昝丙艳
摘要:“走出去”和“一带—路”的作为国家中长期重要战略备受关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作为“走出去”和“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重要的部分,也带动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学术研究,政府管理主要从政府政策与制度因素两个角度来考量,文章主要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政府管理文献做一个系统的梳理,最后总结出未来研究的重点及方向。
关键词:OFDI;政府政策;制度;产能合作
一、国际投资理论回顾
Hymer(1960)考虑了不完全竞争问题.提出对外直接投资应着眼于垄断优势。Buekley&Casson(1976)和Rug-man(1981)提出通过国际直接投资.有些业务便可以在本企业内部完成.形成内部市场.降低交易成本。Vernon(1966)从动态角度出发.提出不同的国家在每个时期有不同的技术水平.正是这种差异.从而产生了对外投资。Dunning(1977)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OLI模式。Kojima(1978)小岛清的比较优势理论又称边际产业扩张理论或者小岛清模式主张当一国有某些夕阳产业或者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可以选择到对于该产业是比较优势的国家对外投资。林毅夫提出发展中国家要通过比较优势的发挥.更好的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最大限度的促进自身经济发展。Dunning(1980)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源于他之前的折衷理论.他指出一国的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能力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成正比关系。日本的小泽辉智(0ZAWA)在1992年提出了新的综合的国际投资阶段发展论.主张世界经济环境状况在对外投资上的重要影响。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具有非常强的解释力。
二、OFDI的政府管理国内及国外文献回顾
1.国内文献回顾。
(1)国内文献研究侧重点。
①OFDI区位选择研究。较早一点的研究认为东道国与母国之间的地理距离和制度距离直接影响是否产生直接投资(蒋冠宏、蒋殿春,2012)。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法治制度是中国OFDI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两国汇率以及东道国资源禀赋也显著影响是否产生直接投资。双边投资协定可以消除东道国以及母国制度的缺陷.对于促成到制度质量比价差的东道国以及母国的非国有企业直接投资有显著作用(宗芳宇、路江涌、武常岐,2012)。两国双边经济总量以及两国经贸往来稳定性也是中国OFDI在自然资源禀赋倾向型投资中考虑的因素。中国OFDI更倾向到制度质量比较差的国家和地区.且有强烈的避税目的。
②制度与政府参与对OFDI的影响研究。中国政府的政策引导以及服务系统的支持.将有助企业迅速将国家优势转变成企业自身优势。蒋冠宏、蒋殿春(2012)指出东道国政府效率极好和极坏.市场监管极好或与母国接近、法制和腐败控制超出母国水平都会促进中国OFDI的进入.但东道国法制水平负向影响中国OFDI规模和中国资源寻求型投资。中国的OFDI整体具有显著的制度依赖性.且国有企业OFDI的依赖性大于非国有企业。制度质量对OFDI的促进存在双门槛作用.我国OFDI同时有制度激励与制度潜逃效应。
③OFDI与产能合作及产业结构调整。产能和产业结构目前是中国经济比较严重的问题.大部分学者对于OF-DI在去产能和调结构作用上给出了积极的结论。解决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的问题主要应采取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鼓励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走出去”战略是政府现阶段化解产能过剩的重要手段。
④OFDI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中国OFDI动机之一是高端技术诉求.其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广受关注。大部分学者认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创新能力有积极影响.但存在地区差异。OFDI会连续性的增进企业创新.并且不同的OFDI所产生的影响会有不同。之后更多学者对逆向技术溢出的吸收效果进行了研究。影响逆向技术溢出的主要原因包括东道国的技术研发投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中国的GDP总量。
⑤OFDI企业面临的问题。中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着国家风险问题。中国技术标准尚未国际化不能得到对方认可。另外在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国际沟通上有待提高.对法律及政治风险应对不足。另外中国作为投资者母国.应对中国海外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给于充分保护.多边及双边协定以及国内法是法律保障制度完善的切入点。
(2)国内文献小结。国内现有文献侧重对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主要从东道国角度包括逆向技术溢出效应、资源、税负、文化距离、地理距离等因素进行分析,一般认为OFDI有资源寻求倾向、廉价劳动力寻求倾向和高端技术寻求倾向。其中对于技术寻求倾向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相对更多.尤其在影响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吸收效果的影响因素方面.一般观点认为逆向技术溢出的吸收存在地区差异.东部最强.中部次之.西部最弱。具体影响因素为国内研发、人力资本等微观因素和教育、政策等宏观因素。但从母国的角度包括政府参与、政府政策.以及制度的文献不多.国内学者有相关论述.稍微不够详尽。关于母国政府参与和政策方面对于OFDI的影响.大部分文献给出了积极的结论.但对于作用机理和量化研究较少。众多文献说明母国制度对企业OFDI的意愿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对于作用机理和量化研究较少。对于产能问题研究很多.但OFDI对于产能过剩的化解作用以及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研究不够详尽。在OFDI与出口贸易的关系上.观点集中在出口创造效应和出口挤出效应。最后关于OFDI出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技术标准不统一、国际沟通能力水平欠缺、品牌认知度低等客观问题以及国家风险防控等法律問题。
2.国外文献回顾。
(1)国外文献研究侧重点。
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政府政策的刺激作用。双边贸易协定(BIT)的签订有助于平滑双边政治关系的波动的影响.并积极提升对外直接投资(Rodolphe Desbordes&Vi-ncent Vieard,2007)。OFDI是促进国家发展和帮助国家融入世界经济的有力手段(Karl P.Sauvant.Woffgang A.Ma-schek&Geraldine McAllister,201 1)。基于制度理论,中国企业采用对外直接投资得可能性取决于外部压力和公司内部寻求合法性的动机。endprint
②中国企业OFDI的政策驱动性。在国家层面从中国的战略资产寻求型的对外直接投资迄今为止相当有限。相反.中国作为一个自然资源赤字贸易国.OFDI扩张与中国海外扩张仍然显示出紧密的联系。战略资产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当它确实发生的时候.都是精心策划的.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大型国有控股企业集团.比其他对外直接投资规模都要大(Dvlan Sutherland.2009)。Titan Alon(2010)提出了一个框架.通过扭曲的政府政策行为在现有的国家和企业的特定优势发挥作用.从而产生制度具体优势和劣势。并指出制度歧视给国有企业创造了相应优势但对私营企业增加了成本.从而导致战略的分歧。大量文献指出中国的规章框架.是中国日益增长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中国的规章框架有两个目标.帮助中国企业成为更具国际竞争力和促进国家发展。在追求这些目标时.规章框架已经从制约到促进到支持再到鼓励对外直接投资.但仍有行政控制存在。国有企业似乎是从目前的规章框架下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国际化过程中受益更多(Karl PSauvant&Victor Zitian Chen.2014)。也有观点认为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主要是政策驱动是错误的。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日益增长的意义导致了全球竞争关系的重组.西方一些政府和企业对此持怀疑态(Tobias ten Brink.2015)。中国越来越关注保护其海外投资并积极促进海外投资业务.极力建立一个强大的通用的国际投资法律和政策制度(Karl P.Sauvant,2016)。
③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的关系。传统观点认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有利于促进出口。也有否定的声音存在。Chih-Fan(2016)中国在发达经济体的投资略有替代出口.而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补充出口.但当国家的具体影响控制这些效应会消失。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的互补效应在不断上升。结论使用正确指定的模型更合适的变量选择和估计方法.并考虑到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之间的数量差异.任何“替代”或“互补”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
④区位因素对OFDI的影响。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国际贸易协定类似GATT/WTO/PTAs对投资量的影响大于东道国政策法律.因为前者违约成本更高(Tim Buthe&Helen v.Milner.2008)。东道国与中国的地理距离和华侨数量对OFDI的规模和强度影响显著。东道国制度质量、资源禀赋、宗教分化.文化和贸易关系与中国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有显著影响。此外.在较低和较高的分位数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时制度质量和资源禀赋的相互影响存在显著性差异。历史纽带原因对OFDI区位选择有显著影响(Shige Makino&Eric WK Tsang.2010)。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并购日益活跃.主要动机在于获得资源、市场与技术.随着中国财富和外汇储备的增长.对外直接投资的体量将不断增长,模式也会更加多元化。企业在小文化距离和大的经济距离的东道国市场投资.外国企业可以获得较高的成活率。
⑤OFDI面临的问题。企业当东道国政治风险上升时倾向于降低投资份额.根据不同的风险类型加大或降低杠杆(Iris Kesternieh&Monika Sehnitzer,2009)。中国企业面临着在复杂和具有挑战性的环境中成为良好的企业公民,适应东道国的经济、社会、政治环境(Karl P Sauvan-ta,2011)。随着中国的经济强大,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会更大。然而,由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经验还比较少.他们距离成熟和成功还很远.这不仅需要资金.而且需要对于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无形要素的有机结合。中国现在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个投资者.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面临广泛的批评。对中国的挑战是在其国家政策和IIAs(Intemational Investment Agreements)的条款和内容适应源于发展的新的利益布局.也很可能会影响国际投资法的进一步演变(Karl P Sauvanta.2015)。复合同步模式OFDI有更好的企业绩效。其比逐渐增长模式OFDI对于企业的国际化战略有更好的调节效果.对国内政治影响更加敏感.企业绩效更容易改进。通过新建企业的进入模式的国外公司的存活率高于国外公司通过并购的方式进入模式。
(2)国外文献小结。中国OFDI问题已经引起国际学者的强烈关注.在区位研究方面与贸易关系研究方面与国内学者都有同样的兴趣。区位研究一般认为与中国在地理、政治、文化、民族、历史、制度与经济上距离越近会积极影响中国OFDI。国外文献侧重中国政府政策的作用研究与国内学者不同.特别是企业国际化的政策驱动性研究。美国学者Karl P.Sauvanta对中国OFDI的政府政策和法规框架研究以及机遇及问题研究比较多。但整体来讲在政府政策作用机理及量化研究方面还需要更深入的论证。
三、文献述评及研究展望
1.文献述评。从理论研究视角来看.相关理论主要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左右.近几年出现的理论较少。对于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直接诱发要素和间接诱发要素一起共同作用的投资要素组合理论有比较大的适用性。
从实证研究视角来看.该领域的文献多属政策建议类.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研究方面实证方法的应用相对较多.但整体看实证研究相对偏少。
从研究内容视角来看.基于我国OFDI的发展阶段和进程.国内文献对区位选择和逆向技术溢出效应非常关注。区位选择问题是OFDI首先要决策的问题。在众多影响区位选择的因素中.地理距离和资源等硬性条件和双边贸易协定、税负等软性条件尤为重要。中国OFDI对于发达国家投资主要为技术寻求型.一般存在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有很多文献详细的分析影响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吸收效果差异的影响因素。现有文献在东道国政府参与和政策方面对于OFDI影響方面的研究.一般还是集中在定性研究上.认为中国政府非常有必要采用强有力的政策引导并建立良好的服务体系.这将更好的促进中国OFDI的良性发展。也有文献说明母国制度对企业OFDI意愿的作用.指出母国国内制度的改善是中国OFDI的扩张的主要动因之一。对于产能与产业升级问题研究也比较多.大多数学者认为对外直接投资为主对外贸易为辅的方式更为有效。OFDI既有出口创造效应也有出口挤出效应,现阶段也存在很多客观问题和法律问题。国外的OFDI发展阶段相对成熟.在区位选择决定因素方面.主要涉及了地理、政治、文化、民族、历史、制度与经济等方面与母国的距离。总体上看其视角同国内稍有不同,国外文献对政府管理角度的关注度相对较高。endprint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目前的研究尚有一些不足。对于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尤其中国.政府政策对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尤其严重.需要格外关注。目前从投资国的角度特别是投资国政府政策以及母国制度角度文献并不是很多而且多为定性研究。对其在对外直接投资的作用机理和量化研究更是较少。OFDI对于产能过剩的化解作用以及产业升级促进作用的研究机理和量化研究也不是很多。国外文献虽然对中国政府政策对于对外直接投资的作用有一些研究.尤其在中国企业国际化对政策的依附程度.但在政府政策作用机理及量化研究方面还是稍有欠缺。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背景下的OFDI面临很多法律风险.母国政府在国内法及贸易协定方面的防控水平稍有待提高。
2.研究展望。基于以上的研究现状和主要不足可以看出.未来几年.OFDI政府管理的研究属于比较新的领域。随着我国OFDI的不断推进.其关注点将有所转移.尤其在目前“一带一路”战略广泛实施的时代大背景下。中国政府对企业OFDI行为有重要的影响.政府作为制度主体直接影响企业所处的制度环境.更能通过相关政策起到引导作用。其趋势及发展方向有如下几点:
(1)母国政府政策对OFDI的作用机理研究以及影响程度的量化研究。政府政策中例如双边贸易协定(BIT)对于OFDI的影响。虽有有些学者对這个题目有所论述.但仍存在进一步研究的空间.可以在企业类型和东道国类型等变量上予以区分进而深化研究。企业类型可分为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东道国类型可分为发过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等等。我国OFDI近些年迅速发展.但也应该意识到同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政府政策的制定以及引导会在提升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质量上发挥重大作用.这个方向的研究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母国制度对OFDI的作用机理研究以及影响程度的量化研究。不能只关注东道国的角度.还要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发掘母国制度因素的具体作用。
(3)0FDI对于化解产能过剩和促进产业升级的作用机理及量化研究。我国产能过剩问题主要存在于传统行业比如钢铁、建材、石化、有色金属、煤炭等。过剩产能的有效化解将有助于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升级.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4)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OFDI的过程中中国主导适用法律体系问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为经济发展水平、制度水平较低,政治风险比较大的国家,各国法律也存在较大差异。如何保证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利益与安全,适当的统一的法律体系将起到良好的保驾护航作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