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人本性要义

2018-02-06 19:00宋艳芳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本性仁爱文明

宋艳芳

(中共太原市迎泽区委党校,山西 太原 030000)

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主要内容有:山水林田湖草是有机的整体,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也能产生经济效益,生态兴则文明兴,良好生态环境是民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严格的制度和法律来保障生态环境,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这些内容主要阐明了自然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中国生态建设与全球生态建设的关系。在所有关系中,“人”贯穿始终,“人”是主体,“人”既是其出发点又是落脚点,所以,“人本性”是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核心特征,其人本性的传统文化基础是“仁爱”精神和“民本”思想。

一、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人本性的基本内涵

(一)生态文明建设“为了人”的理念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迅速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状况,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我国把发展的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一方面我国经济快速发展,GDP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另一方面,由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导致环境保护不力、生态环境破坏,人民对保护生态环境的呼声越来越高。在这种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回应民众呼声,转变发展思路,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前提下,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充分凸显出来。习近平同志指出:纵观世界发展史,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二)生态文明建设“依靠人”的理念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生态文明建设也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倡导推广绿色消费。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应该做践行者、推动者。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强化公民环境意识,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在政府主导下、全民参与的一项事业,人民群众首先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不仅仅是环保部门的事情,也是每一个人的事情,只有人人都重视起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形成合力,碧水蓝天的优美环境才能尽快从记忆变为现实,才能实现全面小康。

(三)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由人共享”的理念

生态文明建设为了人、依靠人,发展成果当然由人来共享。目前我国生态环境治理取得不少成效,人民群众普遍反映蓝天白云比过去多了,切实感受到了环境的改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可以改善人居环境,它还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推动力,最终会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为人民带来经济红利。生态文明建设是建成全面小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小康的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这就意味着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要惠及群体人民,尤其是贫困地区、环境破坏比较严重地区的人民。生态环境的好转不仅当代人获益,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总之,生态文明建设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提升了百姓生活品质,推动更多新经济红利惠及当代百姓,也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二、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人本性要义的传统文化基础

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中的人本性要义,一方面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所在,另一方面,也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养分,把仁爱、民本思想等作为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文化渊源。

(一)关于仁爱思想

仁爱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精髓,代表孔子思想的《论语》中有关仁的表述非常多,如:“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第十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第十二》),“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阳货第十七》),“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阳货第十七》)。孔子认为,“仁爱”是我们生之为人的最主要特征,在接人待物时候,人应该秉持“爱”的态度,这个爱首先是“爱己”,还要“及人”,要爱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亲戚朋友、邻里乡亲等其他人,要“己欲利而利人,己欲达而达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孔子的仁爱思想主要在讲人与人应该以“爱”的原则相处,但其也透露出人对待万物也要有仁爱之心,希望万物生生不息,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中华传统文化,其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人本性要义就是吸收借鉴儒家仁爱思想、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观也是必然。

(二)关于民本思想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源远流长,早在殷商之际就出现了民本思想的萌芽,《尚书·夏书·五子之歌》提到“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春秋战国时期是传统民本思想的形成和成熟时期,后世的民本思想由此发展而来,周公在总结商朝灭亡的教训时提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尚书·大禹谟》),强调只有实行德政,才能得到百姓的长久拥护;孔子强调君主“为政以德”;孟子进而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见解;荀子的民本思想吸收了前两位的重要内容,又有所发展,《荀子·王制》提出:“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吸收了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强调法治,“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其根本目的就在于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综上所述,人本性是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基本预设,是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立论前提。生态文明建设为了人,生态文明建设依靠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由人共享,这些构成了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人本性基本内涵。与此同时,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中对人的重视,与儒家的“仁爱”观念以及“民本”思想有着很大的相容性。

猜你喜欢
本性仁爱文明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保持本性方能异彩纷呈
仁爱篇(上)为人撑伞
对不文明说“不”
仁爱来到我身边
文明歌
羊质虎皮
Unit 2 Topic 3 of Book 3 (仁爱版)教案设计
本性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