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民族工作领域意识形态建设浅析*

2018-02-07 10:17郭培培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领域民族

郭培培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 北京 10000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在我国,具有多民族特点的现实国情,决定着意识形态问题必然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必然会影响着各民族的思想状况。本文试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族工作领域意识形态建设面临问题进行简要分析,结合新形势下民族工作主题和意识形态建设总要求,提出相应对策,以期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民族工作领域意识形态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巩固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共同思想基础。

一、民族工作领域意识形态建设面临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族领域意识形态建设总体上有效推进,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在民族领域意识形态方面占据主流地位。可是,伴随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周边国家局势动荡、少数民族及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及各种传媒形式等因素的冲击,民族领域意识形态建设依然受到严峻挑战,面临不少新情况。

(一)泛民族主义和泛民族主义情绪在意识形态上严重扩散

民族主义作为一种的意识形态,对近代世界民族国家的构建曾经起到过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在民族国家普遍兴起的过程中,一些泛民族主义者却以“为本民族争取利益”、“一族一国”为诱导,企图分解多民族国家族群团结,甚至把本民族历史生活的区域看作是政治上的固有领土,要求恢复“祖先之地”,进而排斥其他民族,挑起民族仇恨。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横行于国际上的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一直未能彻底消散,导致泛民族主义在某些地区反而愈演愈烈。

与此同时,我国拥有约2万多公里的陆上边境线。在这条边境线上,我国约有35个民族成为跨境民族,总人口将近7000万。边境口岸的不断开放,亦使边疆地区与境外隔绝的屏障不复存在。这样的国内国际背景,让境外的泛民族主义思想在区域交往过程中悄然渗透进来,边疆民族地区成为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汇合场所。如国外的分离势力和国内的分裂分子通过散发宣传品、传教、培养代理人的形式将“泛傣主义”、“泛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文蚌同盟”[1]等分离思潮传入边疆,冲击着我国主流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在民族地区的主导地位。进入21世纪后,活跃在境外的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这“三股势力”更是合成一股危险逆流,并猖狂威胁我国边疆地区各族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他们不断歪曲少数民族历史,鼓吹狭隘极端的民族言论,刻意挑拨民族关系,采取爆炸、暗杀、投毒等极端方式制造恐怖事件,造成了边疆各族群众的思想混乱,破坏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现有疆界和良好的民族团结局面。这些行径无疑是利用民族、宗教广泛分散性的特点,构建其分裂主义的意识形态,达到其分裂国家之实。新形势下,民族分裂主义的意识形态所引发的社会行为会更加活跃,方式会更加隐蔽多样,民族领域意识形态安全形势将更为严峻。

(二)国际敌对势力利用我国的民族问题进行全方位的意识形态渗入

冷战期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就不断通过电台、书籍、报刊等方式对以苏联和中国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进行意识形态渗入。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后,有的西方学者一度认为意识形态对立走向终结,资本主义世界的普世价值观得到了全面胜利。可是,中国不但没有像其它社会主义国家一样改旗易帜,反而在曲折发展中得到了厉炼。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和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更是位居各国前列,越来越多的国家希望倾听中国声音,渴望中国方案。这种情势让妄图消灭共产主义及其政权的思想遭到沉重打击。一时间,“中国威胁论”、“中国灭亡论”、“中国崩溃论”的叫嚣又在国际舞台有了“市场”。为了遏制和分解中国,西方一些国家把目标放在了我国的民族领域。我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尤其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因民族风俗、文化信仰、思维方式方面的迥异,不可避免会出现摩擦及碰撞,甚至发生某种冲突。这本是多民族国家在发展中自然会遇到的问题。然而,国际分化势力正是抓住了民族问题特殊性、复杂性的特点,以“民族独立”、“信仰自由”、“人权”等幌子为由,指责我国的民族政策,同时向我国民族地区宣扬西方的价值理念和社会制度,企图扰乱少数民族同胞的思想意识。例如,美国的一些研究机构通过炮制违背历史与现实的“新疆工程”,企图从理论上为分裂新疆提供依据。[2]此外,西方一些国家直接支持达赖集团,在国际上歪曲我国的西藏政策,迷惑广大信仰藏传佛教群众。实际上,近几年来,国外敌对势力一直借用国际型的会议、赛事妄谈中国民族政策,借以打压中国,进而破坏我国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良好外部环境。诚如邓小平同志所言,美苏双方关系的解决“可能是一个冷战结束了”,而“另外两个冷战又已经开始……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所谓没有硝烟,就是要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3]无疑,针对中国的民族领域进行全方位的意识形态渗入一直是这场“没有硝烟战争”的重要手段。由此观之,我国与西方敌对势力在民族领域意识形态斗争将会持续下去。

(三)社会转型时期所展现出的各类矛盾对民族领域意识形态安全的波及

一般而言,社会转型是指人类社会由一种存在方式向另一种存在方式的转化,它既包括社会体制、形态的变化,也包括文化、思维、固有生活习惯以及社会心理结构等全方位的变迁。改革开放掀起了我国历史上规模最为庞大的转型之路,“我国社会逐渐由一个传统社会转向了现代社会、由一个封闭社会转向了开放社会、由一个农业社会转向了工业社会”。[4]这些急速变化自然而然地会影响民族领域的意识形态安全。其突出表现在思想领域。如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想借助社会的开放传入边疆民族地区,冲击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民族领域的地位。这些社会思想有的直接攻击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诋毁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求采取西方社会治理模式;有的则直接宣扬唯心史观,否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历史认识体系,刻意夸大我国历史上民族间的战争、压迫等,妄想割裂边疆与内地的关系,否认中央政府对边疆的主权管治;有的更是借助中国共产党在特定历史时期所犯的失误而抹杀我们党为实现民族间事实上的平等和发展各民族所做的努力。甚至,一些别有用心者利用学术自由大搞“非毛化”、“取消民族区域自治”等研究,干扰少数民族群众对领袖人物的尊崇,破坏民族工作实践中的制度设计。

二、加强民族工作领域意识形态建设对策

尽管民族领域意识形态建设面临不少挑战,但只要我们坚持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工作主题和意识形态建设总要求,就一定能够牢牢抓住民族领域意识形态建设话语权。具体而言,加强民族工作领域意识形态建设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坚持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

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是一个国家的个体或群体对国家发展历史、社会进程、民族演进、文化等问题总的看法或观点,它包含着对自己国家的由来、历史的演进、民族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拓展的认同、归属、尊崇等。[5]它们是凝聚国家共识的精神基础,是执政党争取人心的关键。要想让各族群众把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融入精神深处,就必须采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在祖国观上,培养各族群众树立现代国家的疆域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刻认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的历史传统和边疆民族地区是我国神圣领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主权形态。国家安定统一事关中华民族的核心利益,不容任何势力进行挑衅。此外,还要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各民族同胞的爱国热情,“做人的最大事情是什么呢?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6]只有知道如何热爱自己的祖国,各民族群众才敢于同损害国家利益的行径作坚决斗争。在历史观上,要积极引导各族群众从我国历史发展全局上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民族历史交往等问题。要大力宣传祖国的锦绣山河、广袤疆域是由各民族同胞共同开发的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由各族人民在历史比较中自愿选择的,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理念。同时,也要让各族群众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也有本民族的一份功劳,让各族群众都能意识到每个民族都是国家的主人,维护祖国利益和建设社会主义是各民族的责任和义务。在民族观上,要积极落实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观念。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认为各民族没有强弱、多少之分,都是平等的。因而,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平等一员。无论是汉族群众还是少数民族同胞都应该相互尊重、平等相处,把本民族当作中华民族大庭的一分子,做维护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帮手,努力消解狭隘民族主义和大汉族主义。在文化观上,要处理好汉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中华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要积极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我国各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意识。这种文化关系是在几千来的历史生活中传承下来的,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相互影响,而兼收并蓄的中华文化又为少数民族文化和汉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在促进各民族优秀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也要坚持弘扬中华民族在近代以来的革命、改革、建设过程中积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此,要在民族地区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凝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共识。总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教育是维护民族工作领域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手段。

(二)推进民族工作领域宣传思想战线干部队伍建设

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比较密集城市的各级宣传部门是意识形态建设的第一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部门处在意识形态工作的第一线,必须把责任扛在肩上,落到实处。各级宣传部门在做民族领域意识形态工作之时,一定要加强对思想宣传领域重大问题的研判。对于涉及民族领域的宣传工作,严格审查,准确把握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方针。民族地区各宣传部门要经常走访少数民族群众,多用心交流,“做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7]只有真心实意地与少数民族群众融为一体,才能获得他们的信任,才能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才能努力破除不良思想对他们的误导。要通过编写“双语”书籍、建立宣讲员等方式加大民族团结教育宣传,让“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的思想深入人心。对于流动于城市的少数民族群众,当地民族宣传部门应当建立详细的个人信息登记制度,结合他们的民族特点和风俗习惯进行定期关心,保障他们在城市中也能享受到合法权益,让他们无论在祖国的何处都可以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各级意识形态部门才能够成为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行家里手,才能够确保宣传思想工作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服务,才能够消除民族工作领域意识形态安全隐患。

少数民族干部是执行党和国家各项民族政策的中坚力量。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在给中共中央西北局的指示中就明确提出,“各级政权机关均应按各民族人口多少,分配名额”,“要彻底解决民族问题,完全孤立民族反动派,没有大批少数民族出身的共产主义干部,是不可能的”。[8]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党的十八以来,面临国际国内意识形态斗争的复杂性、隐蔽性,培养合格的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工作队伍日益紧迫。意识形态部门必须严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高素质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的要求,努力培养一支甘于为维护民族团结奉献的少数民族干部。根据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并结合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特点,应特别注意两点:第一,现有少数民族干部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尤其是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系列讲话,并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民族干部才能在维护民族领域意识形态安全和反分裂斗争中做好排头兵。第二,发现和培养一批在意识形态领域政治坚定、敢于发声、熟悉新媒体的后备干部队伍。这样的干部队伍不仅能够熟练地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彻和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熟悉本民族和本区的民族特点、生产生活方式[9],易于得到当地各族群众的认可,可以较好的开展思想宣传工作。

(三)努力缩短经济发展带来的差距

经济建设与意识形态建设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言以蔽之,社会经济的发展可以为意识形态工作创造丰富的物质基础,降低因经济因素而产生的差异性思想。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好坏,不仅影响着全国经济的走向,更影响着少数民族群众对“五个认同”的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9年里,中国共产党一直重视少数民族的物质发展。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我们国民经济没有少数民族的经济是不行的”。[10]习近平同志也多次强调,“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11]在党和各级政府的帮助和少数民族自身的艰苦奋斗下,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已然从摆脱贫困时期走向了全面建成小康时期。只有少数民族在物质上同全国人民一道如期走向全面小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缩短民族间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才能让少数民族共享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提升对国家的认同,消除因发展而带来的心理落差。为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依据少数民族的发展实际,通过实施差异性的民族区域发展政策,因地制宜发展民生。

首先,继续加大力度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少数民族地区大多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及生产习惯,发展相对缓慢。“精准”方式的采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它主要根据贫困区域环境、贫困人口特点进行“面对面”、“点对点”的指导,有效促进了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脱贫。例如,采取武陵山片区、东北的兴安岭地区、西北的祁连山地区等少数民族聚集区这种具有共生性的发展举措,着力解决相似地理和人文环境内的经济问题。其次,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的实质是让少数民族能够享受到国家发展带来的各项成果。如要继续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的投入,努力让他们能够拥有平等的、无差别的受教育机会、医疗服务、就业机会。然而,少数民族由于生活的特殊环境和自身的民族风俗习惯,在教育、就业等方面相对处于弱势地位,除了享有平等待遇,还要继续推行地区差别式“优惠政策”。此外,民族地区为国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但诸如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却始终处于相对薄弱环节。在全面建成小康的路上,也必须继续从财政、智力上推进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打通少数民族地区通往幸福生活的道路。生活的蒸蒸日上,必定会让少数民族从内心真正感激国家,认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会自觉抵制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他们的思想侵蚀。

三、创新民族领域意识形态建设路径思考

主流意识形态的塑造、传播过程不仅仅是一种认知信息的被动吸收,更是一种情感态度、价值观念被受众者主动接纳、内化于心的过程。这一点对于少数民族尤为重要。除了上述传统的方式之外,还必须利用数字化新媒体创新民族领域意识形态建设。网络作为新媒体的重要载体,在意识形态方面的传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截止2017年6月,我国网民数量达到7.51亿人,手机网民更是占总人数的96%之多。因而,党和政府要积极利用网络等新型手段,积极引导各民族对民族领域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例如,各级政府尤其是民族地区的各级部门要充分挖掘网络资源,通过少数民族同胞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广“民族团结”、“民族一家亲”等健康网站建设,让少数民族能够利用各种电子媒体了解、学习这些具有正面舆论功能的知识;主流媒体也要积极培养认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少数民族网络“红人”、“大V”,充分发挥他们对本民族同胞特别是青少年的正面形象建设,努力实现各民族最大的价值观念同构。此外,肩负民族领域意识形态建设的主体部门还应该利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把与各民族日常生活、精神共鸣等息息相关的意识形态转化为图片、视频、卡通这些多样化的符号展现在世界舞台,让国内外真正能够了解、理解、感受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团结奋进的积极形象。

当前,全国上下正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在这一过程中,凝聚中华民族的共识一起努力是当务之急。民族领域作为一个极为特殊领域,它的稳定团结对于完成既定目标至关重要。总体而言,各族群众在思想领域表现出对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心。然而,历史经验表明,越是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意识形态领域斗争越会面临更大的挑战。所以,只有认清民族领域意识形态面临的问题,才能更好的采取相应措施加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才能够更好的服务经济建设。总之,面对敌对势力意识形态的渗入和分裂主义意识形态的严重威胁,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意识形态工作的指示精神,加强民族领域意识形态建设,维护好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这个大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稳定的国内环境。

注释:

①“跨境民族”也称为“跨境族群”,是指某个“民族”的成员由于各种原因分别居住在国际承认的国境线两侧。这些“族群”在国家隶属关系上分属不同政治实体,是不同国家的公民。

参考文献:

[1]何博、刘务.跨境族群与跨境族群分离主义[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7,(6).

[2]谁在美国搞中国“边疆工程”[N].环球时报,2013-07-18.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44.

[4]周平.中国边疆政治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387.

[5]王立胜、王清涛.解决民族问题的精神力量: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J].理论学刊,2015,(5).

[6]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1/11/c_1119897047.htm,2017-12-01.

[7]习近平.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EB].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9/30/c_1116727894.htm,2017-12-01.

[8]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32.

[9]崔榕.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7,(3).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农业委员会办公厅.农业集休化重要文件汇编1949-1957[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446.

[11]习近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N].内蒙古日报,2017-06-12(05).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领域民族
我们的民族
2020 IT领域大事记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领域·对峙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