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中小学国情国史及爱国爱澳教育研究

2018-02-07 04:31:46赵联飞陈志峰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澳门教材学校

■ 赵联飞 陈志峰

(中国社会科学院 社会学研究所,北京 100732;澳门理工学院 成人教育及特别企划中心,澳门 999078)

一、研究背景

国家认同是指一个人确认自己属于哪个国家以及这个国家究竟是怎样的国家的心灵性活动。自民族国家兴起以来,国家认同是各国处理相关问题的基本出发点。近几十年来,美、英、法等西方国家以及日、韩等东亚国家均把国家认同问题置于重要的战略地位[1]。当前,香港、澳门教科书的编纂以及相关教学组织等问题理应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

从1553年葡萄牙人登陆澳门起算,澳门在几百年中受到祖国传统历史文化及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形成了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和社会价值观。有关研究表明,近年来在澳门特区低龄人群中出现了国家认同不强的情况[2],值得引起关注。澳门中小学的国情国史教育与爱国爱澳教育的实施效果直接关系到在“一国两制”框架下,澳门特区中小学生对自身的社会身份认知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认同,也关系到他们的国家与民族归属感的建立与提升,并最终影响澳门特区的长治久安。

2006年,澳门特区政府修订了《非高等教育制度纲要法》,其中第四条明确规定,“相关实体要致力于培养及促进受教育者爱国爱澳、厚德尽善、遵纪守法的品格”,尤其应“培养其对国家和澳门的责任感”“使其能以中华文化为主流,认识尊重澳门文化的特色”[3]。2011年公布的《非高等教育十年规划(2011-2020)》提出了十年内的教育方针和落实方案,“爱国爱澳”是其中的重要内容。继2014年公布第15/2014号行政法规《本地学制正规教育课程框架》之后,2015年澳门特区政府又颁布了《本地学制正规教育基本学力要求》系列行政法规(以下简称《基本学力要求》),并于2015-2016学年度起,先从幼儿教育阶段开始实施。上述法律法规为澳门特区开展国情国史教育及爱国爱澳教育奠定了制度基础。

在澳葡政府统治时期,澳门中小学的教育一直采取“葡语官办,放任私校”的做法,形成了多元力量办学的格局。在教科书的使用上,政府并不要求统一,而是由各校自行选择教科书。而在回归前的很长时期内,澳门总人口不足二十万,出版社专门为澳门地区出版教科书无利可图,因此,大部分中小学教科书一直依赖进口。当前在澳门地区使用的教科书主要来自香港地区、台湾地区和中国内地,另外还有少量来自于葡萄牙,这种情况在回归后持续多年。2016年以来,澳门教育暨青年局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合作,开始编写专供澳门地区的教科书,并计划于2018年开始投入使用。

本研究始于2017年,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当前澳门的国情国史教育和爱国爱澳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2)新教材的编写和推进应该注意哪些问题?(3)在澳门国情国史和爱国爱澳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应采取哪些措施促进教育实践的顺利推进?

二、研究设计及研究方法

笔者运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开展实地研究,并根据澳门地域小、学生同质性高的特点,采用深度访谈和焦点小组作为主要调研方法。笔者从开展幼儿教育及中小学正规教育的74所澳门学校中选取了10所具有代表性的学校进行研究,其中包括4所社团学校(濠江中学、劳工子弟学校、菜农学校、教业中学)、1所基督教学校(培正中学)以及5所天主教中学(粤华中学、圣保禄学校、圣心中学中文部、海星中学、圣约瑟教区中学)。由于澳门公立中小学校只占整体的5%左右,且在公立学校开展访谈涉及复杂的行政审批手续,因此最终未在公立学校开展调研。除了在劳工子弟学校和圣若瑟教区中学各访问了一名负责人外,其余每所学校都开展了3场焦点小组座谈,分别为教师组、行政组以及学生组,每组人数4-8人不等,共调查了111名师生。在访问后的资料编码整理过程中,10所学校依上文提及的顺序编码为A-J;同时,在每个学校内部,行政组、教师组和学生组分别编码为A、B、C,每个组别中的成员则按自然数顺序编码。例如,AA3代表濠江中学行政组的第三位受访老师,以此类推。

根据“三角验证”的原则,研究者还对澳门4个相关政府部门(教育暨青年局、法务局、民政总署、社会文化司)、两个教育领域资深社团(中华教育会、公职教育协会)以及两位教育界专家(分别来自澳门理工学院和澳门大学)进行了访谈,并将所获信息与在学校访谈得到的信息相互校正,以避免访谈对象由于立场或者角色的原因提供与事实出入甚大的意见。上述机构按上文提及顺序编码为K-R,接受访谈的对象以机构为单位按照自然数顺序编码。例如,K2表示中华教育会的第二名受访者。

在调研内容上,考虑到国情国史及爱国爱澳教育的根本着眼点在于国家认同,而国家认同有赖于课堂内和课堂外的双重教育机制。一方面,课堂上的历史、公民、语文等课程会传授基本知识,从而形成文化上的认同;另一方面,课堂外的实践活动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知,尤其是到内地交流能够帮助澳门学生强化与内地的联系,缩短心理上的社会距离。关于台湾地区学生到大陆[4]以及香港地区学生到内地的相关研究已经表明了到内地交流具有重要作用[5]。为此,本研究选取与国家认同紧密相关的历史教育、公民教育和语文教学3门课程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研究内容,访谈的教师主要来自于这3个学科;同时将内地交流活动以及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的实践活动作为课堂外的主要研究内容。

笔者经过对访谈资料的整理分析,从课堂内和课堂外两个领域描述分析澳门特区中小学国情国史教育及爱国爱澳教育的现状,并试图结合澳门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提出相应的建议。

三、教室内的国情国史及爱国爱澳教育

(一)历史课程教育实践中的经验与问题

国情国史教育及爱国爱澳教育传统在澳门特区中小学的教育中从未断裂过,而是细水长流地延续和发展着。当地教育界的专家和教授认为,“现在澳门传统的历史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比内地在某一程度上还要深厚和丰富”(M1)。但是,通过对师生的访谈我们发现,在澳门地区历史课程的教学中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是历史教材中澳门史部分占比不足。根据《基本学力要求》规定,澳门本土历史的相关教学内容在中学教材中占比需要达到10%,而现有的中学教材中关于澳门本土历史的相关内容实际上“没有达到《基本学力要求》的内容和精神”(M1),尤其是初中和高中的历史教材。此外,教师在准备教案过程中缺乏系统、丰富的澳门史教辅资料。“我们要自己上网去找符合的(资料),比如讲到外交,我们也要上网去找新闻,看CNN或者环球网﹑央视,找外交部最近讲了什么”“给我们老师的教材比较散乱,基本上我们都要找专门书籍去看,加之老师的工作压力大,其实不太有时间去找这么多书”(FB2)。从访谈中可以看出,教师自己去寻找澳门史教辅资料不仅加大了他们的工作量,而且还会影响澳门史的教学质量。

二是历史教材中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内容的比例合理程度值得考量。古代史、近代史与现代史衔接起中国在历史时空中的起源与发展图景,各个部分需要在《基本学力要求》的标准下占取合理比例才能详略得当地介绍国家与澳门特区关系的发展历程。但在当前澳门高中历史教科书中,近代史部分相比古代史、现代史部分内容太少,因此导致澳门中小学生对于近代历史中的一些重大事件,如国内革命战争,缺乏了解。如访谈者问:“国共合作后发生了什么才有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学生回答:“西安事变”(DC3)。而从老师的角度看,部分学生感到历史教材内容枯燥无趣,尤其是古代史部分,主要原因在于古代社会制度与现代社会制度差异极大,且与现代社会生活并没有直接联系,所以学生在学习古代史时会感到无趣,“古代史可能难记一点,反而近代史他们可能更有兴趣。”(FB2)

三是对敏感性问题采取回避态度的做法不适当。在调查访谈中发现,内地版本历史教材回避一些涉及近、现代历史中敏感却是初高中学生充满好奇的内容,比较典型的是内地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生的许多重大社会事件。另外,对当代中国面临的环境破坏、资源过度开发等问题也缺乏直面、客观的介绍与解析。在信息多元化的国际社会环境中,初高中生可以通过网络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回避的态度并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恰当、正确地看待历史问题。“学生在互联网、YouTube上搜索许多敏感词,其中就有超过一百条在里面。所以你如何处理,这也是一个问题”(CB1)。此外,教材中的历史呈现欠缺客观视角,导致授课教师陷入引导困境。原因在于不同版本的历史教材对同一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表述不一致,如台湾与大陆的关系、国共两党关系及抗战角色与贡献问题、特殊历史人物(如张学良)的功过评价问题等。相对来说,香港版本教材或美国版本教材更受澳门历史老师青睐,因为从教科书的文字表述来看,前者相对“中立”,后者相对“客观”,这正是内地版本教材在史观呈现方面与其他版本教材显著不同的地方所在。

目前,澳门特区政府正在推进历史教材改革。2018年9月澳门教育暨青年局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合作编写并出版了初一和高一新教材,改革后的新教材力求覆盖初二、初三、高二以及高三的历史课。但也有不少人对新教材表示了担忧,主要原因在于新教材编撰时间偏短、发行时间过快,会影响新版教材的成熟度。在教材的具体内容上,港澳地区和内地的语言习惯不太一致,“这可能会影响澳门学生对新教材的接受程度”(CB4)。由于新教材的使用,教师需要重新备课,这会给老师带来一定压力,因此,如何既快又稳地让中小学生顺利适应新版本教材,值得重视。

(二)公民教育——《品德与公民》课程教育实践中的经验与挑战

澳门教育暨青年局在2014年通过了澳门特别行政区第15/2014号行政法规《本地学制正规教育课程框架》,该框架针对澳门公立学校和本地学制的私立学校,就幼儿、小学、初中和高中各教育阶段的《品德与公民》课程框架做了详细规定,其中,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品德与公民教育时间分别不得低于8 320分钟、8 240分钟和2 720分钟[6]。不仅如此,澳门特区政府还编写了思想品德课程教材作为配套的推广教材,其中,小学阶段的《品德与教育》修订版教材已经出版,2018年还将推出初中阶段的《品德与教育》修订版教材,这为国情国史及爱国爱澳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保障。根据澳门教育暨青年局提供的数据,澳门地区小学、初中及高中采用该教材的比例依次为73%、65%和51%(CK1)。

调查发现,大部分澳门学生对国家制度乃至当今东西方国家不同的政治体制等国情国史相关问题具有恰当的认知。比如,在访谈中有些学生谈到,“全世界有不同的制度,是由它的历史、地理环境、文化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这一制度适用于这个地方,但在另外一个地方并不适用,可能会有一些问题、矛盾出现”(CC4),再如“政党制度应该根据自己国家的国情来考虑和判断”(DC2)。综合访谈的结果,可以总结出如下经验。一是国情国史及爱国爱澳教育应结合日常生活中具体案例,采取多种形式的教育方式开展。不少学校如濠江中学、培正中学等,通过整理汇编国内外及澳门本地重要新闻时事,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具体案例,以图片展示等方式,在公民课教育过程中传递给学生,并以考试的形式加深学生对国内及澳门本地社会时事的了解,由此深化中小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与辨析。二是对重要议题宜持不回避的态度,采取不急躁、不绝对的做法。当国家及澳门本地乃至国际社会发生重大社会事件或出现政治议题时,一方面要持开放、不回避的态度,另一方面不急于阻止强压中小学生的舆论情绪。“因为信息太多,无法阻止事态发展”(CA1)。与此同时,要积极把握和引导中小学生的舆论情感抒发,使中小学生全面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客观理性地分析与重要议题紧密相关的政治社会现象。除此之外,对某些宏大的议题,如国家应选择何种政治体制,可以放在国际视野下,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客观分析和思考政治与社会现象。正如一位老师所表达的,“在国际新闻里面,好的他们可能知道,不好的他们可能忽略,举几个例子他们就知道任何政体、任何政府都会出现同样的问题”(CB2)。

在推进公民教育过程中的挑战和困难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民教育课程专职师资紧缺。部分学校公民课的开展由其他科目老师(如历史科或语文科或班主任老师)兼任,兼课教学模式虽然有利于将公民课与其他科目内容相结合,但却增加了其他科目老师的工作难度和压力。有教师反映“我们这些班主任和老师,都有自己的专业和我们应该要做的事情,让我们花很多时间到公民(教育课程)上,可能是比较困难的”(AB5)。二是缺乏足够的相关教学辅助材料。教辅材料不够丰富导致无法为教师解答学生的疑惑提供直接帮助,尤其是无法为其提供解读与历史紧密相关的日常生活事件的背景资料,例如,缺少与内地20世纪80年代末政治风波的相关信息,导致年轻教师无法回应学生提出的与此相关的问题。同时负责讲授公民教育课程的老师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搜集所需信息,由此增加了公民教育课程教师的工作量,加大了他们的工作压力,部分老师在调查访谈过程中反映了这方面的诉求,“如果是低年班会放动画给他们看,而高年班的就会找一些纪录片给他们看,但是都要老师自己找。如果有一些已经过筛选的资源给我们参考,是有参考价值的”(FB1)。

(三)语文课教育实践中的困难

当前澳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材主要分港版、人教版以及岳麓版等。相比较而言,人教版教材比港版教材内容更翔实、更深入,而岳麓版教材内容相对精简,表述风格比人教版更贴近澳门的实际情况。不同学校在不同时期会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选用不同的语文教材或编制符合教学需求的辅导材料。如菜农学校在回归后最初选用港版教材,后来改用人教版教材,现在则以人教版为纲。从调查访谈内容来看,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主要包括如下几点。

一是学生对宏大历史事件缺少感性体验和认知,故无法理解文章内容并产生共鸣。调查发现,比较而言,澳门中小学生对家乡生活视角中的情感更易理解,而对宏大视角下家国情怀的民族情感却难以产生共鸣。例如,如有的学生不理解毛泽东《沁园春·雪》这首词背后所蕴含的博大情怀;还有的学生不理解语文课本中朱德母亲为什么要支持儿子参军等。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在于其内容与当代中小学生的生活距离太远,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缺少对文章所涉及史料的直接体验与感知,故而无法想象和理解。另一方面可归结到部分语文课教师在其受教育的阶段本身也没有获得足够的教导和达到相应的理解程度。一位教师坦言:“因为部分历史,我们也没有经历过,也是以前读书的时候老师给我们讲的,要是想了解的话,就得自己去查资料,不太深入,所以到了我们跟他们讲时,我们也不可能讲得太深。”(CB2)

二是文言文比现代汉语学习难度更大,造成学生的抵触心理。文言文的词义理解起来有难度,且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有的古文篇幅较长,这些都会阻碍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他们会感觉相比起现代文,记的东西要多很多,一来比较抗拒,二来光看的话会看不懂,所以兴趣就不大了。”(CB2)而学生自己也反映,“有时候有点长的古文就会感到很困难。”(CC1)

四、教室外的国情国史及爱国爱澳教育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的教育和实践

2000年,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成立不久后便出版了关于国歌国旗国徽、区旗区徽的相关教材,为学校开展国情国史及爱国爱澳教育提供参考。2017年11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以下简称《国歌法》)决议,并将其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附件三,这为澳门中小学开展国情国史及爱国爱澳教育时规范播放和奏唱国歌提供了法律依据。

调查发现,很多学校一直在坚持开展国旗教育和《国歌法》教育活动,并定期举行升旗、奏唱国歌仪式,如濠江中学、圣心中学中文部等。一位老师在访谈中提到:“我们学校每逢重要的日子,比如开学、国庆、回归纪念日、运动会、毕业礼等,都会举行升旗、奏唱国歌仪式,每月1号也会奏唱国歌。升旗的时候,学生也知道姿势要怎样,态度应怎样”(HB4)。另一位老师则提到,“我们每星期的周会或举行一些大型活动时,遇到升国旗、唱国歌这个环节,我们看到那些小朋友很豪迈、很大声地唱国歌就会感到非常激动和感动”(AA1)。通过开展国旗教育和《国歌法》的教育活动,爱国主义精神被很好地内化到澳门中小学生的认知和实践中。

(二)澳门学生与内地的交流互动

组织澳门学生到内地参观交流不仅可以加深澳门中小学生和青少年一代对国家经济、文化和历史的认识,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这些参观交流活动可以强化澳门中小学生和青少年一代与祖国的情感联系,持续唤醒澳门中小学生和青少年一代对国家的归属感。主要经验有两点。

一是多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项目类型多种多样。目前,内地各级政府、澳门特区政府与各类社团组织都在积极推进澳门中小学生与内地的交流互动活动。如澳门教育暨青年局每年定期组织的“国防教育营”和毕业旅行,以及其他组织开展的澳门中小学生和青少年一代前往内地参观考察与交流学习活动,如“爱我中华,祖国之旅” “千人计划,百团出行”等活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澳门教育暨青年局、教会、基金会组织的活动,时间长短不一。语言学习、国情教育以及香港、内地的国情研习班等活动,我们的学生报名都很踊跃”(HB4)。

二是活动主题丰富多元,效果比较显著。游览名胜古迹、参观革命圣地、走访著名高校、参观内地企业等活动不仅加强了澳门中小学对祖国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认识,也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他们感受到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有学生表示,“去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住过的窑洞,参观他们从前用的床、桌子、看过的书,看到这些会我们有很大感触,他们艰苦奋斗、浴血奋战的壮举,我觉得身为一个中国人很为他们骄傲”“去陕西我们看到了秦始皇兵马俑,觉得很壮观,仿佛看到了历史一样”(CC1)。

不过调查也发现,当前澳门与内地的交流活动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交流名额紧张,各学校获得参访交流的名额有限,每年能够到内地参访的资源不足,难以满足学校和学生这方面的需求。根据濠江中学被访师生估算,参访交流名额与学校在校生规模之间的比例约为1:10。而来自教会学校的师生则认为,教会学校的学生到内地交流的比例相对要更少一些,无法满足学生想去内地交流参访的需求,不少教师反映到内地交流访问“对学生来说很好,但就一两个名额,有时学生想去却没机会”(GB3)。

二是在学校品行不佳的学生获得参访交流的机会有限。由于各学校获得的参访名额有限,学校在筛选参访学生的过程中往往采取自由报名和学校筛选二者结合的方式进行。虽然各校筛选标准不同,但最终都倾向选择品学兼优的学生参加。究其原因,有的学校将机会作为奖励进行分配,有的学校则出于参访活动代表学校形象的考虑,亦有学校考虑到出行管理方面的因素。不过,如此一来,对那些没去过的学生就造成了机会不均等。调查访谈中,有学生反映,“有的人去了两次,有的人则一次都没去过,这对于没有去过的人来说是极不公平的”(AC5)。同时,这种方式也限制了此类活动的影响范围,“筛选的方式不太好,这会导致一部分学生一直都没有到内地参访的机会”(AC1)。更有老师认为,“那些对祖国有偏见的高中生,更要带他们去感受感受,这样才能有利于其国家认同的培养”(AB3)。

三是组织学生到内地参访与日常上课之间的时间冲突问题。教师和学生对此有着不同看法,大部分教师倾向于将活动安排在暑假从而不影响课程。“若活动都安排在日常上课时间,那本来要上的课程就会耽误。因此从老师的角度来看,安排在暑假比较好”(GB1)。然而,去内地高校参访的学生则表示暑假时间无法与内地高校学生交流,“学生比较少,那里的学生都放假了,我们学校的学生与内地学校学生之间的交流时间将更少”(DC1)。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总的来说,不同背景的澳门中小学校,包括社团学校、基督教学校以及天主教学校,都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开展了爱国主义教育,绝大部分澳门中小学校的师生对国家和特区具有较强的认同感。从调查中获取的信息来看,开展国情国史及爱国爱澳教育需要坚持两个基本原则:不能采取强行灌输的方式,应重视将爱国爱澳教育与澳门中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紧密联系起来,使其潜移默化地接受爱国爱澳的价值观;充分尊重澳门中小学教育中多元化、包容并蓄的教育传统与现实。具体建议包括如下几点。

一是做好新编教材本土化的相关工作。新编教材的推行要紧紧围绕教学需求开展历史课程文本的编撰,同时借鉴港版教材配套内容丰富、为备课和讲授提供较多课件以及设计丰富的课程相关活动等特点加以推进。另外,在新编教材落地使用之后,应及时跟进教材使用体验的调查,掌握教材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修订。

二是增加历史教材中澳门史部分的比重并调整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内容比例。同时,对于日常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与澳门历史相关的重要时事新闻,澳门教育暨青年局或社会团体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建立相关的动态资源平台,提供新鲜、及时的时政新闻。教师与学生可通过注册和登录账户,在线观看或下载相关的资料,方便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将平台之外有参考价值的资料分享给其他师生,实现信息与知识资源的共享。

三是改善历史课的教学方法,采用活泼有趣、生动形象、有吸引力的教学方式传授历史知识,赋予历史教材主题鲜活的特色,让中小学生从日常生活的具体事例中理解历史教材内容中的道理。在具体教学方式的选择上,历史课老师可以根据教材主题确定选择题目,让学生自主搜集相关历史或与之相关的现实生活内容进行学习,还可开展故事或剧本创作、历史辩论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是建议澳门教育管理部门为各学校配备专门负责讲授《品德与公民》课的教师。同时可以其他课程中涉及公民教育的内容作为《品德与公民》课程的辅助资料,并将讲授该课程的师资作为《品德与公民》课的辅助教学力量。同时,可以考虑组织专门的师资定期到澳门各中小学为师生提供专业的公民教育课讲座,直接推进澳门中小学的公民教育工作。此外,还可以建立公民教育信息知识资源共享平台,形成辅助公民教育工作开展的资源库,为开展公民教育的学校及老师提供优质多元、内容新颖的网络资源,减轻教师的备课压力,鼓励教师之间互通有无,相互借鉴成功经验。

五是在语文教学中灵活选用授课教辅材料,通过更多生动的历史背景资料,让学生以间接的方式多接触文章所涉及的背景史料,帮助学生体会、理解文章中博大的爱国情怀。

六是加大对澳门学生与内地交流互动的支持力度,增加名额,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到内地参观访问。同时,建立学生参访记录,合理分配参访资源。另外,还要关注品行不佳同学的参访需求,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加强反馈并及时进行调整。在活动中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加以完善,让澳门中小学生在兼顾课程学习的同时,在富饶广袤的祖国大地上、在历史悠久的文化沃土中培育爱国爱澳精神,强化国家认同。

猜你喜欢
澳门教材学校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澳门回归20周年:“一国两制”的回溯与思考
澳门回归日
学校推介
留学生(2016年6期)2016-07-25 17:55:29
奇妙学校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发生在澳门的几场微型战争
军事历史(1999年6期)1999-08-21 02: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