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朝军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重庆 401331)
为了增强地区的产业竞争力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积极地制定产业政策培育和扶持产业集群的发展。但是,由于受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管理体制等方面因素的约束,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产业集群的产业领域、发展规模、产生激励、运行机制、发展阶段和组织结构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重点地区高科技产业集群的顺利发展,本文将对世界上有代表性的国家的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进行比较和分析,并对我国部分地区的产业集群现象进行探讨。
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高新技术的发展,都是从一些独具产业特色的地区形成高技术地方集聚成群的现象,如美国的硅谷、英国的剑桥、德州的奥斯汀,日本的筑波和印度的班加罗尔等高技术集群,都为各个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和高新技术的传播树立了典范。
美国硅谷地区是目前世界上最具创新能力的高技术产业集群,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中部,这里孕育了一大批如亚马逊、Intel、Cisco和Digital等久负盛名的高科技公司,集聚着一大批如微饮、网景、雅虎、瑞森、IBM等世界知名企业。1951年,世界上第一个大学科技园——斯坦福研究园诞生,后来被人们称作“硅谷”发源地。硅谷中除了斯坦福大学之外,还有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圣克克拉大学以及相关研究机构,以斯坦福为代表的高校及科研机构与当地的产业界合作开展大量的科研项目,为硅谷高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撑。在20世纪60年代,硅谷借助美国国防部采购基金的专项支持,成立了微电子公司,60年代后期发展成为航天工业和电子工业中心。到了70年代又发展半导体技术,使得半导体工业成为硅谷经济中最大的一部分,同时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建立社会融资网络,完善了自我支持的金融系统。到了80-90年代,随之信息产业和软件产业的兴起,计算机工业一跃成为该地区最重要的基础产业,软件产业又进一步取代硬件制造业成为推动硅谷发展的主要力量。目前,美国成立的100家最大的科技型企业中,硅谷拥有三分之一,每年对外出口的电子产品都超过美国电子产品出口额的30%。
从硅谷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它的发展主要是充分利用了本地资源,建立了特色鲜明的区域创新网络,通过人才、资金和技术在本地的良性互动,使得该地区的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能够协调发展,最终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知识经济的发源地。另外,该地区所成立的大量的风险投资公司与完善的金融体系,以及大量的正式和非正式的行业协会也对硅谷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被誉为“欧洲硅谷”的英国剑桥工业园区,是模仿美国硅谷的发展模式建立起来的高科技园区,但它所走过的道路又和美国硅谷不尽相同。1969年,英国政府呼吁大学和工业界进行联合,鼓励双方的产学研合作,剑桥大学便开始筹备建立剑桥工业园。园区建成之后,在20世纪70—80年代初期得到高速发展,但是由于90年代末期英国经济的衰退,剑桥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从1993年开始,剑桥工业园带动周边地区再次出现增长的势头。到了2000年,剑桥地区就产生和聚集了1200家高新技术公司,从业人数超过35000人,年贸易额达40亿英镑。
该地区充分利用剑桥大学在物理学、生物科学和信息科学等领域的人才优势,集中了大量的高技术公司,其中50%以上的高技术公司与剑桥大学保持着紧密的联系,进行人才与技术资源等多方面的合作,主要从事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电子元件与科学仪器设备的研发与生产,同时还发展生物医药、能源化工和空间技术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像美国硅谷一样,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剑桥工业园吸引了一大批包括诺基亚、甲骨文、施乐公司、微软和日立等大型跨国公司的研究基地和研究所。
从剑桥工业园取得成功的发展经验可以总结出:首先,剑桥大学在园区的发展壮大过程中功不可没,为园区的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等多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次,比较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也为园区内广大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再次,健全的劳动力市场和人事制度也为园区内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另外,配套的专业化服务机构也为园区内企业的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班加罗尔是位于印度南部卡纳塔克邦的首府,20世纪90年代初,印度政府制订了重点开发计算机软件领域的宏观规划,1991年在班加罗尔地区建立了印度第一个计算机软件技术园区,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经过了短短20年的发展,班加罗尔从一个人口500万普通城市,发展成为印度软件产业集聚地,全球第五大信息科技中心和世界十大硅谷之一,这里汇集了 CISCO、IBM、Motorola、微软、英特尔、惠普、康柏、西门子等世界上著名的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和产业基地,吸引了大量留学归国的高素质软件开发人才。截至2008年,印度软件业的产值达到870亿美元左右,其中出口占500亿美元,印度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软件国。
印度的班加罗尔(Bnagalore)是世界上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中成功的范例,其迅速崛起的原因主要在于:第一,由于印度政府和卡纳塔克邦地方政府大力支持,实施优惠的税收和财政政策,创造了优越的创业环境,才能吸引和留住高科技人才来此创业。第二,该地区拥有完善的有关信息技术教育培训体系,汇集了大量优秀的技术和管理研究机构,为该地区信息产业的发展输送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第三,该地区实施严格的质量管理,采用美国的软件产业质量管理体系和标准,使得该地区大多数的软件公司都通过了IS09000国际质量认证,赢得了国际社会的一致好评,为该地区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扫清了障碍。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国内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而且日本的高科技中小企业始终把科技创新视作企业的生命,将科技创新作为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的最主要手段。截至2012年,日本国内的企业数量大约有386万家,而科技型中小企业就有380万家,占比98.4%,就业人数占到总就业人数的70%以上。在日本的高科技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筑波科学城的建设和发展备受关注,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初具规模,其科技进步对日本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自90年代,日本政府开始推出新的“科技政策大纲”,将高科技产业列为发展重点,并且实施财政补贴、税收减免和信贷优惠等行政和经济手段,大力扶持广大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和发展,重点对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领域的产业实施优惠税制与资产折旧补贴制度,对重点产业领域的企业所进行的技术研发活动给予资金补助。
日本的高科技产业集群从整体上来看,属于资本与技术结合型的产业集群,其特点主要有:第一,日本的高科技产业集群是以创新性高技术企业为主体,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和产品为内容,以创新型创新网络和商业运行为依托的创新模式。第二,在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以高科技服务中介机构为枢纽,通过中介服务机构的有效运作,促使集群内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广大的高科技企业间的技术转移和最新专利的转让活动顺利开展,从而为新技术在产品研发和生产过程中的及时运用提供保障。第三,注重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引进与合理流动,打造了一支高水平的技术研发队伍,有效促进了高科技产业集群内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研发、试制以及技术转移,为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提供专业化的人才保障。
我国产业集群的出现历史比较久远,以江西景德镇的陶瓷产业为代表的产业集群已经发展了1400余年,但是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的有序发展主要是从改革开放之后才开始。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我国东南沿海省市的对外开放,广东省的深圳、珠海、广州、中山、东莞等地利用优惠政策吸引大量的创业者进行创业投资,逐渐形成了一些专业品镇,如中山市古镇的灯饰集群、东莞市虎门镇的服装业集群等等。浙江的一些地区自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制后,开始创办家庭工业,迅速崛起了一大批以产业集群为特征的专业品镇,如温州苍南县金乡镇的标牌集群、永嘉县桥头镇的纽扣集群、瑞安市场桥镇的羊毛衫集群、乐清市柳市镇的低压电器集群、诸暨大唐镇的袜业集群、杭州的女装集群等等。与此同时,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激励下,一批科研人员和高校教师纷纷走出单位,在一些高校与科研单位周围地区创办高科技企业,形成了一些高技术产业集群,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北京的中关村IT产业集群,依靠地区得天独厚的知识和人力资本优势,利用地区特有的产业政策,高科技产业发展势头非常迅猛。
20世纪80年代初,在中央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广东省在吸引外资方面,借助特殊的区位优势,采取灵活的措施在全国率先走出了改革开放的第一步。首先利用各种关系所形成的社会网络,吸引香港、台湾的直接投资,发展外向型加工制造业,经过几年的实践迅速成为全国出口加工和转口贸易的重要基地,同时吸引北大方正、联想公司等国内著名的企业建立生产加工基地,形成了初步的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集群。90年代之后,广东的产业集群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深圳市形成了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集群,2003年产值为2953亿元,占全省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的52.2%。在佛山顺德区容桂镇,从生产小家电开始,逐步发展成为广东省最大的电器机械生产基地。东莞市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为主要特征的产业集群,中山市形成了各个城镇风格不同的产业集群,比如古镇形成以灯饰为主打产业的产业集群,成为国内最大的灯饰生产基地和销售市场,小榄镇以小五金制品及音响设备名扬省内外。大涌镇的红木家具、沙溪镇的休闲服装等等,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另外,云浮市的石材、潮阳的服装和化妆品、汕头的玩具、茂名的竹编等也形成了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很快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形式。
从广东省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来看,主要可分为两种形式:外资拉动型和内源驱动型。外资拉动型的产业集群虽然发展势头迅猛,经济效益明显,但是缺点在于产品的核心技术掌握在外商手中,本地企业员工只是负责零配件的生产和简单的安装调配,而不是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生产者角色,外商无法与本地企业员工形成真正的融合,集群创新的优势不够明显。内源驱动型主要是依靠低成本的劳动力所从事的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该类产业集群所生产的产品虽然工艺考究、门类齐全、经济实用,但是由于进行的是简单的重复性生产,企业缺乏高素质人才,科研力量不足,缺乏创新效率,市场竞争力不够。
浙江省产业集群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发展的,主要依靠民间力量,在市场机制的运作之下逐步发展而成的。产业集群是浙江经济的特色和重要支撑,在浙江经济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浙江产业集群所创造的工业总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超过53.4%。浙江省的产业集群是以中小企业和传统产业为主的,其主要经营模式为“专业市场+工厂”,其组织形式主要以特色工业园区为主。经过近三十年的快速发展,全省的产业集群数量庞大,据有关部门专项调查,根据浙江省经信委调查统计,截至2008年底,全省销售收入在1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共有312个,全年实现销售收入2.81万亿元,从业人员831万人,分别占全省的54%和56%。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特色经济已成为浙江工业经济的主体,浙江的许多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全国著名的生产基地。比如,乐清柳市的低压电器集群,其产量和销量以及市场占有率多年来位居全国第一;诸暨大唐的袜业集群在2008年生产袜子数量超过130亿双,产量占到全国的65%,工业产值达到330亿元;嵊州的领带集群,生产企业超过1100家,年生产领带3亿多条,产值100多亿元,产量占到全国的80%;苍南铝制徽章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45%;温州打火机的年产量占到全球的70%等等。
浙江省产业集群的主体产业是轻纺和机械等传统产业,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以民营企业占绝大多数,导致绝大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的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不够,缺乏创新性人才,企业的研发力量薄弱,研发投入不足,甚至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研发部门,所以浙江的产业集群要想做大做强,达到世界一流水准,还必须在自主创新方面再下功夫。
自从1980年10月中关村诞生了第一家高技术企业——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开始,在第一批创业者的推动下,中关村出现了一大批高科技民营企业群,到了1984年,北京中关村的各种高科技开发公司达到40余家,年营业额达到1800多万元。到了1987年,中关村地区的各类科技型企业迅速增长到148家,技工贸总收入达到9亿多元,中关村一条街发展成为较大的电子元件和信息产业技术市场。1988年北京在海淀区划出了以中关村地区为中心的一百平方公里左右的区域,建立外向型、开放型的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
1994年和1999年,国家科委批准对中关村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进行两次大的调整,形成了“一区五园”的格局,同时更名为“中关村科技园区”。2005年,国务院根据中关村的发展情况继续出台调整措施,于2012年对中关村园区进行新的调整,最终形成了“一区十六园”的跨行政区的高端产业功能区。截至2017年底,中关村科技园区规划面积为488平方公里,由核心区、发展区和辐射区三个功能区组成,区内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万家,总收入超过2万亿元人民币,中关村每年技术交易额占北京市的40%以上,其中信息产业、科研业和金融业三大产业的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5%以上,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高技术产业集群示范区,走出了以科技、教育与经济相结合的创新体制,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推进技术革命的一面旗帜。
广东主要是依靠外商直接投资而发展的外向型加工业集群,浙江主要是依靠本地企业家的创业精神和本地传统产业发展起来的特色品产业集群,而北京中关村则是依托密集的国家高科技资源形成的高科技产业集群。除了北京中关村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等少量产业集群外,其他地区的产业集群多数都是在农村与小城镇兴起的,而且基本上是由非公有制的中小企业组成。虽然全国各地的产业集群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全国大多数地方的产业集群规模较小,档次偏低,主要生产与居民日常生活有关的消费品,而高科技产业集群数量不多。另外,因企业集聚而形成的产业集群,其外部经济性不够明显,产业链向下游企业的合作不够紧密,集聚效应不明显。再者,产业集群的一个重要优势在于可以利用集群的优势进行集群创新,可以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在集群内进行分工合作,充分发挥中小企业机制灵活的优势和企业集群所产生的外部规模经济的效应,来推动企业的快速成长。但是目前多数企业对集群创新的创新机理和运行过程认识不清,无法利用集群的优势进行技术创新活动,因此,对于集群创新的机理和创新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将是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和学术界以及企业界今后所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