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逻辑

2018-02-07 03:16张士海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特色

张士海

(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250100)

高度重视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发展的突出特点和优良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看法、新判断,使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得以生成。实践是不断发展的,理论也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对理论的认识、概括、提炼,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科学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阐释十八大以来形成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需要多视角探讨与分析。在一定意义上说,准确把握思想理论中蕴含的方法论原则,这是正确认识、科学建构一个理论体系的核心要素。因此,探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生成所体现的方法论原则,揭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生成所蕴含的内在逻辑,对于当前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坚持中国立场与世界眼光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是世界的,因为它作为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趋势的科学把握,作为反映现代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学说,不仅具有世界历史的本质,更对国际无产阶级运动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也是民族的,因为它不仅从诞生之日起就以一种特殊的民族形式反映着一定的时代要求,更以具体的民族形式为实际载体,反映着自身理论旨趣的实践张力,丰富着自身理论内容的生命机理。只有用世界眼光理解马克思主义,才能使其发挥正确指导实践的科学功能,只有民族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才能更好指导本国无产阶级解放运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正是在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中,面对国际格局风云变幻,面对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中国共产党人以宽广的世界眼光、高远的历史站位,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既有立足中国实际、彰显中国逻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等方面的思想认识,也有基于全球视野、世界眼光考量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总体国家安全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方面的理论观点。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立足我国实际……更好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时也要放宽视野,吸收人类文明一切有益成果,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1]。基于此,党的十九大报告以新时代中国和世界面临的突出问题为导向,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代实践和世界各国发展当前现状的不断交融为基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明的持续互动为内蕴,以实现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为目标,完成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系架构,彰显了中国立场与世界眼光的有机统一,从而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质和文化张力[2]。

中国立场与世界眼光相结合,体现着特殊与一般的辩证逻辑。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与各个民族具体形式相联系,离开中国立场和特点谈马克思主义,只会使其变得空洞抽象而泛化无力;而中国实际,又决然离不开当今世界深刻变革和时代潮流的发展趋势,只有以中国立场为原则,并将其置于世界全局的背景中加以考量,才能体现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气、正气、勇气,才能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机活力。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中国立场与世界眼光相结合的方法论原则,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而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二、坚持现实需要与历史反思相结合

现实需要的本质,是通过对历史进行反思而在当下呈现出的一种“自我”敞开的状态,这种内在与外在相互统一的存在性自觉,实际上表征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存在方式。以历史为解释原则和理论内核的历史唯物主义,不仅以人是历史的经常性前提和结果的辩证关系揭开了历史发展规律的谜底,而且以历史既是一种过程又是一种结果的文明内涵为人类提供着反观、校正历史活动的标准和依据。就此而言,只有坚持现实需要与历史反思相结合,才能将理论置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视野,并在理想之维的承诺与现实道路的探索中始终维持着一种张力的平衡。

进入21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肥沃土壤,为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现实根据。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些现实中存在的许多问题,这主要包括: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创新能力不够强、生态环境亟须保护的问题;脱贫攻坚任务艰巨、民生建设存在短板、城乡差距依然较大的问题;社会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全面依法治国任务繁重、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有待提升的问题;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复杂、国家文化安全面临新形势的问题;从严治党任重道远、党的建设依然存在薄弱环节的问题。这些问题成为时代的呼声,为新思想新理论的诞生提供着迫切的现实需要。而需要明确的是,这些现实需要,又断然不是离开历史的反思而孤立地产生的。

由此,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便成为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根据。党的十八大以来,正是在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在总结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苏联的经验教训,以及在总结发达国家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才深刻体悟到了自身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从而指出要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必须要进行伟大斗争,必须要建设伟大工程,必须要推进伟大事业。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汲取社会主义运动中削弱或放弃党的领导的深刻教训;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汲取社会主义运动中脱离人民群众的深刻教训;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汲取社会主义运动中体制僵化的深刻教训;要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汲取社会主义运动中官僚权治的深刻教训;要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汲取社会主义运动中党员干部由“公仆”向“主人”蜕变的深刻教训,等等。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牢固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既不能割断历史,也不能虚无历史”[3-1]。也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开放前后三十年的关系,因为这不只是历史问题,更主要的是政治问题。正是在习近平总书记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对苏东剧变的沉痛教训进行历史反思,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并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实践,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善于进行历史反思的特点和优势、敢于直面现实问题的决心和勇气。

现实需要和历史反思相结合,体现着历史与现实的辩证逻辑。只有坚持二者的结合,才能在切中理论的实践根源和时代内涵的同时,廓清理论的未来路向和使命担当,才能使理论在实现自身的过程中保持着现实性和未来性的价值力量,彰显着批判性、革命性、现实性、科学性的理论品格。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了这一方法论原则,才在风云变幻的国际潮流中,坚守住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航向,保卫住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从而在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过程中,不断推进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辉煌历程。

三、坚持实践创新与理论指导相结合

实践的根本目的在于超越实践,这就决定了理论与实践之间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否定的内在辩证关系。实践活化理论,理论照亮现实,没有实践的创新,理论就失去了源头动力,而没有理论的指导,实践就会变成盲目的行动。正是因为实践创新在内外条件的双重制约中实现着双重的变革,才使得理论具有了普遍公理意义,而源于实践的理论不仅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更重要的是它将自身所具有的超越性意义,融汇于其对实践活动、成果、经验的批判性反思、理想性指引和规范性矫正之中,并从而获得了改变世界的真正旨趣。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为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实践根据。如何准确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如何深刻领会新发展理念,如何科学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如何看待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如何看待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等等。中国共产党人在以上问题上的实践创新,都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进行深入分析、科学阐释,作出令人信服的回答。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发生了深刻变革,置身这一历史巨变之中的中国人更有资格、更有能力揭示这其中所蕴含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要有这样的理论自觉”[1]。这就需要在新的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在研究重大实践创新问题上多下功夫,多搞“集成”和“总装”,多搞“自主创新”和“综合创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论体系,为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做出贡献。正是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成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导,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要以新思想引领新时代、开启新征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将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要按照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这就要求必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并将这一理论创新坚定不移地贯彻至实践发展的始终,以推进实践不断开创新的局面。

从事早期研究的学者们[1][2]一致认为,当技术溢出超过某个临界点时,合作创新时的研发投入比独立时的高。此时,合作诱发的研发投入量使社会福利水平最优。这说明,如果企业从事独立研发,因为技术溢出,企业研发投入量过少,而在合作研发下,克服了技术溢出的外部性,研发投入量是最适当的。但是,当技术溢出水平低于这个临界值时,独立时的投入量较大,而社会福利水平则变得模棱两可。

实践创新与理论指导相结合,体现着理论与实践的辩证逻辑。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不仅表征着实践的创造性、超越性、理想性意义,而且还意味着理论对实践活动的优选和优化性界定,只有坚持实践创新与理论指导相结合,才能在促进理论实现不断飞跃的过程中,把握住实践发展的规律,达成实践创新与理论指导的互动发展。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坚持这一方法论原则,才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中,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在这一思想引领下,继续谱写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篇章。

四、坚持理论继承与理论发展相结合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而理论思维又是在以实践活动为内在环节的基础上,在历史的辩证发展中不断得以扩展和深化的。由此,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在思想认识上必须明确“两个决不能”,即:决不能墨守成规、安于现状;决不能改旗易帜、全盘西化。对于马克思主义,要坚持,但不能僵化;要发展,但不能自由化。

“时代特点、时代诉求是选择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依据和参照。”[4]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强调要坚守解放思想原则,对脱离实际的世界观进行切实地变革,从而冲破了与客观相背离、与实际相割裂的“两个凡是”束缚,打破了对思想凝固僵化、对理论神圣教条的“姓资姓社”的桎梏,进而以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因此说,建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需要正确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关联。需要指出的是,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立场,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毛泽东思想精髓的融汇与贯通,才能准确把握这一思想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相继与传承。要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阶段性理论成果的价值意义,要明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相承相继的关系,要科学分析党的十八大以来理论发展与理论继承之间的内在关联。在理论创新问题上,谨防理论“虚无”主义的倾向。

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绝不是无源之水,绝不是另起炉灶,要着眼于经典马克思主义思想资源的深入挖掘,着眼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吸收借鉴,探索出一条以先进的理论为指引、以观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现实实践为目的的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道路。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经过反复实践和比较得出的正确理论,要坚定不移地继承。同时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3-2]。运用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这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根本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的科学理论指引。正是在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继往开来,提出了诸如展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新发展理念,展现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理论内涵的生态文明理论,展现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内核的全面从严治党理论等,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理论继承与理论发展体现了相对与绝对的辩证逻辑。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实际上内含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要义。只有坚持二者相结合,才能使理论在继承中保持着生机活力,在发展中保持着正确的方向,从而在继承与发展中实现理论的飞跃和提升。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贯彻理论继承与理论发展相结合的方法论原则,才在新时代的实践中,以巨大的理论勇气牢记着历史使命的责任担当,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旗帜,指引着中国人民为实现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而不断探寻正确通达的道路。

五、坚持部分阐释与整体建构相结合

科学理论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认识系统,是一个由众多认识成分在一定的层次结构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又不断深化和扩展的有机整体,这就决定了其在存在范式上必然表现为一种由既成到生成、由部分阐释到整体建构的动态性发展过程。部分阐释凸显理论的时代容涵性和概念规定性,整体建构凸显理论的向上兼容性和逻辑系统性。只有坚持部分阐释与整体建构相结合,才能在深化理论界域的同时拓展理论的视域,才能在促进理论的不断发展中实现新的突破,进而提升理论的文明境域。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我们党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的一个重大时代课题。围绕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视野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5]。

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逻辑主题,中国共产党人明确提出和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科学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方面,需要科学阐释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经济理论、政治理论、文化理论、党建理论等各个方面的新论断、新观点、新思想,深度凝练这些理论观点的具体内涵。另一方面,更需要系统建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范畴,高度凝结这一理论形态的整体意旨。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要把它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整体视域中去认识,又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整体视域下去揭示其内在逻辑和基本结构。这就要求我们清醒认识其思想中“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准确把握其思想中“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主线;真正理解其思想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灵魂;深刻领悟其思想中“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主旨。唯有此,才能厘清这一思想的历史脉络和演进逻辑,正确把握其整体意蕴。

部分阐释与整体建构相结合,体现了局部与整体的辩证逻辑。由部分阐释到整体建构的理论存在范式,实际上彰显着认识运动的辩证本质,只有坚持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实现理论由点到面的深化与拓展,为促进理论由量到质的转变和创新找到有效的途径。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坚持了这一方法论原则,才在实践发展中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对这一思想的基本结构与内在逻辑进行科学把握,才能在这一思想上达成“精神”认同与“意见”一致,才能在实践层面上自觉形成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

余论

科学的方法是探求真理的先决性条件之一,它不仅为理论研究指明方向,更是理论体系得以形成和不断发展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原则的根本性意义在于,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实践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并在此过程中不断丰富完善自身的理论体系,在实践创新的基础上推进理论的创新。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充分证明,只有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原则,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实践中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生命力,才能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逻辑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才能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把握其基本规律,永葆其生命活力。

因此,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原则对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性和科学性、理解其精神实质和生成逻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系统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观点、新看法、新判断,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这一思想蕴含着丰富的方法论原则,其中,坚持中国立场与世界眼光相结合、现实需要与历史反思相结合、实践创新与理论指导相结合、理论继承与理论发展相结合、部分阐释与整体建构相结合作为其方法论原则的重要体现,不仅坚守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本质,而且彰显了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体现了其实事求是的发展要求。新时代,只有准确把握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生成所体现的方法论原则,才能深刻体悟其生成逻辑,才能正确体认其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才能牢固树立方法论的战略意识,厘清方法论的实践意义,进而以方法论的自觉不断促进理论创新的自觉。

猜你喜欢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特色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