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历史演进

2018-02-07 08:18秦书生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环境保护文明绿色

秦书生

(东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819)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探索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生态文明建设思想。40年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在发展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一脉相承并与时俱进,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其演进历程可以划分为初步形成、深化发展、丰富完善三个时期。

一、改革开放后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初步形成期

改革开放后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是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初步形成期。改革开放初期,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认识到“环境污染是大问题”,形成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思想。

(一)植树造林,科学发展林业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资源危机、环境污染等问题也暴露出来。为此,邓小平强调要科学发展林业,把植树造林摆在生态环境保护的首位。从1979年到1989年邓小平连续10年参加北京市义务植树劳动,每次到外地视察,只要有时间就在当地种树。1979年3月,邓小平在参加植树造林活动时对身边工作人员说:“要让娃娃们从小养成种树、爱树的好习惯。”[1-1]1981年9月,邓小平提出开展全民义务植树,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的倡议,并在同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2-1]。1982年9月,邓小平会见美国大使伍德科克时说:“我们准备坚持植树造林,坚持二十年、五十年。”[1-2]1983年3月,邓小平在北京十三陵水库参加义务植树时提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建设社会主义、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2-2]的论断。邓小平带头植树,带动了全国亿万人民参与绿化祖国的热情,在全社会形成了良好的植树护绿风气。

(二)重视资源综合利用,倡导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在经历了“文革”十年动乱之后,我国一些企业的内部生产组织秩序混乱,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浪费现象十分严重。为此,党中央提出我国在发展经济时,要减少对资源的浪费、重视资源的综合利用,从而实现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相协调。1978年12月,中共中央以中发(1978)79号文件转发了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环境保护工作汇报要点》(以下简称《要点》)。《要点》指出:“工业‘三废’,实质上是能源和资源的浪费。最大限度地把能源和资源综合利用起来,是消除污染、保护环境的根本途径。”[2-3]为了进一步消除污染、保护环境,1983年2月《国务院关于结合技术改造防治工业污染的几项规定》发布,明确指出,要把“三废”治理、综合利用和技术改造有机地结合起来[2-4]。

针对我国农业人口比重大、耗能多、农村能源基础设施落后、浪费严重等问题,邓小平思考开发和利用新能源。1980年7月,邓小平在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县考察时指出:“沼气很好,是个方向问题,可以用来发电带动加工工业,也可以解决农民的燃料问题。”[1-3]他还提出,解决农村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等等,都要靠科学[2-5]。邓小平倡导使用清洁能源,转变能源消费观念,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对保护环境、减少空气污染具有重要意义。邓小平从我国能源资源紧张、人口多,又是能源消费大国的实际出发,主张发挥我国水利资源优势,转变能源消费方式,倡导使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1982年10月,他在同国家计委负责同志谈话时说:“要在水电上打主意,水电大项目上去了,能顶事。”[3]在邓小平的倡导下,我国大型水电工程有了较快的发展。

(三)深刻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境保护上升为基本国策

这一时期党中央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要点》指出,要狠下决心,把环境保护工作搞上去。要下决心在1980年底控制住污染,到1985年底基本解决污染问题。控制和治理工业污染。一切新建、改建、扩建的企事业单位,在建设的同时,严格采取防治环境污染的措施[2-6]。1982年2月,国务院关于发布《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的通知指出,征收排污费是用经济手段加强环境保护的一项较好的办法,目的是为了促进企业、事业单位加强经营管理,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治理污染,改善环境[2-7]。

1983年12月,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召开。万里在开幕式上作了“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的重要讲话,要求各级领导干部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问题,对大自然的保护,对各类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各种环境污染的防治,都要实行科学管理[2-8]。会议制定了“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方针,并且根据当时我国经济基础条件较差、科学技术水平落后的现实情况,制定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和“强化环境管理”三项环境保护工作的基本政策,尤其强调要以强化环境管理作为环境保护的中心环节。在这次会议上,环境保护被上升为基本国策,确立了环境保护工作的基本定位。

李鹏在1984年7月和11月分别在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第一次和第二次会议上作了“环境保护必须适合中国国情”和“环境管理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的讲话,强调要切实贯彻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决定的大政方针,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党和国家领导人李鹏、朱镕基、宋健、陈云等多次强调要加强环境保护工作[2-9]。

1989年4月,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召开。会议通过了《1989—1992年环境保护目标和任务》和《全国2000年环境保护规划纲要》,为我国展开中长期环境保护规划了蓝图。会议提出了“向环境污染宣战”的口号,要求在具体环保工作中加强制度建设、深化环境监管,在治理整顿中建立环境保护工作的新秩序,并且提出了要建立排污收费制度、排污申报登记与排污许可证制度、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等八项制度。这是一次环境保护工作开拓创新的会议,会议号召要“努力开拓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道路”;这是一次环境保护工作走向健全的会议,明确了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性质定位、战略目标、制度框架与具体措施,初步形成一套严明有力的环境保护政策体系,是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初步形成的重要标志。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到90年代中期,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万里、乔石、朱镕基、李瑞环、李岚清、王丙乾、宋健、邹家华等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环境保护工作[2-10]。

(四)环境法律制度建设较快发展

“文革”十年动乱,我国法制建设遭到严重破坏。面对严峻的环境问题,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加快了环境保护法制化的进程。1978年3月,五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首次将环境保护写入宪法,并规定国家应该承担保护环境和资源的重担,为进一步构建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奠定了宪法基础。在1978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指出,应该制定森林法、草原法、环境保护法[2-11]。1979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原则通过公布试行。1981年2月,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主要解决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二者关系问题。198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通过并于1985年1月起实施。

这一时期还进一步强化了环境保护机构。1982年3月,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等几个单位合并组建了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内设环境保护局。1984年5月,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成立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1984年12月,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下属的环境保护局改为国家环境保护局,作为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的办事机构,负责全国环保的规划、协调、监督。1988年7月,环境保护局从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中独立升格为国务院直属机构,明确为国务院综合管理环境保护的职能部门。环境保护管理部门机构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的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由过去的一般性管理、定性管理向具体措施管理方向迈进。

在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努力下,我国的环境立法得到较快发展,成为我国法制建设中最为活跃的一个领域。除却上述提到的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1982年8月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84年5月通过)、《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1984年5月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1987年9月通过,1995年8月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1985年6月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年6月通过)等环境和资源保护法律在这一时期相继制定。1989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通过并施行,其作为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我国加入了多个世界性的环境保护组织,并参加了多个国际环境保护公约。国务院环保办公室领导小组1980年2月与美国环保署签署了《中美环保领域科技合作议定书》;中国加入了《防止倾倒废物及其他物质污染海洋的公约》(1985年11月),加入了《保护臭氧维也纳公约》(1989年9月);1991年6月加入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1994年3月,《中国21世纪议程》经国务院第十六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在世界环境与发展领域的影响不断扩大。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的环境保护思想,不仅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资源,而且为我们今天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绿色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十八大召开之前的深化发展期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十八大召开前夕,是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深化发展期。20世纪80年代,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倡导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浪潮。1995年9月,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江泽民首次在党内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构想。1996年7月,在北京召开的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参加)进一步强调了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提出了我国环境保护未来五年和2010年远景目标和主要工作任务,标志着我国环境保护事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在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2007年10月,“生态文明”首次写入党代会报告,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正式形成。到十八大召开前夕,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不断深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

(一)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987年2月,关于人类未来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八次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上通过,并于1987年4月正式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了旨在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出人类应该致力于走一条资源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兼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此以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全球共识,推动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形成。

在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传统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下,生态环境问题难以真正得到解决。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从战略高度审视环境保护问题、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他指出:“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4-1]在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江泽民指出:“在加快发展中决不能以浪费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4-2]李鹏指出:“在整个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妥善处理近期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只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不能用近期的、局部的发展损害长远的、全局的发展。”[5-1]1997年9月,可持续发展战略写入党的十五大报告。江泽民强调指出:“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6-1]1999年8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指出,要“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7-1]。2001年 7月,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庆祝大会上,江泽民指出:“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发展,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8-1]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加快改造传统工业的步伐,“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9-1]。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了江泽民的可持续发展思想。2004年3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9-2]。“坚决遏制浪费资源、破坏资源的现象,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9-3]“发展经济要充分考虑自然的承载能力和承受能力。”[9-3]

(二)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刻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于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江泽民指出:“环境保护很重要,是关系我国长远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4-3]1996年8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就实行环境质量行政领导负责制、认真解决区域环境问题、坚决控制新污染、加快治理老污染、禁止转嫁废物污染、保护和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完善环境经济政策、严格环保执法,强化环境监督管理、积极开展环境科学研究,大力发展环境保护产业、加强宣传教育等问题做出了具体规定[5-2]。江泽民指出,“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植树种草,搞好水土保持,防止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努力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创造一个美好的环境”[6-2],表达了党中央加强环境污染治理、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决心,向世界宣告了中国将坚持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良性发展道路。

2000年11月,国务院出台《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分析了当前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状况,阐明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目标,指出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内容与要求,提出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与措施[7-2]。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是“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决策,合理开发”以及“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使用谁付费”[7-3]。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是加强领导和协调,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加强法制建设,提高全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7-4]。

江泽民在2001年3月和2002年3月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都强调了环境保护工作,他指出,环境保护工作,要充分认识治理污染、改善环境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在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力争环境污染的状况有所减轻,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遏制[10]。“环境保护工作,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一定要从全局出发,统筹规划,标本兼治,突出重点,务求实效,进一步控制全国污染物排放总量,改善重点地区环境质量。”[8-2]

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进一步强调要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他指出,“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自然就是造福人类”[9-3]。“要科学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学会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更加科学地利用自然为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服务,坚决禁止各种掠夺自然、破坏自然的做法。”[11-1]

(三)按照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做好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工作

2003年10月,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统筹人与自然关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与时俱进。2004年3月,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彻底改变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9-3]

“按照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始终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战略位置,把工作抓得紧而又紧、做得实而又实。”[9-4]“人口资源环境工作,都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一定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9-5]2005年2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胡锦涛强调:“随着人口增多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还会更加突出。如果不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不仅无法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民群众也无法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由此必然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11-2]“要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抓紧解决严重威胁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环境污染问题,保证人民群众在良性循环的环境中生产生活,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要增强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在全社会形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风尚。”[11-1]

(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资源相对匮乏、资源利用率不高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江泽民在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指出:“坚持节水、节地、节能、节材、节粮以及节约其他各种资源。”[4-4]1997年9月,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6-1]只有坚持节约使用和合理开发各种资源,才能建立可持续发展指导下的节约型经济,实现投入能源、资源最小,获得经济效益最大的效果。江泽民指出:“要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增强节约使用资源的观念,转变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节约利用各种自然资源。”[10]

党的十六大之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强调要节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保护生态环境。胡锦涛指出:“要在资源开采、加工、运输、消费等环节建立全过程和全面节约的管理制度,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逐步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9-3]胡锦涛具体提出了节约化发展的策略,“把节约能源资源工作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和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加快形成节约型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12]。节约发展的内涵实际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这就需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探索新的发展道路,将创新与实践相结合,真正做到将节约进行到底。保护环境的根本之策是节约资源,这就要求改变环境污染末端治理的思路,治理污染从源头入手,大力推进能源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降低自然资源消耗总量。胡锦涛进一步强调,“要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11-3]2005 年6 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专门阐发了党中央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设想,文件指出“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各领域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损失浪费,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创造尽可能大的经济社会效益”[11-4],同时“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11-5]。2005年 10 月,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写入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报告,同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也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11-6]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一时期党中央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工作,结合我国资源环境的形势提出了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行动方案。2006年12月,胡锦涛再次指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既是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当前的紧迫工作,关键是要加强领导、抓好落实”[12]。2011年 3 月,以“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主题的生态文明建设被单列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的重要篇章。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代表着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已经成为影响一国经济未来发展潜力的重要因素。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思想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做出的重要贡献。

(五)重视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建设

完善的法律制度是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前提。江泽民曾多次强调环境保护法制化的重要性,指出确保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实施,必须建立法律保障机制,并着力将人口、资源、环境纳入依法治理的轨道。1998年3月,江泽民在中央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2-12],2000年3月,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他强调:“要完善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为加强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2-13]2002年 3 月,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江泽民进一步强调:“人口、资源、环境工作要切实纳入依法治理的轨道。这是依法治国的重要方面。”[8-3]

实践中,我国加快了有关环境保护的立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日益完善,不仅颁布了多部与环境有关的法律,还在1997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增加了“破坏环境和资源保护罪”,坚决严格惩处破坏资源环境的行为,从立法及执法上完善了我国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同样重视环境法律制度建设。胡锦涛指出:“要加快制定和完善环境法律法规和标准,提高环境执法能力。”[13]这一阶段党在环境制度建设上开始从多个方面着手制定多层次、多方位的法律、制度、机制。2005年12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提出要“强化法治,综合治理。坚持依法行政,不断完善环境法律法规,严格环境执法”[14-1]。“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解决环境问题。”[14-1]

这一时期,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开始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通过发挥法律法规的权威性,有效促进了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健康发展,先后制定和修订了一系列有关生态环境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年10月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年4月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1999年12月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2002年12月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2月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0年12月修订通过)。通过加强生态立法、普法与执法工作,促进生态法制的发展与完善,为解决生态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

总之,在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深化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整体水平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提升,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了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基本方针。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并对其主要任务做出部署,是十七大的理论创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深化发展阶段的重要成果。这一时期的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得到了与时俱进的深化发展。

三、党的十八大召开至今的丰富完善期

2012年10月,党的十八大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纳入国家发展大计、上升为国家意志,并提出美丽中国建设的目标,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就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发表重要讲话。特别是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把“美丽”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并从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四个方面提出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措施,为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实现路径。党的十八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的提出,将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事业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取得了显著效果,标志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不断成熟完善。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15-1]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16]“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16]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的基本要求。尊重自然就是人类在寻求自身生存发展中,尊重自然本身的规律和价值,善待自然,理性地与自然友好相处。顺应自然就是顺应自然界固有的规律,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形成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局面;保护自然就是保持自然系统内部的平衡、稳定、有序。只有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和谐发展。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一生态文明理念的确立,是中国共产党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速度加快,我国资源危机和环境恶化日益严峻形势下对传统经济发展方式进行深刻反思得出的结论。

(二)着力推进绿色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15-1]。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指出:“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17]“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18-1]这些都深刻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绿色发展思想。推进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中国共产党绿色发展思想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实现绿色发展,要求形成绿色发展方式,这是绿色发展理念的中心和主旨。2017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就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提出6项重点任务,首要的就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他提出要“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18-2]。应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进绿色发展,重点发展低碳绿色产业,着重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建立绿色经济发展模式,重视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强调保障经济社会的平稳快速发展。

第二,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的关系是推进绿色发展的基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8-3]绿色发展要求在发展中自觉爱护和保护自然环境,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要注重发展过程中自然环境的可持续性,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这就是“绿水青山”,这是绿色发展的内在要求。“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理念,为我们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的关系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第三,依靠科技创新破解绿色发展难题。绿色技术是提高资源利用率、解决环境污染的根本手段,是推进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绿色科技对推动绿色发展的作用,他指出,“依靠科技创新破解绿色发展难题,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17]。“生态文明发展面临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需要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17]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16]。绿色技术是实现绿色发展的技术基础,绿色技术创新是推进绿色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依靠绿色技术创新才能破解绿色发展难题,才能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化,满足人民群众对绿色产品的需求,实现绿色消费的绿色化,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三)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全方位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善于运用系统思维去观察分析问题,他指出,“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18-4]。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标本兼治和专项整治并重、常态治理和应急减排协调、本地治污和区域协作相互促进原则,多策并举,多地联动,全社会共同行动”[19-1],“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19-2]。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16],“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16],“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16]。这些论断深刻体现习近平的生态文明建设系统观。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以系统思维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来抓,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全方位开展,才能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水平,实现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

(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就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成为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着力点。

第一,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强调,“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19-3]。习近平总书记“两个最严”的提出切中时弊,对遏制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具有重要意义。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2014年4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修订案》,2015年1月开始施行,这部法律增加了政府、企业各方面责任和处罚力度,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2015年5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首次强调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以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重点。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至此,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第二,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谈到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他指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一定程度上与体制不健全有关”[19-4]。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16]。“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16]习近平指出,“从制度上来说,我们要建立健全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加快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制度”[19-5]。他进一步强调,严格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主体功能定位,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推进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提高生态服务功能。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20]。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生态补偿制度,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19-5]。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是生态补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生态补偿制度建设是我国当前修复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2018年3月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在总结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成效的同时,进一步强调要进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以更加有效的制度保护生态环境[21]。

第三,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生态政绩考核评价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19-3]2015年5月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大幅增加考核权重,强化指标约束,不唯经济增长论英雄[20]。要健全政绩考核制度,完善政绩考核办法。要严格责任追究,对违背科学发展要求、造成资源环境生态严重破坏的要记录在案,实行终身追责[20]。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19-5]。2015年8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了《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通过一系列规章制度,对没有履行或没有履行好相应环境保护职责的党政领导干部追究责任,并接受党纪国法的处罚。生态责任追究制度充分体现出敢于追究、终身追究的原则。一旦领导干部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出现问题,就必须严格地按照相关制度法规切实地追究其生态责任,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依法办事。

(五)加强生态民生建设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好、建设好生态环境就是维护好人民群众的生态利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19-6]“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18-5],“环境保护和治理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18-6],要“改善环境质量,保护人民健康,让城乡环境更宜居、人民生活更美好”[18-7]。坚持绿色发展,改善环境质量,顺应了人民群众追求生态幸福的美好愿望,是实现人民群众生态幸福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全面战略部署,将生态文明建设推向新的高度,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步伐明显加快,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不断丰富完善,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国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绿色发展,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这不仅对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将对国际社会推进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产生重大影响。

猜你喜欢
环境保护文明绿色
环境保护
绿色低碳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对不文明说“不”
国内外环境保护的经验、做法以及给我国的启示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