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昌佳
自湖南省长沙市2016年被确定为社区精神康复部省试点城市以来,省市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社区精神康复工作,按照“保基本、全覆盖、多层次、可持续”的目标,遵循“兜底保障、人文关怀、整合资源、专业服务”的原则,构建了“1+N”的社区精神康复联盟。
一方面,实施药物救助。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2006年在全国率先免费实行精神病人药物救助,已累计为精神疾病患者免费供药81.6万人次,发放救助药品6725.5万元。另一方面,实施住院救助。2006年开始推行重症精神病人住院救助,累计收治住院救助重症精神病人72.56万人次。免费药物救助和重症精神病人住院救助等举措,帮助精神病人家庭缓解了精神压力,减轻了经济负担,有效破解了重症精神病人被家庭关锁、肇事肇祸、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的难题。
2007年,长沙市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在全国率先以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形式,成立了长沙心翼精神康复会所,开展了人性化、职业化、社会化的精神康复服务。
创新康复模式。一是环境人性化。秉持包容、平等、进取的理念,将精神障碍患者称为会员,尊重会员的身份,培养会员的兴趣,挖掘会员的潜能,创设开放、宽松、积极的康复环境。二是工作模式职业化。设立“工作日”,让职员与会员如同事般并肩工作,为会员增强职业技能和社交技巧,帮助会员增强自信心。三是服务内容个性化。根据会员个性化需求,量身定做学习科目、活动形式,让会员轻松快乐康复。
打造服务团队。一是培育顾问服务团队。成立顾问委员会,为会所提供岗位、政策、资金、法律、场地等保障。二是培育康复服务团队。举办社区精神康复培训班,提高精神康复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三是培育家属服务团队。成立家属帮帮团,互相交流经验,形成自助互助小组,开展家庭探访服务。四是培育会员服务团队。注重会员互助、树立会员典型,让会员畅谈亲身经历,讲述康复故事,发挥榜样力量,为患者增强康复信心。
提升就业服务。一是强化就业培训,会所采取个性化授课方式,开展就业培训,帮助患者掌握一技之长。二是实行过渡引导,会所联系相关企业,为会员提供过渡性就业岗位,从康复治疗向就业逐步过渡,在过渡就业中巩固治疗成果。三是创立就业基地,在13家企事业单位成立会所就业基地,累计实现辅助就业55人,过渡就业129人,独立就业179人,小组就业147人。
推行类家庭康复。依托卫生、康复机构,在机构内部由医生、护士、社工师、教师、代家长等专业工作团队组建类家庭,让精神障碍人士分批次接受购物、娱乐、家务劳动类家庭康复服务。同时,还可以在像家一样轻松、自由的环境中接受机构提供的用药指导、职业发展等专业康复服务。
以会所联盟为阵地。大力推行“会所模式”,按照市本级1家,城区至少1家的工作思路,先后建成“1+6”的长沙精神康复联盟。各会所既能实行标准化的工作模式,采用统一的内部架构和运行机制,又能结合实际,以会员需求为导向,设计特色服务项目,形成科学布点、齐头并进的良好发展局面。
以业务指导为支撑。注重统一运行模式,以长沙心翼会所为样板,通过定期培训、现场督察、评估回访等方式,对各精神康复机构统一开展业务指导。同时,长沙市精神病医院定期安排医护人员到社区巡诊,提供便捷、及时、专业的技术指导,解决社区精神康复机构的业务技术难题。
以购买服务为保障。会所采取政府无偿提供阵地,社会组织专业运营,民政、残联给予资助的方式建立,将社区精神康复会所纳入福彩公益金购买服务范围,市区两级给予一次性20万元/所的建设补助和每年20万元的运行补助,同时由残联纳入残疾人托养补助范围内,为精神康复机构的常态化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