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俊杰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2016年12月30日,《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正式获国务院批复,包含5省30市,成为七大国家级城市群之一。从具体范围来看,中原城市群涵盖河南省的18个市、河北省的2个市(主要包括邯郸和邢台)、山西省的3个市(主要包括长治、晋城和运城)、安徽省的5个市(主要包括宿州、淮北、阜阳、亳州和蚌埠)、山东省的2个市(主要包括聊城和菏泽)。从空间上看,中原城市群位于全国经济的地理腹地,地处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路桥通道与京广通道交会区域,承东启西,连南贯北,是沟通和促进全国各经济区交流合作的中枢之地,在国家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系统把握中原城市群空间整合的基本原则,廓清中原城市群空间整合的发展格局,并积极探索其调控策略,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中原城市群持续健康发展。
建设中原城市群,既要顶层设计、统筹谋划、积极推进,又要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切实把握和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建设中原城市群,要遵循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客观规律,立足资源、生态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尊重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区域一体化中的主体地位,促进生产要素高效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积极发挥政府引导和协调作用,加强规划引导,支持先行先试,强化政策扶持,打破行政壁垒,优化空间布局,促进产业分工协作,形成区域一体化发展新局面。
在中原城市群建设过程中,要着眼扩大区域共同利益,坚持以发展诉求为前提,以利益联结为纽带,坚持双方和多方积极谋划、自愿平等、共同推进原则,不断深化加强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实现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链上下游配套、资源要素有序流动、公共社会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联防联控,着力形成区域发展共同体,实现互利共赢、良性互动、协同发展。
中原城市群要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坚持特色化和差异化发展模式,合理优化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推动产业聚集发展,促进区域内大中小城市功能互补和组团式发展,探索重大项目、平台共建和利益共享机制,实现区域生产力的最优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发展潜力,着力形成独具特色、协同发展的城市群新格局。
在整合中原城市群的过程中要积极寻找各方利益的结合点,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积极推进多领域、多层次、多形式合作,以重点领域、重大工程、重大项目为突破口,全面推进道路交通、环境保护、体制机制等的对接与合作,推进中原城市群向深层次、宽领域、高质量发展。
中原城市群的发展必须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发展的优先位置,全面加强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等民生事业发展,促进各个地区共建共享,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让广大群众更多、更公平地享受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带来的成果。
中原城市群的形成与崛起,必将有力促进中西部区域性城市体系相互融合,使人才、资本、资源得到健康有序流动。根据河南省及其周边河北、山西、安徽、山东等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结合主体功能区规划、新型城镇化规划等要求,突出重点、合理布局,构建以郑州大都市区为核心,以“米”字形综合交通网络为轴带引领,以培育四大发展示范区为重要支撑,着力形成“一核四轴四区”的空间发展格局。
“一核”即以郑州大都市区建设为核心,范围包括郑州中心城区、郑东新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新郑、新密、荥阳、上街、登封等区域。按照“一主一城三区四组团26个新市镇”的郑州都市区空间布局[1],围绕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这一目标,重点提升郑州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地位,积极推动郑汴、郑新、郑焦、郑许一体化发展,积极加强与洛阳、平顶山、漯河和济源等城市的合作与连接。以推进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河南自由贸易实验区郑州片区为突破口,按照建设大枢纽、发展大物流、培育大产业、塑造大都市和打造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方向,引智引力、创新服务,着力构建联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国际物流中心;着力培育以开放经济和智慧经济为统领、先进制造业和高成长性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塑造以现代、田园、智慧为主要特征的开放型国际大都市,持续提升郑州的国内辐射力、国内外资源整合力和国际影响力,走出一条符合中原实际、具有示范效应的区域中心城市现代化发展道路,打造成为国际性现代综合立体交通枢纽、中西部对外开放门户、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国际物流中心、国家区域性现代金融中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原创新创业中心、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中心。
以“米”字形综合交通网络为依托,加快推进京广、陇海铁路,郑机、郑汴、郑焦城际铁路,郑开大道、沿黄快速通道等区域通道建设,增加通道密度,提升通道功能,积极构建以高铁、城铁、地铁、高速公路、快速通道为主体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合力打造东西南北发展轴,形成支撑中原城市群发展的基本骨架。
1.沿陇海铁路发展轴。充分发挥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加强郑州、洛阳等重要城市的功能,加强开封、三门峡、运城、商丘、淮北、菏泽等沿线城市的经济人口承载力,联合建设电子信息、零部件、装备制造、有色加工、生物医药、能源化工产业集群,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和城市集聚区,加强新欧亚大陆桥经济走廊战略支撑作用。
2.沿京广铁路发展轴。依托107国道、311省道、京港澳高速、郑新城际铁路等京广复合交通走廊,发挥郑州辐射带动作用,加快郑新、郑许融合,以交通一体、产业协作、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为突破口,积极对接郑州发展,提升邢台、邯郸、安阳、鹤壁、新乡、许昌、漯河、驻马店、信阳等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建立食品精深加工、智能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高端产业基地,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加快发展航空物流业,推进区域分销中心、电商配送基地等项目,构建物流、信息流与特色空运产品配套衔接的临空产业链,着力打造连南贯北的城镇产业密集带。
3.郑济、郑万铁路发展轴。依托郑济、郑万高铁建设,进一步强化聊城、濮阳、平顶山、南阳等节点城市及沿线中小城市的支撑作用,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新能源和战略新兴产业。其中,聊城定位于建设冀鲁豫三省交界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北方高品质示范城市、中原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濮阳定位为建设豫鲁冀三省交会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全国重要的新型化工基地、中原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平顶山定位于建设豫中南地区中心城市、中部重要的能源化工和先进制造业基地、中原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南阳定位于建设豫陕鄂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新能源和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全国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4.郑合、郑太铁路发展轴。依托郑合、郑太高铁建设,进一步强化长治、晋城、焦作、济源、周口、阜阳、蚌埠等中心城市建设,加快装备制造、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生物医药、汽车及零部件等产业一体化发展,着力构建连接长三角城市群、太原都市圈的城镇和产业集聚带。其中,长治定位于建设晋冀豫三省交界地区门户城市、全国重要的新型能源基地、新型工业基地和转型试点城市;晋城定位于建设区域重要的能源、煤化工基地、旅游城市和具有太行山地特色的现代宜居城市;焦作定位于建设重要的区域经济转型示范市、新型工业城、区域中心城、知名旅游城、生态宜居城、太极文化城;济源定位于建设豫西北地区性中心城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城市和工业旅游城市;周口定位于建设豫东南区域性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和物流商贸基地;阜阳定位于建设豫东皖北区域性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区域性交通枢纽、新兴加工制造业基地和能源基地;蚌埠定位于建设豫东皖北区域中心城市、淮河经济生态带核心城市、中原城市群重要创新示范基地。
1.北部跨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进一步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加强和深化全面战略合作,分享中原城市群政策机遇,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边界,大胆创新,率先探索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加强行业、物流、旅游、文化等领域的深度合作,实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联动发展,有效利用土地和空间,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区域发展新模式。
2.东部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充分发挥东西和南北各地区的交通优势,依靠良好的资源环境,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周边市场,大力提高行业配套能力,优化发展环境,加快生产要素转移,建设现代工业体系,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3.西部转型创新发展示范区。依托丰富的能源资源和现有的产业基础,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建设具有国家影响力的煤炭、电力、有色金属新材料基地。促进新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等与新型工业的对接配套,形成一系列优势互补、分工鲜明、具有强有力支撑的产业集群。加强技术引进和战略合作,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航空物流、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建设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建成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示范区。
4.南部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依托自身生态优势、独特的气候资源和环境、丰富的自然和文化景观,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积极建设桐柏—大别山生态旅游区和沿淮生态保护区,促进城市周边城市森林保护和生态水系建设,建立区域生态网络。加强文化、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优化区域经营环境和生活环境,共同建设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
城市群一体化的核心在于加强空间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在推进中原城市群建设过程中,要遵循中原城市群空间整合的基本原则,围绕中原城市群空间整合的格局,努力形成中原城市群各城市合理分工、功能互补的现代城市体系。
城市空间布局体现了城市功能在空间上的分布形态,是影响城市运行效率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是推进中原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重要节点城市、现代中小城市、特色小城镇空间布局一体化,形成城市之间、城乡之间联动发展的生产力布局和层次清晰、结构合理的城镇形态。二是进一步深化规划体制改革,加强对各类规划的统一管理,强化各类规划的系统性、规范性、科学性和权威性,逐步建立相互配套、衔接、管理有序的规划体系。三是克服中原城市群内部各城市长期分割、各自为政的影响,逐步改变区域生产力分配、产业结构和城市功能不合理的现象,在中原城市群范围内统一规划布局重大工业发展项目、重大公用事业项目、重大社会发展项目,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设施共享。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中原城市群建设首先要考虑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连结和纽带。协同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能力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共建共享、互利共赢的原则,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充分发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先导作用,加快推进交通、能源、电力、水资源、信息资源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现代化水平,着力夯实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现实基础。二是共同完善高铁、城铁、地铁、民航、城际公交等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加强郑州大都市区、郑州国际商都等重大战略建设的交通规划先行,着力构建半小时、一小时、两小时交通圈和经济圈。三是在能源方面,要协同增强能源保障能力,实施清洁能源生产与消费工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绿色化水平。四是在水利方面,努力推进水利工程建设,确保区域防洪安全、生态安全和粮食生产需要,促进黄河流域主要支流水利设施的开发利用。五是在信息化方面,着力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统一规划,大力提升信息发展的数字化、宽带化、智能化、促进资源共享。
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质量不高是当前中原城市群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因此,在构建中原城市群的过程中,要把促进产业合理分工、提高发展质量放在重要位置。一是充分发挥地区比较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推进产业链跨区域布局、共建产业合作平台等为重点,促进城市间产业协作配套,推进产业跨区域布局,鼓励企业跨区域重组联合,构建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的产业分工协作体系。二是联合提升工业发展水平,以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为龙头,联手打造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集群,延长产业链,提升产业层次,合力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三是合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在创意文化、现代金融、高端商务、健康养老等领域合作共赢,全面提升中原城市群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四是协同发展现代农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与极端气候事件,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首要目标,积极推动粮食生产、都市农业、文化旅游等协调发展,努力打造田园综合体,构建区域共享的农业服务体系,建成特色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五是协同推进自主创新体系建设,联合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创新平台共建和资源开放共享,联合攻关共性关键技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运用。
当前,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原城市群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实行区域生态环境共建共治,形成打赢大气、水、土壤三大攻坚战的强大合力,对中原城市群这个大区域来说显得十分紧迫。一是建立健全跨区域生态环保联动机制,编制实施中原城市群发展环境总体规划,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推进生态一体化建设,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推动区域绿色化发展,共建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文明家园。二是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共建以黄河、伊河、洛河、南水北调为重点,以山地、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为主体,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区为支点的生态保护屏障。三是加强跨区域生态工程建设,联合开展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加强跨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四是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共促区域绿色发展。五是建立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机制,完善环境污染联防联治机制,建立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健全生态环境监测、信息沟通、联合执法、重大环境事件协调处理机制。
[1] 马懿在中国共产党郑州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www.zhengzhou.gov.cn/htm l/www/news/20160930/299617.html,2016-09-30/2017-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