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 理
四川省成都市民政系统牢固树立“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理念,认真研究新时代民政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课题,深化改革创新、主动破解难题、积极探索实践,在服务全局中推动全市民政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一是推进养老服务“放管服”改革。印发成都市养老服务业发展规划和养老设施布局规划,会同国土、消防等5个部门出台加强养老机构许可和管理工作政策,解决长期制约养老机构发展的产权、规划、消防等问题,进一步激发了民营资本投资活力。2017年全市新增许可养老机构106家,新增筹建床位1.4万张,带动投资约21亿元。
二是深化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市级层面出台改革试点方案,在全市推行7项改革任务,在重点打造的11个示范区(市)县推行“7+7+N”项改革任务。打造舒心便利的15分钟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圈。全市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达2414个,社区养老院达139个,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达150个,基本形成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选择的多层次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
三是探索养老服务发展新模式。推行“互联网+”养老服务,支持社会资本搭建20个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立集老年人数据、养老服务需求、养老服务设施于一体的养老“关爱地图”,强化呼叫接入受理、基础数据统计、服务供需对接、老年健康管理、养老服务监管、老年电子商务等功能,服务老年人约40万人。立足于解决城乡养老服务发展不平衡问题,探索农村地区“一中心、多站点、重巡访”养老模式。
一是建成全市优抚对象服务体系。在2017年“八一”前全市建立22个服务中心、375个服务站、4336个服务点、4456个展示墙及光荣榜,加大政策宣传、技能培训、帮扶解困等工作力度。
二是持续推进社区综合减灾标准化建设工程。在全国率先出台社区(村)综合减灾公共信息标志、自然灾害基本生活救助服务规范、救灾物资储备管理规范等减灾救灾系列标准,实施社区综合减灾标准化建设工程。制定成都市综合防灾减灾“十三五”规划、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指导意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等制度。建成综合减灾标准化社区累计达623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达49个。
三是不断缩小救助标准差距,提升保障水平。在全面消除城乡低保差距基础上,2017年打破圈层结构,缩小区域之间保障差距,全市按“中心城区+近郊区”确定为两个低保标准,中心城区630元、郊区560元,平均增长21.4%。进一步完善临时救助制度,将救助对象扩大到持有成都市居住证的人员及其家庭,年最高救助标准提高到2万元。2017年支出临时救助资金4559.6万元,救助困难群众4万人次。
一是坚持高位布局创新社区发展治理。成都市在全国率先设立市委和区(市)县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统筹指导和协调推进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工作。召开全市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大会,出台深入推进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的意见。
二是突出项目驱动引领社会组织培育发展。通过购买服务、公益创投、扶持补助等形式,支持社会组织和社工机构参与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将购买社会组织服务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定期梳理发布政府购买服务事项及具备承接服务能力的社会组织名录,近两年全市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金额超过3亿元。
三是引进社会组织监督惠民政策落实。将社会组织开展惠民殡葬和低保监督作为社会组织扶持发展专项基金的定向扶持项目,安排95万元扶持资金。邀请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积极申报,通过专家公开评审确定社会组织。社会组织通过查阅低保档案、检查救助台账、开展入户走访等方式,对全市所有区(市)县的监督全覆盖。通过第三方监督,进一步加强了惠民殡葬和低保工作的规范管理,提高了低保工作精准性和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