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为雄
(中共中央党校 哲学教研部,北京 100091)
迄今为止,国内学界有关毛泽东民族思想的论文(根据知网)计有172篇,专著4本,还有10余本著作(如金炳镐主编的《中国民族理论百年发展》等)涉及毛泽东的民族理论。然而,学界尚无论文、专著具体探讨毛泽东民族思想的理论来源,故本文作一探讨。
毛泽东民族思想的形成有着宽广的理论来源。从具体情形看,列宁的民族与殖民地理论以及民族自决理论对他的影响最大,并对他在中国发起民族民主革命、革命胜利后做好民族工作、在国际上倡导广大的亚非拉被压迫民族和人民团结起来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侵略与压迫在思想上起着指导作用。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对他的影响也不小,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就是在孙中山的包括民族主义在内的三民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孙中山在毛泽东的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梁启超的民族思想则最早影响了毛泽东,对毛泽东于内主张民族团结、于外反对列强的压迫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美国总统威尔逊的理论也曾对毛泽东产生过一定影响。依时间顺序来说,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思想最早影响了毛泽东,继之美国总统威尔逊的民族自决理论对毛泽东产生过影响,并使他试图付诸湖南自治运动的实践。再往后是列宁的民族与殖民地理论以及民族自决理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对毛泽东产生直接影响,他用它们来指导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此外,毛泽东在求学时期听课或读书也获得了有关民族的知识。这对激发毛泽东这一代人树立在危亡中争取民族独立、救国救民的志向有奠基作用。
梁启超(1873-1929)是青年毛泽东成长过程中的精神导师之一,其学问、文风对青年毛泽东产生过很大影响。1936年毛泽东接受美国记者斯诺采访时,说自己在学生时代对梁启超编的《新民丛报》读了又读,直到倒背如流。他当时“崇拜康有为和梁启超”。[1]127从青年毛泽东参与的社会政治实践活动与当时所著的文章可以看出,梁启超传播的包括民族主义在内的学说给了青年毛泽东以精神养分,甚至他的文风对毛泽东也有巨大影响。毛泽东对斯诺还这样说:“学校里有一个国文教员,学生给他起了个‘袁大胡子’的绰号。他嘲笑我的作文,说它是新闻记者的手笔。他看不起我视为楷模的梁启超,认为他半文半白。”[1]136①董乐山译本的此处译为“半通不通”,英文原文为half-literate,将它译为“半通不通”不切合原意,只能译为“半文半白”。梁启超系一代宗师,长于文章诗词,著文赋诗追求文采绚丽,极讲究修辞润笔,其所著文章虽然多是文白相杂──这是当时从文言文开始过渡到白话文的一种典型文风,但决无半通不通可言。崇尚韩愈文体的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国文教员袁仲谦先生看不起梁启超的“新闻记者手笔”,认为梁启超的文章半文半白当是自然的。由此可见,梁启超对毛泽东的影响非同一般。1945年4月,毛泽东在所作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工作方针》报告中,亦讲到“以前有人如梁启超、朱执信,也曾提过一下马克思主义”。[2]290而梁启超几次讲到过马克思都是在《新民丛报》(1902-1904年间)上。这也可以看出毛泽东对《新民丛报》的熟悉。
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思想巨人,当时确实无人能出其右。他对西方国家的民族主义思想的研究与传播当时也无人能出其右。梁启超曾有排满革命的思想,反对满族皇室的统治与压迫,强调汉人的民族大义。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通过阅读日文书籍接触到西方的民族主义思想并进行宣传。1901年10月,梁启超在自己创办的《清议报》(日本横滨)上发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一文,借助德国政治学者伯伦知理所著《国家学》,将欧洲中世与近世国家思想之变迁列作了说明,对西方与亚洲及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状况作了比较。他写道:“今日之欧洲,则民族主义与民族帝国主义相嬗之时代也;今日之亚洲,则帝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相嬗之时代也。专就欧洲而论之,则民族主义,全盛于十九世纪,而其萌达也,在十八世纪之下半。民族帝国主义,全盛于二十世纪,而其萌达也,在十九世纪之下半。”[3]458梁氏认为:“民族主义者,世界最光明正大公平之主义也。不使他族侵我之自由,我亦毋侵他族之自由。其在于本国也,人之独立;其在于世界也,国之独立。使能率由此主义,各明其界限,以及于未来永劫,岂非天地间一大快事。”[3]459他还分析了中国的民族主义现状:“今欧美列强,皆挟其方刚之膂力,以与我竞争,而吾国于所谓民族主义者,犹未胚胎焉。……吾尤恐乎他日之所谓政治学者,耳食新说,不审地位,贸然以十九世纪末之思想,为措治之极则,谓欧洲各国既行之而效矣,而遂欲以政府万能之说,移殖于中国,则吾国将永无成国之日矣。知他人以帝国主义来侵之可畏,而速养成我所固有之民族主义以抵制之,斯今日我国民所当汲汲者也。”[3]460梁启超不愧为近代中国的先知先觉者、民族主义的启蒙者,他提出中国国民必须以民族主义立国以对抗民族帝国主义的思想主张是十分先进的。
1902年,梁启超继之在自己创办的《新民丛报》上连载《新民说》,在其“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一节中,他不仅论述了帝国主义时代中国要建立民族主义国家的观点,并从内治与外交两方面论述为何要新民立国。在论述外交时,他指出世界已从民族主义进到民族帝国主义:“自十六世纪以来(约四百年前),欧洲所以发达,世界所以进步,皆由民族主义(Nationaism)所磅礴冲激而成。民族主义者何?各地同种族、同言语、同宗教、同习俗之人,相视如同胞,务独立自治,组织完备之政府,以谋公益而御他族是也。此主义发达既极,驯至十九世纪之末(近二三十年),乃更进而为民族帝国主义(National Imperialism)。民族帝国主义者何?其国民之实力,充于内而不得不溢于外,于是汲汲焉求扩张权力于他地,以为我尾闾。……而今也,于东方大陆,有最大之国,最腴之壤,最腐败之政府,最散弱之国民。彼族一旦窥破内情,于是移其所谓民族帝国主义者,如群蚁之附膻,如万矢之向的,杂然而集注于此一隅。彼俄人之于满洲,德人之于山东,英人之于扬子江流域,法人之于两广,日人之于福建,亦皆此新主义之潮流,迫之不得不然也。”[4]656“故今日欲抵当列强之民族帝国主义,以挽浩劫而拯生灵,惟有我行我民族主义之一策。而欲实行民族主义于中国,舍新民末由。”[4]657他强调:在民族主义立国之今日,民弱者国弱,民强者国强,中国必须新民强民。
梁启超进而首次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1902年,他在《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说:“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海思想者厥惟齐,故于其间产出两种观念焉,一曰国家观,二曰世界观。”[5]21梁启超所说的中华民族,主要是指汉族。1905年,他在《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中又多次使用“中华民族”概念,称“今之中华民族,即普通俗称所谓汉族者”,因为“我中国主族,即所谓炎黄遗胄者”。[6]1,2
梁启超在主张民族主义时,仍主张排满建国。1902年4月,他在致康有为的信中说:“今日民族主义最发达之时代,非有此精神,决不能立国,弟子誓焦舌秃笔以倡之,决不能弃去者也。而所以唤起民族精神者,势不得不攻满洲。日本以讨幕为最适宜之主义,中国以讨满为最适宜之主义。”[7]5937
虽然排满,但梁启超又提出“大民族主义”概念。1903年10月,他在《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一文中说:“则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之诸族是也。……合汉合满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提全球三分有之一之人类,以高掌远跖于五大陆之上。”[8]75-76及至1922年,梁启超在清华大学演讲《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专门研究了民族与种族、与国民的关系,中国历史上各族的化合与中华民族的关系。他提出中华民族是多元的结合,可大致分为六族即中华族、蒙古族、突厥族等。他最终得出三种概念:“一、中华民族为一极复杂而极巩固之民族。二、此复杂巩固之民族,乃出极大之代价所构成。三、此民族在将来绝不至衰落,而且有更扩大之可能性。”[9]123
梁启超的民族主义理论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例如对孙中山等民主革命派产生过一定影响,它启发了孙中山提出“五族共和”的理论。作为青年一代,毛泽东通过阅读《新民丛报》接受了梁启超的种种新说,包括国家、民族、新民,以及破坏与建设等学说。1910年下半年,毛泽东在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上学,在阅读《新民丛报》第4号《新民说》“论国家思想”第3段末写下这样的批语:“正式而成立者,立宪之国家,宪法为人民所制定,君主为人民所拥戴,不以正式而成立者,专制之国家,法令为君主所制定,君主非人民所心悦诚服者。前者,如现今之英、日诸国,后者,如中国数千年来盗窃得国之列朝也。”[10]5由于较早接受了梁启超传播的学说,毛泽东在学生时代就非常关心中国的命运和民族的前途。1917年,他在《新青年》发表的《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叹惜中国“国力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10]65在研读《伦理学原理》时所作的批注表明,毛泽东同时对中国的“再造”树立起了信心。他写道:“吾尝虑吾中国之将亡,今乃知不然。改建政体,变化民质,改良社会,是亦日耳曼而变为德意志也,无忧也。惟改变之事如何进行,乃是问题。吾意必须再造之,使其如物质之由毁而成,如孩儿之从母腹胎生也。国家如此,民族亦然,人类亦然。各世纪中,各民族起各种之大革命,时时涤旧,染而新之,皆生死成毁之大变化也。”[10]200-201
毛泽东也较早接受了梁启超的“中华民族”概念,并用来表达实现中华民族解放的希望。1919年,毛泽东在湖南长沙创办《湘江评论》,他在其上发表的《民众的大联合》一文,言及在辛亥革命之后,革命党化成了国民党,咨议局化成了进步党,“是为吾中华民族有政党之始”;[10]391他叹惜“原来中华民族,几万万人,从几千年来,都是干着奴隶的生活,只有一个非奴隶的是‘皇帝’”。不过,“于今却不同了,种种方面都要解放了。思想的解放,政治的解放,经济的解放,男女的解放,教育的解放,都要从九重冤狱,求见青天。我们中华民族原有伟大的能力!压迫愈深,反动愈大,蓄之既久,其发必速。我敢说一怪话,他日中华民族的改革,将较任何民族为彻底。中华民族的社会,将较任何民族为光明。中华民族的大联合,将较任何地域任何民族而先告成功。”[10]393-394
在投身中国革命以后,在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在研究中国社会历史与现实、进行表述时使用“中华民族”概念来说明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也多少可以看出梁启超的潜在影响。他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中国是一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拥有广大人口的国家。”它由数十种少数民族组成,有长久的历史。中国四亿五千万人口中十分之九以上为汉人,此外还有蒙人、回人、藏人、维吾尔人、苗人、彝人、壮人、朝鲜人等。“中华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以汉族的历史为例,可以证明中国人民是不能忍受黑暗势力的统治的,他们每次都用革命的手段达到推翻和改造这种统治的目的。”“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都反对外来民族的压迫,都要用反抗的手段解除这种压迫。他们赞成平等的联合,而不赞成互相压迫。”[11]622,623熟知梁启超论著者,不难从这里体会到其潜移默化的影响;当然,列宁有关民族理论的影响在该文中更加明显。
继接受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思想影响后,青年毛泽东通过新闻传媒接触了美国总统威尔逊(1856-1924)的民族自决理论,并曾试图付诸湖南自治运动的实践。1919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发表的《德意志人沉痛的签约》长篇新闻中,首次报道了威尔逊的民族自决理论:“威总统十四条大纲,为全世界所赞助,协约国业已声明依照此项大纲而立和约。”[10]343文中还提及蓝超(1869-1928,今译布罗克多夫·伦佐,当时作为德国外交部长率领德国代表团出席巴黎和会)致克勒满沙的一个牒文说:“协约国占德土地,和威总统宣布的主义不合。”[10]346该文表明毛泽东对威尔逊的理论有一定理解,他当时对巴黎和会也很关注。在《畏德如虎的法兰》一文中,毛泽东写道:“法国于德国畏惧他如虎狼”,“不惜破坏民族自决主义,多方以妨之。殖民地,陆海空军备,则多方以削之。”“又向英美两国请求保证。前日电传,威尔逊允于离法以前,签定一约,保证将来法国如受攻击,美国当起而援助。”[10]379这里,毛泽东明确提到了民族自决主义。
毛泽东提及的“威总统十四条大纲”,是威尔逊1918年1月8日在美国国会演说中提出的,他还倡议建立国际联盟,解决世界大战后的和平建设诸事。十四条大纲的内容是:1.公开签订和约,之后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秘密会晤,必须公开坦诚地进行外交活动。 2.无论战争还是和平,各国在领海上空及外围享有绝对的航行自由,因执行国际法律或行动需封闭全部或部分海域另当别论。3.尽最大可能消除所有同意接受并协同维护和平的国家之间的经济障碍,同时创造公平的贸易环境。4.充分采取措施将各国军备减至符合国内安全所需的最低限度。5.公正处理殖民地问题,决定一切有关主权问题时应兼顾当地居民的利益和殖民政府的正当要求。6.外国军队撤出俄国,各国通力合作保证俄国独立决定其政治发展和国家政策,欢迎它在自己选择的制度下进入自由国家社会,并在其需要帮助时施以援手。7.德军撤出比利时,比利时主权得以恢复,与其他自由国家一样享有同等权利。其他任何一种行动均不能起这样的作用,唯有这样,世界各国才能对它们为了协调彼此关系而建立的法律恢复信心。如果没有此项治疗行动,国际法的整个体系与效力将永远受损。8.法国全部领土重获自由,被占领的法国地区应归还。同时,1871年普鲁士在阿尔萨斯-洛林问题上对法国的错误行径干扰世界和平50年之久,自应予以纠正,必须从全体利益出发再度确保和平。9.意大利的疆界必须依照明晰可辨的民族界线予以重新调整。10.我们确保奥匈帝国各民族的国际地位,并对其发展自治给予最大自由度。11.军队应撤离罗马尼亚、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Montenegro),归还占领土地,给予塞尔维亚自由安全的出海通道;巴尔干(Balkan)国家的关系应按照历史上确立的政治归属和民族界线等原则友好协商决定;同时应确保几个巴尔干国家的政治经济独立和领土完整。12.必须稳固奥斯曼帝国统治下土耳其的主权,确保其他民族的生活安全和民主自治的权利;同时在国际保障下永久开放达达尼尔海峡,使其成为世界列国船只和商务交流的通道。13.应建立一个独立的波兰国,包含所有波兰人居住的领土;根据国际公约保证其拥有自由安全的出海通道,确保波兰的政治经济独立和领土完整。14.应根据具体公约成立一个常规国际联合组织,旨在使大小各国平等享有的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的权利。[12]57-58
威尔逊总统是政治学博士,他演讲提出的这十四条原则,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参战国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提供了和谈基础。德国在战败前夕向美国提出愿在“十四点”基础上和谈。然而,在巴黎和会上,英、法代表操纵会议进程,所议定的和约条款多不符合十四条的初衷,新创立的国际联盟也成为推行英、法两国外交政策的工具。并且,美国国会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不参加国际联盟。尽管如此,威尔逊的国际主义的理想,关于民主与和平、殖民地国家主权、民族自决、国际联盟、公开协议和自由贸易等理论与政策产生了广泛影响。英国历史学家华尔脱斯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和谈的时候,“有三大理想占据着人们的心头。第一是通过民主制度的成长,而以个人自由代替沙皇或德皇的个人统治。第二是通过民族自决权,而以民族自由代替外国统治,像奥地利帝国和土耳其帝国加于别国的。第三是通过彻底改变处理国际事务的做法,以维持和平。威尔逊也是完全抱有这一切理想的。他认为这些理想不仅是人类的权利,而且也是人类可以取得的成就”。[13]32确实,威尔逊提出的十四条原则预示着战后国际体系的结构和形势会发生极大的改观,它对中国的政治界产生过重大影响。例如,孙中山在阐述三民主义时曾讲到:“当时威尔逊主张维持以后世界的和平,提出了十四条,其中最要紧的是让各民族自决。”“俄国的主张和威尔逊的主张是不约而同的,都是主张世界上的弱小民族都能够自决,都能够自由。俄国这种主义传出以后,世界上各弱小民族都很赞成,共同来求自决。”[14]223,225
威尔逊的理论当时对毛泽东的影响也显而易见。1919年,毛泽东在《问题研究会章程》中将“民族自决问题”列为总共71个问题中的第11个。[10]397他在《湘江评论》上发表的《好个民族自决》新闻中,谈及世界上一些弱小民族如捷克、巴勒斯坦等实行“民族自决”时遭遇各种不同的命运。[10]316
青年毛泽东曾尝试把民族自决理论付诸实践。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尤其是华南,曾掀起一场“联省自治运动”。湖南、四川、贵州、广东、江西、浙江、陕西等省,以及东北、华北等地方军阀或政治强人,都纷纷尝试地方自治。在当时的联省自治运动中,湖南走在最前面。1920年11月,湖南省长谭延闿、师长赵恒惕发表通电,第一个宣布自治,制定省宪法,并于1922年元旦正式公布施行湖南宪法。毛泽东积极地参加了湖南自治运动,更提供舆论上的支持。在《湖南人民的自决》一文中,他提出湖南全体人民自决,并且说:“社会的腐朽,民族的颓败,非有绝大努力,给他个连根拔起,不足以言摧陷廓清。这样的责任,乃全国人民的责任,不是少数官僚政客武人的责任。”[10]486
在《湖南建设问题的根本问题——湖南共和国》一文中,毛泽东因感到改造整个“大中华民国”无望,便坚持主张“湖南共和国”。他认为“在今后世界能够争存的国家,必定是大国家”是一种谬论。“这种议论的流毒,扩充帝国主义,压抑自国的小弱民族,在争海外殖民地,使半开化未开化之民族变成完全奴隶,窒其生存向上,而惟使恭顺驯屈于己。最著的例是英,美,德,法,俄,奥,他们幸都收了其实没有成功的成功。还有一个就是中国,连‘其实没有成功的成功’都没收得,收得的是满洲人消灭,蒙人回人藏人奄奄欲死,十八省乱七八糟”。现在,“世界的大国多半瓦解了。俄国的旗子变成红了色,完全是世界主义的平民天下。德国也染成了半红。波兰独立,截克独立,匈牙利独立,尤太、阿剌伯、亚美尼亚,都重新建国。爱尔兰狂欲脱离英吉利,朝鲜狂欲脱离日本。在我们东北的西伯利亚远东片土,亦建了三个政府。全世界风起云涌,‘民族自决’高唱入云。”“推翻帝国主义,不许他再来作祟,全世界盖有好些人民业已醒觉了。”毛泽东还设想:“救湖南,救中国,图与全世界解放的民族携手,均非这样不行。”[10]503-505
后来在致向警予的信中,毛泽东提出湖南自立,“直接与世界有觉悟之民族携手”。[10]548在致罗章龙的信中,他亦提出“湖南人便应以湖南一省为全国倡”,“独立自治,可以定出一种较进步的办法(湖南宪法),内之自庄严璀璨其河山,外之与世界有觉悟的民族直接携手,共为世界的大改造”。[10]553-554在致张国基的信中,他的视野更宽广了。毛泽东提出“取世界主义,而不采殖民政策”,认为:“世界主义,愿自己好,也愿别人好,质言之,即愿大家好的主义。殖民政策,只愿自己好,不愿别人好,质言之,即损人利己的政策。苟是世界主义,无地不可自容……苟是殖民政策,则无地可以自容,日本人便是一个例。……世界大同,必以各地民族自决为基,南洋民族而能自决,即是促进大同的一个条件。”[10]560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是毛泽东民族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对毛泽东产生了较大影响。毛泽东知道孙中山的名字最初是在1911年辛亥革命之前,他从鼓吹民族民主革命的《民立报》上“听说了孙中山这个人和同盟会的纲领”。[1]129但毛泽东更多地接触孙中山的学说,是在国民革命运动中孙中山作为国民党的重要领导人前后。
民族主义作为孙中山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孙中山在帝国主义和殖民时代对中国民族问题的认识及其实现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的方略。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是在继承和发展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意识,吸收欧美等国民族独立的革命思想,吸取俄国革命、列宁的民族理论,从事“排满”革命事业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923年1月,孙中山在《中国革命史》一书中称:“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模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15]60他在阐明民族主义时说:“余之民族主义,特就先民所遗留者,发挥而光大之,且改良其缺点,对于满洲,不以复仇为事,而务与之平等共处于中国之内,此为以民族主义对国内之诸民族也。对于世界诸民族,务保持吾民族之独立地位,发扬吾固有之文化,且吸收世界之文化而光大之,以期与诸民族并驱于世界,以驯致于大同,此为以民族主义对世界之诸民族也。”[15]60作为中国的汉族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源于“吾国固有之思想”是肯定的,但民族主义是近代的产物,它主要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国家的建立而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孙中山因反清革命而长期流亡海外,受到了西方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他虽然从“排满”开始自己的革命,但把西方国家的民族独立、民族解放思想和中国人民对内反民族压迫和反专制压迫的观念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所“独见而创获”的理论。1905年同盟会成立时,孙中山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同时在《民报》发刊词中倡导实行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惟企强中国以比欧美”。[16]288辛亥革命胜利之时,孙中山的民族思想又包括了“五族共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等内容。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大总统孙文宣言书》发布,其中提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17]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亦明确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17]2201912年,孙中山在一次专题演讲会上提出:“五大民族相爱相亲,如兄如弟,以同赴国家之事。”“最光荣之伟绩,由中国人建树之,不止维持一族一国之利益,并维持全世界全人类之利益焉。”[17]440这表明,孙中山是要把中国建成新的民族国家,国家内各民族平等相处,同时维护世界各民族、全人类的利益。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所吸收的世界之文化,包括了俄国-苏联文化。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孙中山深受影响且十分向往,后来对三民主义作出新的解释。孙中山把目光投向北方的俄国亦与共产国际的工作有关。1921年12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共产党人张太雷(担任翻译)的陪同下赴广西桂林拜望孙中山。在9天行程中,他同孙中山曾3次长谈“关于苏俄承认他以及与之结成联盟的可能性问题”。[18]18会谈中,孙中山询问了俄国革命后各方面的情况;马林则向孙中山建议改组国民党,创办军官学校,与中国共产党合作。会谈使孙中山改变了政治取向。不久,在桂林广东同乡会欢迎会上,孙中山即宣称:“法、美共和国皆旧式的,今日惟俄国为新式的。吾人今日当造成一最新式的共和国。”[19]56他转而“以俄为师”了。这次会见之后,共产国际也进一步加强了同孙中山的联系并促成中国共产党与他的合作。
马林在广西考察之后,写了一份报告给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张中国共产党应与孙中山合作。他后来到莫斯科向共产国际执委会汇报他在中国工作的情况,向共产国际执委会提出了国共合作的建议并获得同意。1922年7月27日,马林与苏俄政府的特使越飞来华,带来共产国际远东局对中国支部的指示,要中共中央接到通知后,必须立即把地址迁到广州。
中共接受了共产国际的意见,决定实行国共合作。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决定中国共产党党员加入中国国民党。此后,国共合作正式展开。1924年1月,毛泽东作为湖南国民党地方组织的代表,出席在广州由孙中山主持召开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此次大会孙中山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在国民党一大上,李大钊、谭平山等中国共产党党员被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毛泽东等被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
孙中山领导国民党与共产党合作,其民族主义思想中又增添了新的内容:明确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明确宣布:“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14]118宣言称:“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对于国内,则“承认中国以内各民族之自决权,于反对帝国主义及军阀之革命获得胜利以后,当组织自由统一的(各民族自由联合的)中华民国”。[14]119本着宣言的主张,国共两党合作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孙中山的民族自决主张与反对民族压迫是相联的。1924年1月,他在《国民政府建国大纲》中提出:“对于国内之弱小民族,政府当扶植之,使之能自决自治。对于国外之侵略强权,政府当抵御之;并同时修改各国条约,以恢复我国际平等、国家独立。”[14]127在论述三民主义时,孙中山更主张联合被压迫民族,支持弱小民族的民族解放斗争。他说:“将来的趋势,一定是无论那一个民族或那一个国家,只要被压迫的或委曲的,必联合一致,去抵抗强权。”[14]192
在这一时期,列宁的民族殖民地和民族自决理论对孙中山有直接影响。1924年,孙中山在《三民主义》的演讲中,特别说明:“俄国人民发生了新觉悟,知道平日所受的痛苦完全是由于帝国主义,现在要解除痛苦,故不得不除去帝国主义,主张民族自决。”“有了俄国革命,世界人类便生出一个大希望。”[14]225世界列强之所以诋毁列宁,是因为列宁“敢说世界多数的民族十二万万五千万人,为少数的民族二万万五千万人所压迫。列宁不但是说出这种话,并且还提倡被压迫的民族去自决,为世界上被压迫的人打不平”。[14]225-226“我们今日要把中国失去了的民族主义恢复起来,用此四万万人的力量为世界上的人打不平,这才算是我们四万万人的天职。”“我们受屈民族,必先要把我们民族自由平等的地位恢复起来之后,才配得来讲世界主义。”[14]226
毛泽东积极拥护孙中山“革命的三民主义”。1925年9月,他到广州参加国民党二大的筹备工作,不久兼任国民党的代理宣传部长。是年春孙中山已病逝,但毛泽东大力宣传革命的三民主义。他在《广东省党部代表大会会场日刊》的发刊词中指出:“我们的伟大领袖孙中山先生应乎中国被外力、军阀、买办、地主阶级重重压迫的客观环境,为我们定下了革命的三民主义。我们的伟大领袖虽死,革命的三民主义不死。”“革命的民族主义叫我们反抗帝国主义,使中国民族得到解放。革命的民权主义叫我们反抗军阀,使中国人民自立于统治地位。革命的民生主义叫我们反抗大商买办阶级,尤其是那封建宗法性一切反动势力根本源泉之地主阶级,使中国大多数穷苦人民得享有经济幸福。”[20]15,16
在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打败日本侵略者、争取民族独立、与国民党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面临的首要问题。而建立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仍然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1937年3月,在《中日问题与西安事变》(即与史沫特莱的谈话)中,毛泽东谈及共产党对于三民主义的态度如何时说:“我们老早就是信仰三民主义的,不然我们为什么在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能够加入国民党呢?我们党中曾经有若干人是国民党的中央委员及省党部委员,我就是其中的一个”,“现在的任务是必须为真正实现革命的三民主义而奋斗,这就是说,以对外抗战求得中国独立解放的民族主义,以对内民主自由求得建立普选国会制、民主共和国的民权主义,以改善人民生活求得解除大多数人民痛苦的民生主义。”[20]491-49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6年纪念孙中山诞辰90周年,毛泽东发表了《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他称赞“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并“纪念他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丰功伟绩”。[21]156
可见,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对毛泽东的影响很大,毛泽东的民族政策与之亦有相同之处,毛泽东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基础上发展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又把中国引向社会主义道路。
列宁的民族与殖民地革命、民族自决权理论是毛泽东民族思想的重要来源,对毛泽东影响最大。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都注意结合国情与世情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列宁的民族理论。这里,先对列宁的有关理论作一综合说明。
列宁的民族理论尤其是民族自决权、民族与殖民地理论内容丰富,它与俄国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帝国主义与殖民地革命理论联系在一起。列宁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有关民族、民族自决权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俄国的国情与民族特征,运用民族自决权理论对号召推翻沙皇、取得俄国革命胜利、建立苏联起了重大作用,也促进了世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
18-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自决思想风行欧洲各国。马克思、恩格斯在通信、演讲中,在国际工人组织的决议和宣言中,表达了有关民族自决权的论点。不过,他们在国家结构形式上主张建立统一而不可分割的共和国,实行民主集中制。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转向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列强掠夺、瓜分世界殖民地、压迫和奴役其他大多数国家和民族,这一形势使民族自决权理论更加成为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的思想武器。列宁分析帝国主义时代列强瓜分殖民地的现状和俄国尖锐的民族矛盾,撰写了《论民族自决权》(1914年2-5月)[22]369-402、《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自决权(提纲)》《民族和殖民地问题委员会的报告》等一系列重要著作,系统论述了民族、民族自决权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其中,《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自决权(提纲)》(1916年1-2月)可谓经典,列宁从9个方面展开论述,要点是:1.在各先进国家里,资本发展到超出了民族国家的范围进入帝国主义时代,创造了实现社会主义、被压迫民族的解放的客观前提。社会主义必将实行充分的民主,“不但要使各民族完全平等,而且要实现被压迫民族的自决权,即政治上的自由分离权”。[22]561社会主义政党要解放被奴役的民族,并且在自由联盟的基础上同它们建立关系。2.社会主义革命和解放殖民地的要求不经过多次革命“不能实现”。[22]5633.通过自决权建立联邦制走向民主集中制。即先解决民族不平等,“建立联邦制,作为实行充分的民主集中制的唯一道路”。“社会主义的目的”是“要使各民族融合”。“人类只有经过所有被压迫民族完全解放的过渡时期,即他们有分离自由的过渡时期,才能导致各民族的必然融合。”[22]564,5654.民族自决要求早在17和18世纪就由小资产阶级提出来了。帝国主义时代“民族分为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无产阶级“要为自决权而斗争”。[22]565,5665.马克思“始终把压迫其他民族的民族是不能获得解放的这个国际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放在第一位”。[22]5676.三类国家对民族自决的态度。第一,西欧的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和美国。资产阶级进步的民族运动在这里早已结束。这些“大”民族都在压迫殖民地的和本国的其他民族。第二,欧洲东部:奥地利、巴尔干、特别是俄国,民族斗争特别尖锐。这些国家的无产阶级如果不坚持民族自决权,就不能完成本国资产阶级民主改革方面或帮助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方面的任务。第三,中国、波斯、土耳其等半殖民地国家和所有殖民地,这些地方的人口共达10亿,资产阶级民主运动有的刚刚开始,解放殖民地这个要求在政治上的表现只能是承认自决权。社会党人应坚决支持这些国家的资产阶级民主的民族解放运动,“反对压迫他们的帝国主义列强”。[22]568,569最后,列宁还指出俄国“被压迫民族占全国人口57%以上,总数超过一亿人”,“在俄国,为了完成自己民主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任务,社会民主党必须承认受沙皇制度压迫的民族有从俄国自由分离的权利”。[22]572
着眼于帝国主义时代与社会主义革命,列宁特别关注东方及其他殖民地的民主民族运动。1920年6月5日,在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前夕,列宁专门撰写了《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同年7月26日,他在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作了《民族和殖民地问题委员会的报告》并获得通过。这次大会还专门成立了民族和殖民地问题委员会。列宁报告的核心观点有三:第一是强调“被压迫民族和压迫民族之间的区别”。帝国主义阶段的特点就是“全世界已经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人数众多的被压迫民族,另一部分是少数几个拥有巨量财富和强大军事实力的压迫民族。世界人口的大多数属于被压迫民族,他们的总数在10亿以上,大概是125000万人”,“占世界人口的70%左右,他们有些处于直接的殖民地附属地位,有些是像波斯、土耳其、中国这一类的半殖民地国家”。[23]275-276第二是在帝国主义大战以后,“各民族的相互关系、全世界国家体系内的特点,将取决于少数帝国主义国家反对苏维埃运动和以苏维埃俄国为首的各个苏维埃国家的斗争。如果忽略了这一点,我们就不能正确地提出任何民族和殖民地问题”。[23]276第三是共产国际和共产党应该支持落后国家的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列宁除了强调共产党在本国进行革命工作的意义之外,还强调在殖民地国家进行革命工作的意义,“特别是在剥削民族用来控制殖民地各民族的军队中进行革命工作”的意义。[23]279
列宁的民族自决权、民族与殖民地理论对中国民族民主革命产生过巨大影响,对毛泽东更是有重大影响。这种影响从毛泽东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前后就发生了。
1920年夏,列宁为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草拟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所作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委员会的报告》,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关于民族与殖民地问题的决议》《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补充提纲》,以及1922年11-12月共产国际举行的第四次代表大会通过的《东方问题总提纲》,使列宁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理论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实质性影响。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对民族与殖民地革命问题的重视具有历史性意义。它成立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委员会对指导亚洲等落后国家的民族民主革命影响巨大,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这种理论背景中成立的,这次代表大会的文件精神在中国共产党建立之时得到传达。
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结束的第二天,即1920年8月8日,共产国际执委会任命马林为出使中国的正式代表。马林于1921年6月来华工作。在第二次代表大会期间,马林根据在爪哇的革命经验阐释了列宁提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关于东方革命的具体建议,得到列宁的赏识。列宁当时亲自担任共产国际民族和殖民地问题委员会的主席,马林被任命为委员会的秘书。马林曾回忆:“我被派往中国是参加1920年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的结果,我代表爪哇的党参加了这次大会。”“我被指定参加殖民地问题委员会。列宁是这个委员会的主席,里面也有罗易,我当书记。我们依据列宁和罗易的两组提纲进行工作。”“没有给我什么专门的指示。我仅有的事前准备就是共产国际第二次全球代表大会的讨论和提纲。”[24]81,82马林还忆及,在会见孙中山时,孙中山“还利用这次机会同张太雷长时间地讨论了需要青年更加积极地参加民族主义运动”。[24]84
对于马林,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各有印象与记忆。包惠僧在回忆录中写道,中共一大在李汉俊家里召开时,“第一天是马林作报告,题目是《第三国际的历史使命与中国共产党》”。[25]428李达的回忆是,马林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即席讲话,“他首先说,中国共产党——第三国际东方支部,正式宣告成立了,他代表第三国际致以热烈的祝贺。最后他希望中国共产党的同志们努力革命工作,接受第三国际的指导”。[26]93张国焘在《关于马林的回忆》中提到,在中共一大召开时马林“有时还提到他曾和列宁在共产国际第二次大会中共同制订殖民地问题决议案的事”。[26]118陈独秀在《告全党同志书》中说道:“一九二一年(民国十年)由国际召集的远东劳动人民大会,中国方面是由本党领导国民党及其他各社团的代表去进行的。大会的决议在东方殖民地国家应进行民主革命的斗争和在革命中进行农民苏维埃的组织。”[27]115虽然这些回忆的内容不尽一致,但马林把列宁的民族与殖民地理论带到了中国是可以肯定的。马林在中共一大召开时给毛泽东也留下了深刻印象。1936年,毛泽东在陕北同斯诺谈话时,说“第三国际的精力充沛、富有口才的代表马林前来上海,安排同中国党联系”。[1]148
马林来华工作,带来了共产国际二大的精神,但具体带来什么文件则需进一步考证。不过,1921年7月7日《共产党》月刊第6号上发表了署名“朗生”翻译的《资本主义世界和共产党的世界联盟——第三国际共产党第二次大会的宣言》。1922年1月15日,《先驱》创刊号首次译载了列宁的《第三国际对民族问题和殖民地问题所采的原则》一文。另外,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员张太雷,于1921年去莫斯科参加了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1921年6月22日-7月12日),并担任大会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特别委员。他于1921年8月回国,也传达了共产国际会议精神和列宁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理论。
毛泽东作为中共创始人之一,对《共产党》月刊刊登的第三国际共产党第二次大会的文件当会关注,在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他也能够接触到列宁的民族理论。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包括民族自决在内的列宁主义理论和相关文件材料在中国不断传播。例如,1924年12月20日的《新青年》季刊第4期“国民革命号”刊载的翻译文章有:列宁的《民族与殖民地问题》(蒋光赤译)、斯大林的《列宁主义之民族问题的原理》(即《列宁主义基础》,蒋光赤译)等。这些译文有的同时还刊登在《政治生活》等刊上。1927年4月新青年出版社出版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革命论》(唐杰编),收入列宁有关民族问题的著作有《工人阶级和民族问题》《亚洲的觉醒》《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自决权》等9篇。1933年上海扬子江书店、1934年中共苏区中央局、1939年延安解放社先后翻译出版了斯大林的《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列宁(以及斯大林)的有关民族与殖民地理论的文献,为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对外制定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政策、对内制定民族政策提供了理论指南。
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基于对世界时代和中国国情的认识,赞成列宁关于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殖民地民族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的论断,并运用来指导中国革命与抗日民族解放战争。1935年12月,他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提出:中国共产党要同国民党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强调:“如果不足够地估计到日本帝国主义变中国为殖民地的行动能够变动中国革命和反革命的阵线,就不能足够地估计到组织广泛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的可能性。”[28]154他强调:“只有统一战线的策略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策略。”[28]1551936年12月,共产党促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共两党重新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个民族统一战线不仅是包括国共两党,而且是包括整个中华民族、中国各个民族在内的统一战线。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都重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5月,他专门作了《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的报告。1938年10月,毛泽东在《论新阶段》的报告中进一步强调全国各民族的团结:“我们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但是国内各个党派、各个阶级的,而且是国内各个民族的。”对着敌人已经进行并还将加紧进行分裂我国内各少数民族的诡计,当前的任务,“就在于团结各民族为一体,共同对付日寇”。[29]1
毛泽东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思想武器,深入细致地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毛泽东阐明“帝国主义列强”采用“一切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压迫手段,使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了半殖民地和殖民地”。[11]628一、向中国举行多次的侵略战争,用战争打败了中国之后,帝国主义列强不但占领了中国周围的许多原由中国保护的国家,而且抢去了或“租借”去了中国的一部分领土。二、帝国主义列强强迫中国订立了许多不平等条约,把全中国划分为几个帝国主义国家的势力范围。三、帝国主义列强根据不平等条约,控制了中国一切重要的通商口岸,它们便能够大量地推销它们的商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工业品的市场,同时又使中国的农业生产服从于帝国主义的需要。四、帝国主义列强还在中国经营了许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企业,以便直接利用中国的原料和廉价的劳动力,并以此对中国的民族工业进行直接的经济压迫,直接地阻碍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五、帝国主义列强经过借款给中国政府,并在中国开设银行,垄断了中国的金融和财政。六、帝国主义列强从中国的通商都市直至穷乡僻壤,造成了一个买办的和商业高利贷的剥削网,造成了为帝国主义服务的买办阶级和商业高利贷阶级,以便利其剥削广大的中国农民和其他人民大众。七、于买办阶级之外,帝国主义列强又使中国的封建地主阶级变为它们统治中国的支柱。八、为了造成中国军阀混战和镇压中国人民,帝国主义列强供给中国反动政府以大量的军火和大批的军事顾问。九、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实行文化侵略政策,传教,办医院,办学校,办报纸和吸引留学生等,其目的在于造就服从它们的知识干部和愚弄广大的中国人民。十、从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以后,日本帝国主义更使已经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的一大块土地沦为日本的殖民地。[11]628-630“由此可以明白,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在一方面促使中国封建社会解体,促使中国发生了资本主义因素,把一个封建社会变成了一个半封建的社会;但是在另一方面,它们又残酷地统治了中国,把一个独立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国。”[11]630
进而,毛泽东分析了中国的几个特点,指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些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的矛盾。”“伟大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革命,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11]631中国现阶段革命的主要对象或主要敌人,“就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就是帝国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本国的地主阶级”。[11]633故中国革命的任务“主要地就是打击这两个敌人,就是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革命和对内推翻封建地主压迫的民主革命,而最主要的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的民族革命”。[11]637并且,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这样两个基本任务,是互相区别,又是互相统一的。
毛泽东不仅运用列宁有关民族理论来指导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在结成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方面更与苏联保持一致。他把中国的抗日战争置于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总形势中来处置。1938年2月,毛泽东在延安反侵略大会的演说中指出:“现在有三个反侵略的统一战线,中国的统一战线,世界的统一战线,还有一个是日本的统一战线,日本有广大人民群众不赞成他们政府侵略中国,正在组织反侵略的统一战线。这三个统一战线的目标是一样的,就是一致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11]901941年6月,毛泽东专门写了《关于反法西斯的国际统一战线》的党内指示,提出中国共产党在全中国的任务是“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国共合作,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即用此以援助苏联”。“在外交上,同英美及其他国家一切反对德意日法西斯统治者的人们联合起来,反对共同的敌人。”[30]8061941年10月,毛泽东在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大会上致词时进一步提出:“现在我们有三条统一战线,一条是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条是东方的ABCD阵线,①也叫ABCD包围网,指1941年春美、英、中、荷等国在远东建立的对日警戒、防卫、协同作战的包围网,ABCD分别是America(美国)、Britain(英国)、China(中国)、Dutch(荷兰)的缩写。一条是英美苏的联合行动,有这三条统一战线,法西斯一定会打倒的。”[31]
在实际行动上,中国共产党发起的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大同盟于1941年10月30日在延安成立。当时,参加在延安召开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大会的有中国国内各民族、日本、犹太、印度、印尼、菲律宾、马来亚、缅甸、泰国、越南、朝鲜等民族的代表,日共领导人冈野进为名誉主席团成员,毛泽东、朱德、叶剑英到会讲了话。[32]18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仍重视列宁的民族与殖民地理论。1964年2月15日,他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组织高级干部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30本书的请示报告上作了批语,叫印成大字本,说自己急于想看这种大字书。这30本书中列宁著作11本,其中包括“论民族殖民地问题的三篇文章(《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自决权》《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民族和殖民地问题委员会的报告》)”。[33]27
由此不难理解,在新中国建立前后特别是建国以后,毛泽东在制定国内民族政策和对外交往时,其指导思想仍然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他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主张实行民族平等的政策,对外主张实行反对帝国主义、反对殖民主义政策。并且,他在具体政策的制定方面,也借鉴了苏联的经验。
在制定国内民族政策时,毛泽东注重反对大汉族主义,主张汉族与少数民族一律平等,主张各民族团结互助、共同发展。例如,我国建立了五个民族自治区(1947年建立内蒙古自治区,1955年建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8年建立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1965年建立西藏自治区),是根据列宁的民族自决理论结合中国国情的创新与发展;但不像苏联在少数民族区域实行加盟共和国、自治共和国的办法,而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办法。这种形式维护了中国各民族的团结和统一,维护了国家主权。毛泽东在制定国际政策时,主张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特别是在1960-1970年代,毛泽东号召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团结起来,反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毛泽东支持和鼓舞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独立和解放的正义斗争,使得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成为时代潮流。在这一过程中,毛泽东的民族平等思想,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争取世界各民族解放、独立、发展的思想也得到升华与丰富。
毛泽东民族思想的理论来源,除梁启超、威尔逊、孙中山、列宁有关民族的理论、学说之外,还有其他方面,比如求学时期听课或读书所获相关知识。
从青年毛泽东的成长过程或从毛泽东的相关文献中,可以看出他从学校教育、从其他书籍中也得到一些有关民族的知识。例如,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上学时,毛泽东作的《讲堂录》(1913年11月15日修身课)中有这样的记录:“被征服的民族不自由。”“中国待属国甚宽,苞茅贡聘之外,余均听其自治,越南、高丽是也。越南归法,五人聚语者有禁,藏兵器者有禁,夜不得闭户,便巡察也。高丽归日,事事听其主治,而民戢戢如群羊矣,盖其苦尤有甚于台湾者也。”[10]590-591可以看出,在毛泽东求学时代,反抗民族压迫、追求民族平等思想已经进入了课堂,给他以教育。不过,如果追根溯源,中国近代民族思想的形成与普及,还是梁启超那一代人著书立说的功劳。
中华民国成立后,进入了一个动荡的社会环境,西方列强、东方日本仍然侵略、殖民中国,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国运多舛、民族多难,强化了毛泽东这一代人在危亡中争取民族独立、救国救民的志向。1915年夏,第一师范学校学生集资刊印了《明耻篇》,其起因是:1915年1月,日本政府令其驻中国公使向袁世凯总统提出有侵犯中国主权内容的“二十一条”,袁世凯拖延应对,又将有关消息暗中透露国内外。5月7日,日本提出最后通牒,限48小时内答复。5月8日,袁世凯在总统府召集政府要人会议宣布接受日本最后通牒。9日,陆征祥、曹汝霖奉命前往日本使馆递交复文,复文表示对日本4月26日之修正案,除第五号各款“容日后协商外”,“即行应诺”。[34]129消息传开,举国哗然。《明耻篇》辑有七篇文章和一个附件。文章为:(一)救国刍言;(二)中日交涉之前后状况;(三)已签字之中日新约及交换照会;(四)请看日本前此计灭朝鲜之榜样;(五)日本祸我中国数十年来之回顾;(六)高丽亡国后归并日本之惨酷情形;(七)越南亡国惨状略述。附件为中日贸易出入额之比较。该书主要揭露日本侵略中国、灭亡朝鲜,及袁世凯卖国的罪行,唤起人们不忘国耻,奋起挽救民族危机。毛泽东阅读该书时在多处写有批语,并在封面上题志:“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10]11民族危亡之痛,深深刺激了毛泽东,使他开始直接关注民族问题。
1917秋季学期开始,第一师范学校讲授修身课的老师杨昌济采用蔡元培翻译的德国哲学家泡尔生(1846-1908)的《伦理学原理》作为教材。毛泽东精心研读了该书并作了12000余字的批注,批注不仅表明他对中国的“再造”树立起信心,也表明了他对于道德、良心等与民族、社会、团体、个人之关系的了解。例如,《伦理学原理》第17页有这样一段话:“更进而论之,则虽一民族中之各社会、各人,亦不免各有其特别之道德。既有各种资性、各种生活状态,则必有各种摄卫身体之卫生术,而亦有各种摄卫精神之道德。”毛泽东在旁批注:“道德因社会而异,因人而异。”[10]130原书说:“同一行为也,或在此人则可,而在彼人则不可。若欲合无数之人而同其行为,世所不能有也。……吾人所见各人有大同之动作者,徒观其表耳,苟求其内情,则无一不具特性。”毛泽东批注:“此理知之者少。”[10]130《伦理学原理》第19页的一段话是:“道德哲学家之感觉及思想,不能蝉蜕于其民族其时代之外,而反不免为其所规定。其故有二:一则自其幼稚之时,取民族之理想以渐构为自己之理想者;二则彼其善恶之观念,终不能不受时代之制限。”毛泽东批注:“此言道德哲学施行之限度。”[10]131《伦理学原理》第35页论及良心:“良心之倾向,在规定吾人之行为,使吾人及其外界之安宁,皆赖此而有保持增进之效者也。人之性癖,虽不能无殊别,而良心则一民族中人人有同度之状,故行为之被规定于良心者,有适合普通规则之性质。不宁惟是,吾人良心之内容,悉由所属民族之积极道德,借教育、事例、清议以输入之者。而普通道德之内容,亦不外乎一民族或全文明社会之道德法律而已。”[10]138这段话涉及良心与一民族每个人行为的关系,有适合普通规则的性质;良心由积极道德借教育等灌输,而普通道德是一民族或全文明社会的道德准则。毛泽东对此的批注是:“前段言客观质料之判断有正鹄论之基础,此段又言主观形式之判断亦必归宿于正鹄论。”[10]138看来,对于用积极道德来提高一民族的道德准则这一正确目标,毛泽东是赞同的,这可能对毛泽东一生都注重提高全民族的道德风尚有很大的影响。《伦理学原理》第135页论及良心的起源:“良心之内容,随民族而异,种种民族,有种种本质状态,有种种生活条件,因而酿成种种风俗习惯。良心内容之不同视之,惟其形式则一致,不外乎以高等意志之意识,自各人内界,抑止其不合道德之意志。”毛泽东批注:“此言良心之起原及良心之权威之起原。”[10]226《伦理学原理》虽然是阐述道德哲学,但让毛泽东获得了道德、良心等与民族、社会及个人的关系,每个民族的道德标准有差异等方面的知识,对他产生较大影响。这些虽然不属于毛泽东民族思想的主要来源,但对于研究毛泽东民族思想的源流、发展历程则是不能忽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