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博
“健康中国2030”是中国特色民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和形成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等改革政策,都离不开金融体系的资本、管理服务和制度创新的协调与支持。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了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基本要求,医疗金融作为我国新兴金融工具,在深入参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面有着明确的职能担当和广阔的业务空间,应深度融合医改重点任务,不断提升公私合营水平及医疗全产业供给效率,创新养老和医疗保障模式,改善医疗领域治理能力,把医疗金融作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战略性支点。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呈现出多元化和多层次化趋势。尽管国家财政对于医疗服务的投入在持续增长,但相对于人民群众多元发展的医疗服务需求而言依然有限。医疗金融机构以支持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参与公立医疗机构改制、配合公立医院疏解和扶持开办基层诊所为重点,促进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加大医疗服务领域开放力度,引导社会资本有序进入医疗卫生服务市场,为提高基本医疗服务的供给能力和资源配置效率贡献力量。
放宽医疗机构的融资担保条件,允许提高医疗机构融贷款能力。适当拓宽各类医疗机构项目担保物范围,允许公办医疗机构以划拨用地和所有固定资产办理抵押贷款,社会办医疗机构以使用有偿取得的非医卫慈善用地和产权明晰的房产能办理抵押贷款,允许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大型医疗设备、高价值医用设施作为债务融资的抵押物。
创新金融支持方式,为公立医疗机构疏解提供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把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打包为PPP项目,医疗金融为项目建设提供“投资、贷款、债券、租赁、证券”等综合金融服务,并联合其他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开展银团贷款、委托贷款等融资业务。借鉴美国等国家公共设施资本证券化融资办法,把公立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信贷项目打包,将信贷资产信托给受托机构,由受托机构以资产支持证券的形式向投资机构发行受益证券,实现政策性信贷的有序回款和风险隔离。
优先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鼓励医疗金融机构以贷款融资方式支持有实力的企业、慈善机构、基金会、商业保险机构等社会力量投资兴建非营利性医院。各类医疗金融机构放宽担保抵押限制,允许非营利性社会办医项目以所承担的基本医疗职能测算未来的收入现金流及政府购买服务规模,并以此为担保进行贷款融资。通过推动社会办机构成规模、上水平发展,特别是着重发展公立医疗机构覆盖不到的稀缺医疗、高端医疗、特色医疗,更好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实现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倒逼医疗资源更加公平、合理、高效分布的改革初衷。
借鉴各国医保管理公私合作服务供给的PPP经验,鼓励金融机构利用管理服务优势积极参与医保经办服务,提升医保经办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一方面,进一步扩大医疗保险经办服务改革,将商业机构能够承办的交给市场去运作,将市场无法解决的以及监管任务交给政府;另一方面,推动保险机构顺应医保改革方向深度参与经办管理服务,更好地完善政府和保险机构的合作机制,探索在更大范围内推行社会补充医疗保障以及在更多地区通过服务外包形式经办基本医保。同时,要促进商业保险经办医保业务不断向标准化、规范化发展,以更好地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
发展多层次医保体系,满足经济特征群体多层次的需求结构,是主要发达国家提升国民健康费用筹资水平的共同选择。一方面,要继续编密织牢“全民医保”安全网,彻底消除保障空白点,逐步提高报销水平,扩大政策内报销范围。同时,扩大医疗费用分担路径,积极引导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护理险的发展,以满足广大群众多元化的医疗保障需求。
充分发挥商业健康保险对医疗卫生体系改革的建设性作用。从各国医疗保险制度发展及其功能定位来看,商业健康保险不仅承担了医疗费用分担功能,同时也是医疗卫生体系服务能力建设的重要推动者。发挥好金融机构第三方支付责任人功能,依托专业化的费用控制管理能力,有效审查诱导需求和其他不规范费用支出,倒逼医疗机构改善医疗服务供给方式,促进公立医院理顺费用补充机制,破除医药养医和过度医疗养医。
加强商业健康保险与基本医保之间的衔接管理。坚持商业健康保险“姓保”的基本原则,保费资金主要用于补贴基本医保封顶线以上、起付线以下费用以及分担个人自付段部分费用,同时可以根据基金负担能力和参保者需要,适当拓展报销目录,提供更加丰富的定点机构、诊疗项目和药品选择。加强不同补充医疗项目间的协调衔接,建立个人健康保险清单,促进形成保障合力,避免个人过度保障或者重复保障。
加强商业健康险机构专业化基础能力建设。放宽政策限制,支持健康保险公司建设国民健康大数据库,对不同地区、不同出生年份、不同性别的人疾病谱系、发病率以及主要疾病平均医疗费用进行统计和公布,便于补充医疗进行精算评价,促进产品的科学化设计和精细化定价。
面对日趋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和日益增多的老龄失能群体,我国明确了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的改革方向。从国际经验来看,商业保险机构及相关金融产品开发是多层次护理保障体系构建中的重要一环。通过不断丰富商业护理保险产品,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开发与社会护理保险和高龄护理补贴相衔接的护理险产品,针对不同年龄、生活习惯、健康水平的老年人细分群体精细化产品设计,建立起多方共同参与的责任分担机制,使高龄老人、失能老人能够实现老有所依。在现在现金给付的产品基础上,要加强产品设计与服务的关联性,积极发展实物给付型、服务供给型和费用报销型的护理险种,实现护理险产品和护理服务的一体化供给。
在护理资金使用方面,除向传统的公立养老服务机构购买服务外,要更多向民间机构、社区互助组织倾斜,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老年护理服务供给,同时鼓励发挥中国传统家庭照料作用,对于由家庭成员提供失能老人护理服务的人员,建立起直接对个人的补助机制。
行政管理色彩浓重、缺乏市场竞争是导致各类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体验不佳的重要原因。同时,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累计结存过万亿元,而长期以来以银行约定存款方式运营,导致了资金管理效率不高。医疗金融机构在面向医疗机构和医保基金提供服务过程中,可以逐步延伸管理模式和金融支持,改善公立医疗机构治理能力和医保基金管理水平。
以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为契机,支持和帮助公立医疗服务机构建立理事会等现代治理结构,促进医疗机构做好自身管理,创新管理服务和管理运行方式,提高医疗服务生产和分配效率,更好地满足基本公共服务任务和患者需要,积极提高资产保值增值能力,增加合理收入,改善财务情况。同时,医疗金融机构在提供债务融资过程中,通过派驻管理人员进驻项目管理团队,并建立起较为规范的管理流程,使医疗金融机构好的管理经验或者公开合作、或者潜移默化的移植入公立医院,不断加强公立医院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建设,推动公立医院的专业化和科学化管理。
我国医保筹资实行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医保基金关系到整个医疗保险制度的正常运转和每个参保人的切身利益,因此,不仅要做到医保资金的合理收支,还需要利用好医保结余资金,以更好地增强制度的长期抗风险能力,维护参保人的利益。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改进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既是为医疗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改善医疗保险结余资金使用效率提供了政策空间。
要积极发挥医疗金融机构在资金管理方面的经验,配合人社部门合理精算医保基金收支结构,提高基金管理水平。在留有一定的结余量以应对医保基金支付的风险之外,拓展资金支出范围。拓展资金使用途径,除目前门诊诊疗、购买处方药物等一般支出方向外,允许个人账户资金用于健康维持类投资。鼓励各健康险公司等医疗金融机构,开发适合参保职工的报销型、重大疾病类、残疾保障型、长期护理医疗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等医疗金融产品,进一步提升参保职工保障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