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实效性建设

2018-02-06 19:50:32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工作

范 烨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0)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他多次指出“要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意识形态工作始终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工作,尤其是在当前,随着微博、微信等以移动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兴传播方式的快速崛起,信息之间的传递速度已经变得越来越快捷,网络舆论对人的影响也正变得越来越强烈。这一切,都对当前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构成了严重挑战,如果高校不能及时适应新媒体所带来的新变化,迅速调整意识形态工作的思路和方法,最终必然失去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给党的教育事业和合格人才的培养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

一、新媒体的兴起及特点

新媒体是相较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方式。如数字广播、数字电视、电子杂志、移动电视等都属于新媒体的范畴。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如下一些优势。首先是传播速度更快。新媒体由于借助网络传播,因而信息发布者只要有一台联网的电脑或者手机就可以立刻将编辑好的信息传递出去,而传统媒体由于需要采编、后期制作、排版印刷、发行等各环节,因而在时效性上往往滞后于新媒体。其次,新媒体信息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由于新媒体的传播途径是网络,因而只要拥有网络,我们就可以通过电脑、平板、手机等终端设备登录相应的网站或者个人自媒体获得各方面的信息,且这些信息如果发布者不删除的话,将会长期存在,受到不同人的关注。再者,新媒体具有互动性。新媒体的出现,拉近了发布者和接受者之间的距离,二者即使不属同一个地区甚至国家,都可以通过网络在讨论区就某一话题发表看法,同时不同接受者之间也可以彼此讨论互动。正是由于上述三个特点的存在,从而导致新媒体一经出现就立刻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喜欢,一些机构和个人纷纷界入新媒体,通过不断创新发展,推动了新媒体进一步向前发展。

二、新媒体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影响

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我们传统的获取信息的方式。这一改变不仅影响到个人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同时也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巨大影响。

(一)新媒体的出现对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权地位构成了较大挑战

过去,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开展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开会研讨、思想政治教育、上党课等传统形式进行的,这样可以保证教育者将事先过滤好的信息传递给受教育者,高校党委在此起着绝对的领导作用。但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过去传统意识形态教育单向输出的属性,新媒体具有的开放性使得每个青年教师和广大学生都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大量信息,而这些信息大多未经过滤,因此,一些否定主流意识形态夸大社会阴暗面的言论也会乘虚而入,由于青年学生大多思想还比较单纯,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因此,极易受部分负面信息所蛊惑,引发他们对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不满。

(二)新媒体的出现有可能使高校长期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毁于一旦

长期以来,中国教育模式下的学生接受到的意识形态教育都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这种教育为我们的社会培养了大量的坚定理想信念的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但近年来,随着国内价值观的日益多元化,和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思想的泛滥,使得当代大学生的传统价值观出现了一定的扭曲,尤其是一些西方普世价值观借助新媒体手段,经过大量网络推手的不断接力宣扬,已经散播到了网络的各个空间,严重的侵蚀了部分高校师生的主流意识形态,加之高校所具有的自由宽松的学术气氛,也在一定程度上对西方普世价值观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前,我国高校有部分教师,对西方极尽赞溢之词,对我国政府和社会却大多批评之语,西化问题非常严重,这种现象必须要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不然我们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就将毁于一旦。

(三)新媒体的出现有可能加剧敌对势力对我国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控制

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是一项长期的斗争,西方敌对势力妄图控制我国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图谋也一直没有停息。如果说过去,敌对势力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渗透只能通过图书、音像等手段间接实现的话,那么新媒体的出现,就使敌对分子对我高校师生的拉拢腐蚀和政治渗透变得更加的方便和直接。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4年,全国在校大学生经营有自己的微信的人数达到98%,拥有个人微博人数也在3000多万,而日常浏览国外社交媒体如推特、facebook的大学生也不在少数。这些社交媒体所具有的公开性的特点,使得敌对分子可以轻易搜寻到高校师生的账号,从而实现一些“西化”反动观点和言论向大学生“精准推送”的目的。如美国参议员鲁格尔就曾撰文指出,美国国务院应积极利用网络新技术为美国的全球自由推广运动服务。而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现任总统特朗普等更是不遗余力地在推特、facebook上发表言论,向外输出美国价值观念。如前几年在埃及、利比亚相继爆发的“颜色革命”,背后就有美国社交媒体推手的作用。近年来,网络上爆发的一些重大舆情事件,无一例外不是经微博引发的,同时又无一例外不是有关部门放弃了话语权的结果。对此,我们必须要提高警惕,牢牢掌握住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决不允许话语权的旁落。

三、当前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实效性的措施

(一)要切实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

高校党委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者,是做好该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高校党委应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感度牢牢把握住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切实加强新媒体环境下的领导能力。

一要切实担负起领导职责。高校党委应始终同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的高度一致,严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要求和部署开展工作,党委主要领导要亲力亲为,对于意识形态工作要多研讨、多过问、多指导。

二要加强对新媒体知识的学习。高校党委应主动学习新媒体知识,了解掌握新媒体运用的基本规律,并且加大新媒体的使用力度,力争对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方式、特征,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等知识都有深入的了解,从而掌握新媒体环境下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性。

三要加强高校新媒体主阵地的建设。组建起校党委和各院系党组共同参与的新媒体网络矩阵,同时将师生中有影响的个人微博、微信纳入矩阵中,统一指挥,引领思想舆论。

四要进一步建立舆情防控体系。建立健全组织保障机制、舆情搜集机制、分析研判机制、应急预警机制、应对处置机制和总结评估机制等,做到发现负面舆情,及时应对,防止负面舆情持续炒作,进一步扩散,对高校师生思想造成侵蚀。同时在关键时期,为进一步加强对负面舆情管控,高校应成立专人负责的工作专班,做到24小时严密防范,及时应对,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导权。

(二)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宣传贯彻党的各项政策方针,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对大学生进行爱党爱国教育,培养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的核心课程,是高校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支撑学科,为此,必须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展。

一是加强学科建设。高校应充分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意识形态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为该学科的发展定好位,谋好发展方向。要着力统筹该学科的知识体系建设、整体规划建设,制定好推进该学科建设的分级目标和长远发展方向。

二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保障。为此,必须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当前,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总体是好的,在培养学生正确的意识形态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看到,在部分高校确实也存在着一些思政课教师上课时不讲马列,下课后批评党的政策的现象,对此需要引起高校的高度重视。要严格按照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要求,教育思政课教师守好政治底线、法律底线、道德底线。时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明确指出,“决不允许各种攻击诽谤党的领导、抹黑社会主义的言论在大学课堂出现;决不允许各种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言论在大学课堂蔓延;决不允许教师在课堂上发牢骚、泄怨气,把各种不良情绪传导给学生”。对于经批评教育仍不思悔改的,要严格将这部分教师清除出教师队伍。

三要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思政课作为一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政治理论课,大部分学生会感觉到比较乏味,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努力提升其教育艺术和教学水平,通过认真备课,精心组织教学,引入实际案例等教学手段吸引学生兴趣,获取较好教学效果。为了及时跟踪学生课下思想动态,将意识形态工作做到课堂之外,同时也是为了有效防止不良信息借助微信、微博传播,教师应对每个学生的微博、微信添加关注,通过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将课堂教学的效果延伸到课堂之外。

(三)要不断创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方法

传统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大多采用召开研讨会、传达会议精神等方式,内容更多的是枯燥的政策文件的解读和政治理论的阐述等,对人的教育也主要通过政治说教的方式进行,因而难以引起大家的兴趣,意识形态工作效果也就不是很好。高校要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实效性,必须对旧有工作方式进行创新,可以尝试的手段有如下几种:

一是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努力营造务实健康、活泼向上的环境氛围。高校网站是学生日常接触最多的网站,但现有高校大多数网站都建设的比较古板,缺少吸引学生的亮点版面,为此,高校应从校园网建设入手,通过仔细研究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爱好、追求、价值取向等将他们感兴趣的思想政治内容搬到网上。此外,高校应经常在网上举办一些思想政治教育专题活动,如“党的十八大以来成果展”“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新成果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培训班、研究生支教团等,增加网站中的红色内容,达到提升意识形态工作实效性的作用。

二是高校应经常组织一些微公益活动。通过活动,提升广大学生的爱心和公德意识,增进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如广东中山大学组织的“蓝信封”留守儿童关爱行动、上海复旦大学组织的“为缺水地区捐献一个水窖”等公益活动,自在校园网站发布以后,受到广大学生的热烈响应。

三是培养高校自己的意见领袖和网络大V。意见领袖和网络大V拥趸者众多,他们的思想和观点尤其在学生中获得较大认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可以充分发挥意见领袖和网络大V的网络号召力,就某些社会现象或者党的政策邀请他们做客高校网站进行解读,达到有效引领舆论,提升意识形态工作效果的作用。此外,高校还应该主动在学生中物色一些政治立场坚定、宗旨意识强烈,熟悉新媒体操作并有较强文字写作能力的大学生,将他们培养成为学校自己的意见领袖和网络大V,通过他们积极发布正确舆论导向的文章,并通过微信、微博及时回应学生关切,最终增进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实效性。

[1]卢克平.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N].光明日报,2015-10-25.

[2]王晰巍,郭宇,魏骏巍,赵文胤.国内外新媒体在信息与知识管理领域的应用与比较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5(05).

[3]岳瑶.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校思政工作开展[J].现代交际,2017(08).

[4]靳立波.校园微公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教育前沿.2016(01).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工作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思想与“剑”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思想是什么”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不工作,爽飞了?
桃之夭夭B(2017年8期)2017-10-25 14:53:20
我要出舱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