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2018-02-07 00:57
中国民政 2018年10期
关键词:宗族农村基层城镇化

“坡地村镇”是现代化背景下本土化“逆城镇化”现象的重要体现

题 目:《“坡地村镇”与乡村振兴的浙江探索——“本土化逆城镇化”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作 者:徐建牛(复旦大学) 李敢(浙江工商大学)

关键词:坡地村镇 地域活化 乡村振兴 逆城镇化 浙江经验

为响应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需求,在浙江农村,近年来开展“坡地村镇”土地综合利用,在节约用地指标方面成效显著。本文从“地域活化”视角和城乡统筹融合发展背景去审视“坡地村镇”土地综合利用这一政策,认为这是浙江基于自身土地资源禀赋的一种选择,是浙江追求经济发展和绿色环保平衡,以及保护耕地和拓展建设用地空间的创新选择,有利于土地利用开发方式的转变与城乡土地供求结构和布局的优化。作者深入研究了“坡地村镇”政策出台背景和实施效果,认为“坡地村镇”不同于“就地就近城镇化”,更好体现了“人地关系协调”与乡村产业和社会治理的振兴,昭示了“乡”和“城”发展关系的变迁,是民间力量和市场力量拉动政府的力量,是政府、市场、社会三种力量聚力共进的措施,是扎根于中国乡村振兴的地方实践,是一种本土化“逆城镇化”的体现。文章指出,此处“逆城镇化”并非局限于这个舶来术语的本意,而更多扎根于中国乡村何以振兴的地方实践,这种实践或有助于新版本“乡—镇化”和“村—镇化”的形成和发展。“逆城镇化”在本文中并非指的是反城镇化,也不是专门面向大城市(外来务工)人口回流现象的“逆城市化”,不宜简单将美国版“逆城市化”的适用标准套用于国内“逆城镇化”的发展实际。本文还指出,尽管浙江“坡地村镇”地方实践引发的城镇化效应属于一种本土化“逆城镇化”,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一结论可以推广到国内其他地区,比如中西部的县域地区,选择本地产业化的“就地就近城镇化”道路,或许更为实际。“逆城镇化”现象,更多属于小康之后对城乡发展更加融合的追求,凸显的是经济增长之外对于(优质)社会服务需求的满足。

优化社区治理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题 目:《集体产权改革背景下的农村社区治理转型——以威海高区田和街道为例》

作 者:涂晓芳 王新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学院)

关键词:集体产权改革 农村社区 治理转型 服务型社区

农村社区作为社会微观细胞,是社会最重要的组成单元。无论社会走向如何,农村社区始终承担着生产、生活以及政治、经济的多重功能。随着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传统农村社区治理逐渐转型。威海市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田和街道在集体产权改革的背景下,多举措变革农村社区治理模式,建立“便民、利民、安民”的服务型社区。本文以威海高区田和街道为研究对象,将集体产权改革与社区治理结合起来进行研究,通过总结田和街道集体产权改革后农村社区治理产生的变化及治理成效,分析其经验和缺陷,指出优化社区治理仍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在以下三方面着力:一是严格划分股份经济合作社、社区工作站和居委会的职能范围,保证各组织各司其职。要进行居委会和经济合作组织班子成员的选举,严格按照选举程序进行,保证程序公正、公开、公平,充分考虑选民的代表性,尊重群众意见;二是努力协调外来居民与原村民的关系,合理引导乡村宗族等因素发挥积极作用,实行协商民主。积极落实原村民与外来居民的权利,创造村民利益的凝聚点,引导居民参与社区治理,为原村民与外来居民的交流沟通创造条件,缓解居民间的矛盾,增强社区凝聚力;三是扩大人才选拔范围,实行有效激励机制,通过多种方式增加人才储备。建立实施激励机制,增强大学生返乡就业的吸引力,鼓励离退职的公职人员返乡,尝试打破地域意识限制,放宽相关政策要求,充分利用大量外来人口的人才优势,补足人才缺口。

破解农村留守老人家庭农业生产难题的对策

题 目:《农村留守老人在乡村振兴话语下难以承受之痛——农村留守老人家庭在农业生产困境和对策》

作 者:牟新渝(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

关键词:农村留守老人 农业生产 帮扶关爱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如何补齐农村老龄问题的短板?本文采取问卷调查、座谈会和深度访谈等多种形式,采取定量、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农村留守老人农业生产状况和帮扶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和深入探讨,提出破解农村留守老人家庭农业生产难题的对策:建立农村留守老人家庭新型农业合作经营组织;统筹考虑农村留守老人家庭区域差异,以“人退林进”方式对农业生产作出适度安排;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确保老年人合法权益;创新农村留守老年人帮扶关爱服务;在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中,做到“地稳人退”统筹解决农村老年人生产和生活问题。本文指出,留守老人作为老人这一弱势群体中的一个“脆弱群体”,必须采取措施为这一群体做些帮扶服务,这既是乡村新时代要求,又是聚焦帮扶制度难点。加快推进农村留守老人关爱帮扶制度,完善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尤其要把高龄、特困、低保、优抚的留守老人作为帮扶服务的重点,其他老年人按照个人自愿的原则,也可作为关爱服务对象。同时,瞄准农村养老服务需求的有效供给,在现阶段应倡导村民互助组织、基层老年协会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家庭生产生活困难,采取积极措施,推动基层老年协会发展,建立起农业产业化、农村社区化、农民职业化,新型城乡互动一体化道路,让农村留守老人安享晚年。

以“能人治村”引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建设

题 目:《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实践样态及执政能力建设》

作 者:韩鹏云(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关键词:基层党组织 实践样态 执政能力 富人治村 老好人治村 能人治村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执政能力的具体呈现,是农村基层的领导核心。本文以东部发达地区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农村的区域差异为着眼点,总结出农村基层党组织“富人治村”和“老好人治村”的不同实践样态,分析其治理逻辑、形成的根源及对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有针对性地提出要以“能人治村”引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建设。作者认为,“富人治村”和“老好人治村”作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实践样态是一种基于“主政者”性质的类型化归纳,它们具有鲜明的治理特征并具有特定的产生逻辑,维持了基层治理的基本秩序,但也为长效治理带来了诸多隐患,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应以“能人治村”作为标杆样态,通过三个方面的路径来引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一是发挥政治担当精神,进行积极治理。在经济建设方面,积极带领农民致富增收,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在政治建设方面,积极践行协商民主建设,全面加强必要的社会管理;在社会建设方面,发展各类非政府组织或民间组织,培育村庄内生社会资本,增强留守群体的社会福利。二是主动推动制度建设,建设法治型党组织。自觉按照党内法律法规和国家法治原则的具体规定来开展各项治理活动,充分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坚持以“制度治村”为基础,按照公开透明的制度、规范进行治理,增强党员和群众的参与效能感和公平感,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的合法性和科学性。三是充分践行群众路线,加强廉洁自律建设。基层党组织干部应走村入户深入到群众之中听取相关诉求和意见建议,再形成相关的措施或决议运用到村庄的治理过程之中。“能人治村”要加强自律性建设,主动接受监督,避免权力垄断或利益“小圈子”的形成,通过风清气正的政治风气来提升执政的合法性。

培育“新宗族”成为推进乡村治理与振兴的重要力量

题 目:《积极引导宗族发展,推进乡村治理与振兴——基于广东省揭西县的考察报告》

作 者:李迅驰(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关键词:宗族 乡村振兴 基层治理

宗族是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结构的基础构成,在传统乡村社会治理中发挥着全方位的作用,至今根深蒂固影响着农村地区的发展。本文着眼于当前乡村治理中面临的宗族问题,作者从历史文化研究与现实走访中重新考察审视宗族在乡村发展中的地位与影响,提出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应进一步重视宗族的正面作用,加强党对宗族的领导,积极引导宗族转型,扬长避短,推陈出新,丰富和充实宗族的时代内涵,培育“新宗族”,使其成为推进乡村治理与振兴的重要力量。结合当前宗族存在的问题,作者对培育“新宗族”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一是创新基层农村治理体系,将宗族力量纳入基层治理范畴。通过统筹规划,让宗族力量在村委会的带领下更广泛地参与乡村建设。二是以法治意识引领宗族发展,加强宗族法制建设。通过政策、法律的制定和完善,保护和规范农村宗族的合法行为,严厉打击违法乱纪的宗族恶势力,在农村法制建设中重视长期形成祖制家训、乡约族规等纲纪伦常的价值,加以整理和扬弃转化为符合时代精神的村规民约、公序良俗,形成乡村内在的约束力和基层法治的辅助力量。三是活化宗族文化场所,对接现代社区公共服务建设。发动各方力量加强对祠堂建筑的保护和修缮,进一步丰富宗祠在文化服务中的功能,引导群众理解宗祠中的道德内涵,把祠堂打造成农村群众的“文博会馆”。通过举办乡贤联谊会等交流活动和搭建乡村网站、村民微信群等网络平台,重塑乡村有形与无形相结合的生活共同体,开创新时代的乡村社区生活。四是挖掘宗贤历史文化,培育农村乡贤力量。加强乡村历史人文保护工作,挖掘和弘扬有德、有为的宗贤文化,推进乡贤回乡,结合时代特色创新乡贤文化的内涵,塑造新时代的“新乡贤”,发挥“新乡贤”在宗族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五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本清源塑造文明乡风。着力挖掘古礼节俗中蕴含的优秀精神基因,结合现代农村生活进行诠释,促进村民对中华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融汇。

指标体系可以大幅度提升政府的科学决策能力

题 目:《构建基于微观数据和大数据技术的乡村基层治理指数》

作 者:张宇 孙杨 黄菊(南京审计大学经济与金融研究院)

关键词:乡村治理 基层治理指数 微观数据

乡村振兴离不开“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作者认为,构建一个覆盖全国、基于大样本抽样调查数据和网络大数据技术的乡村治理指数,有助于全方位、多维度展示我国乡村基层治理现状,为今后关于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研究和政策建议提供坚实基础。本文遵循“获取数据—数据库建立—指标体系构建(政治、经济、环境社会治理和民生四个维度,同时基于大数据的辅助赋权法)—指标体系评估与应用—研究结论”的技术路线,通过研究对比关于基层治理的国内外文献,将分别构建政治、经济、民生、环境四个分指数,最终综合这四个维度生成总的乡村基层治理指数,在更大范围内描述社会基层治理的多维度格局,通过对基层治理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量化和评估,可以大幅度提升政府的科学决策能力,实时反应基层治理情况,避免基层干部决策脱离群众,打破政府与群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推动基层治理健康发展。在中国基层调查数据的基础之上,构建全面的乡村基层治理指数体系,并系统地量化评估我国乡村社会治理水平,这在我国的乡村治理研究中尚属首次。

猜你喜欢
宗族农村基层城镇化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魏晋南北朝宗族體制與家庭文化建設
如何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代际分化与“俱乐部式宗族”的形成
家乡的城镇化
参与式治理与农村基层民主创新的探析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
大学生村干部参与农村基层关工委工作好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