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花瓷与葡萄牙瓷砖艺术的关联性研究

2018-02-06 00:36黄超然
文化学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青花瓷瓷砖葡萄牙

黄超然

(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广东 广州 510261)

一、青花瓷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概况

(一)元代以前

唐代是青花瓷的滥觞期。根据考古学家对扬州出土的青花文物的技术分析,基本能确定产地是河南的巩县窑。近年来,在巩县窑的窑址考古学者发现了少量青花瓷标本,由此进一步确认了河南巩县窑就是唐代青花的产地。这一时期的青花主要外销,而且制作的工艺和手法并不成熟,也和真正的青花瓷有不少区别。

唐以后,青花瓷不但没有迅速发展起来,而是走向了衰败的道路,而之后宋代出土的青花文物极其稀少,但和唐代的青花瓷几乎没有任何传承关系。

(二)元代青花瓷

据考古资料证明,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朝时期。元青花瓷的特点是主要是胎体厚重、器形硕大,这些瓷器造型饱满、厚重、气派非凡,不会对细节斤斤计较。元代略显粗犷的青花瓷器风格和元代是少数民族政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虽然元朝仅仅立国九十七年就灭亡了,但其造瓷业非常兴盛,成为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个重要阶段。

(三)明代青花瓷

明朝时期,青花瓷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成为主流。明早期青花色泽浓艳凝重,以永乐宣德时期为代表。这一时期的青花瓷器胎质和釉料皆很精细,釉层晶莹肥厚,青花的色彩浓艳,造型和纹饰丰富多彩,仍然带有浓厚的伊斯兰艺术风格的痕迹。这一时期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黄金时代。

成化、弘治、正德年间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景德镇制瓷业的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成化时期,青花以淡雅柔和为主。成化青花不但画工精细,而且风格上完全摆脱了异域情调,采取中国本土特色的传统题材。画法上,成化瓷多用双线勾勒填色,简洁且朴拙。正德年间,景德镇御器厂的规模更大,生产的器型种类变多,甚至还流行书写阿拉伯文。

嘉靖、隆庆、万历年间,此时资本主义萌芽开始,而且由于隆庆年间海禁的废除,瓷器产量大幅增加,品种也更加繁多,还出现了专供对外贸易的外销瓷。

天启、崇祯年间,由于国家内忧外患、社会动荡、战乱不断,景德镇的大部分瓷窑几乎停产,因此精品瓷器很少,但民窑在大量外销订单的刺激下,青花瓷的风格百花齐放。其时代特点是大件产品渐少,小件产品增多;大件产品规整度略差,小件产品则很精细,颇有万历朝遗风。

(四)清代青花瓷

清代官窑瓷器的装饰艺术纹饰、内容、手法多样,且因各个时期的背景、崇尚不同各有特点。康熙年间的青花瓷以人物故事、山水花鸟和长篇铭文等闻名;雍正朝的纹饰多偏重图案化,较刻板;乾隆朝纹饰内容最为复杂,但均以吉祥如意为主题,纹饰必有寓意。据成书于清代的《陶雅》记载:“雍乾两朝之青花,盖远不逮康窑。然则青花一类,康青虽不及明青之浓美者,亦可以独步本朝矣。”《饮流斋说瓷》谓:“硬彩,青花均以康窑为极轨。”清《在园杂志》中也说:“至国朝御窑一出,超越前代,其款式规模,造作精巧。”

清代瓷业自嘉庆朝以后,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各朝的制瓷业都没有什么特别的建树,且精品的产量很低,其瓷器的制作工艺、纹饰内容、表现技巧、器型样式等都未能超越清代康、雍、乾三朝。

二、青花瓷传入葡萄牙的过程

青花瓷的大批外销出口始于中国明代,特别是在葡萄牙人进入澳门之后达到顶峰。葡萄牙是欧洲最西边面向浩瀚无垠的大西洋的一个蕞尔小国,但其首先开辟了新航路,是大航海时代的先驱。1511年,葡萄牙占领了战略要地马六甲,不久后就展开了与中国的贸易活动。据史书记载,最早于1513年到达中国海岸。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通过贿赂明朝的地方官员得到了澳门的居住权。从此,澳门成为了中西贸易商品的集散地,且发展愈来愈快,因此,追溯青花瓷的对外传播史就不得不谈到澳门。通过澳门这个口岸,青花瓷大量销往世界各地,这一事实不仅有大量文献记载,甚至还有许多考古资料可加以证明。中葡贸易繁盛的状况在葡萄牙学者罗利路(Rui Lourido)的著作《16—18世纪的澳门贸易与社会》中有描述,他在书中称澳门与葡萄牙网络(澳门-果阿-里斯本)的连接:“这是一条巨大的葡萄牙航线。它通过著名的好望角航线向欧洲提供东方产品。”

在青花瓷最初进入葡萄牙之际,由于数量不多,无疑在当地算是奢侈品。据葡萄牙方面的资料显示,大量中国瓷器的出现始于1499年。1498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到达印度的卡利卡特,回国时带回的东方物产中就有瓷器。在葡萄牙宫廷,瓷器引起了国王曼努埃尔一世的浓厚的兴趣。1500年,葡萄牙派出航海家卡布拉尔前往东方,航程结束后又带回不少瓷器。葡萄牙国王甚至在给西班牙费迪南国王和伊莎贝拉女王的信中提到了中国人和瓷器:“中国人是白色人种,有漂亮的绿眼睛(这一记载比较荒诞),那里有精美的瓷瓶,每个都值一百克鲁扎多。”[1]

很快,瓷器就开始成为葡萄牙人的日常生活用品之一。1563年,一位葡萄牙官员在和罗马教皇进餐时声称各教区应该放弃使用银器,改用瓷器。“在葡萄牙,我们叫它瓷器,来自于印度,由中国制造……,我国伟大的帝王赞赏瓷器的精致和有趣,因此在葡萄牙我们使用瓷器。”教皇接受了他的意见,并要求他回葡萄牙带回几件瓷器。这一案例表明瓷器在葡萄牙深受欢迎。到了十六世纪末,瓷器已经进入葡萄牙的千家万户,中产阶级也能消费的起。

但葡萄牙人远远不能满足于仅靠进口得到中国的青花瓷器,于是很早就开始尝试自己制造。据史料记载,1552年,首都里斯本就有60个烧制上釉瓷器的窑厂,但直到16世纪末期制瓷技术才被葡萄牙人完全掌握,形成了完善的中国瓷器仿制工业。[2]

受到中国青花瓷的影响,葡萄牙在16世纪60年代产生了一种叫做“纹章瓷”的新事物。这种瓷器多数都是在中国成套定制,供上流社会的人们使用。在1562年的托莱多会议期间,布拉卡大主教说:“在葡国,我们拥有比黄金和白银更有价值的东西——瓷器。我希望所有的王子都购买这种东西,而不再使用银器。这种瓷器来自印度,但产于中国。它精美光洁,像玻璃和石膏一样美丽,他们用蓝花装饰瓷器,其图案如青云一般。当然瓷器容易破碎,但却十分便宜。”接着,这位主教在1563年写给教皇的信中谈到:“他们精美与纯洁,远胜于银具。上流社会的人士都非常中意,以至于他们完全放弃了银器,在餐桌上非瓷器不用。”这些案例都充分说明了青花瓷在葡萄牙的普及速度之快。

三、葡萄牙瓷砖画艺术及中国青花瓷的传入对其的影响

(一)瓷砖画在葡萄牙的地位

说起葡萄牙的文化象征,就不得不提葡萄牙的瓷砖(azulejos)。葡萄牙语瓷砖(azulejos)这个单词,实际上来源于阿拉伯语Alzuleique,意思是“光滑的小石头”,这种瓷砖艺术在葡萄牙建筑装饰中的运用始于公元13世纪。[3]

图1 葡萄牙的瓷砖画

去过葡萄牙的人都应该都知道,瓷砖可以说是最“烂大街”的艺术品了。据笔者亲身在葡萄牙的考察发现,大多数游客来到这里旅游都会购买一块瓷砖画作为纪念品收藏或送礼。在这个国度,青花成了人们生活的背景,各色精美、古朴、明净的青花瓷砖画镶嵌在教堂外墙上、民居大门旁、餐厅的座椅后,如图1所示。葡萄牙还有很多与瓷砖相关的谚语:“光鲜的瓷砖下面,只是不起眼的泥浆”“永远只选自己负担得起的瓷砖”“铺好瓷砖只是工程的一半,得到欣赏才是工作的全部”等。上世纪80年代还有一首电影插曲《里斯本之歌》中唱道:“每一片瓷砖,都代表着一张葡萄牙人的脸,有微笑,也有悲悯……”可见,瓷砖壁画已完全融入进了葡萄牙的血液之中。

(二)青花瓷传入后葡萄牙瓷砖画的变化

葡萄牙和西班牙所处的伊比利亚半岛,在中世纪时期大部分地区仍然处于穆斯林摩尔人的统治之下。基督教势力和穆斯林势力之间为了争夺领土,战争不断。与此同时,文化也是互相渗透影响。因此,早期的葡萄牙瓷砖生产的技术、工艺和欧洲大陆普遍不同,是采用摩尔人统治下格拉纳达的技术,这一技术是在西班牙的莱万特和安达卢西亚发展起来的。在莱万特(瓦伦西亚地区),主要生产的是四方瓷砖块,即用同一图案或者四方形和六边形瓷砖拼铺。[4]而在16世纪以前,塞维利亚厂是最大的瓷砖厂,它将格拉纳达的镶嵌式图案改为用模具制作的正方形瓷砖,这仍然出自摩尔工匠之手,主要用于墙面装饰。这种工艺在15世纪后大量出口到葡萄牙地区。

葡萄牙地区的瓷砖和西班牙地区的有明显不同。西班牙的墙面几乎只用一种图案,再加上边框,而葡萄牙人则更喜欢运用多种图案和边框,这种纷繁的效果也成为葡萄牙瓷砖的显著特点。总的来说,在15世纪后期到16世纪初期,葡萄牙的瓷砖画处于摩尔艺术的复兴时期,呈现出很强的穆斯林装饰特点,如图2所示。

图2 葡萄牙瓷砖画的穆斯林装饰特点

16世纪末期,葡萄牙的瓷砖装饰从意大利彩陶中汲取了灵感,具有了文艺复兴时期装饰艺术的特点。而到了17世纪,随着与中国的贸易往来逐渐增多,中国青花瓷已经大批传入欧洲。这一时期,大量的荷兰瓷砖画不断进入葡萄牙国内。荷兰产品的质量极高,尤其是代尔夫特的蓝白色瓷砖,使蓝白二色瓷砖画在葡萄牙17世纪末18世纪初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可以这样认为:中国的青花瓷先影响荷兰人的瓷砖创作后再影响葡萄牙,是间接影响。

中国古陶瓷专家叶文程在《中国古外销瓷研究论文集》中指出:“在西欧以拥有中国瓷器为豪华为最高级的馈赠品,作为艺术欣赏的古玩,作为宗教寺庙和王室贵族宫廷的装饰品……”而英国陶瓷学者哈里·加纳也认为:“在陶瓷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没有哪一种装饰类型达到青花瓷那样巨大的流传影响。”遗留在葡萄牙的青花瓷砖画,不仅在17世纪末18世纪初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影响一直持续到现代。笔者经过在葡萄牙的走访考察,甚至发现直到今天,蓝白二色的瓷砖画仍然在当地的建筑装饰中是主流,且遍布葡萄牙各大城市中,特别是波尔图、阿威罗两个城市。这种源自中国的蓝白二色的瓷器表现手法,已经完完全全融入到葡萄牙人的血液中去了。

(三)葡萄牙瓷砖艺术对青花瓷的创新性发展

笔者走访葡萄牙各地发现,葡萄牙的瓷砖画艺术粗略看起来和中国青花瓷表面的装饰图画非常类似,但实际上还是有很大区别。

中国青花瓷的图案在元代和明代早期具有明显的伊斯兰特点,有繁复的花纹装饰。在风格偏向伊斯兰这一点上,早期葡萄牙的瓷砖艺术情况类似。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为防止倭寇骚扰,开始实行海禁,因此与中东市场的瓷器贸易也切断了。15世纪末期,明朝的政治经济局势趋于稳定,海禁令逐渐松弛。海禁最终于1567年隆庆年间被解除,景德镇的瓷器生产再次繁荣。这个时期,青花瓷不再借鉴中东的装饰元素,而是体现出更加纯粹的中国风,图案也从装饰花纹变为中国的山水画。青花瓷的材料质感更加完美,绘图的表现形式愈加细腻,具有随机自然的美感。

青花瓷在葡萄牙逐渐普及后,也开始对瓷砖画产生影响。葡萄牙人采用了青花瓷蓝白二色的配色方式,发展出了和中国青花瓷大不相同的艺术表现形式。

17世纪末以前,葡萄牙的瓷砖画一般是多色的,装饰线条主要采用对角线,覆盖了整个建筑物的内部,这一时期显然还带有较为浓重的穆斯林风格。到了17世纪末期,开始出现用图案和花纹组成的瓷砖画,且逐渐覆盖到建筑物的整个墙面之上。伴随着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的盛行,各种丰富的人物形象也开始大量出现在瓷砖壁画的画面上,如图3所示。

图3 带有人物形象的瓷砖壁画

这种创作手法与我国的青花瓷确实形似,但葡萄牙画家把西洋画的明暗、透视等元素融入到瓷砖画中,更加严谨精确和真实,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气质和韵味。中国的青花是水墨风格的,清雅飘逸,相比之下,葡萄牙的蓝白色瓷砖画是油画风格的,浓墨重彩。

四、结论

第一,青花瓷作为中华民族艺术中的瑰宝之一,在欧洲艺术发展史上也占据重要地位。青花瓷漂洋过海,走进葡萄牙人的生活中,并通过荷兰人对葡萄牙的瓷砖画艺术的表现形式产生了深刻的改变,其是中葡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融汇点。青花瓷从中国本土到外部世界,从文明交融走向社会时尚,预示着全球化的开端。

第二,青花瓷传入葡萄牙后,并没有直接被瓷砖画艺术家直接运用,反而是荷兰人以其自身的商业敏锐性,率先学习使用蓝白两色作画,色彩和亮度都类似中国的青花瓷。这些瓷器既价格低廉,又满足了葡萄牙人的需求,因而大量出口到葡国。青花瓷的配色方法反过来又被葡萄牙人运用到瓷砖画创作中去,使这一艺术形式发展愈加成熟。

第三,瓷砖艺术几乎能和葡萄牙文化画上等号。确切地说,如果没有了瓷砖画,葡萄牙文化也就显得黯然无光。瓷砖画是葡萄牙自身独立发展出来的艺术形式,假设没有受到青花瓷的影响,也必然会发展出另一种与众不同的表现形式。所以,我们不能过分夸大青花瓷对葡萄牙瓷砖艺术的影响,得出“没有青花瓷的传入,就没有辉煌的葡萄牙瓷砖艺术”这种错误结论。

[1]高岳.青花瓷的两百年:中葡文化交流的历史流程[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3,(1):47-49.

[2]周颖.明代青花瓷西传的历程:以澳门为中心[J].海交史研究,2010,(2):46-59.

[3]孟舒.葡萄牙公共空间的瓷砖艺术[J].艺术百家,2011,(4):212-218.

[4]若泽·梅科.葡萄牙瓷砖壁画艺术[M].姚越秀,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6.

猜你喜欢
青花瓷瓷砖葡萄牙
青花瓷,拍卖界的传奇
葡萄牙KOI餐厅
The Hardest Language
Dekorami瓷砖系列:以静态时空讲述瓷砖的故事
葡萄牙Tua Valley解说中心
葡萄牙睡眠医学会
纯净的青花瓷
比大小招数多
铺瓷砖
青花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