则——学习十五大报告的有关论述[J].学习月刊,1998,(8).

[36]高莹.正确处理文化建设的几个重要关系[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1998,(2).

[37]杜艳华、司徒琪.党的十六大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新发展[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3,(7).

[38]张宏英.正确理解文化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战略意义——学习十六大报告体会[J].云南社会科学,2003,(S1).

[39]周荫祖.论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学习十六大报告的体会[J].南京社会科学,2003,(1).

[40]陈晋.发展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几个问题——读十六大报告后的一点思考[J].党的文献,2002,(6).

[41]别祖云、田杏华.建设先进文化的几个基本原则——十六大报告解读[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3,(2).

[42]梁宏.十七大报告对文化建设的理论创新[J].商业经济,2008,(2).

[43]次仁多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三种途径和两个规范[J].科学社会主义,2008,(2).

[44]陈锡喜.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4).

[45]张静、鄢本凤.和谐文化建设的时代诉求——兼论中共十七大报告的文化理论创新[J].长白学刊,2008,(1).

[46]赵志静.我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初探[J].理论月刊,2009,(4).

[47]郭建宁.弘扬中华文化,共建精神家园[J].政工研究动态,2008,(4).

[48]王琳.文化创新与构建有中国特色新文化体系[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49]张健.党的十八大关于文化建设的新突破及文化自觉[J].求知,2013,(1).

[50]孙成武.党的十八大对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贡献[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51]李贵忠.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创新及其意义[J].前沿,2013,(11).

[52]于平.建设文化强国需要增强创造活力——学习十八大精神的一点体会[J].艺术百家,2013,(1).

[53]陶泽元.发挥文化的四大作用,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J].探索,2013,(2).

[54]祁述裕.党的十九大关于文化建设的四个突出特点[J].行政管理改革,2017,(11).

[55]沈壮海.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1).

猜你喜欢
党代会报告特色
一图看懂十三届市纪委向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的工作报告
一图看懂十三届市纪委向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的工作报告
特色种植促增收
贵州省党代会开得最成功
图说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
报告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报告
报告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