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江苏省扬州市总工会 高云 郝明然
江苏省扬州市总工会紧扣“发展所需、职工所急、工会所能”思路,出台“123”实事工程三年(2018年—2020年)行动计划,在全市范围内实现帮扶困难职工1000户以上,劳模创新工作室 200家,义工教授200人,“爱心驿站”200家以上,新增非公企业、新产业、新业态工会组织200家以上,工资集体协商2万家,爱心母婴室300家。全市各级工会集中力量、群策群力,努力推动工会实事项目广覆盖、高标准、出成效。
市总工会把“123”实事工程作为深化改革、优化作风的重要举措,先后召开“123”实事工程协调会、推进会,统一思想,明确目标,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各项实事,使工会为职工办实事好事成为常态、形成长效。
明确任务表。结合各单位实际,确定年度目标任务,将七大实事项目细化量化分解到各县(市、区)、功能区和市直产业工会,并明确市总牵头部门跟踪服务指导,各责任单位主要负责人亲自过问,各相关职能部门密切协作配合,形成领导有力、上下联动、运转高效的工作格局。
用好指挥棒。发挥考核导向激励作用,把“123”实事工程落实情况作为对各责任部门、单位全年工作考核的关键指标,未完成任务指标的单位取消当年评优资格,力促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各责任单位认真制定实施方案,按计划、分步骤实施“123”实事项目,顺利完成阶段性目标任务。
市总工会在推进实事工程过程中采用“三常”模式,坚持边总结、边指导、边探索,不断提升责任单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常查。紧抓序时进度,每月督查项目完成情况,各责任部室附上证明材料,提供项目简介和进度照片,进展情况在市总网站公示,在主席办公会上通报。对未达序时或工作不力单位,要求分析原因并整改。
常看。每季度组织一次“123”实事工程现场观摩,检验活动成效,推动成果交流。目前已集中对宝应、高邮两地实事工程进展情况进行观摩,各责任单位边看边议,主动询问职工的想法意见,在交流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对进一步提升实事项目质量提出建议。
常宣传。积极培植和发现各地推进“123”实事工程的经验做法,通过主流媒体和工会网站、微信、杂志等媒介进行宣传报道,发挥典型示范引领带动作用,不断扩大工会办实事社会影响。
市总工会始终坚持量质并举,速效并重,切实让职工看到实效、得到实惠。
精准发力。紧扣基层实际和职工需求,提供针对性、订单式服务。江都区镇工资集体协商指导员、谈判员全覆盖,宝应县成立全市首家荷乡集体协商指导工作室,“专兼职”“第三方”队伍直接指导、介入区域性协商。高邮、宝应成立县级义工教授队伍,市县联动服务基层。
因地制宜。各单位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实事推进各具特色。爱心母婴室通过“企业内设、片区辐射、双向服务”三条路径,一室多用举办女职工权益维护、家庭教育和健康知识讲座以及主题读书交流活动等。
放大效应。整合资源,多措并举,拓展工会实事发展空间和社会影响。以“争创新时代星级基层工会、争当新时代星级基层工会主席”为载体,加快电子商务、现代农业、生态观光等新产业、新业态工会组建。通过机关干部和劳模结对、互助互济、大病救助、职业招聘和技能培训等方式,帮扶服务困难职工。户外劳动者“爱心驿站”写入市政府“1号文件”,多方发力、多部门联动,为户外劳动者提供乘凉、饮水、热饭等贴心服务。发挥劳模创新工作室辐射引领作用,全国劳模、江苏油田职工田明创新工作室完成革新成果92项,获奖44项,为企业创效6000余万元,今年被省政府授予“江苏大工匠”荣誉称号。
市总工会将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立足工会实际创新工作方法,更加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在提高实事质量上下功夫,健全和完善实事项目评价机制,推动“123”实事工程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切实解决好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实际问题,真正将工会组织打造成广大职工遮风挡雨的“温馨之家”、充满爱心的“幸福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