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玲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 公共管理教研部,河南 郑州 450052)
1.国家中心城市概念的提出。国家中心城市这一概念首次出现于2005年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中,它改变了中国以往的城镇体系格局,在县级、地级、省会、直辖市之上,立起了新的“塔尖”。2010年住建部印发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下文简称《纲要》),从国家层面肯定了中心城市的概念。所谓中心城市是指在全国文化、经济、科学技术、交通、外交等领域具备引领、辐射、集散功能的城市。《纲要》明确提出要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州五大城市建设成国家中心城市。2016年国家发改委、住建部联合印发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将成都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也定位在要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增强在西部地区的综合影响力,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起到引领、辐射、集散的功能。2016年12月,国家发改委印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确定了郑州和武汉两个中部大城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规划。
2.国家中心城市具备的特征。第一,区位优势显著。国家中心城市需要具有承上启下、辐射四方的功能。因此区域位置的优势是国家中心城市的首要条件。优异的区域位置在吸引专业人才、发展区域经济、整合资源等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城市建设也更容易实现规划的目标。第二,产业布局集中,交通枢纽强大。经济“领头羊”一定要对周边区域经济具有引领和辐射作用,只有产业布局高度集中,才可以产生经济的带动效应。而交通枢纽的便捷强大,是发挥辐射作用的有力保障。只有城市经济体量达到足够大、足够高,经济现状具有强大的实力,未来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才更容易形成高度集中的产业布局,更能够吸引高新技术人才流入,从而实现经济良性循环发展,快速提升综合实力,为带动周边地区共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开放的城市格局,国际化的对外交往。国家中心城市一方面是国内经济、文化发展的中流砥柱,是区域经济整体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另一方面也是国家对外交往的名片,代表国家形象,是国家对外交往和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窗口。国家中心城市的国际化水平越高,影响力就越强。第四,深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文化氛围;先进的科技水平,较强的创新能力。科技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进步离不开创新,创新是一切事物进步的原动力。科技的创新可以为城市产业发展带来更多的技术支持,科技改变城市,改变生活;文化的创新紧跟科技现代化的进程,文明建设与城市发展应齐步并行,这是文化底蕴的全新演绎。科技与文化契合,才能够更好地服务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第五,城市治理策略高创新,社会管理服务高水准。国家中心城市人口基本都达到了千万规模。维持如此庞大数量人口的城市日常运转需要大量的生产、生活资源与之配套。城市越发达,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高。满足千万人们基本生活的物质消费需求和更高层次的精神消费需求的各种资源集中在一起并实现有效运转、科学治理、充分利用,对于城市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管理与服务只有不断创新,不断提升,才能保证国家中心城市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第六,自然条件良好,生活环境宜居。现在人们对于环境越来越重视,在雾霾肆虐的环境下,城市的空气质量指数越低越会让人心生向往,许多城市居民因为空气污染已经极少晨跑,甚至不敢在天空下自由自在地呼吸。自然条件良好、生活环境宜居、碧水蓝天,是对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自然生态要求。
3.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第一,产业集聚和经济辐射功能。作为城镇体系“塔尖”的国家中心城市,不仅需要其本身具备较强的经济实力及极大的经济增长空间和潜力,也需要有能力将产业集中布局,形成区域影响力,辐射周边,带动区域经济的大幅提升。城市是一个容器,将社会中的各种资源整合到一个空间范围内,使它们的相互作用发挥到最大。这个容器的形状虽然不需要千篇一律,但需要它能够将各种资源整合起来,具有奋发的活力。只有具有活力,才有生命可言[1]。国家中心城市是更大型号的容器,它整合进来的资源更多,功能也更加强大,它高速发展产生的向心力,吸引周边资源聚集,并在此过程中通过经济技术影响力带动周边地区协同发展,形成区域经济圈。第二,综合服务功能。城市的正常运转,首先要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等基本物质需求,其次要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消费需求,聚集这些资源并进行有效配置,使其更好地为人们服务,让人们在体会到城市生活的丰富与便捷的同时也享受到高质量的生活品质。城市的服务功能内容越丰富,越能满足更多层次的消费需求、吸引更多的资金流和人才,才能更快更好地发展。第三,综合枢纽功能。现代化的综合枢纽功能,不仅仅指交通枢纽功能,更多体现在信息方面,作为产业集聚、行业发展的信息资源中转站,中心城市在周边经济圈中发挥着“风向标”的作用,引领方向、协调发展。第四,开放高地功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主力成员。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开放合作,优化资源,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到国际分工和贸易的过程中去,一方面需要“修炼内功”,另一方面需要“开门做生意”,与众多国家积极开展多方面、多层次的经济文化交流,深入合作,具有国内开放高地的功能。第五,人文凝聚、文化创新功能。国家中心城市作为中心的作用,不只是体现在经济方面,也应该体现在文化方面,经济是一个城市的实力和体魄,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名片和内涵。文化,是人文凝聚、历史底蕴。新的时代,新的机遇,科技在创新,管理在创新,创新是进步的动力,文化也需要适应新的形势、新的发展,文化创新能更好地促进城市文明建设。第六,生态保护功能。城市体量越大,所需要消耗的资源也就越多,随之而来的浪费和污染就成了不可忽视的问题,生态保护功能的强弱也是衡量国家中心城市的一个标尺。国家中心城市需要能够有效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人们提供一个宜居、舒心的工作生活环境。
1.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郑州发展的大机遇。郑州,中原腹地,承启东西,贯通南北,是我国经济全球化发展和中部经济圈腾飞的重要一环。纵观全球,世界各国之间不论在经济、文化或是科技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在不断深入和增强,各国以城市为纽带的合作交流也愈来愈多。郑州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深厚的文化底蕴是走向国际化的名片。从国内看,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部经济圈的规划发展,“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中央政府对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政策支持,都为郑州城市建设带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和良好的发展机遇。第一,“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2013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有关中亚国家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有关东南亚国家的“海上丝绸之路”得到相关国家的高度认同,进一步提高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协作发展,对实现地区共同繁荣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郑州被定位为国家战略层面的七个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之一,其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第二,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区。2011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指出,中原经济区是带动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核心区域、中坚力量,地理位置使其能够辐射周边经济区域;作为产粮大省,粮食优势显著;人口大省,拥有巨大的消费潜力;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历史文化厚重,在全国经济腾飞的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第三,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2017年发布的《“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将郑州列入全国最高等级交通枢纽,这个等级的综合交通枢纽目前国内只有十二个。国际性交通枢纽的建设规划,将大幅提升郑州的集散和中转功能,使郑州成为联通全球、深度开放、功能完善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2.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意义。第一,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引领带动中原城市群发展和中部崛起。作为国家中心城市,需要有相当的经济实力来整合周边区域的各项资源,以产业集聚效应带动周边经济结构的调整,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整体提升。郑州在我国中部地区城市中经济实力名列前茅,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在经济方面和资源集聚方面的辐射带动作用较弱。推动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可以有力促进郑州在经济等方面的发展,补足实力短板,真正实现引领辐射的功能,带动中部地区崛起。第二,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促进中部地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代化经济发展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率,新旧动能的转换和供给侧结构改革是必须要经历的过程。郑州当前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正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高新区、经开区、郑东新区、自贸区,无不为郑州的发展带来巨大潜力。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可以有力促进郑州对各方资源的整合,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自身优势,建设新型城市。第三,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郑州在地理位置和交通方面具有先天优势,连接东西南北,是中部地区商贸集散中心,有着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有利条件。目前郑州的开放水平较低,作为对外交流合作窗口的作用还较弱。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有利于推动郑州向开放型国际大都市迈进,拓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助力“一带一路”的建设。
1.经济总量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2016年,郑州市生产总值7994.2亿元,名列全国大中城市第17位,比2015年前移一位,生产总值占到全省的19.9%。但是与同为中部六省城市的武汉市的11912.6亿元生产总值相比,不足其70%。衡量一个城市所处层次的标尺主要是看这个城市的产业结构序列,越是发达城市,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高[2]。经济发达城市的产业序列一般是“三、二、一”,其中占主导地位的第三产业占比往往在70%以上。例如,在全球城市中竞争力排名第一的纽约,其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占比达到了89.3%。2017年郑州三次产业比由2016年的2‥47.1‥50.9调整为1.9‥46.9‥51.2,虽然第三产业占比高于第二产业4.3个百分点,但与世界发达城市相比,差距很大,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纵观世界发展史,科技进步在使人类生产方式和国家竞争格局产生重大变革的同时,也给人们的思维方式带来了深刻影响。创新能力决定了一座城市的发展潜力和速度,科技创新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精、尖”技术又是其中最具竞争力的一部分。在2015年度国家高新区排行中,郑州高新区由之前的第16位上升到了第12位,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由之前的第10位上升到第7位,可持续发展能力由之前的第20位跃至第7位,取得了较大成果,实现了重大突破。然而,在2017年由“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室”发布的《2017中国城市创新力排行榜》上,前19位都没有郑州的影子,而第19位的创新力指数只有46分,北京的创新力指数是满分。在和郑州相邻的几个省会城市里,创新指数武汉为70多分,西安为67分,人口密度很低的厦门为60分,排行榜的第19位沈阳,这座被很多人称为“人口塌陷”的城市,也排行在郑州前边,由此可见郑州创新力的弱势[3]。
3.城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不足。虽然郑州新区发展迅速,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较为完善,但是,相对于郑州迅速增多的常住人口,加上老城区基础设施改建的难度,郑州整体承载能力仍显不足。郑州地处北方,水资源总量为11.24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179立方米,是全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2,是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10,且大多数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功能区达标率低,属于典型的水源型和水质型并存的缺水地区。
1.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扩大开放优势。衡量城市经济发展层次的标杆是产业结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是一个城市经济体的支柱,代表了根本竞争力。第三产业在经济中所占比重越大,城市发达程度越高。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要着手做好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产业转型,大力发展“高精尖”制造、现代金融和贸易物流;建设“智慧城市”,聚焦信息产业;构建文化旅游新城,提升文明形象;扶持生态农业,注重可持续发展;加快新旧动能的转换,提升效率和质量。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平台,各国之间经济贸易、交流合作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开放发展的目的,是实现合作双方的共赢,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为发展带来更多契机,注入更多活力。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必须以自贸试验区建设为引领,不断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打造跨境跨区域产业链、创新链,形成一个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推进人才、产业、城市的国际化,提升城市在全球经济产业链中的地位,提高城市国际知名度。在文化交流方面可以举办承办国际性的文化活动,走出国门与国际城市开展文化交流,让世界更多地了解古城之韵,展现城市独特文明之美,大幅提升城市美誉度。
2.深化改革创新,提升城市动能。创新是一切事物进步的原动力,有创新才有发展。深化改革,要将改革深入到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科技要创新,以“高、精、尖”技术代替传统产能低、污染重的制造工艺,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小资源损耗,发挥高新区的关键带动效应;文化要传承延伸新的内容,为新形势下的城市建设作出价值指向、为城市文明发展作出导向,众心一致,同向齐行;政府管理要改革,简化各项审批手续流程,提高办事效率,积极推动新制度新策略的落实;政策要为建设服务,实事求是,为各方面的改革创新保驾护航。改革创新要落地,过程要管控,效果要监督,确保郑州顺利完成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成为内陆开放新高地。
3.坚持新型城镇化道路,建设现代生态之都。新型城镇化的“新”,是改变以往一味追求城市规模化的扩张方式,着重提升城市的文化、服务、环境等内涵,目标是建成宜居的生态城镇。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以农为本,着力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疏导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地区经济协同发展,互促共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在建设之前,要做好充分论证和科学规划,根据当地资源、产业等现状,发挥优势,发掘潜力,做好与周边区域的优势互补,协调发展;要做好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避免重复建设,将其做成百年工程,使投入产生最大效益;要做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以低碳、高效、环保的绿色产业为主,支撑城镇发展;中心城区要加快构建城市立体交通,缓解早晚高峰的交通压力,减少尾气排放,增加公共绿地和文化休闲空间,提高市民的出行和生活品质。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应以提高经济、科技创新能力和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为切入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扩大开放优势,深化改革创新、提升城市动能和坚持新型城镇化道路、建设现代生态之都。
[1][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文化[M].宋俊玲,李翔宁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21.
[2]田美玲.国家中心城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武汉为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6.79.
[3]郭岚.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路径与战略研究——以重庆为例[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