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桂
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是一篇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纲领性文献,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性任务,总书记在谈到学科建设时,指出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中原工学院党委在加强学科体系建设时,提出要首先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放在第一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无论是在方向凝练、研究队伍、研究成果还是研究平台、培养模式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研究方向特色鲜明,四个学科协调发展
目前学院已经形成中国近现代基本理论问题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4个相对稳定、特色鲜明的学科方向。中国近现代基本理论问题研究方向,注重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跨文化中国形象等问题的研究,凝结了中印关系和近代以来欧美国家眼中的中国形象的独创性成果;思想政治教育方向,致力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注重对大学生正确的政治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塑造;形势与政策课形成“问题导向下的‘三位一体专题教学模式”,规范化教学提高了实效性并具有推广价值;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方向,重点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动态有机结合,在河南农村本土文化价值重构、河南非物质文化资源开发方面取得相关标志性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向,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探寻理论与实践的内在联系,在收入分配、企业产权制度研究上均有较突出成绩。
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学科团队配置优化
师资队伍结构趋于合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现有在编研究和教学人员43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19人,高级职称比例达72.1%;具有博士学位的23人,比例达53.5%;45岁以下人员占44.2%。省社科优秀学者1人,河南省教学名师2人,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教指委副主任委员1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2人,省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3人,省教育厅学术带头人4人,校级青年拔尖人才2人,校级青年骨干教师6人,组成了一支由骨干教师带头、梯队分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团队。
科学研究成果显著,助力优势学科建设
完成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任务,需要坚实的学科基础和学术支撑。学科团队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历久弥新的思想价值、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的重大问题,不断推出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优秀成果。自2012年以来,学院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9项,主持教育部重点项目1项、其他省部级项目24项,出版著作15部,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篇,主办国内学术会议5次,教师参加国外学术会议5次、国内学术会议50余次。
学科平台建设坚实,探索创新发展路径
学院成立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研究所、历史与文化研究所、科学技术哲学研究所、亚太研究中心、研究生校外实践实习和创业就业基地、河南省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和培养基地,获得了全国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工程创新研究——教学科研创新团队择优支持计划项目(教社科[2015]354号)。学院加强与省内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团体和刊物的广泛联系,建立了更加系统的学术资源库。学院以“郑州南片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联盟”为基础申报省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协同创新中心。
人才培养模式新颖,提升专业队伍质量
学院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内在要求,结合学校实际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正确处理学科性质、基础理论研究与研究特色、理论运用问题研究的关系,着力培养人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注重过程管理,实行导师负责制,每年定期举办研究生学术论坛,截至目前已举办十二届。导师带研究生,要求当年必须有项目、有经费,按此规定进行师生互选。组织师生围绕“课题”组团外出实地调研。选派学术骨干到著名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集中进行订单式学术和业务培训。邀请知名学者作专题学术报告和国家社科基金申报精准指导。
步入新时代,中原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校党委的领导下,从马克思主义理論学科服务我党治国理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来建构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学科学术话语体系,进一步加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投入力度,与相关学院一起制定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发展规划,制订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培养计划,重点抓好学科队伍建设,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加强物质条件建设,切实增强本学科的综合实力。在完善学科设置、加大理论研讨与宣传力度、壮大教学研究人才队伍等方面聚才汇智、凝心聚力,不断拓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路径,以一种完成新时代中国历史使命的极大政治责任感和政治迫切性,把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