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视角看“老外”

2018-02-07 02:50海宝明
中国发展观察 2018年23期
关键词:表舅烧饼老外

海宝明

表舅是天津市武清区河西务镇的普通农民,面点手艺很是精湛,远近有名。改革开放初期,表舅是乡里和村里扶持的个体户典型。1984年,表舅承包了河西务供销社的小饭店,带头搞起了个体经营。

小饭店位于河西务长途汽车客运站的北侧,京津公路津门首驿石碑的对面,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加上表舅精湛的手艺,买卖很是红火。小饭店里的油条、豆浆、豆腐脑、吊炉烧饼、京东肉饼物美价廉、风味独特,不仅招来了众多当地的食客,南来北往的许多外地人也在此停留打尖,吃上两口。后来,外来的食客中出现了金发碧眼的外国人,有男、有女。小饭店第一次出现外国人的时候,小镇的乡亲们很是好奇。外国人的鼻子咋那么大?蓝眼睛、金色头发是咋长的?嘿,外国人也吃烧饼油条,和咱的口味一样啊!小饭店周围,仨一群、俩一伙,乡亲们像看大戏一样,远远地仔细观察、品评老外的吃相,叽叽咕咕地咬着耳朵。

光顾小饭店的老外越来越多,次数也越来越多,乡亲们就习以为常了。“有啥新鲜的,谁还不吃饭啊?”围观的人渐渐没了。再后来,老外就餐的时候,在场吃早点的老乡们,有人大着胆子,与老外有了简单的交流。当然,这种交流是连说带比划。“吊炉烧饼香不香?”老外愣了一小会儿,似乎明白了,伸出了大拇指,“Good!”随行的中国翻译告诉表舅,这些外国人有驻京外国使馆的工作人员,有北京大专院校的外籍教师,还有来京的外国专家和留学生。京津两地距离很近,京津公路交通很方便,这些外国人利用休息时日到天津旅游,早晨从北京出发,八九点钟,吃早点时间,正好路过河西务,品尝当地的早点小吃。老外们见啥都新鲜。翻译讲了一个小笑话,老外问他,吊炉烧饼上的芝麻是怎么贴上去的?翻译说,这个小问题确实把他难住了,不知道怎样跟外国人解释。表舅立马说,这个好办,让老外亲眼看看。表舅把翻译和两个老外领到灶间,亲自给他们演示了吊炉烧饼的制作过程。现场一看,两个老外都笑了。制作吊炉烧饼,先和面,放上芝麻酱和花生酱摔打,分成剂子,把剂子放在盛有芝麻的笸箩里摁一下,芝麻就贴在了剂子上,放在烤炉上一烤,熟了以后就成了芝麻酱吊炉烧饼。

吃早点,老外们咋结算啊?老外用的是外汇券。表舅当时还闹了笑话。第一次收到外汇券的时候,表舅说这个东西是钱吗?能花吗?小镇乡亲们也来围观。新鲜啊!大家以前都没见过。表舅拿着外汇券到对面的农行营业部咨询,营业部的小姑娘笑着告诉他,大叔,这个东西能花的,还很好使,在北京友谊商店,能够购买免税的商品。这下,表舅和乡亲们真的开眼了。但表舅心里多少还是有点不踏实,他把收到的外汇券留下两张,其余的在银行兑换成了人民币。那年年底,我到表舅家串门,表舅给我展示了那两张外汇券。面额是1角钱,1979年版,1980年开始发行的。对,就是第一版外汇券。这一版的外汇券,后来,我的老丈人在北京马连道卖草编时,也收到过。老丈人也给我们两口子展示过。

读者朋友,用现在人的眼光看,表舅小饭店里的这些故事,您一定会觉得有点可笑。但在那个年代,刚刚开始解放思想的人们,就是这样的。改革开放初期发生的许多事情,小镇的乡亲们想都没想过。挣外国人的钱、挣外汇券,农民兄弟在那个时代之前,哪想到过啊?

如今,不仅是大城市,就是在普通的乡村小镇,和外国人打交道,对于普通百姓来说,都是太平常的一件事了。老海我居住的小区附近,有一个小公园。每次路过这个小公园,常能看到一位六十多岁的老者,带着一个混血小姑娘玩耍。这个老者我认识,是我小学同学斌子的大哥。斌子告诉我,他大哥当了一辈子农民,没想到找了个美国人当女婿,那个混血娃娃是他大哥的外孙女。斌子的这个洋侄女婿在北京国贸那边的一家跨国公司工作,经常乘坐北京817路公交车上下班,大高个子,长得很帅。斌子说,找个洋女婿,过去哪敢想啊。现在一点不新鲜,太平常了。

改革开放重新调整了人们的思维,改革开放加快了社会前进的脚步,改革开放也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改革开放带来的最大变化是人的变化、观念的变化、视野的变化。这一点,许多人都有切身的感受。

猜你喜欢
表舅烧饼老外
100分烧饼
烧饼崔
小猪吃烧饼
老外说汉语
吃饺子
红军中的老外
如此捷径
表舅
烧饼杨
“老外”眼中的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