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亚成,王 坤,白 婧,刘 越,董文霞
(1.西藏民族大学 体育学院,陕西 咸阳 712082;2.首都体育学院 研究生部,北京 100191;3.中北大学 体育学院,山西 太原 030051)
2017年10月13-16日,由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主办、南开大学承办、北京康比特体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华彬文化基金会协办的“2017年全国竞技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在天津南开大学(津南校区)成功召开。出席本届大会的领导和嘉宾有张良、刘爱杰、于海、钟秉枢、姚家新、陈小平、鲍明晓、李晨峰和张文栋等人,以及来自全国各高校和科研单位的300余名专家、学者共同出席了会议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研所教授祝莉主持。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张良致开幕词,张良表示“作为竞技体育领域最大规模的全国性学术会议,历届大会为展示竞技体育最新科技成果,交流备战奥运会、全运会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工作经验,研讨和破解竞技体育发展中的重大、关键问题搭建了宽广的平台”,并对与会代表寄予殷切的希望。南开大学党委常委、校长助理于海教授致欢迎词,介绍了南开大学悠久的体育传统,并对来自全国的体育科技专家学者表示了欢迎和祝福。
2017年全国竞技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旨在为我国体育科技工作者,特别是竞技体育相关研究的学者搭建自由、开放的交流和展示平台,通过专题口头报告、墙报交流和专题研讨等多种学术交流形式,分享科研成果,总结成功经验,查找问题不足,寻求解决办法,为下一奥运和全运周期的竞技体育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做好充足储备。选题指南从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运动训练科学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竞技体育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等4个大专题49个小方向进行征文。从2017年2月20日开通投稿系统到6月15日系统关闭,共计116天,一共收到论文投稿800余篇,经过专家评选、查重检测,共录取论文332篇,录用率41.5%,其中专题报告170篇、墙报交流162篇,专题报告录用率为21.25%、墙报交流录用率20.25%[2]。此外,经过初审专家推荐和学会组织的评审专家会议评定,11篇论文评为优秀论文。本文按照大会主报告、大会分会场专题报告对与会专家、学者、高校教师、科研工作者和部分研究生代表的观点和论述作了如下综述。
随着我国竞技水平在国际地位的逐渐提高,也涌现出大量优秀运动员,研究分析其制胜技术,为培养新晋年轻运动员提供更多的训练依据和对提高其竞技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除此之外,还应秉承对传统优势项目的再保持、与潜在发展项目的重点抓、与劣势项目的不抛弃理念来研究国内外相关运动世界级或高水平运动员的制胜技术特征,这样才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遵义医学院张欣然对我国优秀女子网球运动员硬地单打制胜关键计数因素进行分析,采用回归分析确定影响其制胜关键技术指标且得出影响因素依次排序为:非受迫性失误、一发成功率、破发成功率和接发得分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杨旭东研究泰国羽毛球女子单打运动员因达农得分特征进行分析,表明尹达农的得分类型是以主动进攻的制胜分为主,主要得分手段利用全场落地进行变线拉吊和连续突击。因此,针对因达农拉吊突击打法特点,我国羽单要重视全场跑动训练,加快步法的移动速度和及时回拉能力。首都体育学院李建成对北京世界田径锦标赛女子20km竞走冠军刘虹重点运用影像解析法和三维摄像测量法分析其竞走技术,得出优秀竞走运动员成绩差异主要在于后半程的加速能力,注重体能下降的情况下技术的规范与稳定性,稳定其大步长稳步频,关键在于更多避免判罚腾空犯规且应注意增强最大速度的利用和调控能力。北京城市学院颜桂平在《2017年全国田径投掷项群赛男子铅球选手背向滑步技术动作的速度-节奏分析》中表明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分为三个阶段,并发现我国选手在每一阶段存在的问题。在滑步阶段,右脚蹬地角相对偏高;在过渡阶段,上体躯干过早上抬;在最后用力阶段,存在用力顺序不合理现象。而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尹华跟对我国优秀旋转式推铅球最后用力加速部分肌肉活动特征进行了详尽分析与阐述。对此,因遵循肌肉发力放电时间顺序、用力大小顺序及贡献率等客观规律,以改善运动员该阶段不正确的发力习惯,进而合理安排专项技术与力量的训练计划。
竞赛规则是竞技体育运动发展的风向标,它的不断演变与改革引导着运动技术发展前进的方向。竞赛规则与运动技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它对运动员训练内容和运动技术创新具有导向作用,是教练员指导竞赛和训练的重要依据,亦是裁判员进行裁判工作的客观标准。随着奥运会新增项目和不同运动项目规则的不断演变,这种改变对我国运动健儿在奥运会场上的发挥是有利的。2013年7月国际泳联集体审议通过2013年-2017年国际游泳联合会规则,新规则规定:“蛙泳和蝶泳:转身时,只要身体呈俯卧姿势蹬离池壁,允许运动员在触壁后用任何方式转身。”北京体育大学沈思佳将蛙泳翻滚转身技术与蝶泳传统转身技术相对比,实证研究得出蛙泳翻滚转身技术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虽然在转身前5m游近时间、触壁转身时间、转身后10m时间以及转身总时间均没有显著性差异。但两者髋关节角度数据有明显差异,翻滚转身技术其团身更紧,滚翻转身距离池壁更近。在林洪、程燕的《我国优秀男子混合游运动员汪顺的转身技术诊断与分析》中也提到汪顺转身蹬离池壁后应注意保持流线型滑行,注重局部技术细节,应避免出现水下打腿时肩没夹紧等现象。因此新规则的修订可以更好地结合运动员个人技术特征,促进技术创新,优化转身技术。来自北京体育大学的李健以2012年伦敦奥运会为例,对女子蹦床网上个人项目运动员专项技术进行研究,提出高度分规则的实施后,女子运动员以改善技术动作完成质量来提高整体竞技水平。
运动营养在竞技训练和竞赛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良好的营养状态是维持运动员健康、避免疲劳、预防损伤的有效途径,也是保障竞赛表现的前提条件。因此了解我国不同运动项目运动员膳食营养现状是必经之路和关键所在,再研究不同运动专项对三大能源物质供热和其他营养成分的所需比例的不同。北京体育大学曹建民对我国优秀青年男子足球运动员膳食营养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发现足球运动员对七种必需营养素、复合维生素、铁和胆固醇的食物等方面了解较多,而对三大供能物质和三餐摄入比例方面了解较少。因此,还应加强对运动营养知识在运动员和教练员中的宣传,保证每名运动员都处在合理的膳食营养结构中。广州市体育科学研究所张晓文等人在研究运动营养补剂葆盛口服液的抗运动疲劳和提高缺氧耐受力作用的实验研究中得出,葆盛口服液具有缓解体力疲劳和提高缺氧耐受力的保健功能,作用机制与增加体内糖原储备、消除致疲劳物质的机制有关。且在抗疲劳运动饮料成分在有氧运动动物小肠代谢的特征研究中,表明刺五加紫丁香苷B、沙棘总黄酮及牛磺酸等成分的有效吸收是抗疲劳“动感”运动饮料提高运动能力的代谢与功能物质基础,该运动饮料可以向运动员推广应用。
纵观里约奥运会失利的潜在原因,这与培养的新人数量不足且表现欠佳以及优秀运动员陈旧伤复发都有着很大关系。随着备战2018年冬奥会的训练进程的不断深入,训练强度不断提高,当出现了超过机体组织的适应能力,运动损伤就在所难免。除此之外,运动员和教练员还应改变传统观念——运动员竞技体育成绩的提高阶段,不是疲劳阶段而应是恢复阶段,因而为延长优秀运动员运动寿命,做好运动损伤的治疗和伤病预防就显得尤为重要。北京市体育科学研究所徐建武在《优秀女子摔跤运动膝部损伤整体辩证康复个案报告》中,由从产生疼痛原因着手,通过损伤风险筛查、动作模式评价、临床医学特殊检查和个性化康复训练四位一体的运动损伤整体辩证康复,比传统局部对症治疗更有效。通过不同物理治疗方法对机体产生不同程度影响,在不断实验过程中,寻求合适治疗方法。段乐在《手掌冷疗对乒乓球运动疲劳恢复的研究》和赵之光的《不同年龄人群超低温冷冻后血清睾酮等部分内分泌指标的变化》的这两篇文章中均体现出冷冻治疗法对人体机体具有积极影响。相比损伤后的创新治疗手段,预防和控制伤病的相关研究应放在第一位,而来自吉林体育学院的宋子程就对马拉松赛事常见伤病防控进行体系构建的研究,旨在找到与运动损伤防空相关的各种因素以及规定,制定马拉松赛事常见病防控体系,为各种长跑、超长跑比赛的参与者、组织者提供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方面的指导。通过德尔菲法筛选出马拉松赛事常见病防空体系共包含3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以及38个三级指标,并且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以及杜亚雯《超声检查在田径运动员大腿股后肌损伤诊断及预后恢复评价中的应用》,廖丽萍的《静态姿势评估对散打项目损伤预防的应用研究》和邱龙园在《下肢非对称性对单脚落地姿势控制的影响》这三篇文章中都是寄托于现代化技术提供检查和研究手段对运动项目运动特点进行姿势控制或者损伤诊断及预后恢复的应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以科技助力竞技体育发展已然成为必经之路,正如刘爱杰博士在大会主题报告中曾说:“如果能运用科技和技术的提高来那最后的0.1s,也绝不通过增加训练强度、负荷来以突破人体极限为代价来提高那最后0.1s”。因此体育仪器器材运用到运动员技术分析和以及新设备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研究就成为今后研究的热点,在本次大会中也有体现。隔网对抗项群中以技战术分析为主,在郭文霞的文章中,得出变线策略的得分效果明显优于非变线;从正手位突破是世界优秀乒乓球运动员变线时的主要方位选择,且变线至中间位置策略得分效果略好。陶睿和蒋克冰对中外优秀运动技战术进行分析,通过录像分析和分段评估方法得出,运动员在羽毛球竞赛——发接发阶段、限制阶段和多拍阶段和乒乓球竞赛——发抢段、接抢段、相持1段、相持2段中,各阶段稳定性最为重要,是取得比赛获胜的关键。表现难美性项群中,北京体育大学张晓莹在文章中根据运动时间、重心位移特征以及各环节运动学参数,得出了世界冠军完成C289接A187的技术模型,旨在有效促进难度组合的价值提升与创新发展,为运动员针对性选择和掌握难度组合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青少年训练提供参考。
在快速力量性项群中,邓懿在文章中研究了以2016年里约奥运会为背景,世界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竞技表现,研究结论如下:运动员年龄趋势走向增大,平均年龄27.5岁;有效成绩稳定性较高,波动较小,其变异系数平均为1.62%;相对可控特征中,有效成绩和最终成绩差距最大的仅为0.22m;本次大赛前8名运动员的正常实力向现实实力正常转化,竞技表现属于相对可控。成都体育学院李俊茗通过对两种推铅球最后用力技术的运动学对比得出:旋转式铅球出手速度优于滑步式,旋转式出手角度优于滑步式。两种技术对出手高度影响小;滑步式取得好成绩依靠通过加长最后用力动作的直线距离来实现,而旋转式推铅球则是依靠身体转动形成良好的身体扭转状态来完成。在表现准确性项群中,常州大学陈金鳌在《复合弓不同弓技术动作肌肉有力一致性分析与比较》中,得出复合弓直臂开弓和屈臂开弓技术中,初学者表现为射出最后三支箭时肌肉收缩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显著降低,且持弓臂和拉弓臂在屈臂开弓中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均分别高于直臂开弓。
在体育器材方面,将体育仪器器材应用到竞赛研究中,北京师范大学于天然通过借鉴大数据在欧洲足球发达国家队和俱乐部的训练与比赛中的监控与应用,为我国足球运动队的数据化训练与管理提出建议和对策。结合自身优势,开发、设计出合适中国足球的训练比赛中的大数据监控与应用系统,与足球专业队、俱乐部、媒体和球迷相互配合,共同推动中国足球的进步。沈阳体育学院郑刚对橄榄球撞抗仪设备进行撞击力测试,得出产生最大力量最佳组合条件为C1A3B3,即速度、身高和体重三者依存关系。检测撞击技术指标和量化技术能力,促进运动员技术水平提高。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宋闪在《水槽中的水感练习对游泳运动员成绩的影响》中通过练习(阻力练习法、技术练习法、冲刺游、流线型训练)可以提高游泳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可以加强水槽中水感练习研究方法的开发。
运动训练的理论与实践是竞技体育研究的主要核心内容,运动训练是为竞技体育和体育竞赛服务。北京师范大学段荣凯作了题为《运动训练科学研究的实用主义哲学范式与混合研究方法》的专题报告,报告中谈及运动训练研究中的资料收集研究方法包括非概率抽样策略、自述报告、参与式观察、半结构型深度访谈法。资料分析研究方法包括质性扎根理论研究、量化案例模糊集的比较分析法、层次分析法。云南师范大学杨帆报告的题目是《深度跳跃项目训练理念的更新与进展——对当前相关训练理论的再审视与误区辨析》,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结合目前我国权威深度跳跃项目教练员训练实践中理念的更新与发展过程,针对经典理论与训练实践理念发展中观点的异同进行原理与内涵剖析。上海体育学院李晓敏对第31届夏季奥运会中国女排夺冠影响进行了报告,李晓敏将女排精神影响力巨大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几点:第一,女排夺冠承载了中国两个时代的记忆;第二,女排夺冠引发了国人对形式火热的足球改革的反思;第三,女排夺冠为“三大球”未来发展增添了活力;第四,女排精神与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吻合。北京体育大学金成平运用文献资料法、个案分析法、跟踪测试法、专家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我国优秀运动员余贺新多年训练负荷与成效进行了分析。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徐君伟基于“方位突破”视角,对乒乓球比赛变线特征、效果及其发展动态进行了研究。北京体育大学陆国田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的形式对中国田径在北京田径世锦赛和里约奥运会的竞技表现进行梳理;通过归纳总结的研究方法对中国田径国际赛事的竞技表现进行提炼;通过逻辑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中国田径国际赛场历史突破的原因进行分析。不同学者从不同视角对运动训练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在运动训练的理论方面,还有张兴林《中国女排“大国家队”训练理念解析》、杨魁《中国青年“U16”女子手球重点队员功能动作筛选分析及对策的研究》等。在运动训练的实践方面,有何卫《预激活增强效应对优秀女子体操运动员跳马助跑的影响》、王京《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与世界强队主动得分比较分析》和王康乐《CBA球员竞技表现结构模型与评价标准的构建研究》等等。
体能训练是训练理论的核心问题,也是提高运动成绩的关键所在。在职业体育蓬勃兴起、各类赛事数量增加、规模增大的背景下,竞技体坛的“体能”竞争也日益激烈化。体能不仅成为全球竞技体育发展的热点话题,也成为运动训练研究人员关注的焦点。上海体育学院高炳宏教授作了题为《我国现当代体能训练的现状、问题与发展路径》的专题报告,通过高炳宏教授的研究得出:我国现代体能训练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一是理论引进阶段: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2004年;二是学习消化阶段:2004年后期——2008年;三是吸收引进阶段:2008年奥运会后——2012年;四是蓬勃发展与创新阶段,2012年奥运会后至今。我国现代体能训练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现代体能训练起步较晚,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二是现代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体系呈现“碎片化”状态;三是现代体能教练培养体系尚未形成;四是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发展结构不平衡。提出了我国现代体能训练的未来发展路径:一是系统整合,推进我国现代体能训练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由“碎片化”向“系统化”转变;二是重视体能教练员在训练中地位,逐步建立现代体能教练培养系统;三是应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培训与认证体系。北京体育大学杜俊凯以身体功能训练理论为视角,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教学实验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身体功能训练极大提高了大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并且效果非常明显,促进了大学生的身体良好发展,为学习其他的体育项目奠定基础。山东体育学院李文涛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和实验法等方法对功能性体能训练对青少年阶段篮球体能训练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旨在验证其在青少年阶段篮球体能训练中的效果,以期在训练方式、研究方法上使青少年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现状加以改进。北京体育大学周小青以国家一级以上的男子散打运动员24名为实验对象,运用功能性力量训练对高水平散打运动员速度素质发展的实验进行了研究。西安体育学院林春源通过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及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我国青少年10-15岁男子竞技体操体能训练特征、研究方法及专项体能训练的评价指标等内容进行了研究。
在我国高水平竞技训练体系中,从1953年发表有关训练监控的报道到现在已经有60余年的历史,迄今,训练监控已经涉及生物学、医学、图像信息、大数据处理、电子与工程力学、分子生物学直到包括基因组测序、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的众多学科领域与技术手段,成为竞技运动科学训练的主要保障措施之一[3]。上海体育学院高炳宏教授对微循环指标在体育科学领域应用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指出微循环作为机体能量交换和代谢废物排出的唯一场所,无论是在疾病的诊断、治疗还是运动员机能状态的监控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北京市体育科学研究所樊云彩探讨运用心率及其衍生指标如快速恢复指数(QRT)、训练冲量(TRIMP)等对体能训练课的负荷水平进行监控的评价,在简化负荷评价程序的同时,及时准确反馈出运动员的负荷应激情况以及恢复状况,便于及时调整训练负荷,避免出现运动疲劳的现象。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高欢探讨了较高海拔高度下HiHiLo对运动员免疫机能的影响。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张昊楠以参加奥运会的8名国家赛艇队男子轻量级选手为研究对象,对奥运会赛前训练对优秀男子赛艇运动微循环指标变化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上海体育学院潘丹丹观察优秀赛艇运动员6周高原训练负荷变化对身体机能状态的影响,探讨负荷的合理性,为优秀运动员高原训练负荷安排提供参考。北京市体育科学研究所李晓彤作了题为《First beat心率变异性监控系统在优秀摔跤运动员赛前训练及恢复中的应用》的专题报告,报告指出First beat心率变异性监控系统通过训练时心率、训练冲量等指标的实时反馈,以及训练后对运动负荷的整体评估,可用于摔跤项目运动员赛前体能训练的负荷监控,为量化训练负荷、实施科学化训练提供了一种新手段。广州市体育科学研究所许瑞平对不同年龄段青少年运动员无氧耐力训练的生理、生化和心理进行监控,旨在能对不同年龄青少年散打运动员的专项身体素质训练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湖北省体育科学研究所魏琦通过分析血管张素换酶(ACE)基因I/D多态性在耐力项目青少年运动员中的分布特征,将运动员选材测试中耐力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按照不同基因型分组进行关联分析。并对运动员进行周期耐力训练前后相关生理指标的变化进行研究,以期研究ACE基因I/D多态性作为青少年耐力项目选材或者预测训练效果的分子标记的可行性。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是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当前我国竞技体育正处于改革转变阶段,原有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思想是在举国体制的大背景下开展的,为此,“唯金牌论”在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思想的计划中仍根深蒂固。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经验的累积,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思想将从“唯金牌论”向“体育强国”转变,这一转变必然带来的是原有的培养体系的革新,在政策保障、管理机制、资金保障、竞赛体系、文化教育、心理研究等方面重新洗牌,为此,本届大会对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主要就这5方面展开探讨,各个专家、学者提出不同见解。
与国内相比,国外竞技体育保险政策较为完善,陆贝在美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保障研究—兼论学训矛盾的缓解之策一文中提到,美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与LEADI协会针对学生运动员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保险政策,提供法律保障,如价值损失保险、重大伤病医疗保险等。而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保险政策并未真正完善,还有很多空缺之处,竞技体育的运动员及相关工作人员的权益得不到合理保障,为此较大削弱了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效果。
管理机制是影响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重要方面,鲁毅在广东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现状与改革创新研究中提出:广东省现行管理体制为多头管理,职能不清,管办不分,管理机制方面培养重点不突出,激励、评估、经费机制有待完善等;另外,佟安安、吕昌元、宋顺等人也提出:中国采取 “政府主导型”的管理体制,对于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上仍采取三级训练系统,原有的管理机制早已不能适应现今我国竞技体育强国梦的要求。为此,更多学者呼吁在管理机制上要立足于我国国情并结合国外模式进行变革,如:对政府整体项目进行布局,拓宽机构输送渠道,通过“体教结合”模式,设立选拔机制保障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质量。
资金保障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其基础作用,在竞技体育较为发达的国家英国,专设青少年体育基金会,资助中小学体育课程,挖掘有运动潜力的青少年。而美国则是通过设置奖金和拨款的同时给予学生可支配学习时间来激励运动员更好发展。这两个国家在奥运会上成绩彪炳的原因离不开完善的资金保障。在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金来源是由政府一手包办的,在加重政府财政负担的同时,也束缚了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进度。为此,更多学者建议利用各个运动协会、基金组织等多渠道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提供资助。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竞赛体系已初具规模,但部分项目并不完善,为此,吕昌元在我国网球运动员后备人才的培养体制机制研究中提出:通过建立选拔体系指标库、拓宽网球人才培养方式、建设科技型、激励性、竞争性的训练系统以及完善网球竞赛顶层设计,建立一套区域内-区域间-全国性的网球竞赛体制。部分运动项目可以借鉴和学习我国已有的、较为完善的竞赛体系,对于其后备人才的输送起到重大意义。
宋顺在我国橄榄球后备人才培养机制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2017天津全运会视角提到影响我国橄榄球后备人才培养主要因素有四点,而其中一点为我国缺乏对橄榄球的文化培养。我国竞技体育中的一些项目是大众不熟悉的,为此在培养后备人才方面较为艰难。但要让所有人民群众感兴趣并熟悉一项新兴运动并不实际,为此他提出不仅要靠媒体的宣传,更要定位受众群体,将受众群体定位为青年人,通过媒体的宣传,培养青年人对我国新兴运动项目的兴趣将颇有成效。
心理研究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在比赛中获胜起重要影响作用,一方面,在竞技体育方面,优秀的后备运动员经过长期的艰苦训练后,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很难在体育竞技场上发挥正常水平,另一方面,在学生运动员职业规划上,对于大学生运动员进行心理评估有助于其未来的职业规划。但本次大会更多的学者更着重研究在不同项目中,运用不同视角来强化运动员在面对比赛压力下,如何能够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的方法,为我国在竞技体育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建言献策。从缓解压力角度,李京城等人在中国奥运射击冠军的比赛心理定向中提出,运用质性研究以中国奥运射击冠军运动员心理活动为内容,研究发现射击运动员在整场比赛中分为赛前心理定向和赛中心理定向,而关注自己、把握过程、打好每一发子弹成为比赛心理定向的焦点,教练员对运动员的赛前谈话和赛中指导对赛期心理定向起到主导作用。张忠秋在我国跳水队备战里约奥运会系统心理训练与参赛心理调控研究发现:“反败为胜”的运动员正性高唤醒的词汇意义单元所占总体比例较为突出。为此,强化参赛选手赛前阶段的情绪状态稳定性和良好的自我能效感较为重要。刘运洲在其研究中提出利用视觉搜索训练可以降低运动员在比赛压力下产生负性信息,导致注意力偏向的问题。从性格与价值关系角度,姬庆春在大学生运动员的性格类型与价值观关系研究中提出性格在大学生运动员的成长当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工作取向不仅影响着未来职业规划,更影响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为此要对大学生运动员采取针对性教育,树立正确价值观。
竞技体育文化与管理一直都是竞技体育工作者和科研人员关注的话题,竞技体育文化的构建主要从竞技思想文化建设、竞技制度文化建设和竞技器物文化建设等3个方面[4]。不同学者、专家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对我国竞技体育文化的构建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探究。有学者[5]的研究表明:我国政府竞技体育管理职能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在管理的权限、职能的效度、管理的价值取向3个方面。武汉体育学院黄莉教授对我国竞技体育国际影响力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黄莉教授主要从相关概念的界定、中国竞技体育产生国际影响力的主要原因、影响我国竞技体育发挥更大国际影响力的因素和增强我国竞技体育国际影响力的主要途径等4个方面进行论述。黄莉教授认为我国竞技体育在国际大赛上取得的优异成绩、国际媒体与中国媒体的广泛报道、中国在国际体育组织的影响力、中国成为奥运会和国际单项体育赛事的主办国以及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等是中国竞技体育产生国际影响力的主要原因。提出了以下解决路径:第一,调整与优化我国竞技项目的整体布局;第二,积极推动我国职业体育的发展;第三,中国应承办更多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赛事;第四,借出国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体育明星和教练员;第五,重视提高中国运动员与教练员的综合素质;第六,谋求中国在国际体育组织中拥有更多话语权;第七,重视培养中国更多的国际裁判;第八,加强我国新媒体的国际传播。北京体育大学徐刚在《论推进中国参与国际体育竞技事务的现实问题与对策》的专题报告中指出“由于历史原因,在世界体育的发展体系中,西方国家仍然占有主导地位,我国介入国际体育事务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够。但是,未来国际体育竞技的长期发展,需要中国作为东方大国的全面、深度参与,由此也为推动我国更好地参与国际体育事务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为此,我们要抓住历史机遇,有重点地加大与相关国际体育组织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加大相关专业人才的选拔和培养,结合国际奥委会等体育组织的改革,在冬奥会等重大的项目设置工作中加大外联力度,为中国体育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北京体育大学杨雅晰从需求侧的视角,采用专家访谈、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我国体育协会发展改革路径进行了研究。杨雅晰的报告从需求侧角度分析了国家层面需求主要以民族认同需求和经济发展需求;社会层面需求主要以社会稳定和社会老龄化需求;个人层面需求主要以健身、娱乐需求和自我价值实现需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体育需求中分析体育协会发展改革需要突出重点需求。第一,强化体育文化价值体系建立,建立完善中国优秀体育文化价值体系;第二,突出体育服务行业在新型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强化项目培训规范,加强竞技比赛的商业化、职业化发展;第三,优化中老年人体育服务体系,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老年人体育健身项目大全;第四,建立健全青少年健康体育及体育后备人才力量培养体系,不断完善青少年体育素质体系的基础。上海体育学院齐超从人际功能视角分析了《反兴奋剂管理办法》的权力意志。齐超的报告总结出我国针对反兴奋剂问题的权力意志四种表现形式主要为:第一,对于反兴奋剂问题的社会意识形态掌控与教化;第二,对于反兴奋剂检查的行政资源调动、行政手段运用、行政权力分配进行适度限制、有限制约和履职保障的行政管控;第三,对于兴奋剂检查行为的权威性认可与专业引领;第四,对于财政资源分配与导向功能发挥。其他学者的报告也很精彩,上海体育学院李晓敏《2016年里约奥运会英国成功对中国的启示》、北京体育大学李秀红《中国击剑项目跨越发展瓶颈的策略研究》以及北京体育大学刘花香《中国冰雪小镇建设的社会环境结构》等。
自从国发〔2014〕46号[6]文件颁布以来,体育赛事组织和体育场馆运营逐渐成为体育产业关注的焦点[7,8]。淮北师范大学宋平对我国健美赛事体系构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报告指出我国健美赛事体系构建要以最大限度整合健美赛事资源,促进各级赛事的顺利举办,为参赛队伍和参赛者提供最大的便利,遵循普及性原则、拓宽性原则、科学性原则以及最优化原则。具体的赛事体系分为以下四级:第一,初级健美赛事——以健身俱乐部、学校等为主体构建的赛事;第二,中级健美赛事——以区域、地域划分为主体构建的健美赛事;第三,高级健美赛事——以全国性质比赛为主体构建的健美赛事;第四,特级健美赛事——以亚洲、世界性质比赛为主体构建的健美赛事。四级健美赛事体系层层递进,为各层次的健美爱好者提供相应的赛事平台,为推动健美运动发展提供一定的赛事环境。西藏民族大学体育学院朱亚成对当前的“一带一路”体育赛事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9,10],如本届报告会入选的专题报告《“一带一路”体育赛事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一带一路”体育赛事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另外,《“一带一路”背景下体育赛事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荣获首都体育学院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在朱亚成的报告中可以看出,现如今“一带一路”体育赛事发展的机遇为相关政策和文件的出台为“一带一路”体育赛事发展提供政策红利、“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实施和扎实推进为“一带一路”体育赛事发展开拓市场、现今围绕“一带一路”开展了丰富的体育赛事活动;挑战主要表现在“一带一路”战略在实施过程中遇到诸多阻碍和挑战给“一带一路”体育赛事在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举办带来风险和压力、“一带一路”体育赛事举办地集中在中国境内,体育赛事宣传力度和影响力不够,沿线国家和地区办赛意愿和参与意识不强、多数赛事只是冠以“一带一路”名称,并没有实质性内容和成效,与其宗旨和理念背道而驰。未来“一带一路”体育赛事发展策略如下:第一,突出“一带一路”宗旨和理念,广泛邀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运动队伍参赛,为参赛运动员排忧解难和消除参赛后顾之忧;第二,保持体育赛事常态化,深入挖掘体育赛事与“一带一路”战略内容,实现二者无缝对接,强调赛事地域文化特色、人文情怀和历史传统;第三,发挥新型媒体宣传效应,加大体育赛事营销力度,打造“互联网+赛事”,注重体育赛事的版权和无形资产开发。
河北体育学院庞善东作了题为《体育场馆建设运营中应用PPP模式研究》的专题报告,提出了优化体育场馆建设运营中应用PPP模式的策略:第一,继续完善与PPP模式相关配套的政策法规;第二,加快政府角色转变;第三,规范合同订立,平衡风险与收益;第四,合理设计投资回报机制;第五,建立健全约束与激励机制。吉林体育学院王建基于WSR研究方法论对大型体育赛事综合效益评价体系的构建进行报告,将大型体育赛事综合效益评价体系分为3个一级指标,即物理因素、事理因素、人理因素;6个二级指标,即赛事场地设施、赛事资金投入、组织者和机构、赛事观赏价值、赛事参与者、赛事管理者;18个三级指标,即举办城市规模、举办城市经济水平、场地设施设备完善、场馆场地利用率、固定赞助商、资金使用率、组织者大型赛事经验、组织者赛事品牌打造、赛事营销方案到位、赛事赞助商品牌形象、赛事收视率、赛事现场人数、受众人群满意度、受众人群覆盖面积、参赛运动员知名度、裁判员判决正确性、管理者人员配置合理、赛事创革新性突出。天津工业大学吴宾以京津地区部分高校为例,对我国高校大型体育场馆运营模式的优化构建进行了研究。得出了我国高校大型体育场馆运营模式的优化建构模型,第一,由学校领导层依据相关原则确立本校场馆的主体业务;第二,由主体业务设置模式以及有关原则确立场馆的责任归属;第三,由权责归属模式确定财务收支模式;第四,可以适当借鉴京津地区高校大型体育场馆的经营开发模式。天津体育学院高飞对我国高等院校校园足球场地设施配置问题与消解路径进行了报告,报告提到了要顺势应时,坚持路漫修远之发展理念;多元化筹资,助力足球场地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多样化供给校园足球场地;构建终身监控机制,确保足球场质量等策略。
马拉松运动作为一项传统的体育项目,它不是一项简单的竞技运动,而涵盖了对奥林匹克精神的诠释。随着社会的发展,马拉松的流行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势,现如今马拉松赛事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一张靓丽名片[11]。成都体育学院杨扬对马拉松赛事对举办城市体育、经济、文化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杨扬的报告指出城市马拉松的举办适合在拥有历史文化丰富的旅游城市举行,政治上需要得到国家相关政策的呼吁和财政支持,经济上需结合当地特色文化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发展,文化上坚持互通有无的沟通交流。马拉松赛事响应了“全民健身计划”的号召,拓宽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大连理工大学邹月辉教授作了题为《城市文化建设视角下的马拉松赛事发展研究》的专题报告,报告指出马拉松赛事对城市的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赛事的举办可以促进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城市品牌和形象的提升以及城市管理经验的积累;可使城市各方面资源在短时期内得到迅速的集聚和发散,与赛事相关的产业得到发展,并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对城市的投资、消费以及旅游业的增长做出贡献;城市的市容市貌以及环境卫生也因赛事的举办而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沈阳体育学院李杰对马拉松赛事对沈阳城市发展的影响进行汇报,李杰的报告指出,马拉松赛事有利于传播沈阳城市文化、塑造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知名度;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打造城市品牌赛事、完善城市旅游;有利于丰富体育文化活动、唤醒市民的体育意识、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发展。
东北大学王志文对马拉松赛事供给侧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进行了研究,研究指出国内马拉松赛事总体规模不大、赛事供给有效性缺乏、赛事运营管理水平不高、马拉松文化氛围尚未形成等问题频发。因此,以供给侧改革为蓝本,从马拉松赛事供给端出发,提高赛事质量与数量,以中高端供给引导有效需求,从而推动马拉松赛事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北京体育大学邓伲姣对我国马拉松“热”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报告,报告提出了要注重赛事发展的内生环境与外生动力、提高马拉松赛事专业化程度、规范马拉松赛事的安全医疗保障、加强马拉松赛事风险管理、提升马拉松赛事品质以及设置马拉松赛事参赛“门栏”等策略。首都体育学院白婧、西藏民族大学朱亚成通过PEST模式对我国路跑赛事发展的宏观环境进行深入分析,旨在对我国路跑赛事的宏观环境深入了解,并从中找出影响我国路跑赛事的关键因素,为我国路跑赛事的良性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吉林体育学院郭利军以2017长春国际马拉松为例,基于SEM的马拉松参赛选手满意度的研究,旨在构建了一个马拉松参赛选手满意度结构模型。郭利军通过实证分析发现:赛事前期正向影响赛前服务质量、赛中服务质量和赛后服务质量,赛前服务质量、赛中服务质量和赛后服务质量正向影响满意度;赛事预期经赛前服务质量、赛中服务质量和赛后服务质量正向影响赛事满意度,其中赛中服务质量的间接效果最大,赛前服务质量的间接效果排在第二位,赛后服务质量的间接效果排在第三位。赛前预期效果影响赛事满意度,但不显著。今后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改进:第一,赛事举办方应该改善赛事服务质量,提升赛事的品牌形象,借助品牌形象之力提升赛事参与满意度;第二,进一步改善赛场交通、停车、就餐、购物的便利性。
一直以来,我国三大球(足球、篮球、排球)在世界大赛中的成绩并不理想,除了中国女排获得过世界冠军、奥运冠军之外,其他均没有获得奖牌,中国男篮曾获得的奥运会第八名的最好成绩、中国女篮获得过第四名的好成绩。但是近几届奥运会中国男篮表现不尽人意、中国足球一直都是软肋。在《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12]中提出“‘三大球’发展行动计划”,以此来促进中国足球、篮球、排球的发展和进步。体育学术界也在一直探讨和研究三大球发展的实践与创新。北京师范大学孙序鹏作了题为《三大球项目国家队俱乐部化管理模式研究》的专题报告,孙序鹏的研究表明:三大球项目国家队俱乐部管理模式归结起来就是要求运动员在青少年训练中培养扎实的基本功;在高水平的国内国外联赛中锻炼技战术素养和储备体能;在国家队训练中演练针对不同风格对手的阵形;在有针对性的高水平热身赛中磨合和确定主力阵容,在赛前努力调整心态;在正式比赛中以一套基本固定的阵容发挥自己现有最高水平去完成比赛。这种模式符合现代职业体育的发展要求,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值得我国三大球项目国家队学习和借鉴。北京师范大学于天然对土耳其三大球职业联赛的发展历程及启示进行了报告,报告指出:土耳其三大球联赛自始至终追求卓越的精神气质;体育政策法规一致性、连贯性与灵活性相统一,土耳其1938年颁布的国家体育法一直延续至今,保证了俱乐部产权和财权的清晰。在国内联赛层面,本国球员与外国球员共同切磋技艺,水平可以得到相应提高。在青少年培养上,土耳其体育协会能够利用外国先进的“生产平台”,把自己年轻球员“送出去”再“请回来”,注重与土耳其族裔球员的感情联络。
北京师范大学张静基于默顿功能分析视角,对《欧洲足球俱乐部财政公平法案》进行了解读以及对中国职业足球的启示进行了论述。中国职业足球要确立完成升级的软硬件实力和后发优势,需要以FFP为标杆,从基础抓起,从细节出发建立完善的法规政策体系,以此才能培育适合国情的可持续发展的足球生态。杭州师范大学东城实验学校陈勇对日本校园青少年足球发展模式与策略进行了研究,得出了日本校园足球的发展模式层次鲜明、目标明确。“快乐足球、立足长远”的整体培养理念是引领校园足球不断发展的总纲领,在重视建设校园足球文化和扩大学生球员的参与数量的基础上,采用培养高水平的基层教练,制定科学系统的足球课程以及开展高数量、高质量的校园联赛等具体措施推动了日本校园足球的发展。我国应借鉴日本校园足球发展模式,遵循青少年身心协调发展的规律,采用科学的、有步骤的发展举措,逐步提高我国校园足球的水平。百色学院汪明海从CBA广东宏远俱乐部历史探析我国职业篮球发展路径,得出了广东宏远篮球俱乐部先后经历了三个大的时期,诞生成立成长期(1993-2001年)、称霸联赛创建王朝期(2003-2013年)、交替蛰伏修养期(2013-2017年)。我国职业篮球发展要着力培养国内球员,后备人才的培养需要分散到基础单位,在峥嵘并进时期调配好引进与培养的比例。湖北民族学院宋庆龙对CBA联赛系统市场开发演进进行了报告,提出了CBA联赛系统发展策略:第一,提高联赛系统自组织能力,厘清联赛产权结构;第二,促进系统对称性破缺,加大联赛系统市场开发力度;第三,提升联赛系统市场化,加强系统组分的商业化意识。
5.1.1 主题报告紧密相连,内容高瞻远瞩。本次大会的主题报告分为四个,报告主题从竞技体育发展顶层设计-体育强国建设-科技助力奥运-体育赛事与城市发展环环相扣,不仅结合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现状,指明了我国竞技体育领域未来发展的优势和不足,更把我国竞技体育的价值延伸到国家价值、城市发展和塑造国民人格中,为此,发展竞技体育并非只为取得成绩而发展,更是为了实现我国伟大梦想“中国梦”而共同奋斗。
5.1.2 参会学者眼光独到,见解标新立异。笔者认真翻阅了本次报告会收录的全部论文总结出:无论从专题报告还是墙报交流,从文章的题目角度,其所提出的研究对象更加具体不空泛,如:徐君伟等人研究的“方为突破”视角下乒乓球比赛变线特征、效果及其发展动态研究。从分析角度,其所分析的角度新颖、独具特色。如北京体育大学高国贤等人通过哲学角度审视我国青少年篮球运动员选材指标体系。从对策角度,其所提出的对策具体而实用,如:沈阳体育学院蒋越等人在辽宁省滑雪旅游产业资源整合与共享路径研究中提出的人才培养计划、实现各组织资源共享机制、优化旅游产业链等建议。
5.1.3 专题会场氛围热烈,听者获益良多。本次大会设有十三个分会场在专题报告者精心的准备和演讲后,在座专家、学者经过深思熟虑后对每个报告人提出的问题较为有针对性,在场学习氛围浓厚,如马拉松与城市发展会场,每个报告人对自己所报告的题目进行充分阐述以后,在座提问的学者较多,平均每位学者收到提问2~3个,对报告者的学术水平提升大有裨益。
首先,大会专题报告人数有待平衡。在专题报告会场的13个分会场中,参与专题报告人数最多的是运动技术分析与诊断会场,人数为20人,而运动员心理研究会场参与报告的人数只有8人,是13个会场人数最少的会场。在同样的2个多小时内,每个分会场不同的人数所达到的效果是不同的,20人的分会场人员报告时间较为紧张,不能让每一个报告人清晰地阐述所要报告的内容,而8人的分会场时间虽较为充裕,难免提早散场,显得较为冷清。为此,笔者希望未来的在举办全国竞技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所收录的文章按照不同专题的投稿量,进行质量把关,在择优录取的同时也注意会场报告时间,尽量均衡每个分会场的报告人数。
其次,专题报告会场报告种类有待细分。从参会指南中不难看出,部分会场的专题报告的种类与所在分会场的主题呈现不均衡现象。如:在体育赛事组织与场馆运营分会场共有10篇,关于赛事组织运营的报告有7篇,而针对场馆运营的报告只有两篇,另外1篇是关于足球场地设施配置问题,并且关于足球场地设施的报告不免有些偏离会场报告主题。
最后,大会基础服务有待提高。大会地点选择在南开大学津南校区离天津市区较远,交通和基础服务设施并不便利,但南开大学津南校区负责会议的工作人员认真负责,从会场布置到服务个人无疑展现出热情好客的积极面貌,征得与会人员一致好评。
作为2017年全国竞技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的专题报告的参会人员,在本次会议中不仅获得了展现学术成果的机会,更在未来学术道路上获得了不断努力前行的勇气和信心,借用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的话“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积极与各个学者进行思想的交流与探讨和不辞辛劳地多读多写同样重要,这才是在学术的道路上应走的正确方向,希望在下届全国竞技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能够保留历届大会的优势和特色的同时,更重视其中所出现的问题,与各界专家、学者共同打造一场学术盛会,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为我国体育强国建设提供不竭思想动力和理论源泉!
[1]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17年全国竞技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会议指南[S].2017-10-13.
[2] 2017年全国竞技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汇编[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17.
[3] 李捷,王力先.竞技《系统训练监控学》构建的理论原理及应用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3):111-117,124.
[4] 周茗,董昱.竞技体育文化论[J].体育文化导刊,2012(7):81-83.
[5] 辜德宏,王家宏,尚志强.我国政府竞技体育管理职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7,34(1):27-33.
[6]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Z].2014-10-20.
[7] 朱亚成.体育新政视域下的体育热点探析——基于国发〔2014〕46号文件[J].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报,2015,11(4):265-268.
[8] 朱亚成,王子朴.国家战略下的体育与社会进步——第6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综述[J].浙江体育科学,2017,39(5):9-17.
[9] 王子朴,朱亚成.“一带一路”背景下体育赛事发展的价值、困境与策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40(7):1-6.
[10] 王子朴,朱亚成.“一带一路”体育赛事现状分析及发展方向[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6,33(4):390-395.
[11] 朱亚成.关于《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的若干探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0(3):85-92.
[12]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S].2016-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