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莉莉
摘 要:美术欣赏课作为基础理论类课程,其重要性常被大家忽视。提升学生美术欣赏的能力,探索更为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是现今美术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试图把艺术家的名作用“讲故事”的方式展开,它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欣赏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讲故事 欣赏能力 艺术修养 创新能力
在中职学校美术欣赏课程重要的基础性往往被忽视,很多学校或开设或取消,呈现一种可有可无的状态,即使开设了该课程在教学中也只是教师讲,学生处于纯粹听或看作品的状态。学生在美术专业学习中,并不能够很好地理解及诠释艺术作品,更学不到艺术作品的创作思路及创作方法。
一、美术欣赏课程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
1.美术欣赏课程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美术欣赏课程旨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真实感受和体验,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课程开设初衷是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对名作品的分析,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并体味名作中内在的精神内涵,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观,提高学生艺术修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笔者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乐于接受那些枯燥乏味的知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达到开设美术欣赏课的目的。
2.名画欣赏能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及专业创作水平
在美术欣赏中,绘画技能与技法的学习虽然不是主要任务,但是在了解作品形成的过程中,应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对各种作品的不同绘画技法、不同表现方式的认识。因为好的艺术作品往往留有艺术欣赏空间,通过欣赏让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流畅性及独特性得以展开,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感受艺术魅力的同时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专业创作能力的提升。
二、如何提升欣赏课的教学效果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呢?好比我们教学生怎样欣赏一首诗歌,如果只是把欣赏理解为字、词、句的翻译,那么就无法展示诗歌的美了。要真正理解诗歌,就需要知道诗歌发展的历史,知道作者人生的情感经历、语言之美、韵律之美、意境之美及诗歌的审美风格,并在理解诗歌的同时,加入自己的人生体验与情感,这样,才算让人感悟到诗歌之美。我们在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改变教师的教授方式,让语言通俗化,将艺术家在创作每一件名作时的曲折经历,如生活上的、情感上的、社会背景等介绍给学生,增添一些传奇色彩,使得它们除了耀眼的艺术光芒外,平添些许令人称颂、光耀千秋的人文气息,从而更加发人深省。
然而,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我们可以试用以下方法。
1.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寻找作品背后的故事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很难忘记一个有故事的人,且会历历在目。如果我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组织那些富有情节的背景资料,用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名画的欣赏就会变得更加自然,更易引人入胜,相信会让学生更能接受,更加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讲到名画《蒙娜丽莎》时,为什么说只有三张A4纸大小的一幅画,却把它放在了卢浮宫最重要的位置?因为艺术家达芬奇在这幅油画中融合了多种学科的范畴,可以说是一本百科全书,如绘画学、摄影学、解剖学、建筑学、水利工程……讲到这里,相信学生在欣赏《蒙娜丽莎》时的心境一定会有不一样的变化,因为这不单单是直观感受《蒙娜丽莎》,更多的是从不同角度去欣赏,学生的情感是雀跃的,充满向往的。
2.鼓励学生去组织素材,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作品的故事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教,是为了不教”。说的是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教”达到无须教、不用教,让学生有自觉读书的要求。这是一种目标要求,更是一种境界。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收集资料并不是件难事,图书馆、网络上、学习软件里,通过这些途径都可以收集有关资料,只要用心就可以做得很好。当然,在组织素材前我们可以给出一些建议。
(1)收集作品相关的内容,包括艺术家的生平、爱好、社会背景等。如米开朗基罗的父亲是法官,6岁时母亲去世,他在艺术上的伟大好像没有一点遗传因素,可见其在后天的努力。他在自传中讲到,他是生活在做石匠的奶妈家长大的,从小被雕刻工艺耳濡目染,最后也成就了他的雕刻造型能力,24岁就创作了《哀悼基督》,在同期与比他大14岁的达芬奇有着一样的地位。
(2)收集挖掘作品的思想内容,如拉斐尔的《雅典学院》,不同时空的人在同一场景里,独立而又和谐,塑造了一个个人物形象,体现了一种尊重知识、肯定智慧的真理美!
在教学中,笔者会罗列一些艺术家或是一些艺术作品,以项目任务的形式分配给每一位同学,他们可以自由选择,也可以固定要求任务,让学生自己把搜索的资料编成一个个故事,然后让同学把故事放到我们一起组建的APP学习软件的班级群里。接着我们找时间让同学们“讲故事”给大家听,听后同学们可以在这个软件里给予评价……通过一次次的活动,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知识量增加了,每一次演讲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3.在对作品的欣赏中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创新能力
西方的很多绘画都是以《圣经》为题材的宗教画,而且每一个题材都会有很多不同的表现方式,那么,为什么这么多的圣母形象唯独拉斐尔的圣母让人感到亲切?这里我们可以从他的家庭背景说起。他出生于1483年4月6日,父母取名拉斐尔(意为天使),充满慈爱的家庭造就了他温顺的性格,并体现在以后的创作中。拉斐尔画的圣母子非常人性化,让人引起共鸣,更让信徒感动,坚信圣母会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着天下人!拉斐尔画出了人性的美,而他的作品被誉为“人文及文艺复兴世界的顶峰”!可见独具一格的创新对作品表现的重要性。而这对于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有很大的触动作用,每一次课题的创作,学生会发挥其创造力,对于同一主题的创作给予各种不同方式的表现!
三、小结
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来学习《美术欣赏》课中的优秀作品,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思考能力、创新思维;通过一个个内容生动、情感丰富的故事的编写与学习,培养学生在实践的学习中善于挖掘和利用相关的素材,使作品更加鲜活,让欣赏课更有魅力。当然,在学生自主对名画探究过程中,也会了解画家创作的执著与努力,成功并非只有天赋与机遇,更多的则是靠自身的努力和苦练,一次的成功有可能会有前面99次失败。一个个生动的案例,也会让学生在之后的專业学习中少了一份自暴自弃,多了一份坚定和从容,从而促进学生在专业学习能力上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娅群.中职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方法探讨[J].新课程,2016(6).
[2]吴博,陆淑娟.中职中专美术欣赏课程教学体会[J].艺海,2007(4).
[3]郑秋兰.一幅名画一个故事·外国部分[M].北京:现代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宁波第二技师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