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宏伟
在增速换挡、结构调整的经济新常态下,新旧动能转换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变量之一。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既要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也要积极改造提升传统动能。2017年,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五大重点任务取得重要进展,主要表现在煤炭去产能、煤电去产能等方面做“减法”,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改造升级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方面做“加法”,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方面做“乘法”,有力推动了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新动能等“六新”经济的蓬勃发展。从2017年电力运行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正在提速。
2017年,我国创新发展持续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新兴服务业、创新研发行业等新兴行业保持较快增长态势,相应的新兴行业用电量持续快速增长,新动能逐步成为经济稳中向好的重要动力。
工业新旧动能转换持续推进。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较上年增长11.0%和13.4%,远远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6%的增速水平;医药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高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较上年增长12.4%、10.5%、11.8%、12.2%、10.6%和13.8%,分别高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约5.8、3.9、5.2、5.6、4.0和7.2个百分点。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其用电量亦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如具有代表性的医药制造业、通用及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电气电子设备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用电量分别较上年增长8.2%、10.3%、10.3%和7.6%,远远高于制造业5.8%的增速水平,增速较上年分别提高1.2、3.3、1.5和2.6个百分点,显示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的强劲发展势头。
新动能聚积的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2017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较上年增长8.0%,分别高出国内生产总值和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1.1和1.9个百分点,连续5年在三次产业中领跑,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8.8%,高出第二产业22.5个百分点。其中,驱动新动能发展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三大门类增加值较上年增长15.8%,远远高于第三产业增加值8.0%的增速水平;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中的战略性新兴服务业、科技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7.3%、14.4%和13.2%,较上年分别提高2.2、3.1和2.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中互联网信息服务行业、数据处理和存储服务行业、信息技术咨询服务行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42.9%、39.1%和35.4%,增幅远远高于第三产业整体水平。在服务业整体稳定较快增长和新兴服务业强势增长的大背景下,第三产业用电量继续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态势,新兴服务业用电量增长强势。2017年第三产业用电量增长10.7%,延续了2016年两位数的增长态势。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长14.6%,高出第三产业3.9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贵州、内蒙古等地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逐步建成和投入运行,有效带动了信息相关产业的用电量大幅增加,分类别来看,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增长12.2%,高出第三产业1.5个百分点,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长29.9%,远远高出第三产业19.2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用电量增长13.3%,高出第三产业2.6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城市公共交通需求快速增长、高速电气化铁路快速发展、电商零售业等新业态高速增长,相应的城市公共交通、电气化铁路、仓储业用电量分别增长25.5%、11.7%和13.3%,较第三产业分别高出高4.8、1.0和2.6个百分点;金融、房地产、商务及居民服务业增长11.5%,高出第三产业0.8个百分点,分类别来看,房地产业增长12.8%,高出第三产业2.1个百分点,租赁和商务服务、居民服务和其它服务业增长11.1%,高出第三产业0.4个百分点,显示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强劲的增长态势。
2017年,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全面发力,我国在培育和发展新动能的同时,通过多种方式支持技术改造促进传统产业升级,传统动能在改造提升作用下给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传统行业发展焕发新的蓬勃生机,相应的传统行业用电量增幅大幅提升,部分传统行业用电量增速由负转正,传统动能通过改造提升后正逐步成为经济稳中向好的又一重要动力。
资源类相关行业去产能成效超预期。2017年,钢铁、煤炭、煤电行业去产能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和成效,超额完成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煤炭行业1.5亿吨以上、钢铁行业5000万吨左右、煤电行业5000万千瓦”年度去产能目标任务,通过正确处理“供给与需求、减法与加法”的关系,在严格依法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释放优质产能,供给质量改善的同时产品价格得到大幅提升,企业生产效益大幅回升,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利润总额比上年增长2.9倍,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由同期亏损转为盈利,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增长27%,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20.5%,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1.8倍,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28.6%。在资源类相关行业去产能成效显著的背景下,其用电量亦呈现出明显好转的态势,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用电量增速纷纷由负转正,分别增长3.2%、18.7%和6.6%,分别较上年提高7.3、27.4和12.3个百分点;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用电量增长12.2%、1.3%和6.4%,分别较上年提高4.7、5.0和5.3个百分点,资源类相关行业去产能成效明显。
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成效显著。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传统产业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的作用下,传统制造业经营效益明显改善,运行质量进一步提升,制造业利润总额增长18.2%,较上年提高5.9个百分点,细分行业来看,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纺织服装服饰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和纸制品业、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利润分别增长17.5%、2.9%、6.9%、9.3%、36.2%、6.9%、40.9%和38.3%,较上年分别提高12.5、0.5、9.6、1.4、20.1、11.4、30.2和18.4个百分点。在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成效显著的背景下,其用电量增速较上年均有一定程度的回升,传统制造业好转的迹象明显,食品饮料和烟草制造业、纺织业、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制品和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用电量分别增长5.5%、6.2%、5.0%、9.1%、7.8%、5.0%、4.6%、9.2%和3.7%,较上年分别提高1.9、3.5、2.5、2.8、1.4、1.7、3.6、1.4和1.0个百分点,显示出纺织、造纸、服装、化工等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效果明显,通过技术改造手段顺利实现了旧动能催生新动能,形成新旧动能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当前,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新动能不断涌现,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稳中向好的重要支柱。但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六新”经济依然处于发展初期,对新旧动能转换的持续作用不稳定,还需进一步加大培育力度。从电力运行数据来看,电力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电力供需总体呈现宽松格局,但阶段性和局部性矛盾依然较为突出。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的主要问题有:煤电装机规模超规划预期增长,煤电产能过剩风险加大;电煤价格上涨等因素交织叠加,煤电企业经营困难加剧。
煤电装机规模超规划预期增长,煤电产能过剩风险加大。目前,煤电已成为继钢铁、煤炭之后第三大“去产能”行业,为有效防范和化解煤电产能过剩风险,国家在“十三五”规划和2017年年度工作计划中均对化解煤电产能过剩风险任务目标提出了明确要求。《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取消和推迟煤电建设项目1.5亿千瓦以上,到2020年,全国煤电装机规模力争控制在11亿千瓦以内。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防范化解煤电产能过剩风险,要求2017年淘汰、停建、缓建煤电产能5000万千瓦以上,其中淘汰落后机组500万千瓦,停建违规项目3800万千瓦,缓建700万千瓦以上。国家能源局在《2017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中将有效防范和化解煤电产能过剩风险列为重点任务,继续加大对现有落后煤电机组的淘汰力度,预计2017年淘汰规模400万千瓦以上,同时印发了《关于发布2020年煤电规划建设风险预警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火电项目核准建设工作的通知》等系列文件通知。2017年7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等16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防范化解煤电产能过剩风险的意见》,对有力有序有效推进防范化解煤电产能过剩风险工作做了重点部署。虽然针对防范煤电产能过剩风险采取了系列举措,初步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煤电建设速度依然不减,目前全国合规在建煤电项目约1.8亿千瓦。2017年底我国煤电装机规模已达到9.8亿千瓦,纳入规划及核准在建的煤电项目规模达3.5亿千瓦,如果这些煤电项目在“十三五”中后期陆续投产,2020年底煤电装机规模将达到13亿千瓦,远远超出《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的煤电装机规模控制在11亿千瓦以内的目标。
电煤价格上涨等因素交织叠加,煤电企业经营困难加剧。2017年以来,国家坚持煤炭去产能不动摇,通过出台有序释放安全高效先进产能、限制进口煤规模、鼓励煤电企业签订落实中长期合同、制定煤炭价格阶梯响应机制等系列举措来保持煤炭价格运行在合理区间,煤炭价格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全国电煤价格指数从1月份的528.54元/吨降至6月份的490.91元/吨。从煤炭供需两侧来看,受2017年水电汛期来水不足、夏季气温偏高等因素影响,煤炭需求增多;受内蒙古自治区70周年大庆限制煤炭生产、汽运集港煤改转铁路导致铁路运力再度紧张等因素影响,煤炭供给减少。在煤炭供需偏紧的大背景下,电煤价格从7月份开始反弹并持续高位运行,全国电煤价格指数从当年6月份的490.91元/吨一路升至12月份的536.19元/吨,导致电煤采购成本大幅提升,加上电力交易市场化改革促进电价降低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煤电企业成本快速上涨且短期内难以向外疏导,大部分煤电企业持续亏损。2017年10月,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迎峰度冬期间煤炭市场价格监管的通知》,要求做好煤炭市场价格监管工作,确保迎峰度冬期间煤炭市场价格基本稳定,但受供需偏紧影响,电煤价格难以快速回落,短期内煤电企业经营困难的现状依然难以改观。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如何顺利实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目标,积极培育新动能,改造升级旧动能,促进新旧动能转换是关键。电力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和“温度计”,亟须从“解决电力行业新矛盾,加快行业自身新旧动能转换步伐”和“建立电力大数据平台,通过数据透视新旧动能转换进程” 两个方面着力,为新时代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内生动力与决策支撑。
解决电力行业新矛盾,加快行业自身新旧动能转换步伐。一是加强“十三五”电力发展规划中期评估。2018年上半年启动电力行业“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对供应能力、电源结构、电网发展、综合调节能力、节能减排、民生用电保障、科技装备发展、电力体制改革8个方面进行全面评估,重点对化解煤电过剩产能等电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情况进行评估,对于明显超规划预期的煤电装机规模等约束性指标要进行合理调整,引导电力行业高质量发展。二是大力化解煤电过剩产能。在2017年煤电建设速度和规模得到有效控制的基础上,继续依法依规淘汰关停不符合要求的30万千瓦以下煤电机组(含燃煤自备机组)和严控新增产能规模,为实现“十三五”期间全国完成取消和推迟煤电建设项目约1.5亿千瓦,淘汰煤电落后产能2000万千瓦,煤电装机占比将降至约55%,2020年全国煤电装机规模控制在11亿千瓦以内等目标奠定坚实基础。三是保障电煤市场稳定供应。进入2018年以来,煤炭市场供需依然偏紧,市场价格波动仍然较大,电煤市场稳定供给面临较大压力,产运需三方亟须继续扎实推进煤炭中长期合同签订履行工作,通过支持企业自主签订合同、鼓励供需双方直购直销等方式保障电煤市场的稳定供应和价格平稳,防止电煤市场波动较大给电力行业新旧动能转换带来较大冲击。
建立电力大数据平台,通过数据透视新旧动能转换进程。一是依托智能电网搭建涵盖新经济的国家电力大数据平台。为及时反映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新动能“六新”的发展情况,为加快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决策参考,依托智能电网搭建涵盖智能数控机床制造、重大成套设备制造、特殊作业机器人制造、无人机制造、先进潜水器制造、铁路高端装备制造、互联网与现代信息技术、新技术与双创服务等“六新”活动的电力大数据平台。二是建立基于电力大数据的国家新旧动能转换监测预测预警决策支持系统。将大数据分析技术与电力经济深度融合,整合电力运行与宏观经济大数据平台,通过深度数据挖掘揭示电力运行与新旧动能转换之间的关联关系,建立新旧动能转换监测预测预警决策支持系统,进而通过电力运行数据进行实时监测预测预警,提前识别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的新情况与新问题。三是拓展新旧动能转换监测预测预警决策支持系统到省级及区县层面。在国家电力大数据平台和国家新旧动能转换监测预测预警决策支持系统的基础上,将区域差异性和区域协同发展理念纳入系统平台,构建省级及区县层面的电力大数据平台及基于电力大数据的新旧动能转换监测预测预警决策支持系统,为省级、区县通过电力运行数据透视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决策系统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