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宗洪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上海徐汇200233)
“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1-1],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新时代“伟大工程”的重大理论创新。党的政治建设的核心是讲政治,以政治的逻辑规范党的建设才能实现“伟大使命”。历史的经验和时代的发展告诉我们,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为遵循,准确把握党的建设的方向和布局。可以说,对党的政治建设的科学定位决定着党的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列宁指出:“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2-1]党的政治建设作为新时代经济关系的集中反映,需要有新的内容和实现形式。
古今中外,一切政治斗争都是围绕政权的获得和巩固来展开的。革命者的革命运动是为了夺取政权,执政者的执政活动是为了巩固政权。马克思指出:“在全部纷繁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中,问题的中心始终是社会阶级的社会和政治的统治,即旧的阶级要保持统治,新兴的阶级要争得统治。”[3]近代以来的西方资产阶级政党是通过总统选举掌控国家政权的,而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通过武装斗争夺取政权后就对国家政权实行了全面领导。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全面领导体制与计划经济有天然的契合性,而由市场经济衍生的社会利益多元化则对这一体制提出了挑战。苏共在上个世纪80年代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后鼓励多党竞争,主动放弃了党的全面领导,结果导致亡党亡国。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也曾有削弱和否认党的全面领导的杂音。在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的新时代,如何对待党的全面领导?这攸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我国实行改革开放40年的一条重要经验是,越是发展市场经济和扩大改革开放,越要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放弃或弱化党的全面领导不仅意味着我国要丧失与西方资本主义的竞争优势,而且预示着政治上的一盘散沙而重蹈苏共的覆辙。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须清醒认识政治的要义,自觉树立政权意识,深刻领会“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1-2]科学论断,自觉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
政党政治固然要围绕政权的获得和巩固,而“初心”则是实现本阶级的利益。事实上,政治的本质就是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分配社会财富。马克思曾经指出:“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4]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时期开展政治活动的全部目的,就是代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对资产阶级的财产进行“剥夺”,而执政之后就要用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公平正义,实现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要通过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发展社会生产力,因而预防或校正社会财富分配差距过大就成为重大政治问题。改革开放40年,我国经济总量已经稳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基尼系数却高达0.4。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实现好人民的利益,需要全党以理想信念和宗旨为根基,着力解决社会利益分配不平衡的问题。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告诫全党:“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5]正是从这一视角,邓小平要求全党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讲政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统筹协调的方法努力让最广大人民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在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须牢记政治是代表阶级利益的本质属性,不忘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初心,着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政党掌握了国家政权,最紧迫的任务就是为代表本阶级利益制定政治纲领。纲领是政党对外公开的旗帜,是建设国家和实现阶级利益的指针。列宁指出:“一个政党如果没有纲领,就不可能成为政治上比较完整的,善于在任何转折时期始终坚持自己的路线的有机体。”[6]所谓党的政治建设,主要就是党制定纲领政策并使之得到贯彻的政治过程。在97年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党的政治建设始终把制定纲领和贯彻纲领置于最关键的地位。在延安时期,我们党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政策规范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纪律建设和作风建设,从而实现了“站起来”的革命目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政策规范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纪律建设和作风建设,从而实现了“富起来”的建设目标。党的十九大高举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旗帜并制定了新时代的纲领政策。依据党的历史经验,新时代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纪律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就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并全面反映十九大制定的纲领政策的要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政治的逻辑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求全党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旗帜,着力实施十九大的政治纲领,把“强起来”作为政治建设的归宿。
无论是国家还是政党,用政治法律和政治道德规范政治关系始终是实现政治意志的重要手段。事实上,执政的政治集团能否协调内部的政治关系直接关系到自身的兴衰成败。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列宁告诫无产阶级政党,堡垒是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加强政治建设,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科学认识和正确处理党内关系。我们党依据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原理,始终遵循民主集中制原则,把实现党的团结统一作为自己的生命。但在长期执政和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党的集中统一优势面临严峻考验。首先,市场经济的利益导向,导致党内处理“个人与组织”的关系面临严峻考验。市场经济的原则是追求个性自由和自身利益。一些党员干部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逐渐丧失组织观念,执行党的决策不彻底不坚决。新时代讲政治,需要全党克服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第二,科层制的管理体系,导致党内处理“下级与上级”的关系面临严峻考验。在科层制体系中,由于上级组织的人格化代表有决定人的利益甚至命运的权力,因而可能会“颐指气使”地迫使下级服从自己的意志,而下级也可能会通过“站队”显示自己对上级的忠诚。新时代讲政治,需要全党克服“圈子文化”和“码头文化”。第三,地方经济的竞争性,导致党内处理“地方与中央”的关系面临严峻考验。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我国实现中国梦的政治优势,需要各级领导干部树立大局意识,自觉贯彻中央的重大决策。但一些党员干部受地方狭隘利益的影响往往消极或不愿执行中央决策。新时代讲政治,需要全党坚决克服“本位主义”和“分散主义”。
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实质是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逻辑加强和规范党的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和制度等方面的建设。可以说,党的建设全面反映党的政治建设的要求,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关键内容。
全面贯彻党的政治纲领,基础条件是确保全党思想的统一,因而,加强党的政治建设首先是加强思想理论建设。一个民族要站在世界之巅,就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思维。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根本原因就在于以毛泽东和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思维上分别达到了时代的高峰,而全党又能用两大理论成果有力推进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事业。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长期的指导思想。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首要任务就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首先,新的指导思想是践行“初心”的理论武器。我们党自成立起,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宗旨。实现人民的幸福,不仅需要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创造丰富的社会财富,更需要有实现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事实上,只有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才能调动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多种经济成分的条件下,收入差距过大成为偏离社会公平正义的巨大风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时代问题为导向,强调“不忘初心”,提出要在2050年基本实现共同富裕。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历史性实践,也是通过调动亿万人民积极性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为此,实现新时代的政治纲领,必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规范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进程。其次,新的指导思想是实现“使命”的行动指南。人民的幸福是与民族的复兴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因而,我们党始终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历史使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矢志不渝的政治理想,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实施这一伟大理想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新的社会主要矛盾需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为新时代党的工作重点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明确的发展目标和蓝图,为新时代实现全面现代化设计了可行方案;指出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布局,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正确路径。为此,实现新时代的政治纲领,必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去实现伟大使命。最后,新的指导思想是实现“强起来”的指路明灯。进入新时代,我们党要实现伟大使命已经离不开世界经济体系。如何在新的世界格局中进行全球资源的有效配置?这是实现中国梦最具挑战的历史课题。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开辟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道路,又以成功发展的“中国智慧”推进人类文明的进步,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中国走向世界的新思维。可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共产主义伟大事业双重推进的世纪难题。为此,实现新时代的政治纲领,必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国家实现和平发展。
实现党的政治纲领,不仅需要全党思想上的统一,更需要全党行动上的一致。因而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增强全党的“四个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是一个集中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上的统一,政治上的团结,行动上的一致是党的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所在。”[7]进入新时代,实现党的团结和统一的根本要求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自觉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首先,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通过集中统一的领导体制实施党的政治纲领。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既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本质规定,同时也是实现“强国梦”的最大优势。一方面,党的全面领导有利于集中资源办大事。我们党是在一个物质文化十分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不可能依靠民间的资本力量实现民族的复兴。实行党的全面领导,可以使我国通过快速集中资源建成现代经济体系和一系列重大或高端工业项目。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发展速度远远快于资本主义国家,根本原因是党的全面领导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资源供给的保障。另一方面,党的全面领导可以通过谋划长远实现战略目标。新中国成立时,我国已经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时间。我国要实现赶超的发展战略,就需要有长远的发展规划。在资本主义国家多党竞争的体制中,经济发展因为政党的交替执政而难以谋划长远。我们党实行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不仅可以谋划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发展,而且能够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确保发展规划的实现,从而赢得比资本主义发展更快的竞争优势。因此,新时代实现党的政治纲领,必须强化党的全面领导体制。其次,维护党中央权威,通过高效的执行机制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关键是全党服从中央的权威。这是因为集中资源和谋划长远的发展都是由党中央领导的。可以说,没有党中央的政治权威就没有我国发展的独特优势,当然也不可能实现赶超的发展战略。从国家现代化的历史经验来看,不少发展中国家就是因为市场竞争引发的利益分散性和政治涣散性而导致现代化进程停滞不前。把市场经济实现利益的积极性与服从中央大局的政治性结合起来,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能够高效率发展的重要经验。新时代实现党的政治纲领,要求全党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以强大的执行效率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最后,树立核心意识,通过领袖的正确领导完成党的战略目标。实施党的纲领政策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其间会有各种风险和斗争。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必然会遭遇西方敌对势力的干扰;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必然会引发社会矛盾凸显甚至冲突;党内反腐败斗争依然严峻。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应对各种风险,实现各项战略目标,需要领袖的正确指引。列宁指出,领袖应是职业革命家中“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8]的人。从历史经验看,领袖集中人民的意志和人民对领袖的拥戴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天然的“链接”往往决定着历史的进程。在革命时期,我们党形成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使中国人民很快“站起来”;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形成了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使中国人民很快“富起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稳健的战略定力和高超的领导艺术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就是要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中华民族按既定目标“强起来”。
所谓党内的政治文化,主要是指全党广泛认同并自觉遵循的党的理想宗旨、道德纪律等一系列价值观念的总和。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本质,就是通过党内政治文化的普及使全党在执行党的纲领政策上有高度的政治自觉。依据历史经验面对现实挑战,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文化建设必须着眼于党内关系的协调,树立赢得人民衷心拥护的良好执政形象。首先,培育“以身许党”的忠诚文化,展现全党团结奋斗的形象。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忠诚”的政治文化。建党97年来,我们党始终强调党员对党的政治忠诚,并把它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政治忠诚,主要是指党员对党的理想信念和党的事业的执着追求。讲政治忠诚,要求党员特别是党的干部在思想上认同党的纲领路线,敢于同一切违背党的利益的言行作坚决斗争,并以自身的政治角色维护党的形象;要求党员特别是党的干部在政治上服从党的领导,坚决反对党内的“潜规则”和“两面派”,以自身的政治地位营造良好政治环境;要求党员特别是党的干部在行动上执行党的决定,善于把党组织的意图转化为广大群众的实践。进入新时代,只有牢固树立“以身许党”的忠诚理念,把党员的个体与党的事业融为一体,才能对人民产生强大的政治向心力,才能有效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其次,推崇“遵守制度”的规则文化,展现全党担当干事的形象。古往今来,官场都有正规则与潜规则的矛盾和斗争。正规则维系着一个执政政治集团的合法性基础,而潜规则会对官场生态起腐蚀作用。我们党要保持团结统一和实现政治纲领,就必须强化正规则,消除潜规则。一段时间以来,党内一些干部因私欲膨胀而奉行潜规则,严重破坏了党的政治生态。比如,有人奉行“站队”的愚忠文化,认为进入“小圈子”才有提拔的机会;有人奉行“虚报”的官场文化,认为摆出了吸人眼球的政绩就有了“上升”的空间;有人奉行“陷害”的斗争文化,认为搞垮竞争对手才能获得晋升的平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政治规矩和政治纪律,都是为了净化党内的政治环境,用党章党规约束和规范党员干部的行为。我们党只有通过党的政治文化建设塑造出党员干部勤政为民和勇于担当的公仆形象,才能赢得人民的衷心拥护。最后,建设“道德高尚”的价值文化,展现全党引领社会进步的形象。我国传统的政治文化一贯重视贤能政治,要求官员既善于管理社会又要成为社会道德模范。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政德”建设,基本要求就是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能集合马克思主义文化、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以崇高的人格魅力感召人民、凝聚人民和引领人民。党员干部掌握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才能有崇高的思想境界;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才能有群众认同的道德水准;吸收了世界的先进文明,才能有引领社会发展的时代品格。在共产党人的“政德”中,马克思主义文化在党员的精神世界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彰显了科学精神和人类良知,具有推动社会进步的鲜明品格。党的十九大提出“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1-3]等价值观,就集中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应有素养,其核心内涵就是引领人民推动党的纲领的实现。可以说,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最紧迫任务就是弘扬共产党人的价值观。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需要全党具备适应时代发展的政治能力,因而,党的十九大对党员干部提出了“增强政治领导的本领”[1-4]的要求。领导干部在新时代提高政治本领,既要遵循政治建设的一般逻辑,更要有实现党的政治纲领的综合素质。首先,领导干部要有“把关定向”的政治意识。领导干部的主要工作是决策,把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到实处。如何把中央的要求与地方的实际和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领导干部具有清醒的政治意识最为关键。所谓政治意识,就是要求领导干部善于从中央的工作要求出发,结合地方的实际创造出能够经受历史检验的政绩。但在实际工作中,有的领导干部对党的决策是机械地照抄照搬,有的领导干部因误读中央精神而使决策“走形”,也有的领导干部过于强调地方利益而千方百计地抵制中央决策。没有政治意识,就不能准确领会中央意图,也不可能自觉贯彻中央决策。为此,提高党的政治本领,需要领导干部有清醒的政治意识,善于在复杂的环境中准确把握重大决策的方向。其次,领导干部要有“狠抓落实”的政治站位。政治站位与政治意识具有内在的密切联系。政治意识决定政治站位,而正确的政治站位正是体现了应有的政治意识。从政治站位狠抓落实,一方面要求领导干部站在中央谋划的高度思考问题。中央的决策都是从全国的整体布局和长远的发展来设定的,攸关党的政治纲领的实现,因而,政治站位的核心就是讲大局;另一方面要求领导干部把中央的决策落到实处。中国古语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清]陈澹然《寤言二迁都建藩议》)领导干部只有狠抓落实,在地方工作中切实贯彻中央决策并取得方方面面的成绩,党的政治纲领才能实现。因此,各级领导干部以点带面地实现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应当是狠抓落实的圭臬。再次,领导干部要有“应对风险”的政治艺术。在人类文明史上,任何国家的政治目的都是通过高超的政治艺术实现的,因而,政治艺术本身就是政治建设的范畴。列宁指出:“政治是一种科学,是一种艺术。”[2-2]在新时代,我们党面临着形形色色的风险,迫切需要提高领导干部的政治艺术。面对长期执政,我们党有消极腐败的风险,需要提高领导干部反腐倡廉的监督艺术;发展信息化技术,我们党有受错误思潮侵袭的风险,需要提高领导干部应用新媒体的引导艺术;参与全球化的竞争体系,我们党有西方敌对势力“分化”的风险,需要提高领导干部配置世界资源的斗争艺术;伴随社会阶层的利益多元化,我们党有脱离群众的风险,需要提高领导干部协调利益的艺术。通过提高领导干部的政治艺术来增强全党的政治本领,是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最后,要提高领导干部“依规纠偏”的政治能力。“依规纠偏”是任何政党实施政治纲领都必须具备的政治功能。西方所谓的“三权分立”制度,本质上就是通过政党博弈的“政策矫正”保证资产阶级利益的实现。我们党历来重视政治建设中的纠偏功能,始终把“补短板”作为贯彻党的政治路线的重要举措。事实上,我们党贯彻政治纲领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都需要领导干部对错误的倾向和苗头进行及时地纠正。毛泽东指出,一个队伍是经常不整齐的,所以要经常喊向左看齐,向右看齐[9]。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干部贯彻党的纲领中的偏差,有的是因工作经验不足造成的,有的是因利益冲突而人为发生的,也有因工作缺乏热情而出现了失误。要把党的决策落到实处,就要着力提高领导干部依规纠偏的能力,确保中央的各项决策得到全面地贯彻。
基层党组织是党执政的全部基础,因而也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领域。党的十九大提出,要突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说明党在新时代要把政治建设推进到基层党组织。所谓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主要是指基层党组织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予以全面落实的功能。“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1-5]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落地生根”,最终要通过激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来实现。首先,基层党组织要有激发政治功能的工作理念。党是由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构成的,政治功能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和连贯性的特征。有西方学者认为,如果政党的中央组织是“总店”,那么基层组织就是由其派生的“连锁店”。毫无疑问,我们党的中央组织和地方组织加强了政治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必然也要凸显政治功能。改革开放以来的党建经验表明,基层党组织建设如果丢失了政治功能,也就失去了政治灵魂,必然沦落为“政治俱乐部”。一些基层党组织之所以出现组织涣散,根本原因是不讲政治。新时代的基层党组织要回归政治功能,必须善于用党的理论和纲领武装群众、凝聚群众和组织群众,把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次,基层党组织要有激发政治功能的工作平台。在革命年代,基层党组织激发政治功能,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和活动方式。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后,基层党组织伴随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出现了多种类型,同时也出现了政治功能弱化的问题。依据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经验,基层党组织激发政治功能的关键是创新“嵌入式”的工作平台。在社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建设要与群众性的“自治共治”融合起来,把服务群众作为激发政治功能的重要载体;在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建设要与现代企业制度融合起来,以“把方向、管大局、保发展”作为激发政治功能的工作要求;在政府机关,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建设要与行政业务融合起来,用实现党的战略目标作为激发政治功能的实践形态。创新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基层社会治理、国家现代治理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融合”机制,应当是新时代基层党组织激发政治功能的方向。最后,基层党组织要有激发政治功能的工作标准。既然基层党组织建设要突出政治功能,那么检验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成效就要强化政治标准。一方面,基层党组织的活动要着力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到实处。基层党组织讲政治,要着力加强党内的政治教育和纪律监督,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不仅要有力贯彻党的意志,而且要促进党的中心工作的完成;另一方面,基层党组织的活动要着力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实现人民的利益,因而,基层党组织要始终把服务群众作为工作的基点。但是群众的利益有整体的,也有局部的;有当前的,也有长远的。新时代基层党建就是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引导群众正确处理利益矛盾,使广大群众对党有高度的政治认同。把实现“使命”与赢得“民心”结合起来,这是检验基层党组织加强政治建设的根本标准。
马克思主义政党历来重视党的政治建设,始终把政治工作作为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但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加强政治建设的过程中又要始终不渝地反对空头政治。列宁在十月革命之后就号召“少谈政治”。他指出:“今后最好的政治就是少谈政治。”[2-3]如何处理“要讲政治”与“少谈政治”的关系,这是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需要解决的紧迫问题。历史实践证明,空谈政治就是不讲政治。只有“少谈政治”,以务实的精神实现政治纲领,才是最大的政治。
党的政治建设的核心要义是贯彻党的纲领,实现党的历史使命。时代不同,党的历史使命和纲领政策也不同。在革命年代,夺取政权是最大的政治;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展经济是最大的政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政治。”[10]进入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就是最大的政治。政治是具体的,与党心民心联系着,与党的执政地位联系着,还与人类的命运联系着。实现了中国梦,我们党才能兑现“初心”的承诺,通过提升人民的幸福感保持与人民的血肉联系;实现了中国梦,我们党才能有历史性的发展成就,通过强大的综合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了中国梦,我们才能为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通过“中国智慧”推进共产主义事业。可以说,实现中国梦是党的政治建设中的集合点。党的十九大对实现中国梦做出全面部署。今后一段历史时期,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就是要求全党“撸起袖子加油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如期完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偏离了十九大工作部署的“政治”都是“不讲政治”;离开了创新实干的“政治”都是“空头政治”。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既要反对空洞无物的政治说教,更要反对形式主义的工作作风。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大力倡导求真务实的精神,全面提升了政治建设的质量。但一些党组织在推进政治建设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以形式主义为特征的“空头政治”。开展政治学习,不是着力学懂中央文件的精神,而是热衷照本宣科的说教过程;开展政治活动,不是着力解决发展中的紧迫问题,而是应对上级党组织的监督和检查;开展政治生活,不是针对党内存在的弊端进行自我革命,而是搞蜻蜓点水般的相互敷衍。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有必要重新学习列宁关于“少谈政治”的论述,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发扬只争朝夕的精神,勇于担当,崇尚实干,把政治建设的成效体现在实现伟大使命的实绩上来。
实现中国梦是最大的政治,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根本的政治。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不能追求服务群众的虚假形式,更不能搞脱离群众利益的政治活动,而应把精力聚焦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首先,要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收入水平不平衡的问题。我国虽已告别了物质贫困的时代,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达到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但仍存在收入分配失衡的问题。这种不平衡,集中体现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社会阶层之间发展的差异性。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坚决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力推动沿海城市与落后地区协同发展,努力通过精准扶贫提高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平。可以说,提升全体人民的幸福感是新时代政治建设的重要指向。其次,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在短缺经济时代,党要赢得民心,主要是解决群众对物质文化的基本需要,具体地说,就是要解决广大群众吃喝住穿的生活问题。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广大人民群众已经告别了物质贫困时代,不仅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对政治参与、公平正义、大学教育和文化提升有了新的期待。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通过实实在在的举措满足群众的最新期待,赢得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一些国家政党在执政初期因为满足了群众的基本需要而赢得了民心,但因为没有随着时代的变化进一步满足人民的新期待而丧失了政权,其中的教训十分深刻。最后,要着力解决群众最需要最直接最紧迫的问题。人民群众有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一个政党要得到人民的拥护固然要着眼于群众的长远利益,但最重要的还是要满足群众的当前利益。苏共亡党的经验证明,用美好理想吸引人民而忽视当下人民的生活需要是不能赢得民心的。我们党在延安时期就十分注重广大群众的现实利益,把长远利益寓于当前利益之中,从而赢得了群众最真诚的支持。依据历史经验,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须大力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并解决群众最需要最直接最紧迫的需求。群众在实际生活中的小问题对党组织来说都是大问题,因为小问题积累多了就成了政治问题。新时代加强政治建设,应当树立“人民安居乐业是政治”的观念,把群众满意作为政治建设的根本标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其核心就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时代的政治,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须开拓的新领域。政治的核心是政权,而维护政权的根本举措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英国资产阶级建立现代国家制度体系用了60多年的时间,而美国资本主义制度是经过近90年的不断变革才完善起来的。进入新时代,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我们党实现历史使命和巩固执政地位极其重要。首先,要通过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保证党的意志和主张的实现。法治中国,既包括依法治国也包括依规治党。把党的全面领导与国家治理体系融合起来,这是保证党的纲领政策得到全面贯彻的制度保证。其中最关键的是正确处理党的领导与人大、政协、政府之间的关系。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就是要通过“法治中国”的制度体系保证党的意志在人大、政协和政府的决策中得到全面体现。列宁指出:“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2-4]进入新时代,保证党的纲领实施的方法不能依赖于个人魅力,而要依靠法治的保障。其次,要通过现代治理体系确保从政人员有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在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实现党的政治纲领既需要法治的保障,也需要公务人员的敬业精神。在我国政府机关中,党员担任政务官和公务员是政权运行的特色。以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路径确保党的纲领的落实,就要求公务人员自觉讲政治,有严明的政治纪律。在新时代,公务人员的党性教育与国家治理的从政规范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党性教育,公务人员就不能自觉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而没有国家现代治理的从政规范,也难以有国家治理的成效实现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党的政治建设与国家治理体系结合起来,力戒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保证公务人员勤政廉政和朝气蓬勃的精神,这是实现党的纲领的重要保证。最后,要通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巩固党的执政地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建立,社会建设呈现出全新的气象和活力。其中,自治共治已经成为城市社会治理的重要形式。如何在新的社会治理体系中保证党的意志的贯彻?根本路径就是以党建引领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党建引领的实质是在基层社会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既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目前,大城市构建的区域化大党建格局和党建服务中心的体系,都是通过党的领导的全覆盖引领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而目的是引领人民与党中央同心同德,推进社会和谐并夯实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