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风险治理的本土实践与启示
——以金属污染事件为例

2018-02-06 21:06周佳雯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舆情舆论胶囊

吴 涛 周佳雯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 教学研究部,上海 201204;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国际经贸学院,上海 201620)

社会风险治理的本土实践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借鉴意义。在全媒体社会的冲击下,金属污染等民生类社会风险事件与百姓切身利益休戚相关,若处理不当极易透过全媒体传播急剧扩散,造成大规模网络舆情。在全媒体社会背景下, 能否处理好金属污染这类民生类社会风险事件,不仅对公共事务和政府执政能力带来直接挑战,也对我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出了新要求。本文将以金属污染事件为社会风险治理本土实践的案例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当前全媒体社会与社会风险治理的特征分析,结合实地调研成果进行案例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经验得失与政策启示。

一、当前全媒体社会与社会风险治理的特征分析

从当前全媒体社会与社会风险治理的学界研究来看,全媒体社会之所以能够快速兴起发展,网络媒介的多样化与交互性是重要关键。[1]97-99民众可以同时使用各种网络媒介接收与传递信息,这不仅强化网络上信息传播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增强了网络舆论的影响力,使得舆情社会发展所需要素迅速累积,包括社会资本的增加以及公共理性的形成。整体来看,当前全媒体社会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征:

(一)信息交互形式的多样化与传播方式的全媒体化

信息交互形式的多样化与传播方式的全媒体化体现在使网络用户同时具有接受与传送双重角色,新闻内容可以随时传递给好友,也可以实时进行讨论,所有的信息接收与传递都在个人的人际网络内发生。传播内容的网络化也使得网络用户可以根据偏好来选择接受信息,不再受限于传统大众媒体的内容控制,这也改变了过去信息传播渠道单一的情况。在各类网络媒介的技术支持下,网络信息大部分来自用户创造内容,如各类意见、评论、信息或文章知识等。[2]172-175网络用户尽管也会浏览例如新华网、人民网等官方网络新闻内容,但是越来越多的用户把时间花在接触其他用户创造的信息上。他们会搜寻或观看自己关心的话题并且与信息发布者(无论是否认识)产生互动,而这样的信息交换方式更有利于用户扩展人际网络。在全媒体社会全时空渗透的社会语境中,网络媒介成为舆论放大器与民意扩音器,其对社会公共安全的影响力已远远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给新形势下的突发事件舆情社会风险管理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二)互联网线上线下的交错互动催生新的民主参与方式方法

互联网带来的影响不仅是传播环境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对使用者赋权进而促使社会结构发生变化。[3]95-99网络赋权是指通过网络使用而增加个人或群体支配他人的权力,在某些时候个人或群体甚至可以通过网络权力反制或抵抗与自身利益相违背的他种力量。网络除了具备传统大众媒体的信息传播功能外,更由于网络具有传播高效率、灵活、弹性等特质使得其成为重要的民意表达渠道与民权运动动员的有效工具。全媒体社会的发展得益于网络本身分权、匿名且灵活的特性,这也使得网络成为政府唯一无法完全垄断的传播媒介。在这种情况下民众获得公共信息的成本显著降低。实时的、丰富的网络信息大大提升了公民知情权。与此同时,网络用户还可以直接在网络上继续生产、传播信息,这是在过去由国家控制的媒体渠道内无法做到的。有学者认为,网络赋权使网络用户不再被动、单纯地浏览内容,有独立思想与行动能力的网民利用网络特质建置社群、凝聚力量,甚至以实际行动对抗公共权力。[4]全媒体舆论场的兴起,为民众参与政治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渠道。

(三)全媒体的舆论场成为影响公共政策制定和走向的重要力量

随着科技进步,网络使用已经不需要特殊技术,每个人都可以轻易学会使用网络媒介,而各种网络媒介的交互运用也为公民介入政治生活、参与政治过程提供了合法性新途径,网络媒介成为公民对公共事务发表意见以及交换信息的公共场域。而随着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与发展,公民们的时事评论能力也迅速提升,与此同时公民们通过网络平台参与公共决策的影响力也日渐显著。许多非直接利益相关的网络用户,他们参与公共事件讨论过程、主动传递信息或发表评论,主要原因在于对公共理性的认同,并且相信通过网络舆论的巨大影响力将有助于推动事态得到公平公正的处理。近年来,许多网络舆情事件的发展过程都体现了网络用户的分享主义与开源文化,公民通过网络公共领域传达公共理性。[5]59-62当前频发易发的舆情主要涉及民生类公共事件。例如,金属污染等危机事件能够通过网络媒体传播在极短时间内引起大量民众的热议与围观,给各级政府及其他相关主体带来巨大的舆论压力。但是网络公共领域同样可以更好地发挥采集民意、汇集民智、舆论监督的功能,可以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四)全媒体社会舆论易放大和异化社会矛盾与社会冲突

网络媒介改变了传统单向的传播模式。通过网络媒介,用户可以自行选择与决定接受哪些有兴趣的信息,而不再受限于对大众传媒的被动接收。网络用户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可以在网络空间中拥有自由言论权利,自由发表文章、意见及各类观点并且不用担心曲高和寡。当越来越多用户习惯于使用网络媒介发表意见,并且从中吸收不同立场对事物的批判评论,他们的身份便不再只是网络上围观事件的民众,而是由被动的受众转变为主动的公众,在网络上主动积极地参与公共事务讨论并且关心重大舆情发展,而更重要的变化是公民批判意识的兴起。通过对网络事件流行语的研究发现,网络用户喜爱使用关键词来描述网络事件,此种方式使事件迅速在网络社会流传并且进入大众媒介,从而成为全国公众关注话题。[6]全媒体社会中网络舆论极易放大和异化社会矛盾与社会冲突,也极易加剧党政机关所面临的公信力危机。

二、社会风险治理的本土实践:全媒体社会视野下的金属污染事件

该案例缘起于央视在《每周质量报告》栏目播出“胶囊里的秘密”,部分胶囊厂被曝光使用工业明胶制作药用胶囊,并出售给各大制药企业,而这些制药厂没能尽到对药品原料把关的责任,将这些毒胶囊制成各种重金属铬超标的胶囊产品。[7]L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名列其中,其生产的羚羊感冒胶囊所用药用胶囊含铬量被检出为4.44mg/kg,为国家标准2010版《中国药典》中规定含铬量上限2mg/kg的两倍多。节目播出后立即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成为公共舆论的关注热点。2012年4月15日至5月1日,涉及问题胶囊的舆情在半个月时间内持续发酵,新闻媒体不断跟踪调查爆料,在网络社区、论坛中引发持续热议。这一事件的舆情冲击与走势分析具有以下特点:

其一,持续时间长,媒体参与度广,社会影响大。从月中开始,到月底平息,历时半个月。

①主要门户网站、新闻网站专题置顶报道。新浪、搜狐、网易、腾讯等主要门户网站,新华网、人民网等主要新闻网站在4月15日央视刊播“胶囊里的秘密”后,立即以专题的形式报道问题胶囊事件。从事发至4月23日,相关的专题一直置顶新闻头条,热度持续不退。

②央视多次现场连线报道事件进展。从事发当天下午开始,央视直播连线的卫星车一直驻扎在L县,相关工作人员一直到4月23日才离开L县。央视著名新闻节目主持人白岩松、张泉灵等相继对问题胶囊新闻进展进行播报、点评。4月15日16时30分央视首次和在L县采访的记者李晶晶连线播报事件进展后,相关L县的报道和现场连线多达7次,内容涉及车辆频繁进入工厂内运输纸箱货物、对犯罪嫌疑人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对生产线和原料成品仓库进行查封、100批次成品胶囊的“铬”含量检测、对监管部门责任人问责等情况。

③媒体记者云集L县现场采访。据不完全统计,舆情爆发期间,赴L县采访的媒体记者共达52家、106人次。在L县采访的记者人数、媒体家数和舆情发展呈正相关关系。4月16日,22家媒体、33名记者就集中赶赴L县采访报道;4月16日之后虽逐渐减少,但始终保持一定的数量;直至5月1日,前来报道问题胶囊的媒体记者才全部撤离L县。

其二,热点转换速度快,新闻关注度高,应对难度大。问题胶囊舆情在半个月时间内热点多次切换,向上涉及到明胶产业,向下涉及到制药企业,消费终端涉及到广大病患,关注焦点始终在各个行业间游走。

①新闻热点涉及面广,转换频繁。根据舆情监测分析平台的分析,新闻主题关注度最集中的是“央视曝光质量门利好两家明胶公司”,新闻报道数量和传播流量值达到1082篇条,在整个新闻主题报道中排名第一。药企是此次新闻主题关注的焦点,“L药业等药企胶囊产品涉嫌铬超标被紧急叫停”“9家药企13个批次胶囊铬超标停售使用”“L药业官网被黑”等主题的新闻报道数量和传播流量值分别达到1013篇条、386篇条、211篇条,在整个新闻主题报道中排名第二、第四和第五位。

②涉及L县胶囊产业的舆论热点转换快,舆情应对难。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播出之后,16日涉及L县的舆论集中在“J华星胶丸厂在质量报告节目播出后的90分钟里出现了10余辆车辆频繁进入工厂内运输纸箱货物”;17日涉及L县的舆论集中在“J刑拘22人”;18日涉及L县的舆论集中在首批样品检测结果,“100批次中有33批样品重金属铬含量超标”;19日涉及L县的舆论集中在药监总局的问责通告;20日涉及L县的舆论集中在“涉及问题胶囊的企业增加至7家”“药监局局长停职接受检查”;24日涉及L县的舆论集中在“涉及问题胶囊的八家企业年产能达到225亿粒”“郑州水沟胶囊来自L县”“微博威胁央视人身安全问题”。热点的不断切换增加了舆情应对工作的难度,舆论引导被新闻热点洪流裹挟着前行,新闻通稿的刊发很多情况下只能是对前一两天热点问题的被动说明和解释,难以发挥明显有效的引导作用。

其三,舆情顺势发展,新媒体参与度低,未发生次生舆情。在此次舆情危机中,和其他处于舆情中心的地方相比,L县对整个舆论把握有度,对次生的热点新闻应对得当,没有酝酿发展成为次生的大舆论。

①整个舆论顺时顺势发展,没有出现反复。从整个事件的舆情信息总量看,由于舆论应对得当,信息的最大值出现在4月16日,之后呈现单边下跌现象,没有产生次生舆论把舆情热点推向新的高点。

②其他省市舆论应对不当,促使热点向外转移。4月15日在央视连线过程中河北衡水企业火灾、江西弋阳企业继续生产并拒绝央视采访等事件,4月16日河北省衡水市阜城县副县长李华一在央视“新闻1+1”连线时只讲成绩不讲责任的报道,这些在事件处置过程中不当的应对,使舆情的热点向外转移,适度减轻了对L县的舆论压力。

③有效应对针对胶囊产业的舆论热点。从不同阶段的舆情节点看,每一次新闻的报道热点针对L县胶囊产业的时候,L县县委宣传部都能及时作出反应,发出自己的声音,有效加强对舆论的引导。

④新媒体、自媒体参与度低。根据舆情采集系统的数据分析,论坛和博客等新兴媒体在舆情的膨胀发酵过程中参与度低,涉及问题胶囊的博客数量只有377篇条,占舆情总量的1.1%。境外媒体相关的报道只有4篇,基本没有参与事件的报道。

三、从社会风险治理的本土实践看金属污染事件的经验得失与借鉴意义

金属污染事件发生后,当地政府立刻启动应急预案,迅速成立工作机构,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通过主动发布信息、真诚沟通媒体、收集研判舆情,舆论逐步趋于理性和平静。

(一)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接到央视新闻频道《每周质量报告》即将播出问题胶囊内容的通知后,L县立刻启动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应急处置预案,并及时向上级市委宣传部汇报。舆情引导组第一时间制定了新闻应对工作方案,组建了媒体接待小组、新闻通稿小组、舆情监测小组、后勤保障小组,按照“导向正确、以人为本、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的总体要求,坚持事件处置与新闻报道、新闻发布、网上舆论引导同步安排、同步推进的原则,迅速开展各项工作。

(二)正面对接央视记者。节目播出同时,央视两路记者分别赶赴L县县政府和曝光企业,观察当地反应动向。媒体接待小组及时赶到县政府与央视记者做好沟通对接工作,通知有关领导收看节目,建议相关部门立刻赶赴曝光企业现场、控制企业现场和相关人员。随即,媒体接待小组陪同央视记者赶赴A镇采访曝光企业的现场查封工作,协调药监局新闻发言人第一时间在现场接受了央视的连线采访,在央视发出了职能部门的正面声音。当晚,主动沟通央视记者,以现场记者口播形式连线播出了县委常委扩大会议精神,及时向全国人民进行了表态。

(三)正确接待新闻记者。铬超标被央视曝光后,立刻引起了媒体的高度关注,新华社、中新社、东方卫视、南方都市报、教育科技频道《小强热线》等来自全国各地的52家媒体、106人次先后赶赴L县进行采访报道,给L县媒体记者接待工作带来了空前的压力和挑战。媒体接待小组按照统一要求,抽调有关人员,在县城和A镇成立媒体接待中心,按照开放与有序并重、服务与管理并举的原则,确保来了新记者有专人接待、引导和服务,有力保证了采访活动的有序开展和新闻通稿、背景资料的有效传递。

(四)全面收集舆情信息。借助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利用各类搜索引擎,扩大舆情收集范围,加大舆情收集力度,全面收集了解国内重要报纸、电视台、新闻网站、论坛的最新宣传报道情况和舆论动向,并落实专人收集电视媒体、博客、微博的相关舆情。同时,及时对各类媒体、网络信息,科学作出分析研判,梳理热点难点敏感点,分析舆情走势,预测报道方向,整理编印了舆情专报20多期,为事件的有效处置提供了决策依据。

(五)及时发布权威信息。紧跟事件的处置步伐,全面分析新闻媒体和网络舆论动向,新闻通稿组紧紧把握案件处置进展这条主线,组织撰写新闻通稿,并通过央视、新华社、中新社等主流媒体及时发布,主动抢占话语权。同时,通过QQ、电子邮箱等渠道,同步向其他媒体提供权威信息,构建全媒体的信息发布体系,掌握了信息发布的主导权。

(六)努力开展网络引导。整个事件的舆论应对系统中,面对题为“L县涉问题胶囊8家企业年产225亿粒胶囊”“被遗弃空壳胶囊已清理 现场扒出火车票和销售员名片”等不实报道以及恶搞微博“吃毒胶囊再吃点蜜饯可以毒攻毒”等恶意炒作行为,舆论引导组一方面积极与有关媒体沟通协调,对不实报道公开澄清、消除影响,利用多种传播渠道厘清网络谣言等不实信息;另一方面及时查明情况、核实信息,摒弃掩耳盗铃式媒体管控和舆情应对,利用官方微博和新闻媒体及时正面回应,并组织网评员对网易、腾讯、新浪等网站上的相关信息及时作出回复,开展正面引导。

(七)积极寻求上级支持。事件发生后,当地政府立即向J省省委宣传部和上级市委宣传部汇报,并请求上级帮助。市委宣传部领导多次带领市外宣处、网宣处赶赴L县,帮助分析研判舆情,指导新闻媒体不得炒作,快速协调跨地区媒体撤离L县采访,并及时撰写通稿,指点舆论引导工作。在上级宣传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舆论应对工作更加有序有力,确保了事件的稳步妥善解决。

从金属污染事件来看,全媒体语境对金属污染事件的挑战与冲击主要有如下几点:其一,媒体报道增加危机处理的困难度;其二,媒体成为邻避危机事件中各方利益的角力场。媒体就像是一个舞台上的探照灯,为了能保有邻避危机发生时的发声地位,所以各方利益都在媒体镜头前竞逐解释权。因此,应当从多个维度来处理金属污染等民生类危机事件,相关启示与借鉴作用如下:

(1)将全媒体的舆情应对和媒体关系处理与领导干部的选拔培养相结合。网络时代的今天,任何邻避危机事件的发生,都不可能脱离新闻媒体的关注报道。所以任何回避媒体,试图“藏、瞒、封、堵”的愿望和行为注定会以失败而告终。各级党委政府应当顺应全媒体时代的发展大势,转变舆情处置理念,切实提升舆情应对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全媒体语境,进行科学有效的媒介化舆情信息风险管理。应当将舆情信息风险管理纳入机关干部日常学习的必修内容范围,通过学分制考核等方式,提升政府工作人员的媒介素养和舆情应对能力,避免“拒绝采访”“害怕回避记者”等与目前全媒体传播形态不匹配、不适应的情况。要建立长效机制,主要领导带头学习全媒体传播理论与实践,切实形成党员干部常学舆情应对与媒体关系处理的执政氛围。要将舆情应对与媒体关系处理能力作为干部提拔的一项重要能力要求进行考核。

(2)充分重视危机事件中的信息公开工作,科学配置专业化的新闻发言人和网络评论员队伍。突发性公共事件一旦发生,涉事部门的新闻发言人作为向外宣传情况、回答提问的公共关系人员,显得尤为关键。配备一支政治强、业务精、能力全的新闻舆论应对队伍,对保证突发性公共事件新闻舆论应对工作的成功开展相当重要。要建立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保证单位政府部门(包括重要龙头企业)必须配备一名由分管领导担任的新闻发言人,专门负责单位新闻发布有关工作,并保证工作的相对稳定性和独立性。定期组织新闻发言人业务培训。

值得指出的是,突发性公共事件新闻舆论应对工作是一项涵盖全面的复杂工作,只有全面收集掌握网络舆情动态,切实开展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才可能保证整个新闻舆论应对工作的全面性、准确性和权威性。只有配备强大的网络发言人队伍,才可能实现对网络舆论的有效把握和引导。在实践中至少应确保党委政府每个大口配备一名网络评论员,鼓励多配备,倡导单位内建设网络评论员队伍。注重政治、业务的双重考核,挑选精干力量建成核心网评员队伍,积极在重要网站论坛形成影响力。

(3)构建网络舆情监测研判机制,优化推进公务微博、微信建设。网络舆情处置是邻避危机应对的重要组成部分。危机事件处置部门应在第一时间整合部门资源,以联席会议等形式共同研判舆情、商讨对策、出台措施。敏锐发现和整理网络舆情信息,建立系统的、科学的、合理的正确甄别筛选、协调落实和动态跟踪工作机制。

新媒体平台传播快、覆盖广、影响大、社会渗透力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用好政务新媒体,化解舆情危机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开通微博、微信、客户端,抢占网上舆论新阵地,建立健全公务微博开通管理制度,加强信息发布、政策解读和公众关切的回应工作。明确每个单位有专人负责公务微博的日常管理和运行,科学设置对公务微博信息管理的考核办法,努力克服运营机制建设不完善、联动匮乏、服务效率低等问题。

(4)提高应急预案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注重与“意见领袖”的沟通交流工作。媒体是发布信息的主要渠道,也是连接政府与公众的桥梁。越来越多的单位开始将舆情应对与媒体关系处理列入邻避危机应急预案,但很多只是流于形式。实施邻避危机应急预案必须提高其实效性和针对性。应当强调信息共享制度,明确规定各有关单位发生突发性公共事件后,在第一时间报备党办和政府办的同时,必须同步报送宣传部门,以利于第一时间启动舆情应急预案,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应当强调事发单位为舆情应对第一责任的原则,明确宣传部门指导协助相关单位做好舆情应对工作。特别是要做到口径的统一,包括在机关内部统一口径的同时,有效统一事件相关人员的口径。重视对新媒体意见领袖的扶植与培养,积极倡导理性客观的全媒体舆论氛围。在突发热点事件发生后,及时与这些意见领袖互动,使得他们能够从专业角度对事件进行正面引导,消除社会负面影响,最大限度地降低社会风险。

猜你喜欢
舆情舆论胶囊
时光胶囊
时光胶囊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数字舆情
数字舆情
消费舆情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
聚焦“毒胶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