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真建假”后的古城复兴研究
——以聊城古城为例

2018-02-07 08:58王洋洋
智能城市 2018年22期
关键词:聊城市聊城古城

王洋洋

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山东聊城 252000

聊城市于2009年启动古城复建工程,并于2014年正式完成复建。历时5年,耗资38亿元,但是此次古城复建没有按照同济大学研究院阮仪三制定的《聊城市古城保护与整治规划》中,只拆除影响整体历史风貌的建筑,保留传统的街巷和建筑,只进行有必要的修整的要求,而是想一次性恢复古城最繁华的景象,在没有充分调查、研究、考证的情况下将古城内大量古建筑、古街巷全部推倒,复建了大量仿古建筑。聊城市此次“拆真遗产,建假古董”的工程被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委员会以及国家文物局点名批评。

“尽管基本格局还在,里面的建筑变得不一样了”阮仪三对于复建后古城的评价。复建后的古城没有达到复建前预想的发展效果,古城内原有的古建筑,传统的生活秩序,原来的基本功能被打破,古城现状问题重重,发展活力不足。

目前,国内对于古城的拆与修的关注颇高,但对于此次古城整体复建运动后,对那些“被更新”的古城后续发展的关注不足,尤其是该如何实现复建古城再复兴的研究极少,王军的《“整体复建”重创后的古城复兴的路径探索——大同古城为例》[1]对整体复建后的大同古城的发展出路进行了探讨,王明远的《台儿庄古城的重建:记忆重构、公共记忆与国家话语》[2]对台儿庄古城依托二战遗址实现复兴的发展进行了研究,而对于聊城古城复建后再复兴的研究目前几乎是空白的。笔者意图从国内古城复建的优秀案例中,为聊城古城的复兴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1 古城的重建之路

1.1 聊城古城的基本概述

“江北水城”聊城市位于山东、河南、河北三省交界处,明前时期为京杭大运河沿岸的重要贸易城市,城市发展深受运河影响,城市具有深刻的运河文化印记。聊城古城(又称东昌古城)位于现聊城市城区西南部,占地面积1km2,城呈正方形,四周被国内面积最大的人工护城河—东昌湖环抱,形成独具特色的水上古城景象。古城初为宋熙宁三年所建的土城,明洪武五年改建为砖城,四方形的城中央为光岳楼,并以此为中心向东南西北4个方向辐射,形成4条大街,连接4个城门,向外通过拱桥与湖对岸相连。古城空间格局严谨,4条大街将古城分为四个片区,每个片区又被划分为16个街坊,街区道路经纬分明,垂直交叉,建筑呈棋盘方格网状分布,是十分典型的中国古代城市格局。

1.2 古城重建进程

1958年,聊城市曾经提出“保护古城,发展新城,新旧分开”的规划方案,古城的空间格局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并与1994年成功跻身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录。2009年,聊城市启动新一轮古城复建,此次复建工程,除主要部分文物建筑如光岳楼、海源阁外,其他建筑和街巷几乎全部推倒,搬迁居民4000余户,企事业单位26家,拆迁面积64.8万m2,累计耗资达38亿元。东昌府区党委、东昌府区政府、党政机关、武装部、粮食局、中矿集团、钓鱼台宾馆、聊城杂技团、海源阁、图书馆、文化艺术中心、妇幼保健医院和眼科医院等众多单位外迁;复建3座角楼,3个城门、府衙、府文庙、清军厅、考院、启文书院、县衙、卫仓、相府、状元府和城隍庙等多处主要建筑。

1.3 改建后的现状及问题

聊城古城在复建完成之初经历过一段时间的繁荣,但由于古城较平遥古城、丽江古城、青州古城等相比历史底蕴较浅,加之原有的历史文化积淀被破坏,古城在日后的发展中后劲不足,问题重重。

1.3.1 旅游资源开发层次较浅,客流量少

聊城古城的旅游产业以古城观光为主,对古城文化的深入挖掘不足,产业发展档次较低。由于古城原有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底蕴被破坏,古城未来发展的吸引力和城市的文化软实力被大大削弱,居民的历史成就感、古城的历史分量感、古城的竞争力都显得大不如前。

1.3.2 古城商业吸引力不足,入驻商家陆续撤出

古城建成初期吸引了大量新老商家的入驻,但随着日后古城发展迟缓,吸引力不足,客流量稀少,商家无法承受高额的租金,开始陆续撤出古城。如今古城的商家主要为中高端餐饮业及部分特产、文化店铺,如东昌葫芦、东昌毛笔、木版画等,商业种类相对单一。

1.3.3 旅游与城市生活关系处理不当

高度景区化的古城开发,没有处理好旅游发展与城市生活之间的关系。古城位于城市中心区西侧,东门与城市重要商业集散中心闸口相连,但由于古城管理措施不当,致使大量城市车辆从古城穿行通过,原来规划的仿古石板路商业步行街变成了交通要道。另一方面,古城居民原有的生活节奏被打破,成为景区发展的副产品,游客也无法感受到古城原汁原味的生活文化。

1.3.4 城市品牌不明确,城市文化认知度低

“高大上的定位,不入流的建设”,古城没有像台儿庄古城一样抓住二战遗址等自身特有的要素,忽视了利用如水上古城、运河古城、城水交融、典型城市格局等独特要素来打造自己的城市品牌,形成品牌效应。加之城市宣传力度不足,造成人们对聊城古城的认知度不够。

1.3.5 新建建筑实用性不足,缺乏特色和活力

大多古城更新会侧重对空间审美的表达,过度追求保护往往缺乏社会活力[3]。新建的府衙、卫仓、戏台舞台、书院等设施,只有大型节日聚会表演时才被使用,其他时间均成为摆设,实用性不足。复建的绝大多数建筑都是国内其他古城也具备的,缺乏自身特色,加之仿古建筑与真实古建在价值、吸引力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造成聊城古城的吸引力不足。

2 国内外古城案例:古城的复建与复兴

2.1 台儿庄古城案例分析

台儿庄古城位于枣庄市,与聊城古城同为京杭大运河沿岸重要城市,但古城在二战战火中被毁。资源枯竭型城市枣庄市在城市转型过程中抓住台儿庄古城重建的机遇,实现了经济产业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双丰收。其中:(1)台儿庄古城采取阮仪三“留古、复古、录古、用古”的复建理念,将古城中仅有的10%拥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原址原貌保留下来;(2)复建时充分调查研究、论证,在充分掌握古城原貌的基础上进行恢复、重建古城,并且在建设过程中严格把关工程质量与效果,确保复建的建筑最大程度的符合历史原貌;(3)复建完成后深入挖掘台儿庄在二战中的历史价值,台儿庄战役是二战中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具有极高的战争纪念价值,台儿庄古城将二战遗址作为重要的宣传角度,将战争遗留物进行重点保护和展览,建立战争遗址公园等,借助二战在国民心中的影响力发展古城旅游业;(4)另一方面借助台儿庄战役国共合作的历史事实,建立了首个海峡两岸文化基地,提升民族认同感,使城市获得更高层次的文化地位。

2.2 丽江古城案例分析

丽江古城位于云南西北部,是古代茶马古道上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重镇,1997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古城充分结合地形修建,依山傍水,形成山水相间的古城特色,由于丽江位于中国西南腹地,受中原传统城市建设思想的影响较小,加之自身地形条件限制,丽江古城建没有遵循中国传统城市建设的要求,古城的道路无规则形态,无明确的城墙界限,呈开放式状态。在丽江古城的复建发展中,(1)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将玉龙雪山、虎跳峡、长江第一湾等景观与古城旅游有机结合;(2)丽江古城复兴特别注重对非物质形态遗产的保护,深入挖掘纳西民族文化,发挥民族特色,鼓励传统东巴文化活动的开展来展现丽江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蕴;(3)1966年地震后的重建,通过充分的考究调研,在保持建筑原真性、历史性的基础上,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在地震中毁坏的古城进行修复;(4)复建完成后充分调动当地居民对于古城保护和复兴的积极性,增强当地居民的存在感和融入感,使旅游者能够体验原真的纳西族传统生活。

2.3 华沙古城案例分析

华沙是波兰的首都,从前是中欧极为重要的通商要道,古城被毁于二战中德国法西斯的侵略,但顽强的日耳曼民族在5年内就完成了对这座超过85%建筑被毁城市的重建。一向不接受重建物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将华沙古城列入到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华沙古城复建过程中,波兰人向世界展示了“华沙速度”[4]。(1)古城建筑的复建资料来自于战前详细地测量及大量完备的信息记录,努力恢复到战前华沙的原貌。(2)华沙成立重建首都办公室,来管理古城复建工作,并颁布政策条文,为古城复建提供正确的指引和法律的保障。(3)在恢复原貌的基础上,对建筑物进行筛选,淘汰没有价值的建筑,并对城内基础设施进行完善,以满足现代人生活的需要,既保护了城市的文化价值又具有实用性。(4)后续的完善,古城重建完成后,华沙又在1956~1969年制定了3次完整的城市规划以保护华沙古城。

综上所述,以上国内外古城复建与复兴的案例,基本是在尽最大可能保护现有的建筑遗存,然后以真实完整的历史资料为前提,力争复建建筑达到与历史的高度契合。重建后的古城要保护和复兴其传统文化,依托自身传统文化,制定明确的古城产业发展方向,打造属于自己的古城品牌特色,形成完备的古城复兴产业链。

3 聊城古城的复兴路径

古城的复兴不能盲目追求商业化发展,应当充分分析古城发展困境产生的根源,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条件,转变发展思路,实现聊城古城的复兴和可持续发展。具体路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深挖古城自身优势及传统文化,实现有形建筑与无形文化的结合

文化是地方发展的精神载体,文化的传承是地方发展经久不衰的重要保证。所以,必须重视对聊城古城文化的挖掘。聊城古城是国内少有的水上古城,具有“城中有水,水中有城,城水一体,交相辉映”的特色,要充分利用城水一体的格局,开展城水结合的旅游发展项目;强调控制性详细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有机协调,严格控制和保护古城完整的城府街巷格局,古城的整体风貌是典型的中国古代受礼制思想影响的城市形态,井田制古城的典范,空间格局在国内独树一帜,传承着中国古代城市设计的基本理念,对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格局的研究具有极大的意义;深挖聊城非物质文化,如东昌毛笔、木版画、东昌葫芦雕刻等,举行大型文化集会或全国范围内的传统技艺交流会,一方面将古城特色文化产业转变为古城文化基因符号,传承下去,另一方面可以带动古城产业的发展,推动古城产业的多元化,实现古城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的有机统一。

3.2 更新古城管理理念,探索新的利用机制,加强古城社会管理

对古城中实用价值不高、利用率较低的建筑,进行职能用途的转变,对功能相似的建筑进行功能的整合,以实现其价值的最大化,如戏台可以作为古城老年人生活娱乐中心,定期排演戏曲,丰富老年人生活的同时增添古城活力;卫仓、府衙等作为青少年思想文化及历史观教育基地;减少单纯观光用途的建筑,丰富建筑的使用功能,提高利用价值。进一步完善古城基础设施的配套,改善古城内居民生活,实现人与古城的可持续发展;更新古城保护的理念,妥善处理好古城与新城的关系,加强对古城秩序的管理,实现古城建筑的全方位保护[5],如严格控制古城内机动车行驶,禁止过境机动车进入古城,限制机动车在4条主要步行街的通行,选取合适位置建设地下停车场,设置一定数量的观光通勤两用公共交通,以满足古城内及古城周边居民短途出行的需要;协调完善古城产业、交通、市政配套设施建设,保证居民基本的生活条件,营造淳朴古城人家生活氛围。

3.3 聚合分散景点,构建旅游文化网络

聊城市历史文化景点众多,但布局相对分散,加之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景点的吸引力不足。古城作为聊城旅游发展最具核心竞争力的点,以古城和京杭大运河为2个主要支撑点,整合散落的囊括聊城市东昌府区(东昌三宝、山陕会馆)、临清市(舍利宝塔、运河钞关、五祥松)、茌平县(茌平八景、金牛湖)、东阿县(东阿阿胶、曹植墓)、冠县(萧城遗址、六十二烈士墓)、高唐县(李苦禅艺术馆、灵城遗址)、阳谷县(蚩尤冢、景阳冈、狮子楼)、莘县(燕塔、野猪林)等7个县区在内的历史文化景点,根据需要打造特色旅游路线,构建聊城市旅游文化一体化发展网络,实现聊城旅游资源的大整合。

3.4 借助古运河文化,打造运河文化集中展示区

聊城作为京杭大运河沿岸九大商埠之一,有“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的美称,运河沿岸的古建筑、古民居、古街巷、古城镇是研究运河经济发展、沿岸城市形成发展的重要资料来源。古城的复兴可以通过对古城中具有运河文化要素的内容,进行保护改造升华,一方面借助自身原有的运河要素,如古城、钞关、码头、船闸、会馆等,另一方面对不完善的要素进行适当地补充,如运河通航条件等。将聊城打造成与扬州相呼应的京杭大运河北方文化的集中展示区,实现一城便可尽揽运河景色的效果,进而带动古城的复兴。

3.5 城市发展兼顾古城复兴,提高古城现实地位

聊城市新一轮城市规划确立了“东进南扩”的发展方向,未来城市人口、产业都会向东部和南部扩展,位于城市西部的古城及周边地区的人口密度、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必然会下降,这种情况一方面为古城的复兴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条件,有利于古城建筑和历史风貌的保护,另一方面人口和产业的迁移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古城复兴动力和活力不足。所以,在城市规划编制过程中,应该对古城复兴进行充分研究,把古城复兴作为未来城市规划编制的重要内容,为古城复兴制定全面和严格的的措施,给古城的复兴提供有力政策支持,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刺激古城复兴,古城复兴促进带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发展。

4 结语

本文以聊城古城为例,定性分析了聊城市在古城重建运动中出现的问题和困境,同时基于国内外其他复建古城优秀案例的研究,对聊城古城复兴的路径进行了积极探索,由此笔者对国内其它古城的复兴提出了如下建议:(1)注重对现存遗迹的保护,对古城复建过程及未来发展做充分评估;(2)必须对自身文化价值进行深入挖掘,更新古城发展的传统观念,寻求与自身传统文化的紧密结合,充分发挥自身历史文化底蕴;(3)把握古城实现再发展的立足点,将古城复兴融入城市总体规划之中,制定合理的古城复兴战略,促进古城与城市的协同发展;(4)每个古城都是独一无二的,实现复兴必须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地打造自身特色,不能为追求美观盲目复建,应有创新思维,避免同质化发展。

猜你喜欢
聊城市聊城古城
聊城市召开2021年度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联席会议
山东省聊城市老年大学校歌
通海古城缀记
聊城市夏秋季大气VOCs特征及OFP分析
聊城高新区多措并举保障贫困户“居住无忧”
良渚古城
聊城,宛在水中央
聊城 因水而生 有水则灵
新动能,新聊城
我有两个童年,一个古城一个江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