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谊
(扬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系统工程的核心。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党的政治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的重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40年来,面对新环境、新形势、新任务对执政党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积极探索加强政治建设的新路径,形成了一整套具有完整体系结构、清晰逻辑层次、丰富历史经验的科学体系,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实现了与时俱进的发展,体现了我们党对自身政治建设认识的不断深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实现了与时俱进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初,适应全面执政的需要,我们党的政治建设有了一个良好开端。八大前后党在政治建设上积极探索,在保持党的政治定力、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强化党的领导地位等方面,发挥了强大政治功能。1956年底,在党的领导下,我国顺利完成了“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随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由于对社会主义认识上的局限,对中国国情把握的偏差,加之新中国成立以来较长时期高强度的政治动员,导致了党和国家生活中的“过度政治化”,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后,党的政治建设出现了“左”的倾向,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林彪、“四人帮”反党集团推行一整套错误的极“左”理论,导致党的政治建设走入歧途,几乎葬送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国向何处去,成为全党、全国人民普遍关注的问题。“政治方向是党生存发展第一位的问题,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和事业兴衰成败。”[1]1978年5月10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中央党校主办的刊物《理论动态》上发表,引发了一场席卷全国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邓小平敏锐地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命题是恢复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锐利思想武器。他积极支持和领导了这场大讨论,并将这场大讨论发展成为冲破“两个凡是”和个人崇拜思想禁锢的一场思想解放,为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中国历史上的又一次伟大转折作了舆论准备。后来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2-1],认为它代表着全国人民最根本的利益。党的政治建设在解放思想中进入恢复与发展时期。
1980年,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制定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旨在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保持党的纯洁性和战斗力。准则正式采用了“党内政治生活”这一概念,首次以党内法规的形式对党内政治生活进行系统规范。党的十二大提出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开始把中国带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的政治轨道。十二大党章恢复了党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并规定了地方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双重领导体制,首次列入入党誓词,对党员的政治信仰、政治担当、政治能力有了更加具体的要求,这是党加强政治建设的重要举措。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明确了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同步推进的思路。党的十三大报告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逻辑起点,提出党在初级阶段的政治路线,强调在党的建设上走出一条不搞政治运动而靠改革和制度建设的新路子。党的十三大首次确立了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四位一体”布局结构,将邓小平制度建党思想融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之中,形成了党的制度建设新范畴。
在改革开放进程中,邓小平一再强调各级干部要讲政治,要善于从政治上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早在1979年召开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邓小平就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工作是不能离开现实政治的。我这里说的政治,是国内外阶级斗争的大局,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在现实斗争中的根本利害。不能设想,离开政治的大局,不研究政治的大局,不估计革命斗争的实际发展,能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家、理论家。”[2-2]1986年邓小平在视察天津时深刻指出:“改革,现代化科学技术,加上我们讲政治,威力就大多了。到什么时候都得讲政治。”[3]这就为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建设明确了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政治路线。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社会发生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内发生1989年政治风波。如何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我们党面临着新的执政考验和各种新的突出矛盾。在这个重大历史关头,1992年春天,邓小平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深刻阐明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邓小平南方谈话成为第二次思想大解放的标志,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国坚持改革开放,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深入探索党的政治建设的道路。1990年,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强调,“加强党的政治、思想、理论和组织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4]。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党所处的环境和肩负的任务有了很大变化,党的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建设都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5-1]十四大党章正式确立了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将党的政治建设纳入其中。1995年9月,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强调,讲政治的主体内容应是“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5-2]。1996 年,根据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的决定,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接受了一次为期3年的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要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并且正式确立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一定要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既立足于做好经常性工作,又抓紧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6]同十五大相比,十六大党章党的建设布局体系涵盖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四位一体”,党的制度建设再次加入进来。十六大报告提出并系统论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理论上的又一次创新。党的政治建设在改革开放中进入探索与创新时期。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正在进行的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对加强党的建设提出了迫切要求。我们党面临“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对此严峻挑战,党中央适时做出了重要战略部署,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概括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创造性地提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鲜明地提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大命题和重大任务,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理论与实践取得了新进展。
在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方面,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7],并提出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作为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新思路。十七大党章形成了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党建布局体系,首次将党风廉政建设的十六字方针写入总纲。党的十八大报告延续并完善了十七大提出的“五位一体”布局,强调要“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8-1]。此外,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伟大斗争的概念,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8-2]中共十八大党章强调,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从十五大到十九大之前,党的政治建设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在党的建设布局体系的其他方面都有所涵盖和体现,党的政治建设进入科学发展时期。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时期,政治建设没有作为专门独立的内容出现在党代会报告和党章关于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表述之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将全面从严治党纳入战略布局,把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摆上突出位置。“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党的政治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不抓党的政治建设或背离党的政治建设指引的方向,党的其他建设就难以取得预期成效。”[1]习近平总书记从世情、国情、党情和民情深刻变化的现实出发,深刻回答了“什么是党的政治建设、为什么要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这一重大命题。十八大之后,党中央以八项规定为切入点,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对于反腐败斗争逐渐从严打“大老虎”“小苍蝇”转变到构建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这一长期任务上来,并且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基础性、经常性工作,着力打造政治生态“软环境”,让党员干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这是党中央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对党内政治生活运行的基础、目标、规范、载体、保障进行了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揭示了党内政治生活运行的内在逻辑,为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提供了基本规范。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9-1]。在党建理论方面十九大的一个重大创新就是把党的政治建设明确纳入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之中,强调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9-2],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新时代党的建设质量。在十九大确定的新的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辩证统一,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统一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政治建设是一个永恒课题。要把准政治方向,坚持党的政治领导,夯实政治根基,涵养政治生态,防范政治风险,永葆政治本色,提高政治能力,为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重要保证”[1]。他从不同视角论述了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内涵,归纳起来:一是把准政治方向,就是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二是坚持政治领导,就是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这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三是夯实政治根基,坚持人民立场这一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四是严守政治纪律,把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作为全党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为方面必须遵守的刚性约束;五是净化政治生态,使党内政治生活真正成为锤炼党性、提高思想觉悟的“大熔炉”,建设党内政治文化,永葆政治本色;六是提高政治能力,即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的能力,辨别政治是非、保持政治定力、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七是强化政治担当,即把讲政治的要求落实到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党和国家各项工作中去,以此作为检验和衡量领导干部是否对党忠诚、有无政治担当的重要标尺。
针对一些地方和部门政治担当缺失、党的领导弱化,党的意识淡漠、党的建设缺失,违规选人用人问题突出、一些领域腐败案件居高不下等问题,我们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着力强化党组织的政治功能。这从十九大报告关于党的建设总要求的新论述中可以看出来:将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作为党建着眼点(十八大将其作为党建根本目的);提出党建目标是“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9-3](十八大提出党建目标是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政党)。十九大党章规定了党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10]。十九大党章还新增了党的纪律、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相关内容,以永远在路上的坚定和执着坚决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此外,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十九大党章修改的最大亮点和最突出的历史贡献。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第六次集体学习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崇高政治理想、高尚政治追求、纯洁政治品质、严明政治纪律。如果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上的先进性丧失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就无从谈起。这就是我们把党的政治建设作为党的根本性建设的道理所在”[1]。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政治建设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党的政治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实现了历史性飞跃,标志着我们党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党的政治建设开始进入成熟时期。
作为比较系统的政治实践活动,党的政治建设有其内在的发展逻辑,并且与党的其他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政治建设贯穿于党的发展历程之中,体现了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现实逻辑的内在统一。
政治建设的理论范式与行动路径与特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现实使命和发展战略紧密关联。对我国而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既是党的政治建设的核心要旨,也是近代以来中国由传统国家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逻辑必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9-4]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的根本目的和根本原则。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不断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成为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党的政治建设是加强党的政治领导力的实践过程,党的政治领导力是党的政治建设的实践成果。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我们党必须始终坚持的政治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与实践的主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培育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的发展站到一个更高层级的历史方位上。新时代的内涵,在国家层面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人民层面是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中华民族层面是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层面是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新时代是通过努力奋斗更真切地贴近实现中国梦的时代。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于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政治建设历史进程中,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发挥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中轴作用,既是党的政治建设经验的理性总结和历史选择,也是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政治保障和逻辑必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统一,加强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改革开放40年来,党的政治建设理论体现出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的逻辑。这一点在《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的比较研究中得以充分体现。1980年,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制定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以下简称1980年准则),这是我们党第一部专门针对党内政治生活的党内法规。1980年准则围绕解决当时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从十二个方面就党内政治生活提出明确要求。进入新时代,基于世情、国情和党情发生的新变化,2016年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制定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以下简称2016年准则),形成了党内政治生活准则新的基本框架,勾勒了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运行的内在逻辑,为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提供了基本指引。2016年准则具有极强的思想性、指导性、操作性,体现了继承和创新的有机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制定和颁布新准则,不是要替代1980年准则,而是要在坚持其主要原则和规定的基础上,针对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新规定。”[11]
从理论逻辑看,两部准则从本质上都是围绕着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展开的,都是旨在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党内政治文化,目标都在于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新老两部准则既包含着实践上的历史联系,又包含着思想理论上的内在逻辑联系。具体表现在:两部准则都以党章为根本依据,坚持问题导向,体现约束与激励相结合,都抓住了高级干部这一“关键少数”。我们说1980年准则的主要原则和规定今天依然适用,根本原因就在这里。
2016年准则因与1980年准则诞生的时代不同、环境不同,针对的突出问题不一,因而问题导向和侧重点也有所变化。但是两部准则精神实质具有内在关联性,其理论逻辑是一脉相承的,都是新时代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遵循。这对于从整体上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科学内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严治党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政治建设的始终。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先后制定了两部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颁布了新党章,提出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首次把“从严治党”的方针写进了党章。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强调“从严治党,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保证”[12]。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党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8-3]。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清醒地认识到:“党要管党,才能管好党;从严治党,才能治好党。”[13]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首先就要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
进入新时代,党中央提出的“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是“全面”的;与之相适应,我们所需要的“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也都是“全面”的。基于此,我们所需要的“从严治党”也同样应该是“全面”的。在前三个“全面”相继提出之后,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并作出了具体部署。同年12月,他在江苏考察调研时的讲话进一步使用了“全面从严治党”的表述,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并正式将其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建设就要推进到什么阶段”[14]。党的政治建设中的突出问题解决了,全面从严治党就会向前推进一步。随之仍然需要以敏锐的问题意识及时发现新问题,继而研究它、解决它,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前发展。
从十五届六中全会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到十八大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从提出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到明确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直至提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我们党将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到战略高度,融入整体战略布局。从党的政治建设现实逻辑看,科学准确把握“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反映了我们党对自身政治建设认识上的升华。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在推进政治建设发展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一)必须把政治建设放在党的各项建设的首位,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
将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这是党的政治建设在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的新定位。要素排序的变化体现了要素之间逻辑联动机理的变化,突出了党的政治建设对其他几个方面建设的统领作用。把党的政治建设作为党的根本性建设,这是从党的建设实践中总结出的一条基本经验。其中,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全党最大的政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是深刻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必然结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首先是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从十一届五中全会提出“党内政治生活”这一概念,到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目的都在于锻造更加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我们必须高度自觉、坚定不移,决不能有任何含糊和动摇。其次,党的政治建设必须厚植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把赢得民心民意、汇集民智民力作为重要着力点。”[1]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必须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
(二)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指针
旗帜问题至关紧要,旗帜就是方向,道路决定命运。始终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是改革开放40年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对党的政治建设基本经验的一个重要总结。
执政党必须有一个政治纲领来作为全党团结奋斗的旗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十二大首先举起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伟大旗帜,从十二大到十九大我们党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的主题词、核心词、关键词和高频词。十九大报告再一次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和人民在接续奋斗、接力探索中取得的宝贵成果,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三)必须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政治建设不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我们党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正确分析党的外部客观环境和内部政治生态,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形成了党的政治建设新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只有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又善于用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才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40年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都是我们党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总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新时代的重大课题,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辩证统一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仅直接推动了党的政治建设的发展,使其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也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继承前人的同时又能不断创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思想指引。
(四)必须服从并服务于党的政治路线和长期执政能力建设,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政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党的政治建设,概括地说就是保证全党团结一致地贯彻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鲜明政治路线的政党组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认真总结历史教训,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这是一条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为基础,从中国实际国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党的正确的政治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党的政治建设正是党维持自身存在、发展和达到一定政治目标的基本手段。党的十九大确立的基本路线,是党的纲领和最终目标在新时代的具体体现,坚决执行新时代党的政治路线,既是党的政治建设的初心,也是将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的必然要求。
党的政治建设必须服从并服务于提高党的长期执政能力。40年来,我们党通过加强政治建设,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牢记宗旨,始终保持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想问题、办事情始终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40年来,我们党通过加强政治建设,勇于直面问题,不断增强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意识,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党的政治建设在服务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党的长期执政能力随着党的政治建设的持续深入得到明显提升和加强。
(五)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任务
处于大发展大变革时代,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是我们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举措,也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和重要方法。以集中教育破解经常性工作的难题,以经常性工作深化集中教育的成果,坚持经常性教育和适当集中教育相结合的思想教育形式,是我们党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创新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先后开展了十次大规模的教育活动,每一次教育活动之后,党员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都会有一个大改善,党员干部对阶段性发展形势的认识都会有一个新提高,群众关注的党内热点难点问题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统一全党思想、凝聚全党力量、解决党内突出问题和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发挥了重要作用。
忘记初心是一些党员干部面临的严峻政治课题。十九大以后要开展以县处级党员干部为重点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相信通过此主题教育,广大党员干部一定会继承和发扬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寻找和追忆“红船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
(六)必须把政治建设同党的其他各项建设紧密结合,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保证
党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政治建设直接关系到党的政治性质、发展方向等,必须牢牢牵住政治建设这个“牛鼻子”。党的政治建设与党的其他各项建设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正确把握党的政治建设的内在规律,统筹处理好党的政治建设和其他各项建设的内在融合关系,既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渗透和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又要全方位协调推进党的建设的各项内容。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党的政治建设最重要,离开了它,党的其他各项建设就失去了其存在的目的与意义。与此同时,也要认识到,思想建设是前提和先导,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源头活水;组织建设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基础和核心;纪律建设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关键举措和重要抓手;作风建设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长期任务和永恒课题;制度建设贯穿党的各项建设之中,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有力支撑和重要保障。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则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的政治建设要取得应有成效,必须依靠党的其他各项建设的紧密配合,共同推动党的建设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