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民生观”

2018-02-06 22:32
中国民政 2018年12期
关键词:公平正义民生总书记

◎ 邹 波

民生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也是当前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国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关心民生问题,格外重视民生事业,不仅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而且明确了解决民生问题的思路方法,为我们进一步做好民生工作、决胜全面小康提供了实践指南。习近平总书记的 “民生观”,其主要论点可概括为九个方面。

一、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直接体现。2018年4月28日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指出“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强调“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这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2012年11月15日,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7年10月18日,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要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2013年5月总书记在天津考察时首次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要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2015年5月27日在华东七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经济发展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2015年6月17日在贵州考察时,总书记首次提出“抓民生也是抓发展”,要“不断打通民生保障和经济发展相得益彰的路子”。2015年7月16日至18日在吉林调研时,总书记要求“全面把握发展和民生相互牵动、互为条件的关系,通过持续发展强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通过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创造更多有效需求”。

三、民生工作的思路是“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2012年12月15日,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这一思路,当时的表述是“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2013年、2014年连续二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均沿袭了这一提法。2015年10月29日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总书记将这一思路提升为“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强调要注重机会公平,着力保障基本民生。2017年10月18日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坚持了这一思路,提出“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四、民生工作的方法是“两抓”。2013年4月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指出,“抓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总书记2012年11月15日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用“十个更”来概括: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在二○一八年新年贺词中,总书记情深意切地称“我们伟大的发展成就由人民创造,应该由人民共享。我了解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是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养老、居住、环境等方面的事情,大家有许多收获,也有不少操心事、烦心事”。“最需要关心的人群”是指困难群众。2012年12月总书记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指出,“现在,我国大部分群众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出现了中等收入群体,也出现了高收入群体,但还存在大量低收入群众。真正要帮助的,还是低收入群众。平均数会掩盖差距。对各类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时刻把他们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关心他们的疾苦,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我国人民生活总体越来越好,但我们时刻都要想着那些生活中还有难处的群众”(《二〇一五年新年贺词》)。“新年之际,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二〇一七年新年贺词》)。

五、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加强制度建设。2013年11月12日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总书记指出“不论处在什么发展水平上,制度都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我们要通过创新制度安排,努力克服人为因素造成的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面镜子,审视我们各方面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哪里有不符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哪里就需要改革;哪个领域哪个环节问题突出,哪个领域哪个环节就是改革的重点”。2013年12月10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强调“要注重制度建设,花钱买制度而不是简单花钱买稳定,着力解决地区差异大、制度碎片化问题”。2014年1月28日在内蒙古自治区考察工作时,总书记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花钱,但单靠钱是堆不出来的,还要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六、改善民生要从实际出发,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2013年11月12日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我国社会历来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观念,要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尽量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事情做好,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2013年12月10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强调“政府主要是保基本,不要做过多过高的承诺,多做雪中送炭的重点民生工作。”“要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障民生的关系,既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加大保障民生力度,也不要脱离财力作难以兑现的承诺”(2015年10月29日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把重点放在兜底上,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公共服务”,“防止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要从实际出发,收入提高必须建立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上,福利水平提高必须建立在经济和财力可持续增长的基础上”(2015年12月18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1月28日在内蒙古自治区考察工作时,总书记要求“改善民生要从实际出发,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注重可持续性”。2016年2月3日在江西考察时,强调“要从实际出发,集中力量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织密扎牢托底的民生‘保障网’”。

七、打赢扶贫攻坚战。2012年12月总书记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2014年10月在首个“扶贫日”之际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贫困地区。全党全社会要继续共同努力,形成扶贫开发工作强大合力”。要“加大扶持力度,善于因地制宜,注重精准发力,充分发挥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能动作用,扎扎实实做好新形势下扶贫开发工作,推动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2015年5月27日在华东七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总书记要求“采取超常举措,拿出过硬办法,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用一套政策组合拳,确保在既定时间节点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要把扶贫攻坚抓紧抓准抓到位,坚持精准扶贫,倒排工期,算好明细账,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坚决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2015年3月8日参加全国人大广西代表团审议),“我们吹响了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号角,全党全国要勠力同心,着力补齐这块短板,确保农村所有贫困人口如期摆脱贫困”(《二〇一六年新年贺词》)。2017年1月24日,在与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小二台镇德胜村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座谈时,总书记强调“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做好这项工作,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下好‘精准’这盘棋,做到扶贫对象精准、扶贫产业精准、扶贫方式精准、扶贫成效精准。”

八、做民生工作要常怀忧民、爱民、惠民之心。郑板桥有一首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2012年12月总书记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讲,我们共产党人对人民群众的疾苦更要有这样的情怀,要有仁爱之心、关爱之心,更多关注困难群众,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生活水平。2014年1月28日在内蒙古自治区考察时,总书记强调“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要求“我们党员、干部都要有这样一个意识: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都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都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常怀忧民、爱民、惠民之心,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解决好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会稳定等民生问题,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2018年2月12日赴四川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时的讲话)

九、做民生工作要把转变工作作风和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结合起来。2013年3月5日,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落实好中央各项惠民政策,更多关注困难群众,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各级干部要转变工作作风,牢固树立群众观点,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发扬钉钉子的精神,把转变工作作风和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结合起来,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确保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和谐稳定。”2015年3月9日,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吉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民生工作离老百姓最近,同老百姓生活最密切。要持之以恒把民生工作抓好,发扬钉钉子精神,有坚持不懈的韧劲,推出的每件事都要一抓到底,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习近平总书记的“民生观”,具有鲜明的人民性、政治性和原则性,强烈的现实性、针对性和科学性。我们一定要加深对习近平总书记“民生观”的认识,加深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内涵的理解,以更大的勇气、更新的理念、更实的举措将民生工作全面有效推进,切实做到“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民生保障,像落实发展指标一样落实民生任务”(2014年12月在江苏考察时的讲话),坚实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本,筑牢中华儿女的梦想之基。

猜你喜欢
公平正义民生总书记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审判执行不停摆 公平正义不止步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选任好人民陪审员 让群众感受更多公平正义
坚持公平正义 增强裁判效果
让公平正义在“最后一公里”提速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