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凤
【摘要】目的 本次实验将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情况进行临床分析。
方法 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0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并与70例无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比较,即可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为心律失常患者,对照组为无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对比其室性心律失常类别、左心室腔径、左心室射血分数等相关数据内容。结果 其中,短阵室速15例,占21.43%;室性早搏19例,占27.14%。随着左心室腔径增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也随之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比较容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情况,因此在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应时刻对患者进行观察,并谨慎用药。
【关键词】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26..01
心力衰竭是冠心病的严重并发症,近些年,虽然冠心病的死亡率逐年降低,但是由于冠心病引起的心力衰竭患者则出现逐年上升的趋势[1]。该类患者多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与体液潴留。本次实验针对探究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问题进行探究,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在我院接受进一步治疗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与无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比较,了解相关数据差异,为该疾病的治疗提供临床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与无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比较,各70例,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男42例,女28例,年龄23~51岁,平均年龄(39.23±1.18)岁;对照组男38例,女32例,年龄26~48岁,平均年龄(32.12±1.02)岁。所有患者均属自愿参加,排除严重肝肾、恶性肿瘤疾患者者,并与我院签署相关协议。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本次研究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医护人员对患者的病症讲解日常生活的作息规律及饮食情况,并叮嘱家属对其进行监督,保证每日遵医嘱進行服药,保证生活的良好规律。另外,患者在日后发生不适症状时及时就医,切不可拖延时间。
1.3 评价标准
本次实验将分别针对两组患者五个方面进行检查,即室性心律失常类别、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腔径、脑钠肤浓度及治疗后患者的心脏恢复情况,并判断治疗结果。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n)和百分率(%)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其中短阵室速15例,占21.43%;室性早搏19例,占27.14%。随着左心室腔径增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也随之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BNP增高,LVEF出现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冠心病属于较为常见的心脏病,多数情况则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导致的血管腔相对狭窄,具体而言包括五种类型,即无症状心肌缺血、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力衰竭及猝死,且被世界卫生组织统称为冠心病[2]。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进步,医学科研人员的不断创新,对冠心病的救治死亡率在明显降低中[3]。本次研究针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问题进行探究。
本次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70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与70例无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比较,并得出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与无室性心律失常相比,脑钠肤浓度值明显增高,进一步证明了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后期治愈效果难以评估。
综上所述,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更容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在使用常规药物进行治疗中,需要着重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且谨慎用药。
参考文献
[1] 武振林,郝晓云,任育红,等.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1(07):11-14.
[2] 薛文莉,张承贤.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护理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3,8(07):32-34.
[3] 宋显斌.冠心病并发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13,10(07):21-25.
本文编辑:张 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