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精神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的意义

2018-02-06 18:53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 2018年10期
关键词:西柏坡斗争革命

王 腾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西柏坡精神属于精神文化领域的范畴,是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整体精神面貌的表现,主要包括“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和“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可以用两个“敢于”、两个“务必”加以概括。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属于社会实践的范畴,是中国共产党担负着领导团结全体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任务。精神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西柏坡精神中两个“敢于”的精神有助于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两个“务必”的精神有助于新时代建设伟大工程;西柏坡精神作为革命精神的一种,构成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有助于推进伟大事业,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从整个中国精神的大框架来看,弘扬以西柏坡精神为代表的中国精神,有助于实现伟大梦想。

一、重视两个“敢于”精神,进行伟大斗争

进行伟大斗争,不能沦为口号,而要付诸踏实的行动。西柏坡精神中所蕴含的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有力地激发了中国共产党进行伟大斗争的激情和动力,促使党在与各种矛盾作斗争的过程中奋力夺取新胜利。

首先,发扬两个“敢于”精神,进行伟大斗争,是由现实斗争的严峻性和复杂性所决定的。西柏坡时期的社会斗争主要体现在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的军事较量上。战争双方力量反差之大,进展之快,程度之激烈,胜利之迅速,在中国革命军事史上都是罕见的。敢不敢抓住有利时机、不畏敌人的强劲与敌人作斗争;敢不敢将革命进行到底、争取最终的胜利迫在眉睫。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战略思想是正确的。中国军民在顽强的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革命精神对于促进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虽然国家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在世界上都有了大幅度的飞跃,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果,但当前发展依旧面临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十九大报告用四个“重大”强调了当前进行伟大斗争这一历史使命的严峻性,“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我们应提高对这一历史任务的思想认识,要高度重视,“任何贪图享受、消极懈怠、回避矛盾的思想和行为都是错误的”[1]15。在纷繁复杂的形势面前,中国共产党依旧要发扬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其次,发扬两个“敢于”精神,进行伟大斗争,要特别重视敢闯敢试、敢为人先。2018年1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时强调,“要弘扬改革创新精神”“继续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推动形成更加浓厚、更有活力的改革创新氛围”[2]。改革创新要敢闯敢试、敢为人先,与社会各个领域的矛盾作斗争同样要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由于环境变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伟大斗争不同于以往革命战争年代中以阶级斗争为主要内容的斗争,具有综合性、复杂性的特点,一些斗争的内容和形式是中国共产党从未经历过的。只有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勇于迎接挑战,才能突破一个个困难;只有凭借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意志品质,才能在斗争过程中坚持到最后。

最后,发扬两个“敢于”精神,进行伟大斗争,要充分认清现实矛盾,实事求是做出应对措施,创造条件争取斗争胜利。十九大报告用五个“更加自觉”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对待斗争应秉持的基本遵循及价值底线。中国共产党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动摇,坚决维护人民利益不动摇,坚持改革创新不动摇,坚决维护国家利益不动摇,坚决抵御住各种风险挑战不动摇。发扬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并不是要蛮拼、蛮干,而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依据实际情况做出有针对性的决策,确保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正确性和一致性。对于在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要注意加强分析研判,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使矛盾向有利一面转化。只有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调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更好夺取伟大斗争的胜利。

二、铭记两个“务必”精神,建设伟大工程

西柏坡精神中两个“务必”精神,既要求执政党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又强调要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四个“伟大”的关键和决定一环就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要把党建设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就要回溯两个“务必”的源头。

首先,发扬两个“务必”精神,是西柏坡精神对建设伟大工程最直接最鲜明的启示。三大战役结束后,中国共产党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如何继续保持在以往战争年代形成的优良政治传统,防止被巨大的胜利冲昏头脑?如何防止广大党员干部出现精神懈怠、骄傲自满的情绪?如何使即将承担重任的各级领导干部明确自己应具备的素质?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时期从局部执政逐渐转为在全国范围内执掌政权,主要面临着如何避免执政而骄的考验。毛泽东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务必”思想,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取得革命胜利之后能不能巩固胜利成果、防止政权得而复失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领导核心作用,同时也面临着执政能力不足的考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然要坚持两个“务必”思想,回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由大变强的转型过程中如何图强的问题,防止错失历史机遇,造成执政危机,说到底也是为了巩固胜利成果。两个“务必”的光辉思想也成为革命圣地西柏坡的代名词,鞭策、指导不同历史时期党的建设工作。两个“务必”受到历代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在新时代党的建设中应继续坚守,这是西柏坡精神对建设伟大工程最核心的启示。

其次,发扬两个“务必”精神,建设伟大工程,就要居安思危,走好新时代的“赶考”路。西柏坡时期,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在开完七届二中全会之后,离开西柏坡,赴北平建国。毛泽东形象地将其比喻为进京“赶考”。临行前,毛泽东只睡了四五个小时。面对周恩来的担忧,他高兴地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不睡觉也高兴啊。今天是进京‘赶考’嘛,进京‘赶考’去,精神不好怎么行呀?”周恩来笑着说:“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对此,毛泽东给出了十分肯定的回答:“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3]从西柏坡时期进京“赶考”到今天,中国共产党人一直走在“赶考”道路上。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参观西柏坡时指出,“全党同志要不断学习领会‘两个务必’的深邃思想,始终做到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一心为民,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使我们的党永远不变质、我们的红色江山永远不变色”[4]。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面临着很多严峻考验,这些挑战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就相当于执政途中的一个个考试。奋斗征程还未到达终点,考试也没有结束,依旧在继续。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5],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考试,决定了党的兴衰存亡,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中国共产党人要进行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定制度、立规矩、筑信念,牢记使命,勇担责任,做到知民意、解民忧、顺民心,交出一份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答卷。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依然要牢记两个“务必”,以史为鉴,防腐戒奢。“全党一定要保持艰苦奋斗、戒骄戒躁的作风,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1]69-70。2018年1月初,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提出的三个 “一以贯之”,即“做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5],就突出了新时代居安思危的重要性。奋斗在新时代的“赶考”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一定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正确看待发展进程中的成绩和不足,扎扎实实将党建设好。

最后,发扬两个“务必”精神,建设伟大工程,还要艰苦奋斗再创业。2002年12月,胡锦涛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特别强调了艰苦奋斗精神的重要性:“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6]在艰苦奋斗精神的支撑下,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以来就带领人民不断创业,在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中取得无数辉煌的业绩。创业这一词在这种抽象的语境中已经成为党的历史光辉进程的高度凝练,“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载入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构成其中的基本原则,其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2018年2月,《人民日报》刊发“宣言”的署名文章《艰苦奋斗再创业》,回顾了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艰辛创业经历,对“再”“创”“业”字眼做了精辟阐述,“这个‘再’,意味着赓续不断、再接再厉;这个‘创’,意味着闯字当头、新字当先,奋斗在其中;这个‘业’,就是每个人干出的大小业绩,汇聚成党和人民的事业、国家和民族的事业”[7]。在新时代弘扬西柏坡精神,就要牢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再创业,再出发。

三、继承革命精神,推进伟大事业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要统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1]17,因此必须重视培育和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西柏坡精神具有文化属性,弘扬包括西柏坡精神在内的革命精神,有助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从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前进。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伟大事业的构成要素之一,文化自信成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助推器。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8],号召全党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23。文化自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本民族文化最基本的态度和观点,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基础和纽带。当前,文化自信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坚定文化自信与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一并构成的“四个自信”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一大方针。

其次,革命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十九大报告清楚地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含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1]41其中,革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构成要素,而作为革命文化核心的革命精神,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曾高度肯定革命精神对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作用,“我们党在长期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历经曲折而不畏艰险,屡受考验而不变初衷,由小到大,由弱变强,靠的还是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9],“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不要忘记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5]。在党的历史上形成的无数典型革命精神,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精神财产。

最后,要大力继承和发扬以西柏坡精神为代表的革命精神,为文化建设添砖加瓦。伟大事业需要崇高精神的支撑,崇高精神促进伟大事业的发展。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时代,在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的今天,传承和弘扬以西柏坡精神为代表的中国革命精神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领域中的成果,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弘扬西柏坡精神,有助于提升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加强新时代文化建设。只有坚定对革命精神的信心,从中汲取继续前行的力量,才能持续坚定理想信念,不断铸就文化自信之“魂”,为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四、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伟大梦想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基于自己独特民族气质、价值立场、文化观念的意志品质和精神支撑,我们用“中国精神”四个字对其进行凝练。中国精神植根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实践,来源于全体中国人民对本民族文化的深刻认同和坚定信仰,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虽然是隐性的、抽象的,但在本质内涵上却是方向性的、指引性的。

首先,中国精神的具体内容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现。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10]235。十九大报告又进一步强调了中国精神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重要指引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领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迫切需要从精神文化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汲取前行的动力。中国精神回应了时代的诉求,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有利于促成核心价值观被人们自觉认可和接受,从而将其落实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

其次,实现伟大梦想是弘扬中国精神的价值目标,决定了弘扬中国精神的方向和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10]234。任何精神的弘扬都是以促进实践发展为目的的,中国精神的弘扬离不开中国梦想的指引。伟大梦想的范围涵盖了国家、民族和人民三个角度,要想促进伟大梦想的实现,就要付诸踏实的实践。而中国精神作用的发挥,始终贯穿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的全过程,也即贯穿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始终,以实现中国梦的战略目标为根本指针。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条件下,不断发扬壮大中国精神,就要时刻注意用中国梦这一我国现阶段的终极目标引领中国精神发展的道路,使其对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伟大斗争、正在建设的伟大工程、正在推进的伟大事业产生更大的影响。

最后,弘扬以西柏坡精神为代表的中国精神能为实现伟大梦想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精神只有作用到人的身上,它的力量才能发挥,也就是说,它通过激发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个体实践的发展。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有过这样一段论述:“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11]马克思在这里强调了要把思维领域的理论批判转换为现实的批判,要从主客体同一的维度去把握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从这一观点扩展开来,人类能够在实践的基础上主观能动地反映、改造客观世界,具有主观能动性,作为人类思想意识的精神形态对物质世界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中国精神能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促使社会成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凝心聚力,为实现伟大梦想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动力。

西柏坡精神作为中国精神的典型代表之一,不仅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使中国共产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在执政过程中做到胜而不骄,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巩固政权,而且自始至终都是中华民族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利器。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我们应重视发扬和践行西柏坡精神,使其成为全体中华儿女永远保持的优秀品质,成为实现伟大梦想的强大精神力量。

猜你喜欢
西柏坡斗争革命
西柏坡精神引领实现“中国梦”——期刊中心党支部赴西柏坡参观学习感言
朱允炆和叔叔们的斗争(下)
正当防卫正当斗争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风雨西柏坡行
走进西柏坡
旧政协关于停战问题的斗争
读《革命年代》遐思录